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63
颗粒名称: 一、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分类号: B94
页数: 6
页码: 243-2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佛教的产生和发展,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意译为“吉财”,相传为净饭王太子,释迦牟尼是后来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的梵文名字是Sākyamuni,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族姓为乔达摩,中国古译为瞿昙,即梵文Gautama音译而得。释迦族当时位于印度,北部,辖地跨今印度和尼泊尔。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即今尼泊尔泰来地区梯罗拉柯提废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县的比普罗瓦西北约十英里,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二百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阿育王于此竖立的一块石柱上指出此处是释迦牟尼诞生地,考古学者曾在这里挖出过释迦牟尼的舍利坛。玄奘《大唐西域记》卷6也说。显然佛陀的思想要广为宣传商人。
关键词: 龟兹 宗教 佛教

内容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意译为“吉财”,相传为净饭王太子,释迦牟尼是后来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的梵文名字是Sākyamuni,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族姓为乔达摩,中国古译为瞿昙,即梵文Gautama音译而得。释迦族当时位于印度,北部,辖地跨今印度和尼泊尔。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即今尼泊尔泰来地区梯罗拉柯提(Tilaurakot)废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县的比普罗瓦(Piprahwa)西北约十英里,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二百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阿育王于此竖立的一块石柱上指出此处是释迦牟尼诞生地,考古学者曾在这里挖出过释迦牟尼的舍利坛。玄奘《大唐西域记》卷6也说:
  “城东南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旁记寂灭之事,无忧王建焉。..次北有窣堵坡,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像,旁记寂灭之事,无忧王之所建也。”“次东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
  释迦牟尼约诞生于公元前565年左右,约大于中国孔子14岁;寂灭于公元前490年至前480年之间,较中国孔子早死6~10年。这一个历史时代,是古代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的时代,产生了中国的老子、孔子,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还有波斯的查拉萨斯特拉和印度的释迦牟尼等众多的古典哲学大师。可知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印度社会发展阶段中人对现实存在的感知、体悟、思维的表述。正如恩格斯说的:“创立宗教的人,必须本人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①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古代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大批城市国家兴起,商业得到巨大发展,学术思想活跃,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可是印度种姓分立制度却是构成这个社会阶级关系的基础,在婆罗门的早期法典中,包括种姓划分为四等:(1)婆罗门(祭司);(2)刹帝利(武士、军事贵族);(3)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4)首陀罗(雇佣劳动者、奴隶等)。并以传统的形式在《梨俱吠陀》和《摩奴法典》以神的名义固定下来。特别在《摩奴法典》中对正在兴起的商业经济给予种种限制,写下许多敌视商人的语言,遏制了商人的权力,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处于第三种姓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不甘忍受屈辱的地位,不断反抗婆罗门的歧视,渴望在政治上分享权力和荣誉。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第四种姓的奴隶则用逃亡、破坏水利工程、谋杀奴隶主等方式进行斗争。而处于第二种姓的刹帝利虽有担负战斗和管理的较高权力,也对婆罗门至高无上的特权地位极为不满,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力,占有更多剩余产品和奴隶。释迦牟尼佛学思想正是在反对古代印度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婆罗门教规,以及残忍落后的种姓制度中形成。
  释迦牟尼的母亲是摩耶夫人,据说生乔达摩时是中国旧历四月八日,出生后七天,母亲逝世,由他的姨母抚养成人。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包括各种学艺、军事、体育等。成年后,娶了耶输陀罗为妻子,汉译《佛所行赞》中称赞她说:“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艳若天后,同处日夜欢。”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名罗睺罗。说明释迦牟尼曾有一个美满家庭,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知识。他父亲多方阻止他出家,可是他在二十九岁时毅然出家,寻师访道,先是苦行七年,毫无所得。随后来到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独立思考,终于在三十五岁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然后以摩揭陀、憍萨罗、拔沙三国为中心,广泛宣扬自己的学说,历时四十五年。许多书上对他出家原因说法不一,迄今未有统一说法。可是释迦牟尼所宣扬的佛教的哲学理论,特别是他的人生哲学,不仅压倒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哲学,同时佛教教义提倡人人平等,解决了当时处于混乱状态的刹帝利思想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而赢得刹帝利阶层的欢迎。还特别关注吠舍的要求;并迎合了商人的意愿,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对被压迫被奴役的底层奴隶和穷苦无告者也提供解脱贫困痛苦的“方法”,获得某种精神的慰藉,从而赢得了首陀罗的信赖。所以佛陀学说在当时的古印度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和对传统的反叛精神。不过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佛教的革新思想是不彻底的,带有传统的中和色彩,主张放弃斗争,提倡顺应世人,给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的便利,因而受到当时一些大国统治者的支持,从而佛教得到了较快和较为广泛的传播,到释迦牟尼晚年,佛教已流布于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主要居民区。
  笔者所以说佛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就因佛教学说最基本教义之一的“十二因缘”说,其核心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以轮回形式不断转生。人生在世如果做了恶事,来世就要转生为畜生,进入地狱,表明种姓制也可以改变,骑在人民头上的婆罗门教也会受到业报的约束,不能永远当压迫者。相反许多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不同的苦难,只要乐善好施,自省自修,做到无念、无欲、无贪,皈依佛教,依然可以解脱苦难,进入天堂,这样给人们指明了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各自的行为和“功德”,这就是说,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学说,显然代表了当时新兴的商人势力的意志,冲破和打击了僵化的婆罗门思想体系,因而是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所以佛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和积极意义。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国际国内的贸易日益繁荣,商业队伍日益壮大,同时商业城镇不断增加和扩大,形成了以城市为主体的国家形式,于是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佛教主张非暴力的手段,现在看来有些不合时宜,而在当时印度社会中,却比以前或同时代思想前进了一步,这种思想是保护了商人利益。因为战争一旦发生,受害最深的是商人和农民,在那时,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也是重要商品之一。而佛陀学说的五戒,即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对于不杀生主要是限于人身,目的用以防止武力,由禁止杀生,扩展为反对相互残杀和破坏牲畜财富。这种非暴力主张实际成了那个时代的最高伦理道德。由于不杀生非暴力的主张,实际是维护了商人们的利益,所以受到各种商人们的拥护。同时对权力欲很强的国王,也多少有抑制作用。有的国王皈依佛法,就是由于过去杀人太多,害怕来世受到报应。
  在佛教经文、经义及佛教艺术,为什么使劲地宣传“转轮圣王”。佛陀宣扬的“转轮王”即指统一国家的大皇帝,他权力的车轮,可以满世界转动,这正是商人们所渴望的大千世界,因为小国林立,关卡重重,盗贼横行,货币不统一,是商人最为讨厌的事。
  显然佛陀的思想要广为宣传商人。如果没有商人的支持,尤其是经济的资助,佛僧就无法生存。所以释迦牟尼从一开始就和商人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和联系。释迦牟尼“成佛后不久就接受两个商人奉献的食品。见了瓶沙王以后,又认识了大长者(大商人)给孤独。给孤独在憍萨罗王都舍卫国布金满园买下了祇林精舍,赠给释迦牟尼,他成了佛教的居士..如来佛在几十年传教活动中,到过许多国家,走的路也都是当时主要的商道。在涅槃前游行时也走的是商道”。“在弗哩逝(Vrji)首都鞞若离,释迦牟尼结识了淫女庵摩罗。她很有钱,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在朝廷上广通声气。她请佛吃饭,并送给佛一座花园”①。可知释迦牟尼从成道开始,到几十年的传道,主要经济来之于商人,僧侣生活主要靠商人施舍,寺院靠商人捐资兴建,这在各种佛经中有许多有关商人供奉佛陀的记载。《佛所行赞》卷3《阿惟三菩提品》记称:“时有商人行,善友天神告,大仙牟尼尊,在彼山林中,世间良福田,汝应往供养,闻名大欢喜,奉施于初饭。”《方广大庄严经》卷10《商人蒙记品》也说:“时北天竺国兄弟二人,为众商之主。一名帝履富婆,一名婆履。..时护林神忽现其形,语商人言:汝诸商人,忽怀恐惧。汝于长夜流转生死,今得大利。所以何者?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初成正觉,住此林中,不食已来四十九日。汝等应将种种饮食而已上之。”因而佛教思想实际是代表了新兴商人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印度社会从英雄时代进入国王和商人时代的主体要求,成为商人阶级的代言人,使他自己赢得了地位,实现了在精神上成为“转轮王”的目的。而国王和商人也依靠佛教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扩大了市场,招来了四方顾客,繁荣了经济,增强了国力,各级商人则在佛教的庇护下,偷税、漏税,大发横财。所以佛陀的思想,不仅影响和推动了当时的印度社会,由僵化的、死气沉沉的郁闷气氛变为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社会,由是完善了古代印度的文化精神。
  不妨回顾一下佛教产生以后的印度历史。当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不久,波斯王大流士侵入印度,征服了印度河以北地方,成为波斯帝国阿开密尼王国的第二十郡,统治了将近二百年。而那时处在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就积极支持佛教,发展商品经济,增强了国力,阻止了外敌入侵,当时的国王瓶沙王不仅在《政事论》中强调国家要从事商业活动,而他本人就是粮食和金属生意的商人。后来继摩揭陀国建立的难陀王朝,佛教仍然继续得到了发展。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凭借希腊雄厚的经济向外扩张,征服了埃及、西亚、中亚的巴克特利亚、锡尔河以南的索格底亚那,直接侵入印度。于是印度人民团结在新崛起的孔雀王朝的旗帜下,奋起反抗,一方面推翻了难陀王朝,并组织数十万大军北伐,从希腊人手中夺占了旁遮普、犍陀罗、呾叉始罗,发展商业,宣扬威德。特别到了孔雀王朝第三任君主频头婆罗王的儿子阿育王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加,他本人皈依了佛教,并大力宣扬了佛教。那时阿育王十分重视商业活动,多方奖励商人,他强调要强兵,首先要富国才能养兵,而税收主要来自商业,因此军队的重要任务是保证商路的畅通,连阿育王自己也从事商业活动,他的岳父就是个著名大商人。
  在阿育王时为了发展商业,弘扬国力,派出佛教徒以宣传教义名义推销商业,那正是阿育王(公元前273年至前232年)所要达到的目的。但在《阿育王息子坏目因缘经》所说:“新头河表,至娑伽国乾陀越城乌特村聚、剑浮、安息、康居、乌孙、龟兹、于阗,至于秦土,此阎浮半赐与法益,纳理人民,垂益后世。”这是把阿育王的势力说成于公元前3世纪就深入西域的于阗、龟兹地区是夸大的,同时阿育王的势力也还未达到安息、康居、乌孙之地。很可能当时孔雀王朝的商业已经与这些地域有某些联系,或者有某些信息往来。因为在《阿育王经》及《阿育王传》中并无这样的记载,在中国汉文史书中更无点滴痕迹可寻。不过由公元前阿育王开始,佛教已经走出印度,向境外扩展,根据南传佛教经《善见律》记载,佛教徒已东至喜马拉雅山西南的雪山边,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今阿富汗喀布尔一带)、罽宾(克什米尔)等地,传授了《转法轮经》、《迦罗罗摩经》、《蛇喻经》等,除了当地土著人皈依外,一些印度西北部的希腊小王公,如弥兰王等也皈依了佛教。
  当公元2世纪中叶在印度境内建立的巽加王朝迫害佛教徒,许多佛教高僧向境外,特别是向印度西北部和中亚一带逃奔时,原已迁居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受到乌孙、匈奴的攻击,弃伊犁河南奔索格底亚那、巴克特利亚一带,并分五翕侯统治占领区域,因为原来自中国的河西走廊,对希腊传入巴克特利亚的宗教和本土原有的祆教都不加崇奉,根据巴克特利亚及索格底亚那所处丝绸之路上的冲要地位,而选择了适合于他们发展经济、与商人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佛教,作为他们巩固统治,推进国际商贸的思想武器。因而佛教的文化艺术也在这里大放光彩,一时形成了佛教艺术的中心,特别是到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王朝建立后,更热忱弘扬佛教,于是白沙瓦、犍陀罗、巴克特利亚、罽宾、索格底亚那形成为当时世界的佛教中心。
  著名的贵霜王丘就却皈依佛教,他发行的钱币上刻有佛像,并刻有佉卢文铭文,他发行的钱币遍及印度西北部,特别是国际贸易枢纽的犍陀罗一带,考古发掘已在呾叉始罗一带,获得丘就却时期的大量钱币。继位的阎膏珍,在位时间仅二十年左右,却并灭天竺,国际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随之进行了币制改革,除继续发行铜币外,并开始在贵霜历史上第一次发行金币,比当时闻名于世的罗马金币还大一倍,充分反映了贵霜帝国的强盛,经济实力的雄厚,所以《后汉书·西域传》赞称说:“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
  雄才大略的迦腻色迦王继位贵霜王后,更在发展经济、繁荣商业、扩张国势方面大展宏图。早年他并不信佛教,在他早年发行的钱币上都是希腊神、波斯神、印度神图像,而铸有佛像的钱币在他晚年才开始发行。这是由于贵霜王朝所占地域正位于国际商业往来的主要商道,而他看到了佛陀同商人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了发展商业贸易,认为只有崇信佛教,才能更好地同商人打交道,推动国际商贸的发展。所以他在铸币上一面铸他的塑像,一面则镌刻佛像。可见佛教如何为迦腻色迦的经济、政治谋略服务了。
  迦腻色迦王为了进一步宣传佛教,统一认识,还亲自召开了佛教史上第四次结集,将各种异说重新整理起来,并对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加以注疏。据《大唐西域记》卷3《湿弥罗结集》条载:犍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宣令远近,召集圣哲。于是四方辐辏,万里星驰,英贤毕萃,睿圣咸集。..得四百九十九人”,“是五百贤圣,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释《素呾缆藏》,次造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释《毗奈耶藏》;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释《阿毗达磨藏》,凡三十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悬诸千古,莫不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宣流布,后进赖焉。迦腻色迦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窣堵波,藏于其中”。通过这次结集,对统一思想认识,弘扬佛教,促进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同时迦腻色迦王也在全世界佛教徒中树立了威信,提高了贵霜王国在世界的地位,进一步推进了国际商贸活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