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生故事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84
颗粒名称: 一、本生故事画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7
页码: 295-3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本生故事画,佛本生故事反映的主要内容,以小乘教义为主。
关键词: 故事画 佛传 因缘

内容

本生,是梵语Jātaka的意译,音译为陀伽,意思是释迦牟尼如来佛前生修行的故事。佛教宣扬轮回转生,认为任何动物,只要降生,不管是人是兽,必有所为,或善或恶,必得应有的报应,如此轮回,永无止息。释迦牟尼成佛以前,仅是一个菩萨,依然跳不出轮回,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成佛陀。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26称:“本生云何,谓诸经中宣说过去所经过事,如熊、鹿等诸本生经,如佛因提婆达多,说五百本生事等。”可见佛教徒编造的本生故事,数目巨大,现在单是梵文的本生故事就有547个。实际这些故事都是长期流传古印度民间的寓言、童话、传说,并不属于佛教。但由于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又寓意深刻,为群众所喜爱,故婆罗门教、耆那教、印度教都竞相利用这些故事,佛教徒也抢着收编,改造成许多本生故事,用以宣传佛教教义。
  佛本生故事反映的主要内容,以小乘教义为主。小乘佛教认为成佛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经过累世修行,长期艰苦努力,一点一滴地积集功德,才能获得。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3指出:“声闻藏者,小乘所诠之教也。..善男、信女禀、之而脱屣尘劳;缘觉、声闻奉之而升乎彼岸..因而小乘就重视渐次修行,对现世放弃一切,而追求升达彼岸,成为佛陀的各种善行故事;以及构成违反封建伦理道德,在地狱内受苦的诸故事。”龟兹石窟中的佛本生故事画就是宣扬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经过忍辱、布施、精进、戒度、明度无行和禅定的“渐次修行,因果报应”的“六度”行为以成佛的漫长、艰苦、曲折的道路①。所以须通过“于过去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菩蒴道。”②是以在龟兹石窟壁画中可以看到不少动人的鹿本生、象本生、兔本生、猴本生等引人入胜的故事,以此作为佛的化身,用以揭示佛教倡导的只要诚心修身,“万物皆有佛性”的哲理。除动物本生外,还有许多人物本生,通过各种人物多难、多灾、多磨的苦修功德而得“佛果”的某些愿望。
  龟兹石窟中的本生故事画,题材的丰富,种类的繁多,不仅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在世界也是罕见的。有人统计龟兹石窟中的本生故事有135种,画面有442幅,分绘于36个窟内,现可识别的有近70种③。主要有《摩诃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兔王焚身供养仙人》《鸽焚身施迷路人》《尸毗王割肉施鹰》《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一切施王施身》《贫人施身求功德》《跋摩竭提施乳》《散檀宁施辟支佛食》《童子道人以身施虎》《月明王施眼》《须大拿乐善好施》《白象王忍痛拔牙》《马王渡商客出海》《慈者不孝头戴铁轮》《须陀素弥不妄语》《狮王舍身不失信》《母鹿舍身誓守信》《菩萨行慈不怖众生》《善事被弟刺眼不怀恨》《独角仙破戒失神通》《鵽、猕猴、象自分长幼》《清新士舍身奉戒》《鹰王被赦救群鹰》《墓魄不言被埋》《象王不以强凌弱》《啖摩迦至考被射》《羼提波波梨忍辱截肢》《猕猴救人被害》《熊救樵人蒙难》《龟救商客被杀》《水牛王忍猕猴辱》《毗楞竭梨闻法身钉千钉》《虔阁尼婆梨闻法身燃千灯》《修楼婆王闻法舍妻儿》《昙摩钳闻法投火坑》《婆罗门闻法舍身》《须阁提割肉孝双亲》《勒那阁耶杀身济众》《萨坡燃臂救商旅》《商主勇斗旷野鬼》《大施抒海夺珠》《马璧龙王救商客》《狮象舍身救商客》《智马舍身救王命》《猕猴王舍身救群猴》《鹿舍身救众鹿》《鹿王舍身救兔》《九色鹿舍身救溺人》《锯陀兽剥皮救猎师》《大象舍身救囚徒》《鹦鹉奋不顾身灭火》《阿兰伽兰苦修》《沙弥勤颂经》《大光明王始发道心》《五通比丘论苦之本》《端正王智断数案》《少年郁多为大胜王释偈》《猴王智斗水妖》等。
  小乘佛教把人生道路描写成苦海无边,但只要乐善好施,就能得到好报,渡过苦海。《阿含正行经》说:“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识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施行恶者,死入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施行善者,亦有三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端汝心,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意,身体当断于土,魂神当不复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教义,“如影逐形,不可即离”。因此在龟兹石窟的本生故事画中有大量的反映,最常见的如“兔王焚身供养仙人”、“莲花王舍身作赤鱼本生”等。
  小乘佛教为了使佛徒安分守己,任其奴役,把人生之苦说得十分可怕,使人悲观厌世。《生经》说,人生有八苦。《增—阿含经·四谛品》“第二十五”中说:“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说明人生充满了痛苦,甚至在“生苦”中把母胎也描写成地狱,要求人们看破尘世,与其苦海无日,不如舍生求死,追求早日自我解脱的涅槃之乐。《四分律》中特记载着以下一段令人十分悲怆的故事:说是佛在婆求园救诸比丘修不净观,诸比丘修习既久,极端厌恶生活,难受得像毒蛇缠在颈上,有些比丘发愿求死,或用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互相杀害。有一比丘向名叫鹿杖梵志的婆罗门外道请求说,请你杀死我,我送给你衣钵,外道即举刀杀死比丘。有人称赞外道说,很好很好,你得了大福了!既度脱沙门,又得到他们的财物。外道接连杀死请求杀身的六十个比丘①。正是由于小乘教义宣扬舍生求死,追求解脱,作为其信徒的最后归宿,从而使信徒苦恼于“无常”,惶惶然于死的恐怖之中。《小品般若波罗密经》第一章第一节第四颂中说:“犹如大海只有一味,即咸盐之味,这个教法与戒律也只有一味,即解脱之味。”由是小乘僧侣把死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因而龟兹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本生故事。如《摩诃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施鹰》《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童子道人以身施虎》等。
  佛教把现实世界称为秽土,把它说成是邪恶的世界,这正是反映了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互相争战和杀戮的时代,甚至如摩揭陀的君主频毗沙罗王(Bindusara)被他儿子阿阇世王(Agdtasatru)杀害;阿阇世王又被他儿子邬达衍波达(Udayabhada)杀害,以下几代王也都是子弑父,社会伦常颠倒,贫富悬殊,阶级森严,好坏是非难辨。就是在这样的混乱社会中,佛教倡导人生无常,一切都是苦,世界都是自私和邪恶的说教。劝导信徒改恶从善,但改恶从善的方法,却是采取遁入山林,逃避斗争。可是成为一大批不劳而获的寄生群后,如何解决衣食问题呢?于是编造出许多乐善好施的本生故事。在《佛说盂兰盆经》中就有一个故事说,弟子大目键连用天眼通看到自己的亡母生在饿鬼中,目连很悲哀,就以钵盛饭,送给母亲。当母亲得钵饭后,很想吞吃,但是饭到口边,已化为灰炭,不得人口。目连见状,涕泣悲哀,只好请佛解难。佛明告说,你母亲罪孽很深,犯了不给游方僧施舍衣食的罪。拯救的唯一办法,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必须人人尽力备办最好的饭食果品,供养十方众僧,还要施舍香油、锭烛、床铺、卧具。果能如此妥办,父母六亲眷属,可立即解脱各种苦难。目连慑于佛法的威力,只好如法施食。于是目连之母即日脱离饿鬼之苦。显然这是为逃避现实而寄生的僧侣群捞取美衣美食的谎言。
  另在一幅《一切施王施身》的本生故事中更描绘着因有一人慷慨施舍一切而被起名为一切施的经过。这人刚生下来就对他父母说:“我为了广大受苦人,不仅能施舍我所喜爱的财物珍宝,而且能为他们献出宝贵的生命。”为此父母特为其取了“一切施”的美名。故事是这样展开的,说一切施承继王位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给贫苦的人布施各种财物,同时尊重和爱护各阶级人民,真正做到了富国强民,也不侵犯邻国。可是有的邻国因政治腐败,难于立足,非常嫉妒一切施王,即发兵侵入其国家。一切施的臣民非常爱国,坚决抗击入侵者,可是一切施却劝那些爱国爱民的大臣将帅不要抵抗,苦口婆心地说:“各位大臣们,我深知你们对我最敬爱,最尊重,也知道你们武略雄勇,计谋高强。但是,这些邻国的国王,今天兴师动众,都不是为了你们,而是为了我。假如人家来了,不损害你们一根毫毛,你们又何必产生这么大的愤怒与厌恶呢!我早知道,人们受无限之苦。你们忘了,我早就对你们讲过,各位大菩萨都是为了众生而生,对于众生不能有一点愤恨和陷害之心,否则,你们记住,这要堕入地狱的,所以,我们应当一心修善行好!”①这是赤裸裸地宣扬不抵抗主义,劝导一切爱国志士放下武器,任凭敌人野蛮地蹂躏国土,谁要抵抗就要进入地狱,这就是佛徒们的真面目。当一切施王正在声嘶力竭劝说人民不要抵抗入侵敌兵时,“邻国敌王已进入宫中。一切施王急中生智,慌忙从宫中逃入深山密林,才得以保住性命”②。当统治者的人可以凭借其搜括来的金钱逃入山林,继续过其淫乐生活,而被压迫的苦难人民呢,只能在敌人铁蹄下过啼饥号寒的生活。这个本生故事的实质,就是要劝说人民向僧侣们供应一切锦衣美食,让他们永远安享尊荣,特别让作威作福的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不可用武力去反抗他们,谁要反抗,就要进“地狱”。
  本生故事画中内容最丰富的还是有关各种商贸活动的信息和内容,单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就有:《马王渡商客出海》《龟救商客被杀》《萨坡燃臂救商旅》《商主勇斗旷野鬼》《大施抒海夺珠》《狮象舍身救商客》《勒拿阁耶杀身济众》等。这完全是适应龟兹社会发展丝绸通道商业经济的需要所做的各种宣传广告。因为龟兹位于西域丝绸之路中道的要站,是天山南路的丝绸集散地,东去中原,西去欧亚非各国都必须以这里为驻跸地,龟兹经济的盛衰,取决于国际商贸的大小;是以龟兹统治者及各族人民都把国际商贸活动放在第一位,壁画中众多商贸活动本生故事的产生,绝非偶然的事。
  但从中国中原经过龟兹通向欧亚非各地的丝绸通道,不仅路程十分漫长,同时也十分艰险,需要经过无数戈壁沙漠,需要经过许多山河湖海,每一个商胡贩客,都要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狂风恶浪,可知这些商胡贩客都是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杰出功臣。因而有关这些商贸的本生故事画,为他们在国际贸易史上树立了丰碑。如在萨坡燃臂救商旅的本生故事中说,在古代印度有五百商人经过一个大山谷时,十分幽暗,难辨路径,这里又素为盗贼出没之地。五百商人十分害怕财物被抢劫,只好同向天神朝拜,哀求保佑。在此危难之时,商主萨坡挺身而出,安慰众商人说:“你们不要惧怕,我一定设法为你们照明引路,渡过难关。”说罢即以白布缠在两臂,灌上酥油,点燃作为火炬引路。这样在他带领下,经过七天的艰险行程,终于走出了这块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①。
  还有一些商客的本生故事都在大海中遇险,可见当时龟兹商客常去波斯湾、地中海一带营商。如在马璧龙王救商客的本生故事中说,古印度有五百商人,在商主满月带领下采得许多珍宝,正返回时,在海上遇到一个大恶罗刹鬼,妄图害死商人,抢走珍珠宝贝,即向商人们放出一股恶风,顿时天昏海暗,看不见前进的航道,吓得商人们惊恐万状,齐向天神、风神、水神、火神等祈祷,哀求它们护祐。这呼救声震动了海中大龙王马璧,闻讯赶来,见商人们的悲惨情状,心怀慈悲,即以酥油点燃火炬,找到大海航道,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终于渡过大海,众商人平安回到了家乡②。
  还有的商人在路途遇到的劫难更多,但只要勇敢和坚定,终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如在《商主勇斗旷野鬼》的本生故事中就生动地指出:古代有一商主名师子,带着五百商人,行至盛传有恶鬼沙托卢出没的戈壁荒野处,这个恶鬼常抢劫财物,残害无辜商贩和过路的善良人民。众商人来到这里后,都惊恐万状,商主鼓励大家说:“不要害怕,都跟着我前进,不要掉队。”快到恶鬼处所时,商主警告恶鬼,不要拦路,如敢阻难,定以全力相拼。恶鬼果然凶神恶煞似的不让过境。商主就和恶鬼展开了一场搏斗,先以弓箭射恶鬼,弓箭射完了未见效;又拿出刀器杖击恶鬼,又未见效;最后只好以拳头、手、头和恶鬼拼个你死我活,也未能取胜,相反恶鬼用法术把商主吸过去了,动弹不得。于是恶鬼向商主叫喊说:你还有什么本领和我来斗。商主却依然坚定地回答说:
  我手我脚与我头,
  钱财刀杖虽被收,
  奋斗精神终难收,
  不胜恶鬼誓不休。
  恶鬼终于为商主这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所感动,只好把五百名商客全都放行了①。
  这些有关国际经贸的本生故事昭示人们,要开拓国际市场,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才能获得商贸的大发展。任何人只要有一往无前的坚定意志,一定能战胜一切妖魔鬼怪,把世界的各种珍宝运来龟兹,过上日益富裕的生活,既有利于统治阶级,也大大充实了龟兹地方财源。在所见商客的画面上都是头戴毡帽,身著对襟翻领窄袖袷袢,下着小口裤和靴鞋的形象,正好是古代龟兹民俗的真实写照,并形象地再现了《后汉书·西域传》所说的“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丝路繁荣景象。当时龟兹的商贸活动实际都是统治者和佛教僧侣共同进行,因为佛教是商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龟兹的各种节日及行像大会等都和商贸活动同时进行,显然是利用佛教的号召力以便于推销各种货品,成千上万的信徒既是顾客,也是商贩,“那些资助寺庙的大商贾,实则也是以此作为加强自己在民众中的地位及信任感,扩大自己商品的影响及市场区域,招揽生意”②。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不仅支持和信任商人,而且对商人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佛教戒律中特别规定:“比丘(和尚)可以同商人结伴同行,比丘尼(尼姑)外出也必须与商人结伴同行。而比丘与比丘尼则绝对不能结伴同行。甚至还规定和尚或尼姑在与商人结伴同行时,拉尿放屁都必须在远离商人的下风进行,勿在上风熏了商人。由此看来,佛徒们对商人的尊重与关怀备至,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③所以商人常利用佛教的难于察知进行倒卖活动,藉此偷税漏税。对此佛经里有很多记载,如《摩诃僧祗律》卷三中说:“有比丘与估客共道行。比丘有大徒众。时估客语一比丘言:‘汝师大德,至关税处,谁敢检校?汝为我持此物,寄诸汝师衣囊中,过此税处。’”《四分律》卷五十五也说:“时有比丘与卖人共行。彼语比丘言:‘长老!汝等度关不输税。今欲以此托长老度关。’时比丘即为过之。”可见商人与佛教徒之间互相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就因共同利益所在,佛徒可以藉此得到许多额外收入,何乐而不为。龟兹壁画中需要选取各种各样有关商贸活动题材的奥秘就在这里。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