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祆教传入龟兹及其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祆教传入龟兹及其发展
分类号: B983
页数: 3
页码: 237-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祆教传入龟兹及其发展情况,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于公元前6世纪创建。该教以火光代表主善之神崇拜,故名“拜火教”。同时该教还以日月星辰作为天神而崇拜,故又名“祆教”。祆教传人天山南路,已有记载,我国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幻术,即来源于祆教。正因为祆教徒信天神,所以他们富于天文知识。同样,祆教对龟兹佛教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现在遗存在库车、拜城的龟兹佛教石窟最具代表的是中心柱形支提窟,其造型窟门敞开,中间为中心柱,把窟分成前后室,并在中心柱两旁辟为甬道,供信徒们进行宗教仪式时的通道。这种左右开甬道的建筑结构系源于祆教文化。
关键词: 龟兹 宗教 祆教

内容

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于公元前6世纪创建。该教以火光代表主善之神崇拜,故名“拜火教”。同时该教还以日月星辰作为天神而崇拜,故又名“祆教”。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朝时,定祆教为国教,在中亚地区一时极为盛行,很有可能于祆教创立后,即对天山南北有所影响。有人指出,“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应当就有祆教影响”①。至公元后,塔里木盆地各绿洲更有广泛影响。至《魏书》有所记载时已十分普遍了。公元7世纪,大食(阿拉伯)统治波斯后,迫使祆教徒大批东移,天山南北的祆教更有所发展。
  祆教的主要经典是《阿惟斯塔》,它认为火是阿胡拉·玛兹达的儿子。火的清净、光辉、活力象征了神的至善,所以火是人们所见的“正义之眼”。对火的礼赞是教徒的首要任务。祆教徒在各个季节都要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由于祆教视水、火、土为神圣,是以人死后只能进行天葬或鸟葬。可知祆教教义是神学上的一元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所称二元论,即指自然界有光明和黑暗两种力量,前者崇拜众善神,后者崇拜各种恶界。
  祆教传人天山南路,在汉文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是《魏书·高昌传》,“高昌—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魏书·西域传》“焉耆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在《魏书》同传的龟兹国条则说“风俗、婚姻、丧葬、物产与焉耆略同”。可知龟兹与焉耆、高昌一样信奉祆教,并信佛法。《北史》、《周书》等记载与此大致相同。从这些记载中可知祆教不排斥异教,还可与不同信仰的人共同居住,和睦相处,因而在龟兹、焉耆、高昌等地各族都是首先信奉了祆教;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在信仰祆教的基础上改信了佛教。这样佛教教义中必然融入了祆教的遗俗。
  祆教与景教、摩尼教的主要不同处在于,景教、摩尼教译经,流传于世,并都有寺;祆教则不译经,无寺而有祠。祆教主张拜日、月、星、天及火。在祠中供祆神,祆教徒则涂灰,或著黑衣,或赤露,或断发,或留有椎髻。韦节《西蕃记》婆罗尼斯国称:“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为宗事大自在天。或断发,或庄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而祆教主涂料还与一般祆教徒不同,是“以麝香和苏,涂须点额,及于耳鼻,用以为敬”①。在祆教中有祭司长、大祭司、祭司、教士、火祭司等不同教级。祭祀时戴白帽,并用白布掩口鼻,以防止吹熄“圣火”。
  我国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幻术,即来源于祆教。《西京杂记》卷5称:“西域胡天神,佛经所谓摩醯首罗也。”英国的斯坦因于敦煌千佛洞所得一《地志》残篇中,曾记述伊州(今哈密——引者)柔远县的祆庙称:“祆庙中有素书形象无数,有祆主翟槃陀者。高昌未破以前,槃陀因入朝至京师,即下袄神,因以利刀刺腹,左右通过腹外,截弃其余,以发系于其本手,执刀两头,高下绞转,说国家所举,百事毕顺天心,神灵助无不徵验,神没之后,僵卧而倒,气息奄七日,昂平复如旧,有司奏闻,制授游击将军。”②
  正因为祆教徒信天神,所以他们富于天文知识。《魏书·西域传》“悦般”条称:“其国有大术者,蠕蠕来抄掠,术人能作霖雨狂风大雪及行潦,蠕蠕冻死漂亡者十二三。”这实际是祆教徒善识天文,能呼风唤雨。而祆教徒祀神时,都有乐舞伴奏,《朝野佥载》卷30称:“有僧祆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③《旧唐书·睿宗纪》称:先天二年(713年)春二月丙申:“初,有僧婆陀请夜开门燃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这里的僧婆陀,可能就是西域伊州祆庙的祆主翟槃陀的同名异译,而燃灯百千炬,应是连祆踏歌“灯舞”,即手拉手踏步而歌。张说《踏歌词》说:“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锦阙万重开。”这种龙街火树舞和西域灯轮,即为祆教舞的形式。《新唐书·礼乐志》中所说“连袂而歌,唱《葱岭西曲》”,正是指的从西域传来的祆教乐舞。可知能歌善舞的西域各族人民在信奉祆教后,又发展了原有的乐舞,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当然也同样推进了龟兹的乐舞,也可以说是祆教对龟兹乐舞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样,祆教对龟兹佛教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现在遗存在库车、拜城的龟兹佛教石窟最具代表的是中心柱形支提窟,其造型窟门敞开,中间为中心柱,把窟分成前后室,并在中心柱两旁辟为甬道,供信徒们进行宗教仪式时的通道。这种左右开甬道的建筑结构系源于祆教文化。魏登格林在《伊朗的宗教》一文中指出:“佛教徒把布萨会(PradaksinaCeremony)视作一种其重要性至少不差于供奉香花灯明的活动仪式。在许多情况下,围绕着中心塔柱的空间对进行布萨活动显得太狭窄,然后它仍然作为一个奉行此类仪式习惯的标志被保存下来。..这类完全被公认为是伊朗式(西突厥式)的建筑布局,祆教庙宇用于此类目的。早在阿契美尼德时期,我们看到在苏萨的祆教庙宇已经带有绕行的回廊。安息时期的祆教庙宇,特别是在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的祆教庙宇,也发展了这种建筑布局。”①可知龟兹石窟的支提窟建筑至少从祆教庙宇的建筑式样中得到了一定的启示,从而龟兹人又根据龟兹的山形、石质等进一步创造了龟兹自己的佛教洞窟建筑。
  另外,还可看到伊朗和中亚的祆教徒正是处在丝绸之路要道,因而祆教徒们很重视商业活动。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描绘的《萨缚燃臂引路》的本生故事系出于《贤愚经》卷6:“五百商客,共行旷野,经由险路大山谷中,极为黑暗..是时萨缚,即以白毡,自缠两臂酥油灌之,然用当炬。将使商人经于七日,乃越此暗。”这里的萨缚,即古代波斯语Sartarah。汉译,我国古代文献中又译作“萨宝”、“萨保”,系当时祆教寺庙主持者的职称。宋敏求《长安志》指出:“祠内有萨宝府官,主祠祆神,亦以胡祝充其职。”可知龟兹石窟中的《萨缚燃臂引路》缘于祆教,后来被佛教徒所利用,正好说明佛教徒曾受到祆教文化的影响。而这个本生故事不仅宣传祆教徒厌恶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同时也说明祆教徒重视商业、追求财富的实际行动,这也正符合佛教的愿望

附注

①周菁葆:《西域祆教文明》,《西北民族研究》,1991(1)。 ①《旧唐书》卷198《西戎传》“波斯国”。 ②杨宪益:《萨宝新考》,载《译余偶拾》,三联书店,1983 ③《太平广记》卷385引张《朝野佥载》卷30。 ①B.A.Litvinsky《QutlinehistoryofBuddhisminCentralAsia》。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