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龟兹高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龟兹高僧
分类号: B947
页数: 11
页码: 271-2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十九位高僧的简介。
关键词: 龟兹 高僧 佛教

内容

一、白延,龟兹人,通本民族语、汉语、梵语。据僧祐《出三藏记集》称,白延于曹魏时(254~260年)至内地,主要从事译经工作,先后译出《首楞严经》2卷、《须赖经》1卷、《除灾患经》1卷。在《出三藏记集》卷7则说归慈王世子帛延于甘露三年(258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首楞严经》2卷、《须赖经》1卷、《上金刚首经》,并指出他“善晋胡音,延博解群籍,内外兼综。受者常侍”。此帛延应与白延为同名异译。
  二、帛法祖
  帛法祖,原名白远。僧祐《出三藏记集》虽不载其籍贯,但白、帛为姓者一般都系龟兹人,虽有记载说他是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儒者万民之子,恐不确。法祖通梵语、汉语,于晋惠帝时(290~306年)在中原曾译出大乘方等部的《菩萨逝经》1卷、《菩萨修行经》1卷、《严净佛土经》1卷、《大乘如来藏经》1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1卷、《等集三昧经》1卷、《惟逮菩萨经》1卷、《如来兴显》1卷等。属于秘密部的则译有《破魔陀罗尼经》1卷、《檀特陀罗尼经》1卷,再加上其他阿含部经典共16部18卷。
  三、帛法矩
  帛法矩,龟兹人,西晋惠帝时(290~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4部12卷。此4部12卷中有大乘经典方等部的《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其他3部皆小乘教经典。当时写成法矩,而在《出三藏记集》卷9所记《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中则说为帛法巨所译,可知法矩与法巨为同一人。另外帛法矩还自译了大乘方等部中的《优填王经》、《前世三转经》、《阿阁世王受决经》、《灌洗佛形像经》各1卷。唯他所译最多的则为阿含部之小乘经典。
  四、帛元信
  帛元信,龟兹人,据《出三藏记集》卷7指出,沙门法护于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十月十四日所译的《阿维越致遮经》,其梵本系得自前去敦煌的龟兹副使美子侯。在《出三藏记集》卷8中还说,法护于太康七年(286年)八月十日译《正法华经》,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共同参校。此帛元信即为龟兹居士。
  五、帛尸梨密多罗
  帛尸梨密多罗(Srimitra吉友)。梁《高僧传·帛尸梨密多罗传》称他是龟兹王之子,本当承继王位,后让位于其弟,出家为僧,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到中原,栖居建初寺,传译密教经典。唯因其系龟兹王子,政治与宗教地位均较高,所以一入中原,便得到西晋封建上层各级权贵、豪族、将军的青睐,过从甚密。当时中原尚无咒法,帛尸梨密多罗长于咒术,据称甚为灵验,即于晋元帝时(318~322年)在建初寺译出《大灌顶经》13卷(或作9卷)、《大孔雀王神咒经》1卷,《孔雀王杂神咒经》1卷。可知公元4世纪以前龟兹已流行密教,并产生了自己的高僧。而经过帛尸梨密多罗的译经及宣讲,从此中原也传入了密教。
  六、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年)。《高僧传》说他本姓帛,西域人。帛姓即白姓,同音异译,是古代龟兹最大的姓,可知佛图澄是龟兹人。少时出家,曾到屙宾受教,聪颖多才,能诵经数百万言,并能解得文义,一时名震西域。那么他在西域传播的佛教是什么样的佛教呢?《高僧传》指出他“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燕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又能“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以及观天象定吉凶,命龙王出水降雨,与天神交往等等,充满着妖妄、诡秘的神话,用以震动人主和人民视听,由于佛教进入龟兹地区,是一种外来宗教,为了站稳脚跟,不能不借助于咒法神通之力。即把原始巫术渗入佛教,借以广吸徒众。实际已开密教的先河,同时律藏也是佛图澄宣教内容之一。
  不管佛图澄本人是否相信这一套神通咒法,在当时的社会中他只有这样做,才能赢得社会和人民的信仰,因而佛图澄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前往洛阳宣传佛教时仍借此为弘教手段。当佛图澄通过后赵石勒部下信佛的郭黑略荐见石勒时“(石勒)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可以道术为证。因而言曰:‘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光色耀目。勒由此信服”①。于是石勒尊之为“大和尚”,“有事必咨而后行”。令佛图澄直接参与灭刘曜,内平叛乱等军政要务。还把他的多个稚子养在寺中,并亲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石虎继位,更加暴虐无道,为了掩盖他的罪行,更要拉拢以慈悲为怀宣称的佛教作虎皮,因而对佛图澄倍为推崇,尊为“国之大宝”,“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和上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至,众坐皆起,还派高官前往朝夕问候。太子诸公,更五日一朝”。面对这样的暴君,佛图澄向石勒父子宣讲“帝王事佛”之术在于“体恭心顺,显扬三宝”,敦劝石勒效“王者”行“德化”,石勒听佛图澄的劝谏后,“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佛图澄对残暴更甚于石勒的石虎更露骨指出“布政猛烈,淫刑酷滥,显违圣典,幽背法戒,不自惩革,终无福祐”。石虎的淫威也不得不有所收敛,“虽不能尽从,而为益不少”①。在这些方面,佛图澄在宣扬佛教的同时,为中原人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由于佛图澄在中原的布教,赢得了名声,提高了在佛教界的地位,从而天竺、康居等地数十名僧,远道前往佛图澄处,亲聆教益;道安、竺法雅等内地名僧也前往听澄讲说。佛图澄都能“妙解深经,旁通世论。讲说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可见佛图澄善于从佛教发展实际,结合中原社会实情,深入浅出使听众动容,所以他的声望远播内外,前后门徒几近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893所。
  佛图澄为了收门徒,不能不持戒甚严,曾与净检尼一起为当时兵部令女儿比丘尼首受戒,道安也曾为比丘大戒事就教于佛图澄。这不仅表明佛图澄在中原阐扬了戒律,同时也可知在龟兹实行的一套戒律传到了中原。
  佛图澄自公元310年至中原以咒法神术宣传佛教,到后赵十四年(348年)逝世时,在中原各地活动三十多年,以巫术神异宣扬佛教,既得到了帝王的信任,又广收了门徒,并把龟兹、印度传布的律藏、密教也带到了中原,给中国早期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今印度),系出婆罗门种姓。其祖父鸠摩达多,世为国相,名重印度。父亲为鸠摩罗炎,聪颖练达,本可袭位丞相,但他不愿随波逐流,便辞家当和尚。《晋书·鸠摩罗什传》称:“国破,远投龟兹。”可知罗什父亲是不得已而才东度葱岭,来到中国的龟兹。龟兹王早闻其在佛教界的声名,即恭迎郊外,并聘为国师。那时龟兹王妹“才悟明敏”,虽有不少求婚的人,唯见鸠摩罗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可见罗什家世非同一般。婚后,“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②。摩罗什约于公元344年③出生。
  按鸠摩罗什,意为“童寿”,7岁出家,因当时龟兹流行小乘佛教,罗什所学也是小乘,但聪颖异常,从师口诵日得千偈,三万二千言。9岁随母同去北印度罽宾。当时罽宾流行小乘的一切有部学说,即在盘头达多处习《杂藏》、《中阿含》、《长阿含》,学习进步很快,还屡挫外道,颇为罽宾王赏识,得到“外国之上供”的对待,破例日供腊鹅一只,粳稻、麦面各三升,酥油六升,比为高僧。另还专派高僧五人、沙弥十人前往罗什挂锡的寺院,执弟子之礼,为其服务。在这一段时间里,罗什所学全为小乘学说。
  12岁时,罗什随其母返回龟兹途中,于沙勒(即疏勒)停住时,遇到大乘名师、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听到“苏摩在隔壁房间读大乘经,什么听到空啊,不可得啦,很是诧异,觉得这与自己所学的有部阿毗昙不同,于是就过去请教,与他辩论,结果接受了苏摩的观点,学习《中论》、《十二门论》等大乘性空经论”①。从而皈依了“方等”,遂由小乘杂学转向大乘中观派。并急切地说服了自己的老师盘头达多,也信服了大乘学说。便产生了师徒互拜“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的佳话。罗什回龟兹后,广说方等诸经。20岁时受戒,更从卑摩罗义学《十诵律》。
  鸠摩罗什回龟兹后,住王新寺,诵读大乘经论,宣传大乘教义,一时声名鹊起,“西域诸国咸服罗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坐侧,令罗什践而登焉”②。随着西域与中土交往的频繁,罗什声誉也传入了中原。当时名僧道安力劝前秦主苻坚派人迎取罗什入中土,于是苻坚即派大将吕光征西域时,嘱其破龟兹得罗什后,立即驿送长安。可是吕光素不敬佛,于384年攻陷龟兹,得罗什后,“以凡人戏之”,强妻以王女,使其亏节。后被吕光带返凉州后,因吕光父子不弘扬佛教,鸠摩罗什只能“蕴其深解,无所宣化”。在羁留凉州17年时间中,只好以阴阳之术等为吕氏父子充当军政咨询。
  后秦姚兴提倡儒学和佛学,多方招徕人才,在长安集中了许多学者,为此公元401年后秦姚兴遣姚硕德西伐凉州,击攻吕隆,始以国师之礼,迎罗什入长安,住入西明阁及逍遥园,那时他已58岁了,姚兴为罗什组织了庞大的译经集团和讲经活动。《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说:“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于是兴使沙门僧、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执梵本,兴执旧经,以相仇校。”由是四方义学沙门慕名而至,汇集长安的僧尼达五千余人,表明佛教译经事业已成为后秦的一项重要宗教文化事业。
  罗什从弘始三年(401年)到长安后开始译经,到弘始十五年(413年)去世的十余年时间内,与佛僧共译大小乘经、律、论,《祐录》列为35部、294卷;《开元录》勘定为74部、384卷;现存39部、313卷。其中以重译、新译的大乘教经典为多。在所译大乘经典中最多的是大乘方等的经典:《菩萨藏经》《善臂菩萨经》《须摩提菩萨经》《自在王菩萨经》《庄严菩提心经》《维摩诘经》《大树紧那罗经》《思益经》《持世经》《诸法无行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经》《首楞严经》《不可思议光菩萨所问经》《华手经》《千佛因缘经》《大善权经》《大方等大集经》《阿弥陀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等30部。所译大乘部中最少的是华严部和涅槃部,华严部的仅译《十住经》,属涅槃部的为《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而属大乘的大品、小品方面则有《般若经》《金刚般若经》《仁王般若经》《大智度论》等。在小乘部方面的则译有《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解经》(《遗教经》)。世清所著小乘有宗的《俱舍论》,诃梨跋摩所著空宗的《成实论》。在禅学方面译有《坐禅三昧经》《禅秘要经》《禅法要解》等经。在律经方面则译有《梵网经》《清净毗尼方广经菩萨戒本》《舍利佛悔过经》《文殊悔过经》;另外还译有小乘律方面的萨婆多部(一切有部Sarrāstivádas)。
  以上这些经典除罗什应长安僧俗要求重译和新译的佛经外,主要是罗什侧重弘扬的属于龙树、提婆中观学派的代表著作,如《大成智论》及《中》《百》《十二门》三论。
  翻译佛经是一件非常艰巨繁重的任务。因为佛经来自印度,初传中原时,是对照梵文一字一句直译过来的,因为梵文的词序和汉语完全不同,语法结构也非常不相同,因而直译文体,诘屈聱牙,非常难懂。唯这种直译风气直到鸠摩罗什才有了根本改变。慧皎《高僧传·道安传》指出鸠摩罗什译风“不严于务得本文。而在取原意”。《高僧传·鸠摩罗什传》中进一步指出:“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转能汉言,音译流便。既览旧经,义多纰缪,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①
  由于罗什佛学功底深厚,大小乘兼备,对般若、中观,更倍得其要,这就保证了他所译佛典的内在质量。同时罗什所受的基础教育是以龟兹为代表的西域文化,他到长安时汉语还并不流畅,既没有玄学与佛学交互产生的思想混乱,也没有“格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以生解之列”)等成见的羁绊,从而排除了非佛教思想在译经中的干扰,带来了迥然一新的译经风格。所以即使是他重译的佛典,也被人们称为“新经”,大都成为流传最广、最久远的译本。首先罗什做了正名工作,《大品经序》指出:“其事数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以义正者也。”另外罗什还注重概念在语言上转译的方便起见,凡“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之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在意译方面力求名实正确,音译方面,则以天竺为准,从而纠正了过去概念上的混乱。
  在译经方面的严谨和认真,开创了一代楷模,以翻译《大品经》为例。弘始五年(403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逍遥园始译:“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译异音,交辨文旨。秦王躬攒旧经,验其得失,咨其通途,坦其宗教。与诸宿旧义沙门..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①弘始六年(404年)四月,对《大品经》又做一遍检校。到弘始七年十二月,《大智度论》译完后,互相对照,对《大品经》又做了一次改正。即此可见罗什对译经的严肃和负责态度。
  罗什的佛典译本,不仅做到“简洁明了”、“辞理兼备”;而且能做到根据不同经典使译本各具特色,这非一般造诣者可做到,所以鸠摩罗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而他留下的著作虽仅有与高僧慧远书信往来探讨问题而成的《大乘大义章》及为姚兴著《实相论》2卷,但也给中国思想史上带来了崭新的“空”的思想,第一次划清了佛教(大乘)与玄学之间的楚河“汉界”,对中土思想形成了深刻的挑战。可知鸠摩罗什还是一位佛学造诣很深的佛教思想家。
  八、佛图舌弥
  佛教传入龟兹后,最早盛行的是小乘教,佛图舌弥是公元4世纪中叶龟兹最有造诣的小乘教高僧。僧祐《出三藏记集》卷11称:“僧纯、昙充拘夷国来,从云慕蓝寺于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比丘大戒及受戒法,受坐已下至剑慕法。”在此书的《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记》中还列出了佛陀舌弥所管辖的寺院,属于比丘的寺则有“达慕蓝(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隶蓝(六十僧)、剑慕王新蓝(五十僧)、温宿王蓝(七十僧)”。属于比丘尼的寺院则有“阿丽蓝(百八十比丘尼)、输若干蓝(五十比丘尼)、阿丽跋蓝(三十尼道)”。再加上为僧纯、昙充受比丘尼戒本及戒法的云慕蓝寺,共有八寺之多。可见佛图舌弥在龟兹佛教界地位之高和势力之大,在文中还特别指出罗什出家后,曾师事佛图舌弥,并说佛图舌弥所辖三寺尼“多是葱岭以东王族妇女,为道远集斯寺”。更可见当时佛图舌弥声望之隆,远道贵族也都慕名前来学习。可知他在小乘学方面的造诣已誉满西域,实执小乘学萨婆多部的牛耳。
  九、木叉麴多
  木叉麴多,是隋末唐初龟兹小乘教的高僧,声望颇隆。年轻时曾往印度学习佛教诸经二十余年,尤精佛教、语言、文字方面的声明之学。回龟兹后,即住于阿奢理贰大寺,宣扬小乘佛教,被龟兹王及人民尊为大德高僧。当时汉地佛教高僧玄奘是大乘教徒,唐初所以要西去印度学习,目的是要学习大乘有宗最重要的《瑜伽师地论》经典,想寻求解答凡人通过什么阶段和什么手续才能成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玄奘西行时,他已年迈,但闻玄奘至,仍赶往龟兹王城,和王、众大臣、群僧迎迓东门外。次日,木叉麴多又邀请玄奘下榻阿奢理贰寺,并向玄奘说:“此国杂心、俱舍、毗婆娑等一切皆存,今可不必远涉西方,徒受艰难辛苦。”玄奘却向他索要《瑜伽论》,木叉麴多回答说:“何谓问此邪见之书耶?如为真佛弟子,必不学此书。”玄奘进一步回答说:“婆娑、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又瑜伽者,是后身菩萨弥勒所说,今谓邪书,岂不惧无底在抗乎?”①
  由此可知玄奘时代龟兹已是小乘教的中心地,大乘教势力式微,像《瑜伽论》这样重要的大乘经典也已难找,所以玄奘只好继续西去印度。同时从木叉麴多的言谈中也可看到佛教内部的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斗争很激烈,从木叉麴多斥大乘经典为“邪书”一语中可以看出小乘教徒对大乘经典诋毁的实情。
  十、达磨跋陀
  据《法华经传记》卷6引《外国记》指出其名为法贤,龟兹人。天性聪明,少时出家,已能尽通三藏,不过这时所学为小乘佛典,自恃多才识广,看不起大乘教徒,并对他们常诋毁和凌辱。后有大乘名僧须梨耶前去龟兹,以《法华经》教化了法贤。由此达磨跋陀改宗大乘佛教。这里所说的须梨耶,据羽溪了谛说即指罗什大乘师须梨耶苏摩(Suryasoma)o
  法贤归心大乘后,十分虔诚,日诵《法华经》5遍,传说他死时状若禅定,因而众僧即以其骨灰为塔。遇到倾盆大雨,塔也不湿,群飞的鸟类,也难近塔,这些神异现象,使众僧对塔十分崇拜,并精心看护。
  十一、达磨笈多
  达磨笈多是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25岁受戒,曾遍历印度大小乘各国及主要寺院。后闻东方有佛教大国,佛法颇隆,即从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境内)东越葱岭经疏勒,约于公元585年至龟兹,停住王寺两年,一面学习东方语言,一面为僧众讲说《释前论》、《如实论》,因当时龟兹王笃好大乘,听其宣讲后,开悟颇多,为此每讲必到,旦夕相伴,坚欲留他长住。可是达磨笈多东来目的是要到中国中原去。于是两年后,只好密偕一僧潜离龟兹,间道经焉耆、高昌、伊吾东行,于开皇十年(590年)冬十月至洛阳,专力译经,在28年中共译佛经7部31卷,其中较有名的有《摄大乘》《药师本愿》《起世》《缘生》《菩提资粮》等。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死于洛阳。
  十二、阿质达霰
  阿质达霰,北天竺国人。从其名字的“战无不胜的能人”意译看,可知其知识渊博,善于辩才。因慕唐代文明而前来龟兹后,即奋力学会了汉语,并能书写汉字。因而他挂锡龟兹期间,曾把一些梵文经典译成汉字,计先后译出《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2卷;《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1卷;《秽迹金刚法禁百变法》1卷。并请法月和尚把这些汉文译经带往中原,受到唐王朝的重视。只因当时《开元目录》已编成,难于补入,只好收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之中。
  十三、达磨战涅罗
  达磨战涅罗,汉译意为“法月”,东天竺国人。19岁出家,精三藏、医学、因明。由于羡慕唐朝文明及生气勃勃的佛教发展情况,即东度葱岭,挂锡于龟兹,弘扬佛教。在此期间,收受地战湿罗(汉意为真月)为门徒。公元730年安西节度使吕休林表荐法月入朝,经唐廷批准,法月即带其门徒真月及阿质达霰所译三部四卷汉译佛典,经吐哈盆地及河西走廊等地,历二年方至长安。然后将阿质达霰汉译佛典及自己所有方术、医书、梵夹、药草、经书均献于唐廷,受到多方重视。公元741年因法月思念故乡心切,经唐廷同意返国。可是西行至识匿国之吉运镇时,适遇内乱,无法前进,只好退居于阗,暂挂锡于阗金轮寺。公元743年11月逝于此,享年91岁,唐朝即令安西节度副大使夫蒙灵詧负责葬仪。
  十四、战地湿罗
  战地湿罗,汉译意为“真月”,又名利言,龟兹人。8世纪初,法月和尚至龟兹弘扬佛教,众多听众中,独见他聪明多才,颇有培养前途,即收他为徒弟。然后有计划地教他学习梵本大乘《月灯三摩地经》《历帝记》《瑜伽真言》等,成绩优良。即于公元726年,法月为真月剃度受戒。法月为了进一步培养他,又令真月学习小乘、律论、梵书、汉书、四镇语、突厥语、护密语、吐火罗语,都有所收获。从而于公元732年即随其师法月至长安,然后师徒即在长安共译《普通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真月担任汉文笔译。
  十五、昙无〓
  昙无〓,中印度人,6岁丧父,聪明伶俐,唯家无积蓄,难以度生,即随母佣织毾〓。家境渐裕,颇有出家意。见沙门达磨耶舍咒术颇负声誉,即拜其师,专习咒术。到20岁时,已能诵大小乘经万言,特别在咒术方面,称誉四方,故人们称其为大咒师。始初,很受中天竺国王的尊崇,后来对他日益冷淡,对此,昙无〓愠怒难忍,即携《大涅槃经本前分》12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前来龟兹,冀图有所弘扬。唯当时龟兹多奉小乘教,对昙无〓的宣教,无人听信。昙无〓被迫只好携经离龟兹东去河西走廊的北凉沮渠蒙逊处,然后与沙门惠嵩、道朗翻译佛经60余万言。
  十六、昙摩密多
  昙摩密多,汉译意为“法秀”,罽宾人。6岁出家,进行苦行磨炼,对禅学颇有造
  诣,遐迩闻名,因其眉浓,且像一字形连在一起,故人们称他为连眉禅师。为了弘扬禅法,就东渡葱岭,来到龟兹。龟兹王慕名,亲自郊迎,延请入宫,待以殊礼。留居数年,弘扬了禅法,成为龟兹有名的苦行大师。为了进一步在中国各地传布禅法,昙摩密多即前往敦煌、凉州、荆州、长沙、建业及中原各地宣说,并译出《禅经》、《禅要法》、《普贤观》、《虚空藏观》等经,从而黄河、长江流域也盛行了禅法。
  十七、卑摩罗叉
  卑摩罗叉,罽宾人。幼年就出家,苦学各经,尤精于律藏,声誉日隆。那时龟兹律藏不全,他闻讯后,即东渡葱岭,挂锡龟兹。经过卑摩罗叉的阐发传授,龟兹律藏也逐渐完备,由是声名大振西域。所以鸠摩罗什20岁时,即拜卑摩罗叉为师,随其学《十诵律》。公元383年吕光率兵攻破龟兹,罗什被俘,罗叉只好逃匿潜藏。及吕光携罗什至凉州后,罗叉复出,仍还龟兹。公元5世纪初,罗叉闻罗什在长安译经和传教都很顺利,并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即携《毗尼胜品》东来中原,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年)至长安。为了弘传律藏,又广游关左、江陵各地,从此律藏在中原大弘。
  十八、佛陀耶舍
  佛陀耶舍,罽宾人。13岁出家,27岁受戒。佛学造诣较深,在社会颇有名气。为了弘扬佛学,即至疏勒,受到疏勒王太子达摩弗多的礼遇和供养。罗什从屙宾返回龟兹途中,路经疏勒,慕其名,即向其学《阿毗昙》、《十诵律》。罗什返龟兹后不久,达磨弗多承袭疏勒王位,曾一度出兵增援龟兹抗击吕光军。在他带兵出外期间,即命佛陀耶舍辅佐太子执政。十多年后,达摩弗多王死后,佛陀耶舍即前往龟兹宣扬佛学,由于他学识渊博,受到众僧敬重,被奉为龟兹高僧。已经东去姑臧(即凉州)的罗什,闻佛陀耶舍在龟兹宣教,即去信劝其东去。佛陀耶舍正整装东行时,龟兹众僧群起挽留,只好暂缓起程。一年后,佛陀耶舍就又率弟子密起行装,潜离龟兹,先至姑臧找罗什,哪知扑了个空,又赶至长安,才找见罗什,即住逍遥园,与罗什共译《十住经》,同时传授《昙无德律》、《长阿含经》。罗什去世后,又返回罽宾,但对中国佛教的弘扬,仍系念于怀,因而寻得《虚空藏经》一卷后,仍千方百计托商贾带往凉州。
  十九、法惠
  法惠,俗姓李,吐鲁番盆地高昌人,青年时游手好闲,喜弹唱、歌舞、射猎。因其妻貌美,引来许多富家子,不断闹家庭纠纷,使得他非常苦恼,又无法应付,即行离家出走至龟兹。想出家,可是囊无分文,买不起法服,诸寺均不收受。于是就从外国客商死尸身上剥下好衣,到市上出售得三千文钱,置起法衣,方得出家。当时龟兹盛行禅法,法惠攻读后,颇有心得,声誉渐高,高昌闻其名,邀其返故乡传
  授,被聘为比丘尼依止师,居仙窟寺,后从都郎中寺女尼冯氏处得知龟兹国金华寺直月和尚处有更高明的禅法,为法惠所不知。为了早日求得奥秘,法惠只好重返龟兹,到直月和尚处求法。直月知其来意后,即行至自己僧房,取出一斗五升葡萄酒,要法惠先饮尽后,才能向他传法。可是饮酒对僧人来说是犯戒的行为,法惠坚辞不允。直月立即推他出房,不再理他。法惠怕失去难得的求法机会,只好饮尽葡萄酒。顷刻之间,法惠只觉头昏脑转,一直在直月僧房中醉卧数小时。待酒醒后,深觉已行犯戒,悲愤懊悔,亟想结束生命。瞬间,法惠却从中悟得了小乘教第三果。从此返回高昌后,专力弘扬小乘佛教,声名远扬。他于齐永元年间(499~501年)逝世。
  在上述所列的一些高僧中大都是龟兹人,也有的是印度、罽宾等地前来龟兹传教的高僧,都对龟兹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有的如释智猛、释法勇、释法朗、释法献、玄奘、慧超、悟空等虽都到过龟兹,也有所影响,但毕竟时间过短,有的只是匆匆过境,有的虽也传教,毕竟影响不广,所以都未专列加以叙述。
  从已经列出的一些龟兹高僧看,如白延、帛法祖、帛法矩、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罗、鸠摩罗什等人,有的是王室成员,有的是贵族,一般都能懂梵文、梵语、汉语、佉卢文、印度西北俗语、中亚吐火罗语、龟兹语,所以都能把梵文佛典译成龟兹语佛典。而到内地传教的高僧又能把已译成的龟兹文佛典(不少是从龟兹文)转译成汉文。季羡林先生说:“初期中译佛经大半不是直接由梵文译过来的。”①而法国学者烈维(SylvainLevi)在研究龟兹语过程中也已发现汉译佛经最早所用术语多半不是由梵文译过来的,而是间接经过一个媒介,他由此推论到佛教最初不是直接由印度传到中国,而是间接由西域传来②。而季羡林对一个佛字的多方来源研究以后,肯定说“‘佛’这名词不是由梵文译来的,而是间接经过龟兹文的pūd或pud(或焉耆文的p〓t)”③。可见从汉末、三国到西晋初年不少龟兹高僧到中原去译经和传教,对中原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到公元4世纪时鸠摩罗什到中原传教和译经,所开创的一代译场,绝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在龟兹许多高僧已有译经的基础上发展孕育所形成。
  在东汉末、魏晋时期的高级僧侣都离龟兹去国外的索格底亚那(河中)、巴克特利亚学习,那时正是大月氏国贵霜王朝大力弘扬佛教时期,因而大月氏国、康居国高僧辈出。龟兹的早期佛教实际由大月氏国、康居国传入,所以早期龟兹高僧都前往学习。后来罽宾国已发展为印度小乘教中心地,而龟兹也以小乘教一切有部为主,因而东晋及十六国时期的龟兹小乘高僧都前往罽宾留学,如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即是。同时尉宾的不少小乘教高僧也不断来到龟兹弘扬小乘教,如盘头达多、佛陀耶舍、昙摩密多、卑摩密多、佛陀耶舍等。
  随着大乘教在印度隆兴后,中原的大乘教高僧不断西行去印度学习,如法显、宋云、惠生、玄奘、慧超、悟空等都先后西行去印度求大乘佛经及律藏、经籍。而中国中原大乘教各宗派兴起后,印度一些高僧又慕名前来龟兹及中原各地留学和宣教,如阿质达霰、达磨战涅罗、昙无〓等就是这种情况。
  通过对一些高僧的叙述,可知龟兹的佛教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以小乘教为主;鸠摩罗什前后,即公元4世纪时则大、小乘教并举;南北朝时期,即公元5~6世纪时以小乘教为主,大乘教也有一定势力,并兼有禅、密宗的流布;隋唐时期龟兹僧侣几乎全是小乘教,所以唐初玄奘说:“屈支国..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①开元十五年(727年)慧超至龟兹时说:“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也。汉僧行大乘法。”②可知龟兹僧都行小乘法,只有汉僧行大乘法。
  由于小乘教提倡个人苦修,所以龟兹僧侣须按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戒律《十诵律》出家修行,僧侣每三月需易寺屋,初出家者不准独自住宿。比丘尼也是三月一易房,需三大尼才能出行。许多葱岭以东王侯妇女不畏道远,长途跋涉来龟兹,削发为尼,修习佛教,可见当时龟兹在西域佛教界的地位。每个人初入佛门,须跟随本师学习佛教基本常识,背诵入门要籍数十万言的经、律、论佛经,才能剃度,成为僧侣,然后才准告别本师,离开本寺到外地游学,弘扬佛学。龟兹佛教所以特别发达和长盛不衰,是与王室贵族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当时在王宫中雕镂佛像,彩饰严装,与寺院无异,同时龟兹国王还常往著名寺院礼佛供养,对一些有突出成就的高僧还待以殊礼。如《高僧传》所说鸠摩罗什留学归国,途经温宿国与人辩论得胜后,龟兹王因慕其名而亲往温宿,躬迎归国,并为他“造金师子座,”待以国王礼仪。还在龟兹西门外,建造高九十余尺的大佛像,“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③甚至重大政治、军事大事也都和高僧共同商决。对此,玄奘特别指出:龟兹国“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④。足见龟兹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程度。从而自公元3世纪起佛教在龟兹取得压倒一切的优势后,王室贵族剃度出家成为高级僧侣,如在魏晋期间前往中原的高僧中曾有白延、帛尸梨密多罗等。自此以后,不断有王室贵族遁入空门而成为佛教高僧。

附注

①《高僧传》卷9《佛图壁传》,载《大正大藏经》卷50,383页 ①《高僧传》卷9《佛图壁传》,载《大正大藏经》卷50,383页。 ②《晋书》卷95《鸠摩罗什传》。 ③据僧肇《什法师誺》推算。 ①印顺:《妙云集》上卷第5页。 ②《晋书》卷95《鸠摩罗什传》。 ①《大正大藏经》卷50,354页。 ①《大品经序》。 ①《大正大藏经》卷50,226页。支那内学院本作:“岂不惧无底枉坑乎?” ①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326页,三联书店,1982。 ②SylvainLévìLe《Tokharien1》LanguedeKoutcha,JoumalAsiatique1913,Sept.-。ct.P.311~318,此文已由冯承钧译成中文:《所谓乙种吐火罗语即龟兹国语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I卷(4)。 ③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333页,三联书店,1982。 ①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 ②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载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116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③④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