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83
颗粒名称: 九、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
分类号: K879.2
页数: 1
页码: 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位于库车县森木塞姆石窟东北天山前山区。就其壁画内容和色彩看,与克孜尔石窟197窟颇相似,可能为唐初开凿。
关键词: 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 龟兹 库车县

内容

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位于库车县森木塞姆石窟东北天山前山区。维吾尔语“博斯坦”是“绿洲”意,“托格拉克”是“胡杨”意,合起来即“满栽胡杨的绿洲村”,或“富饶的胡杨村”。
  从博斯坦托格拉克烽火台开始,沿博斯坦托格拉克沟北上约10公里,即至博斯坦托格拉克村。在村西北800米处的山腰上开凿一个石窟寺,在南面80米的山包上还发现有古遗址。于石窟中尚保留少许壁画残迹,东甬道顶保存四行千佛,每行2~4个,每个佛10厘米见方,就其壁画内容和色彩看,与克孜尔石窟197窟颇相似,可能为唐初开凿。
  以上所述各石窟群是古代龟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不朽业绩,曾对古代建筑、雕刻、绘画、乐舞、图案等艺术的发展,对古代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世界石窟艺术之林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放射着绚丽的光彩。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