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佛寺
分类号: B947
页数: 8
页码: 263-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佛寺,分别记述了东西昭怙厘大寺、阿奢理贰寺、莲花寺等。
关键词: 龟兹 佛寺 佛教

内容

龟兹是塔里木盆地北道的佛教中心地,佛教寺庙很多。《晋书·四夷传》“龟兹国”称:“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僧祐《出三藏记集》卷11《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对龟兹寺庙概述说:“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像,与寺无异。”而《出三藏记集·鸠摩罗什传》还说:“龟兹僧一万余人,几占龟兹人口的十分之一”,可知龟兹佛教的盛况。唐初玄奘西行经过龟兹时说,屈支国“伽蓝
  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①。唐代开元十五年(727年)至安西的慧超说:“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也,汉僧行大乘法。”②可见龟兹的佛教寺院很多,史书没有全部记录下来,谨将比较著名的佛寺分列于下。
  一、东西昭怙厘大寺
  东西昭怙厘大寺,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突出记载了这座名闻遐迩的大寺称:“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估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这所唐代著名的昭怙厘大寺实际早已存在,原即南北朝时期的致隶蓝,即雀离大寺。《出三藏记集·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称:“北山寺名致隶蓝五十僧。”这里的致隶蓝,即雀梨寺的同名异译。道安《西域记》载:“龟兹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梨大清寺。”③梁《高僧传》卷2指出:“什(指鸠摩罗什——引者)在胎时,其母慧悟倍常,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养,请斋听法。”由此可知昭怙厘的前身即雀梨大清寺、雀梨大寺。不过到了唐代这所寺院更加恢弘罢了。
  那么东西昭怙厘寺究竟在今库车何地?据向达先生说:“遗址在今库车西南,书上称为渭干河口,今名库木吐刺的地方。渭干河流至此..河口东岸,一道山脉自拜城的赫色尔沿着渭干河南下,到河口东岸戛然而止。在山头上遥望两岸,有一大遗址,围墙尚很清楚,围墙之内一大窣堵波翼然高耸。此外还有一些断壁残垣,点缀其间..东岸山头上下,也有遗址,没有西岸那样清楚完整。”④在这一带却勒塔格山南麓库木吐拉地方确有寺院,但不是昭怙厘,而是阿奢理贰大寺,因为玄奘明说昭估厘寺在龟兹北面,不是在龟兹西面,雀梨大寺也是在龟兹北面。向达把方位弄错了,必然要张冠李戴。根据考古发掘,东西昭怙厘大寺及其近旁的苏巴什故城,规模宏大,“在库车县北约23公
  里,位于北山南麓(指却勒塔格山——引者)有铜厂河(指库车河——引者)流贯其间,遗址即分布在河两岸起伏不平的土岗上。其中河西遗址南北长685米,东西宽170米,遗址上建有三座土坯塔,北塔建于遗址北部土岗上,东临河床,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分四级,基部宽27米,顶部宽5米,通高13米。在塔的北面及南面均有佛洞环绕。中塔建于遗址图31库车县苏巴什故城佛塔中部土岗顶端,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塔分五级,基部下宽22.5米,顶宽2米,通高13.2米;在塔基南面有一斜坡走道,宽3米,坡长14米。南塔建于遗址南部,塔基方形,土坯垒砌,分五级。塔基宽16米,顶宽3米,通高11.1米。在河西遗址南头有小城(指苏巴什古城——引者),城内以塔庙为图32库车县苏巴什故城遗址主,间有少量附属建筑。河东遗址南北长535米,东西宽146米。其三亦有三塔,北塔建于遗址北部,地势最高;该塔方形,土坯垒砌,分三级,基宽15米,顶宽1米,通高8.6米。中塔建于中部土岗顶上,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分三级,基宽10米,顶宽5.5米,通高9.4米。此外在河东遗址北头有二段残长78米的南北墙;在河东遗址南头,南塔东面隔一干沟,有一排东西向的三个佛洞,其西侧有两排南向破房,中间形成一走道,从此沿小路可抵遗址北端”①。在寺区及古城内曾出土东汉五铢钱,六朝的梁女钱、宋小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还有自5~8世纪间流通于龟兹的小钱,这就可知这个遗址早在东汉或东汉以前就已存在,于魏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不断扩大,至唐朝更盛,而古城的建筑很可能是当时龟兹王“到苏巴什这座佛教中心受经听法时所居之地”②。
  二、阿奢理贰寺
  阿奢理贰寺,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写成阿奢理贰伽蓝,《悟空入竺记》写成阿遮哩贰寺。据玄奘说:“会场(指行像会场——引者)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庭宇显敞,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博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止。国王、大臣、士、庶、豪右,四时供养,久而弥敬。”①可见阿奢理贰寺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大寺,龟兹大德高僧木叉麴多就住在这里。阿奢理贰、阿遮哩贰均系译音,汉译意为奇特。所称从行像大会场西北渡河即到阿奢理贰寺。由于行像,大会场设在龟兹王城西门外,从会场西北渡河,显然是指渡渭干河,因为自龟兹王城向西北至渭干河间并无河流,如果是几步就能跨过的小河沟,就不可能用“渡”字形容,必须是一条大河才能用“渡”字,因而所称渡河,可以肯定是指渭干河,说明渡河即到阿奢理贰大寺,这所大寺应该就在今库木吐拉千佛洞附近。
  阿奢理贰大寺的建成,玄奘特记下了一件传奇的故事。大概情况是说,过去曾有一位龟兹王,十分崇信佛教,很想到龟兹境外各地去瞻拜圣迹。于是即向其弟说明即将远行之意,命其暂摄政事。当王准备就绪,即将启驾远行时,其弟赶来送行,递给他一个密封的金函,嘱其兄必须妥为保管。王奇怪地问:“这是什么东西”?其弟回答说:“现在不必问,只要求你随身携带,妥为保护,等到回驾之时才可开看。”王即令随军妥护。后来,王游行许久后回国,当升殿视事之日,有人前来向王若有其事地造谣说:“当你远行时,令弟监国,不专心治国,却利用职务之便,淫乱后宫。”王闻言大为震怒,欲对其弟处以严刑,其弟即行禀告说:“我不敢推卸责任,惟乞求在严惩之前,请开看那个密封的金函。”王即令护军立刻开看那个金函,只见函内装了一个男性生殖器。王指问说:“你让我看这个是什么意思”?其弟严肃地回答说:“当你出游远方前,命我监国,我预知有人会造谣诬害,所以自断生殖器以明心志,请你明察。”龟兹王惊惭交集,自此兄弟情谊更加亲密,命其出入后庭,任何人不得阻拦。不久,王弟出外,于路途见一人赶着五百头公牛前往阉割,王弟想到自己残缺,莫非前世因缘,便以自家财宝,赎买五百公牛身。正是由于他积下了这种功德,佛陀即以大慈悲力使其渐具男形。王弟因自己已重新恢复为健全的人,从此不再去后宫。龟兹王怪问其缘由,其弟即据实陈告,龟兹王深为惊奇和感动。为表彰其弟忠心事国,弘扬佛奇功迹,下令拨款建新寺,并命名为阿奢理贰寺,即“奇特寺”。
  三、莲花寺
  莲花寺,位于龟兹王城西门外,因有佛教高僧勿提提犀鱼在唐代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前后住于此寺而闻名于唐代。勿提提犀鱼系音译,汉语意为莲花精进,他精通四镇语言及汉语、梵语。据《悟空入竺记》称:悟空到龟兹后住于莲花寺,“有三藏沙门名勿提提犀鱼..至诚祈请,译出《十力经》,可三纸许,以成一卷”②。由此《十力经》以及与龟兹沙门若那传授于中原崇福寺僧普能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经看,可知当时龟兹颇受印度密教的影响,而莲花寺也可说是龟兹宣扬密教的中心,而勿提提犀鱼就是当时龟兹密教的首领。
  四、东西柘厥寺
  《悟空入竺记》中指出,悟空于公元8世纪80年代至龟兹时尚记有东西拓厥二寺。唐朝于今渭干河处建有柘厥关,《新唐书·地理七》称:“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由此可知悟空把“柘”写成“拓”应是误写,此处自马河即指今渭干河。在此处建柘厥关,西出今新和县绿洲,然后进入戈壁,即今却勒塔格山南由新和县境直达阿克苏市的戈壁滩。可知东西柘厥寺即建在柘厥关近处,也即在白马河东西两岸各有一寺,所以称东西柘厥寺。
  五、耶婆瑟鸡寺
  耶婆瑟鸡寺,据《悟空入竺记》称:安西(今库车——引者)境内“有耶婆瑟鸡山,此山有水,滴溜成音,每岁一时,采以为曲,故有耶婆瑟鸡寺”①。在宋《高僧传》卷3《唐丘慈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也有类似记载称:“安西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故《耶婆色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难其杖撩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南卓《羯鼓录》则把这首著名的龟兹乐曲写成《耶婆色鸡》。可知耶婆瑟鸡即耶婆色鸡。这里所称耶婆瑟鸡山、耶婆瑟鸡寺;前践山、前践寺很可能就在今克孜尔千佛洞地区,耶婆瑟鸡系译音,前践可能是译意,所以两者在同一地点,因为现在那里仍有“千滴泉”,又称“泪泉”。
  现在于克孜尔千佛洞所在地明屋达格山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苏格提沟,维吾尔语意为柳树沟,那里有一个半环形的陡峭岩壁,拔地而起,有一股泉水从苏提格沟上面的石壁裂隙中渗出百多个大小粗细不等的水柱,昼夜不停地沿山谷滴落至清澈如镜的水潭内,发出沙沙落水的绝妙音响,然后流向沟外,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泪泉”。
  关于“泪泉”,维吾尔族民间有一个令人感怀悱侧的传说。相传古代龟兹国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爱上了一位民间小伙子,国王反对他们相爱,想方设法要拆散他们。于是命令那个小伙子到克孜尔开一千个石窟,才允许成婚。小伙子为了爱情,竭尽全力挖掘,年复一年,眼看快要成功时,国王却诳称公主已死,小伙子顿感悲痛和绝望,加之劳累过度而死。公主等了一年又一年,不见恋人归来,便亲自前往小伙子挖洞窟的地方寻找,但见到的却是不堪重负的小伙子的尸体。公主只好抱着尸体痛哭不止。传说这里的滴水就是公主的泪水,由此汇成了名闻遐迩的“泪泉”。
  据说当时龟兹有一位著名音乐家,十分同情这对为坚贞爱情而死的恋人,曾亲自跑到泪泉边,倾听着泉水流入泪泉的声音,景仰着公主与小伙子的爱情悲剧,谱写成一首动人的新曲,清新悦耳,成为当时龟兹名曲。为了纪念这一对恋人,即伴泉修一佛寺。由是这二山、寺、泉名扬西域。
  六、王新寺
  据《出三藏记集》卷11《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称:“王新僧伽蓝,九十僧。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与舌弥是师徒,而舌弥阿含学者也。”后来鸠摩罗什留学罽宾,回归龟兹后仍住王新寺,并于该寺侧故宫中得《放光般若经》,即行披读。在此两年之间,曾广诵大乘诸经论,洞悉了其中奥秘。从而成为当时龟兹佛教中心地,所以闻名于世。
  七、金华寺
  金华寺。据《名僧传抄》卷25《齐高昌仙窟寺法惠传》称:龟兹有金华寺,因有龟兹禅法大师直月居住于此而远近闻名,当时成为龟兹学习禅律的中心。据传直月曾使高昌名僧法惠,用超越常规的禅密,很快获得正果。
  八、法丰寺
  法丰寺,据唐代僧人僧详的《法华经传记》称:公元5世纪上半叶时,出生于敦煌的一位姓竺的百姓,出家后被名为法丰,因其信佛教,所以一般称其为释法丰。有一年,即以僧侣身份,前往龟兹游览,适遇当地人民正在重修一旧寺,他即前往帮忙,因其出力较多,寺成后,众僧即推举其为该寺僧正,并以其法名为寺名。当时寺院,等级制度甚严,释法丰为僧正后,自以为大权在握,可以为所欲为,出入取物都不按律藏制度。为了更多地损公肥私,发展到克扣本寺僧侣的应有供应,遭到众僧的不满和反对。不久,法丰病死。据传说,称他亡入饿鬼群中,整夜嚎鸣。其弟子宝慧,听出是法丰声音,问他缘由,他哀求说:“由于我生前贪财,暗减
  图34克孜尔石窟泪泉众生之食,所以沦为饿鬼,甚感困苦难堪,请给予帮助。”于是法丰的原有弟子们,忙写《法华经》予以超度,并广为布施,才使法丰于阴间免受饿鬼之苦。显然这是众僧们憎恨当权僧界贵族对众僧的压迫剥削,编造了这种神话,用以告诫和遏制僧界当权者贪婪的丑恶行为。
  九、大云寺、龙兴寺
  龟兹有常住汉人,至少从西汉统一西域时起,就有较多汉人居此。而汉传佛教和汉人僧侣的进入龟兹,在唐太宗统一西域之前也早已存在。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记载,玄奘至龟兹时已“有高昌人(指汉人——引者)数十于屈支出家,别居一寺,寺在城东南”。可知唐代统一西域以前,龟兹不仅有汉寺,且已有汉僧数十人,规模已不小。
  自公元648年安西都护府自西州迁往龟兹后,汉人集居龟兹的官员及屯田军士和商人等大为增多,他们大都信奉佛教。至670~672年间吐蕃贵族虽数度占领龟兹,但汉人始终未撤离。692年武则天命王孝杰等从吐蕃手中收复四镇后,唐朝更在四镇驻兵三万。唐政府为了满足他们的宗教信仰,特兴建了大云寺、龙兴寺,并且聘请中原高僧前往宣讲,这在《往五天竺国传》中说,慧超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十一月上旬到龟兹时见到两所汉僧住持。一所是大云寺,寺主秀行,来自长安七宝台寺,“善能讲说”;维那(寺监性质——引者)为义超,原是长安庄严寺僧,“善解律藏”。上座为明恽,原也为长安僧,娴熟佛僧行业。龙兴寺主为法海,虽系出生在龟兹的汉人,依然“学识人风,不殊华夏”①。这两所汉寺都行大乘法,龟兹则行小乘法。慧超还同时指出,于阗也有一汉寺名龙兴寺,寺主为汉僧;佉勒(指疏勒)有一汉寺名大云寺,寺主也为汉僧。可见唐代西域只要有汉人的地方都建有汉寺,人数少时建一寺,人数多时建二寺,而龟兹建有二寺,可证在龟兹的汉人较之在疏勒、于阗的汉人为多,这符合于当时实际情况。
  从迄今留存的库木吐拉千佛洞看,在唐代到那里巡视的汉僧很多。在千佛洞内所见题名有法超、惠峻、惠灯、广德、惠增、法真、法晴、惠顺、法兴、惠超、惠初、彦寿、坚更、坚行、惠盖、法灯、戒初、智恩、惠灯、智净、戒诠、义诠、任光、智月、法门、克开、法铭、惠光、法成、惠兴等②。由此足见龟兹汉寺、汉僧之多。日本大谷探险队从库木吐拉割走的两方唐代壁画的汉文榜题中的一方上书③:
  大唐□严寺上座四
  镇都统律师□道
  这里都统当为都僧统的略称,表明□道是统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的最高僧官,可知龟兹为四镇的汉传佛教中心。
  十、金砂寺、大宝寺、梵国寺
  近年考古发现金砂寺,其名见于库木吐拉出土的一件盂内。在库木吐拉谷口区第七窟壁面上留有“画金砂寺的题记”。此外还有大宝寺、梵国寺、□严寺、□圣寺等皆为汉人寺院①。
  十一、初一寺
  初一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称,唐初玄奘从焉耆至龟兹时,龟兹王曾率大臣、百姓、僧侣出城迎迓,至,即入初一寺受华。
  除上述寺院外,留下寺名的寺院还有东晋时的达慕蓝、北山致隶蓝、剑慕王新蓝、温宿王蓝、云慕蓝寺、阿丽蓝、输若干蓝、阿丽跋蓝等。
  在龟兹众多的佛寺中养着5000人以上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专吃国家人民的饭,平日所做只是专给善良的人民打吗啡针,谁的欺骗技术高明,谁就能吃到更好的饭,所以僧徒谁也不愿放弃寄生动物生活。高层僧侣为了保持他们在僧界的统治地位,对广大的僧徒教育想出了一套麻醉和威胁的方法。例如专有一种僧人以唱导为业。《高僧传·唱导片·总论》说:“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请看他们对僧徒开导的方法,范文澜先生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僧寺每日初更时候,绕佛行礼,环境寂静,僧人专心,默不作声。这时候导师擎香炉登高座,慷慨发言。谈天堂则使人恐惧发抖;讲地狱则使人怕得哭泣,泪流满面;说昔因则使人似乎眼见前生恶业;算报应,则使人预知后一生的果报;谈快乐则使人心胸畅悦;叙哀感则使人心酸流泪。在这种情况下,一堂僧徒无不心情惶惶,五体投地,个个唱佛号,哀求垂慈悲。等到后半夜,导师又讲,时光易逝,胜会难留,使人感到紧迫,满怀恋慕。佛寺对僧徒夜间进行恐怖教育,夜夜如此,因果报应就深入意识中,自然成为神经病者,着迷既深,不能复醒。”②各个佛寺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先诱人出家,使生物寄生动物化,然后施以恐怖教育,使毒汗融入脑髓”。③不能自拔,于是醉生梦死,摇尾乞怜地因缘攀附,受各级统治阶级的唆使,为其摇旗呐喊,助纣为虐,乘机也可大捞一把,锦衣美食,炫耀乡里,狐假虎威,路人侧目。实际每所佛寺就是当时现实社会的反映,阶级壁垒森严,上层僧侣,巧立名目,压迫下层僧侣,损公肥私。

附注

①②范文澜:《唐代佛教》,45、42页,人民出版社,1979。 ④向达:《西北见闻琐记》,见《文物》,1962(7)、(8)。 ①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71~72页,文物出版社,1983。 ②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93页,文物出版社,1983。 ①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 ②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载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125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①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载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126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①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载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116~117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②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 ③马世长:《新疆石窟中的汉风洞窟和壁画》,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6分册。 ①马世长:《新疆石窟中的汉风洞窟和壁画》,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6分册。 ②③范文澜:《唐代佛教》,45、46。页,人民出版社,1979。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