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传故事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85
颗粒名称: 二、佛传故事画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4
页码: 301-3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佛传故事画佛传故事,又称佛本行故事,是记述释迦牟尼从乘象投胎到涅槃寂灭的一生各阶段业绩的综合。
关键词: 故事画 佛传 因缘

内容

佛传故事,又称佛本行故事,是记述释迦牟尼从乘象投胎到涅槃寂灭的一生各阶段业绩的综合。
  佛传故事画一般有两类画法。一类画法是系统地画出佛的一生传记,主要布置在主室四壁,以连环画式的方格画面连续地铺陈,如克孜尔石窟110窟、库木吐拉石窟24窟等。另一类画法是选画佛陀一生中的某些重要事迹,因而有“四相图”、“八相图”、“十二相图”等画法。所谓“四相图”专画佛的“诞生、成道、说法、涅槃”四件事。“十二相图”则专画佛“从人间上生兜率天,从兜率天降,入胎、出胎、善巧诸技艺,受用诸妃眷、出家,修苦行、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十二件事。这些佛教故事画一般绘在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主室两侧壁,一格一画,有的则通壁几个说法图。单在克孜尔石窟中残存的各种故事题材有六十余种,明显地少于本生故事画。
  为了宣传佛陀一生的事迹,常从他的诞生画起。如克孜尔石窟的窟顶中画着佛陀的诞生情状:一个女人正扭着腰站在一棵树下,一手攀着树枝,有一个侍者站在其旁边;同时还有一个女人正抱着婴儿,和站在旁边为其初生的太子占相的预言家阿私陀在说话。
  太子出生后,父母对他十分钟爱,渴望他能继承王位,在宫廷中过着富裕而舒适的生活。可是他看到社会的各种烦恼,因而从小就有舍弃家室,出家救助众人的理想。其父亲净饭王为了阻止他出家,便以宫女、歌舞感动他,希望其回心转意。《佛本行集经》指出:“复教宫内严加约敕,诸婇女等昼夜莫停,奏诸音乐,显现一切娱乐之事,所有女人幻惑之能,悉皆显现。”克孜尔石窟118窟正壁的《娱乐太子图》描绘的就是这一情节。在画的中间坐着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着钏环的悉达多太子。在其左右两侧分三层簇拥着二十余位打扮入时的半裸或全裸的宫女,有的吹箫笛,有的弹箜篌,有的翩翩起舞,姿态妩媚,特别是在右边紧贴太子的一个全裸宫女,头戴小帽,侧身斜坐,一手托乳,靠向太子,妖艳逼人。可是太子左手捏定慧印,掉头不顾,不为所动,全画体现的主题思想甚为贴切生动。
  在悉达多成佛的道路上还须过五关斩六将,传说魔王波旬因嫉惧佛法的威力,想以姿容美色乱其净行,即派其三个女儿前往引诱,《释迦谱》卷三说:“女诣菩萨,绮语作姿,三十有二姿,上下唇口..露其手臂,作凫雁鸳鸯哀鸾之声。魔女善学女幻迷惑之业,而自言曰:‘我等年在盛时,天女端正,莫谕我者,愿得晨起夜寐,供事左右。’菩萨答曰:‘汝有宿福,受得天身,形体虽好,而行为不端,革囊盛臭,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其魔女化身老母。”在克孜尔石窟76窟中就有被德人剥走的这幅《降摩变》画,发表在《古代库车》一书中。
  《说法图》在龟兹小乘为主的石窟壁画中是较多的,唯如克孜尔石窟69窟主室门上方半圆形壁面上,单独绘一幅《鹿野苑说法图》那样人物众多,气氛热烈的宏
  大场面却不多见。这幅说法图所表现的是释迦成道后,受梵天王的劝请,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憍陈如、頞〓、跋提、十力迦叶和摩诃男拘五人说法的内容,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经过这次传道,佛教的僧团初告成立,从此世间有了佛、法、僧三宝,人天有了第一福田。由此可见坐在说法图中间,作说法姿势的显然是释迦,正在侃侃而谈,精神庄重,佛形体高大,正面结跏趺坐,身着褊衫,左手执衣襟,右手置于左趾上,肩部绘有火焰,项背有光环,威仪庄重。座前有法轮、玉宝标和对卧的双鹿。环绕佛的为正在听法的五比丘,受到教法的启示,表情都显得异常兴奋,有的激动得情不自禁地在晃动着身体。佛上两侧为六身菩萨装的胸像,有的在合掌听法,有的手执锦带作歌舞状。佛右下角绘有三身,前两身头戴三珠冠、袒上身、下穿裙裤、交脚而坐的是护卫佛法的密迹金刚神,后一身合掌跪拜、褊袒右肩的是比丘。同样在佛的左下角也绘有三身,都作跪拜式,前一身为手执烛灯、褊袒右肩的比丘,正回首顾盼。引导后面穿俗装并有项光的一对手执曲瓶香炉的男女虔诚地礼佛。戴冠的男子有一绺长头发散披两肩,内着圆领紧身上衣,外服大领、半袖,对襟长袍,衣袍的领、袖、襟端另缝制了不同衣料,在袍的右上襟还向外折一块,腰束珠形带,佩短剑。女像也戴冠,冠前玑珠与禽鸟羽毛,冠顶绘有蛇首,披着浓密的过肩发,耳垂金环,外穿圆领、半袖、对襟短衫,下穿条纹裙,这种装束显然是当时龟兹的贵族服饰。就从散披长发看,很可能是龟兹王和王妃。因当时只有龟兹王不剪发,其余都剪发垂项。类似这样的说法图在克孜尔石窟98、110、188、193、205、224等窟中也可找到。
  佛法的要义,是要宣扬芸芸众生都流转于生死痛苦之中,有如车轮的不停旋转,难有逃脱的可能,所以称为“轮回”。轮回的区域分五趣,即天趣、人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克孜尔石窟175窟《佛说生死轮回图》便是“五趣差别苦乐之极,皆悉不虚”的形象展示。这幅画面中间是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说法的佛,然后以两条细密的平行线将壁画分割成三圈,分绘五趣内容。内圈共五幅,画天趣中的天宫说法、伎乐歌舞、五衰相视、舆尸出殡等场面。中圈有六幅,专画人趣中的制陶、刨地、牛耕、杀罚等情景。外圈有些已剥落,尚存左边三幅,分别画地狱趣的
  “炉炭烧煮”,畜生趣的“相互食啖,”饿鬼趣的“饥渴难熬”的惨苦窘迫之状,以此作为善恶因果报应的题材。
  与这轮回思想直接相关的理想境界是涅槃。小乘佛教认为只有涅槃寂灭才是脱出生死轮回五趣苦乐差别的最终精神境界。《杂阿含经》卷18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可见涅槃是一种超越苦乐,超越经验,超越时空,不可言传,不可思议,“常乐我净”的理想境界的最好选择。
  涅槃,系梵文vana的音译,意译为“灭度”;或称般涅槃(niri—va),意译“入灭”、“圆寂”。在龟兹石窟中直接描绘释迦涅槃的壁画不多,主要都在后室后壁塑一侧卧的泥塑涅槃佛,也有在中心柱后壁及后室左右壁等处。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80岁时,患了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即在拘尸那城(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尔区的克锡亚)跋提河边,娑罗双树下,在一天一夜时间内为众僧徒说《大般涅槃经》。说毕,即头北面西,右胁而卧,中夜去世。龟兹石窟中的涅槃雕塑就是根据这一形象雕绘,现在克孜尔石窟新1窟后室尚存佛涅槃雕塑像。佛典学说,佛涅槃后曾发生地震和雷鸣,《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中描述说:“时地大震动,山顶崩坏,大星殒落,四方火起,日月诸宿无有光色,一切天人皆无欢乐。”
  与涅槃佛画相关的还常有以下几组画面:即释迦佛为众弟子说《大般涅槃经图》;诸天众人闻佛将涅槃,纷纷前来供养;释迦佛圆寂,诸天弟子举哀;诸天众人用毡裹释迦佛尸体,放入金棺,并注入香油;举火焚金棺的“荼毗”仪式,诸天弟子重作供养;邻近八王遣兵前来争夺舍利,经平分后,各自起兵回国,起塔供养舍利。这些涅槃画成为石窟中重点宣传内容之一。由于小乘佛教只信一个佛,所以将佛涅槃前后各种情节作了充分阐述,所占比重之大,在国内各石窟中占首位。
  在克孜尔石窟205窟左甬道内侧壁,有一幅阿阁世王闻佛涅槃闷绝复苏的大壁画,描绘释迦涅槃后,其大弟子迦摄波预料摩揭国阿阁世王知道这一消息后会呕血致死。
  为预防发生这一突然的情况,即让该国行雨大臣在王舍城芳园内准备好八只澡灌,分别装上生苏和檀香水,同时绘制了一幅包括涅槃在内的《佛传四相图》,把佛陀一生中最显赫的四大奇迹,安排在四个方格之内。在画的左下是树下降生;左上是降魔成道;右下是初转法轮;右上是涅槃入寂。这样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请阿阁世王入园观看,并为王依次陈说佛传图的内容。国王观画后已察知佛已涅槃,悲痛难抑,当场昏厥,即被侍臣们抬入澡罐内救醒。这幅《佛传四相图》虽用白描画成,却在整个画面中容纳了二十多个人物,对每个人物不仅解剖合理,造型正确,而且表情姿态,也富有变化,既显整体之美,又有个体的魅力,从而使四幅不同情节的画面组成一个严谨而又活泼的统一体,展现了一个无限远大,包罗万象的理想化时空,收到了意境上的形象联系和呼应的良好效果。可惜的是,这幅艺术珍品连同阿阁世王故事大壁画,已于20世纪初为德人劫走,流失域外。
  作为涅槃塑像补充的《八王分舍利》是龟兹石窟壁画中普遍描绘的题材。释迦涅槃后,摩揭陀的阿阁世王等七国争着要分一份佛的遗骨,用以建塔埋葬遗骨,拘尸那城的摩罗族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大般涅槃经》“后分”中记载:“如来舍利至城内已,置四衢道中。尔时拘尸那城人即严四兵,无数军众,身著甲铠,各执战具,绕拘尸那城四面周匝,无数重兵,俨然而住,拟防外人来抄掠故。”“复有五百大咒术师,守城四门,为遮难故。复有无数宝幢幡盖,微妙庄严大雉毛纛,于城四维,俨然供养,为标式故”。
  可是前来争舍利的七个国家的军队包围了拘尸那城,要求拘尸那的摩罗族人交出佛骨舍利,一时形势十分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所以在分舍利图上,画着高耸的有狼牙似雉堞的城墙,城墙外还有瓮城,显得十分坚实险峻,城内已被拘尸那守城的军民挤得严严实实,城外的空间也已被七个国家全副武装的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围得水泄不通,严阵以待。造成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恶气势。有的佛经说,有一个婆罗门,见双方剑拔弩张的情势,为了避免一场恶战,挺身而出,劝说双方不要违背佛陀生前的教导,晓以大义,于是大家同意平分了舍利。
  《八王分舍利图》是龟兹石窟壁画中普遍描绘的题材,显示了当时龟兹地区的军队及其装备,他们穿着龟兹战士的盔甲,骑着战马,威武雄壮,这是借《八王分舍利图》这幅画,向人民炫耀武力,用以震慑人心。可是朱英荣先生却说,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分舍利图的“那些士兵穿戴着萨珊式的盔甲,是地道的伊朗武士的打扮”①。这是错误的认识。对此,徐廷融先生说:“《八王分舍利图》..也许与当时龟兹地区诸国分立的局面有关。”②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因而龟兹壁画中八王分舍利图上的战士服装,只可能是当时龟兹战士所穿的服装,不是什么伊朗武士的形象。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