三、因缘故事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86
颗粒名称: 三、因缘故事画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5
页码: 305-3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因缘故事画,龟兹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可用“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概括,谛即为真理的概括。用佛教故事的形式,宣传这种因果报应的道理,称为因缘故事。
关键词: 故事画 佛传 因缘

内容

龟兹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可用“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概括,谛即为真理的概括。四谛论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整个世界充满苦,强调“苦海无边”。进而指明造成诸苦的原因,根源在于“贪欲”、“嫉欲”、“愚痴”,释迦牟尼把这三种祸根称为“三毒”,正是这三味毒药使人沉沦在生死轮回中不能自拔。为了进一步宣传这种生死轮回思想,又提出了“十二因缘”之说,成为佛教独创的理论,用以解释人世间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佛典《五分律》中说:“诸法由因缘生,佛陀说法因缘。”用佛教故事的形式,宣传这种因果报应的道理,称为因缘故事。
  所谓“十二因缘”是指无明(又称愚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部分。用“因缘”说明因果轮回,即把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称因,辅助条件称缘。《俱舍论》卷6说:“因缘合,诸法即生。”从而构成为一种“缘起’的系统理论。所谓缘起说,可概括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可表述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普遍联系中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任何现象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唯这些联系和变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就叫“缘起”。缘就是条件。所称“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①。这里的“因”,即指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些条件。离开因缘,就没有世间的一切。这就是小乘佛教缘起说的基本核心。
  小乘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又称为“业感缘起”,因它是由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也被称为“十二支缘起”。其间的相互关系是:
  (1)“老死”。是一生的终结,原因是有“生”,所以“生是老死缘”。
  (2)“生”。是人生的开端,其一生中全部思想行为的总和,决定来世的果报,所以“有是生缘”。
  (3)“有”。“有”之因是指一生中对各种物欲的热切追求,由此产生后报的各种业行,所以“取是有缘”。
  (4)“取”。“取”之因是“爱”,就是指各种物质及色情的贪欲,所以“爱是取缘”。
  (5)“爱”。“爱”之因是“受”,即泛指各人追求满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各种享受,所以“受”是“爱缘”。
  (6)“受”。“受”之因是“触”。每人只能在接触外界各种事物中,才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行为,所以“触是受缘”。
  (7)“触”。“触”之因是“六入”。“六入”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和认识机能所捕捉和反映的事物,所以“六入是触缘”。
  (8)“六入”。“六入”之因是“名色”。“名色”是指感知机能来自有意识活动的人体,所以“名色是六入缘”。
  (9)“名色”。“名色”之因是“识”是投胎一刹那的精神体,所以“识是名色缘”。
  (10)“识”。“识”之因是“行指过去的业行所获得的果报过程,所以“行是识缘”。
  (11)“行”。“行”之因是“无明”,有的译作“痴”,指对佛理愚昧无知,所以“痴是行缘”。
  (12)“痴”。即愚昧无知,泛指人生的最后本源。
  十二因缘按上述顺序组成生死流转的循环链条,人生到死并没有完结,灵魂还要复生。这样终而复始,循环不已,宣传个人今世的社会行为,不过是他过去全部行为的必然延续。用这样一种生死报应的因果关系,去说明人生永远沉沦于世间的苦海之中。而小乘佛教后来还把“十二因缘”与“三界六道轮回说”结合起来。并提出“三世二重因果说”。“三世”是指前世、现世和来世,分别由过去佛(毗婆尸佛等六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掌管。认为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而现在的因又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十二因缘在三世因果中按如下关系运行。
  以上显示的意思,是说过去一生的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又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永难摆脱的链条,这就称三世二重因果。
  所称“三界六道轮回说”的“三界”,是佛教根据禅修的程度和想象,对世俗世界划分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六道”是按照经验和宗教传说,把世间“有情”类划分为(1)天道;(2)人道;(3)阿修罗道(指遭逢战争或水、火、旱、涝等灾害);(4)饿鬼道;(5)畜生道;(6)地狱道。前三道称为三善道,其中以天道最为安富尊荣;后三道称为三恶道,其中以地狱道最为恶劣痛苦。归根结底,人的一生所做的善恶事,不论大小多少,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报应。报应的好坏,就看你善恶的大小,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尽管报有迟早,有“此世报”,也有“它世报”的,但报是必然的,不可逆转。这是铁的法则。为此佛经中出现了许多宣传“十二因缘”、“三世二重”、“三界六道轮回”等有关于因缘说教的故事,用以劝喻世人,虔信佛法,多做好事,少做恶事,以求升入天道,避免堕入地狱,永受苦熬。这类因缘故事在龟兹壁画中略少于本生、佛传故事,占第三位。据初步统计,龟兹石窟中被保存下来的因缘故事画约千幅左右,种类有70余种,其种类和数量之多,也为国内外石窟壁画中所罕见。在布局上,这些因缘故事画绝大多数绘在中心柱形支提窟的拱形窟顶及四壁采取上下方层、左右分格的形式,每个菱形格绘一个因缘故事主题。重点渲染佛教信徒对佛虔诚供养,和佛度化众生的无与伦比的神通力所得到的各种善报。
  在库木吐拉石窟43窟窟顶有一幅《波婆梨缘》因缘故事画。在画面上佛袒右臂,双足相交坐于莲座上,头上有红色白点的华丽宝盖。佛的左旁坐着一个穿着僧衣的僧人,袒
  着右臂,握紧双拳,面向佛聚精会神地听佛说法后,皈依佛门成道的情景。这是指不懂佛教道理的无知者听佛说法后就能成道的形象。
  另有克孜尔石窟224窟窟顶有一幅《沙弥均提缘》因缘故事,在画面上佛赤双足,坐于方座上,头上以团形花树作华盖,袒右臂,周围画有掌形树,树丛中画出有双叶的朵朵小花,佛身旁则画一狗,当舍利佛为狗说法时,狗欢欣跳跃①。
  库木吐拉石窟18窟窟顶有一幅《婆世踬缘》因缘故事,主要情节是说婆世踬两世贪女色,两世数遭厄运,后来在佛的帮助下才得以解脱。因而在画面上绘一佛坐莲座上,袒右臂,头上有华丽宝盖,侧身向着婆世踬,双手张开,神情严肃地正在向他说法。佛左旁则站着一个穿短衣、短裤、赤双足、双手合十、面向佛,认真听法后,皈依佛门,成阿罗汉果的情景②。
  克孜尔石窟175窟中《梵志燃灯因缘》,画的是梵志在黑暗中用白毡布缠头,用火燃烧,以供众佛①o178窟则绘有《沙弥守戒自杀因缘》,主要情节是说一年少沙弥往长者家乞食,遇长者女顿生爱慕之情,为保持清白而守戒自杀②。
  在因缘故事画中出现最多的是“有”的因缘故事画。在克孜尔石窟188窟窟顶绘有一幅“无恼指鬘缘”因缘故事画。在《贤愚因缘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舍卫国一辅相,巨富,生子曰无恼,勇武有力。后入一婆罗门受教,聪明过人。婆罗门师妇看中欲诱。一次,婆罗门师与众弟子外出,留无恼在家,师妇多次引诱,被拒绝,恼羞成怒。师来,毁面破衣,诬无恼奸她。师怒,阴为谋害,假说欲成正果,必须于七日内杀千人,斩千指为鬘。无恼按师言,外出杀人,杀到999人,城内无人敢出,无人可杀。其母看见饥饿,担饭来,他要杀母成千人。母斥责之,他告其故。母说,斩指可以。此时,佛现。无恼欲杀佛,追之不及。佛为说法,大彻悟,放下屠刀,成比丘..”这个因缘故事在壁画中表现为:佛脸向左侧坐于方座上,头上有塔式宝盖,袒右臂,左面站着一人,仅着短裤,赤身露体,昂首,凶相毕露地举着手中宝剑,正欲向佛的头部劈去。这是在无恼欲杀其母时,佛突然出现,无恼转而欲杀佛时的情景。
  还有一幅也是“有”的因缘故事画,出现在克孜尔石窟38窟窟顶右侧的《富那奇缘》因缘故事画。据《贤愚因缘经》所说的主要情节是:放钵国长者昙摩羡,生有羡那、比耆陀长幼二子,另外婢女也生一子名富那奇。长者死时,嘱二子不可分家,后二子受人挑唆,想杀了富那奇,长子保护并收留了富那奇。后来富那奇营商获大财,足够子孙七代享用不尽的财产,却都给了他的长兄,自己出家为沙门,并经多种磨难后成道。当其长兄出海营商,遇到危险时,富那奇又变身金翅鸟前往救出。长兄得救后,即为佛及众弟子大作供养。因而在这幅因缘故事画上绘一佛赤足坐在方座上,袒右臂,头上有团形花树作宝盖,右手托着一钵;佛的右身旁坐着一个头戴锦帽的人,双手捧着一碗饭。这是上述羡那入海得救后为佛及众弟子作供养的情景。
  这些因缘故事壁画尽管各有不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但其目的都是向众生灌输佛教的神通和供养方面内容,用以劝导人们信教。在龟兹石窟中,除克孜尔石窟的本生故事画多于因缘故事画外;森木塞姆石窟中壁画以因缘故事为主,本生故事已退居次要地位;库木吐拉石窟壁画也以因缘故事为主。可以说越是早期的石窟本生故事越多,随着佛教的发展,本生故事逐渐减少,因缘故事和佛教故事增多。
  综观龟兹石窟壁画的因缘故事画中人物形象的衣冠服饰、社会生活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现实世界情景,再现了当时某些龟兹风貌,很有社会历史民俗的学术价值。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