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克孜尔尕哈石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78
颗粒名称: 五、克孜尔尕哈石窟
分类号: K879.2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克孜尔尕哈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群位于库车县新城西北约11公里处,从库车县老城出发,沿库车—拜城公路西行,经大玛扎至桑玛尔巴哈村,入戈壁,转向西北行5公里,见一高耸的汉代烽火台,由此转东北,见一干涸的河床,行1公里许,便至克孜尔尕哈石窟群,开凿在却勒塔格山南麓南北方向山沟的东西两岸上。
关键词: 克孜尔尕哈石窟 龟兹 库车县

内容

克孜尔尕哈石窟群位于库车县新城西北约11公里处,从库车县老城出发,沿库车—拜城公路西行,经大玛扎至桑玛尔巴哈村,入戈壁,转向西北行5公里,见一高耸的汉代烽火台,由此转东北,见一干涸的河床,行1公里许,便至克孜尔尕哈石窟群,开凿在却勒塔格山南麓南北方向山沟的东西两岸上。
  克孜尔尕哈石窟,现在编号的有46个窟,其中窟形较完整的有38个,洞窟分布面积12600平方米,有19个是毗诃罗窟,19个是支提窟,保存有壁画的11个窟,出现有特殊形制的窟,如第24窟是七角形,正中为中心柱,窟顶呈平面状,左右有甬道,后壁有奥室。这种形制为其他各石窟群所未见。
  阎文儒教授根据石窟壁画内容与风格,把它分为四期①。
  第一、二期16、23两个窟(相当于东汉后期至魏晋)。
  第三期11、13、14、30四个窟(相当于南北朝、隋)。
  第四期15、21、31、32、46五个窟(相当于唐)。
  在上述属于第一二期的第16号窟是一大型中心柱形支提窟,该窟高度达10米以上,比一般中心柱形高得多,没有前室,不塑大立佛像。在主室中的壁与塑像已荡然无存,只见在左右甬道顶画有金翅鸟、火天等天象图,甬道两壁则绘有以掌形树构成的山林禽兽,后室伎乐天、卷草纹图案及摩尼珠、天雨花、三宝标等。
  第23窟也为一大型中心柱形支提窟,窟顶中心及左右绘有伎乐天及500雁闻佛法生天缘等因缘故事,后室顶除画飞天外,两侧主要是画山林动物及动物本生故事等。
  克孜尔尕哈石窟属于第三期南北朝至隋时期的第14窟的窟门上壁绘弥勒说法图。除在左甬道绘有伎乐天六身躯外,还在左右甬道两壁画有断发齐项,身披战袍,腰挂宝剑的武士供养人像;后室左右壁则画有骑着高头大马,举着战旗长矛的骑士,前往拘尸那城争夺舍利的场面,以及佛陀涅槃后的火化图和供养舍利的图像等。概括这一时期的壁画已出现“屈铁盘丝式”细线条,用色比较鲜明华丽,人物姿态自然,服饰华美多变,整个风格,与第一、二期相比,有了极大进步。
  克孜尔尕哈石窟属于唐宋时期的石窟,在形制上较前增加了穹庐顶、六重套斗顶等,并有了千佛的形像。如第21窟为一横券顶中心柱形支提窟,中心柱正面开龛,除在窟顶中心画有天象图,左甬道左壁下部画有一幅龙舟图(船上立着一个穿龟兹服式的人)外,在窟顶左右两侧,中心柱龛的周围,左甬道左壁上部等处都是模印的千佛,形象千篇一律,显得呆板、无生气;第46窟的纵券顶左右两侧也是画的千佛。
  总起来看,克孜尔尕哈石窟的形制和壁画风格都比较接近于克孜尔石窟,而与受中原文化较深的库木吐拉石窟有所不同。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