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朝在龟兹的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唐朝在龟兹的屯田
分类号: F329.34
页数: 5
页码: 232-2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朝在龟兹的屯田情况,包括屯田地点、屯田的组织管理、屯田生产的功绩等情况。
关键词: 唐朝 龟兹 屯田

内容

唐朝于公元640年讨平麴氏高昌王国麴文泰的叛乱,即于西州设立安西都护府,并于648年将都护府迁至龟兹。唐朝统一了广大的西域,其所辖疆域远较汉朝为广。为了保卫西域,必须驻重兵防守,如若军粮须靠内地运送,实难以为继,于是唐太宗采用前人成功的经验,决定屯垦戍边。《新唐书·食货志》称:“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旧唐书·职官志》也说:唐朝命令“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并以“善农者为屯官、屯副”。特别是设立“安西四镇”之后,《旧唐书》指出:“岁调山东(指秦岭以东——引者)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可知唐在西域大兴屯田,根据《唐六典·河西道》所载统计,唐在西域共有56屯,屯区分布则在龟兹20屯、疏勒7屯、焉耆7屯、西州1屯、伊州1屯、北庭20屯。可知在天山南路屯田最多,共36屯,天山北路20屯。其中尤以在龟兹境内屯田最多,达20屯,因系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当时每50顷为屯①。一顷为100亩,50顷即5000亩。那么在龟兹境内屯田200顷,即为10万亩。可见龟兹境内屯田规模的宏大了。仅将龟兹境内的屯田分析于下。
  一、屯田地点
  1.乌垒屯田
  乌垒原是两汉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在今轮台县策大雅乡。唐朝把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乌垒就成为安西都护府的一个州。唯这个乌垒州政府却并不在策大雅,而是在迪那河支流克孜尔河流域。公元658年1月,杨胄率唐军平定龟兹大将羯猎颠的叛乱后,即开始派军在乌垒州境内屯田戍守。唐玄宗开元时,乌垒屯田戍军增加到千人以上,开垦土地一万多亩,成为唐政府从东面保卫安西都护府的重要屏障。
  现在于轮台县境内仍可找到屯田遗址,在轮台县城东南方约20公里的硝碱滩上,维吾尔族称为“阔纳协海尔”,即“古城”之意,黄文弼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称之为黑太沁,即汉人的古城堡。是一个边长200米的正方形城堡,方圆337米,残存墙址高4米,城内出土了唐代钱币、陶片和丝履帽缨等物。这座屯城就在汉朝校尉卓尔盖特古城北面2公里处,说明是在汉朝屯田的基地上又重开了唐代的屯田。在这座屯城不远处,还有一座炼铁炉遗址,显然是唐代屯军冶炼生产工具和打制兵器的地方。
  2.龟兹屯田
  龟兹北依天山,南为奔腾不羁的塔里木河、渭干河和库车河。可知水足土肥,富甲盆地,是屯田的理想境地。由于当时主要敌人是吐蕃贵族,其入侵路线是从东南、南、西南而来,因而屯田重点在渭干河两岸及塔里木河北岸。所称龟兹境内20屯,除尉头州3屯、乌垒州3屯外,还有10余屯主要在龟兹绿洲,即今库车、沙雅、新和三县绿洲。迄今在库、沙、新绿洲所见唐代屯城星罗棋布,气势宏伟,如托普古城、通古斯巴什古城、布特巴什古城、羊达克沁古城、月勒克必古城、克孜尔古城、克塔依古城、桑塔木粮仓城等古城遗址,废堡残垣,古墓坟丘,星罗棋布。各种储粮遗迹,如粮仓、大陶罐、圆形储粮坑,比比可睹,成为唐代西域最大的军垦基地。因为安西四镇驻军多时达3万人,常驻在龟兹境内的也有1100多人,不仅这些常规军队的粮食供应须保证,还得保证突发军事行动的急需。因而平时还应有所储备。所以唐廷和安西大都护府都十分重视屯田军的组织和管理。《新唐书·郭虔灌传》说,张孝嵩在安西“劝田训士,府库盈饶”。这样就给保卫西域、巩固统治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资治通鉴》卷223指出在西域屯田的强大生命力说:“玄宗继收黄河碛石、宛秀等军,中国无斥候警者凡四十年。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
  唐朝不仅正规军队都要执行屯田任务,如龟兹境内的军、镇、守捉戍军固须在固定的屯田区内按时屯种,而远离军营的各地烽铺也均须屯种。据记载:“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知)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帅),知文书符牒转牒。”①实际上烽铺人数并不固定,少则二三人,多则八九人不等,尽管人数少,任务重,也同样要在烽燧周围择地屯种,不得有误。这又是长期征战得出的有益经验,因为不少烽燧矗立在戈壁荒漠之中,一遇战争,就很难及时供应粮食,必然会被困死饿死,给整个军事行动带来不利。只有烽铺也屯田积谷,就可随时预防不时之需。
  3.尉头州屯田
  尉头州是龟兹都督府下十二个内属诸胡州的一个州,尉头州又写做蔚头、郁头,当地古称据史德或握瑟德。位于今巴楚县城东北60公里处有一座图木休克山,当地维吾尔群众称为代热瓦孜塔格,意即大门山。因为出山口往东北即至阿克苏绿洲,向西南则为叶尔羌河下游平原。《新唐书·地理志》称:“自拨换,碎叶(此二字为衍文——引者),西南渡浑河..又二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西境也。一曰尉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黄文弼教授考察托库孜沙来遗址时说:“此城正在旧河床北岸山上,与唐地址所述郁头州城形势完全相合。则此地亦即唐代内属诸胡州之郁头州也,又为古龟兹国西境据史德城。”①贞元五年(789年)法号悟空的车奉朝和尚从天竺返回西域,路过托库孜沙来时尚见“据史德城史卖诠”,还在率军坚守,抵抗吐蕃。
  在今巴楚与柯坪的交界处,有一片东西长70多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占地约2000余平方公里的沙漠,可是唐代这里却是河渠交错,阡陌纵横的屯垦区,现在从托库孜萨来故城向北依次排列着泽梯木、科西梯木、玉木拉克梯木、琼梯木,并连着今柯坪县境内的亚依德梯木、阿克先尔、都埃梯木、老齐朗古城等遗址。在各遗址区内发现了古代灌溉渠系,村舍道路和田陌。可证唐代在此屯田灌溉十分发达。当时在龟兹境内的20屯,于尉头州内有3屯。就在这个屯田区内,现在不仅可发现多处大小屯城和烽燧遗址,还在遗址内采集到“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及龟兹大钱、小钱等钱币。并散布着许多不同器形的陶片,主要器形有罐、瓮、碗、盘、钵、杯、壶、红陶大缸。农业种植的为小麦、糜子等;园艺业有葡萄、杏、桃、核桃等水果,畜牧业有马、牛、羊、鹿等家畜,还有制陶、冶炼、纺织等手工业。
  二、屯田的组织管理
  1.组织机构
  唐朝中央,设有专管屯田的机构。《新唐书·食货志》指出,凡属屯田的“水陆腴瘠,播直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率之多少,皆决于尚书省。”而尚书省内负责管理全国屯垦事业的则为工部尚书。《新唐书·百官制》称: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
  “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工部尚书属下有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分“掌天下屯田及京文武职田、诸司公廨田,以品给焉。”其下属官还有屯田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二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由于屯田与军事关系密切,位于边疆地区屯田,兵部也参与管理,因而尚书省下的唐代屯田管理分为两个系统,中原各地屯田由司农系统管属;边州军镇屯田则由州镇诸军系统管属,即由各边疆军政长官掌管,收入用于支付边防驻军粮饷及州镇费用。
  边疆诸军的屯田,唐初直接管理的称总管、都督、刺史等州镇诸军长官,唐高宗时改称知营田事、营田大使、知营田使、检校营田事、营田游击将军等。到唐玄宗时统称营田使。公元721年后,节度使全部兼营田使。天宝年间,唐派安西副大都护封常清专知四镇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事。都护府下属各都督府、州、军、镇的屯田,由都督、刺史和驻军长官掌管。再下所属各屯,每屯“以善农者为屯官、屯副”①。《通典》卷2《食货》还指出:“屯官取勋官五品以上,及武散官并前资边州县府镇戍八品以文武官内,简堪者充,据所收斛等级为功优。”在屯官下还同时配备“主簿一人,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②。组成一个直接负责基层屯田的办事机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规定边疆州、镇、诸军每五十顷为一屯,即每屯种地5000亩,有屯兵500人左右,每兵平均种地10亩。
  2.管理方式
  唐朝在龟兹境内的屯田可分军屯、民屯、犯屯三种,而以军屯为主,这与汉代在龟兹的屯田管理方式大致相同。
  (1)军屯。这是唐朝在龟兹境内最主要的屯田形式,是驻军官兵为了解决军粮,一面戍边,一面种地。《资治通鉴》卷213载:“自王孝杰克复四镇,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以唐兵三万戍之。”《资治通鉴》卷223又载:“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新唐书·食货志》也载:“开元后,边士西举高昌、龟兹、焉耆、小勃律,北抵薛延陀故地,缘边数十州戍重兵。”这些在不同时期从内地调往龟兹驻守的士兵,就是在龟兹屯田的骨干力量。屯田所需土地、农具、耕牛、种子和衣食等物均由政府配给。唐政府对耕牛的配给方法,还在《通典·食货志》内具体规定:“诸屯田应用牛之处,山原川泽,土有硬软,至于耕垦,用力不同。土软处,每一顷五十亩,配牛一头;强硬处,一顷二十亩,配牛一头。即当屯之内,有硬有软,亦准此法。其稻田八十亩,配牛一头。”说明这是经过调查实验后,根据土质不同确定的配牛标准。
  各地屯田实施情况如何,唐政府还对各地屯田定期进行检查,“方春,屯官巡行,谪作不时者”③。同时还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诏屯官叙功以岁丰凶为上下”④。说明唐朝屯田制度取得重大效果,是与上下严密的组织管理,层层分工掌管分不开的。
  (2)犯屯。指由犯人及其家属耕种的屯田。这对远处龟兹地区的犯屯来说,总是和军屯相杂在一起。早在公元640年,唐太宗平定麴文泰叛乱后,就命令把内地大批罪人滴戍西域,参加屯田。尽管谪戍西域的犯人可减轻罪刑,死刑也可免其死罪,唯到西域后,当然不会让他们单独屯田,而是把罪人及其家属另编为一支队伍,交军府收管,在军队监督下进行屯垦,所以总是夹杂于屯田军之内进行生产劳动,收获粮食全归军府。《旧唐书·陆贽传》说:“复有祗犯刑禁,滴徙军城,意欲增户实边,兼令展效自赎。既是无良之类,且加怀土之情,思乱幸灾,又甚戍卒。适是烦于防卫,凉无望于功庸。”陆贽的见解虽有很大的片面性,但却反映了唐政府把谪戍西域的犯人混编于屯垦部队中从事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劳动的事实。
  (3)民屯。唐代龟兹也有民屯,因为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每个十八岁以上的男性农民受田一百亩。另据租庸调制规定,每个受田的男子,每年要给官府服徭役二十天。如果不去服役,要纳绢或布代役。所称给官府服徭役,就是要到官府屯田地服役,称为屯丁。屯丁屯种的土地称为民屯。民屯土地集中一起,自成系统,以便于管理。屯丁到屯田区服徭役,有统一的计功标准。《唐六典·屯田郎中员外郎》称:“诸屯分田役力,各有程数。凡营稻一顷,将单功九百四十八日,禾二百八十三日,大豆一百九十二日,小豆九十二日..禾黍一百八十日,麦七十七日。”这种屯丁、屯田,在西州和龟兹都曾实行。唐玄宗后期,由于均田制破坏,靠屯丁服役的屯田无法维持,政府只好招募贫苦农民,佃种国有土地。他们屯田的收入,成为唐朝后期西域军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为坚守和保卫西域作出了贡献。
  三、屯田生产的功绩
  龟兹境内屯田军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多种经营。各垦区内营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高粱、青稞、粟、糜、豆等;经济作物是棉、桑、胡麻、苜蓿等;园艺作物是瓜、果、枣、葡萄、蔬菜等。
  屯田戍卒从内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这时牛耕技术已在龟兹境内普遍推广,铁铧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另外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大档、权、粟臼、簸箕、大傲、石硙、石磨盘、钁、凿、斧、锯、刀锉、铁钳等。这些在今库、沙、新绿洲的唐代屯田遗址中时有发现。
  各屯区收获粮食后,为了适应各大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储备粮食,各屯垦机构在自己的辖区内,因地制宜,建立了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粮仓或粮站,在今库车—沙雅—新和绿洲的唐代各屯田遗址内仍可见到储存粮食的各种不同遗迹。那时各屯区对粮食入仓的检验制度相当严格。交纳粮食时,一般须有仓督、监仓官、屯官、监纳官共同检验后,方可交纳入仓,以防止作弊和受贿行为的发生。
  由于唐朝在龟兹驻军的长期屯垦,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各类作物收获量增加,粮食和饲料都有足够的储备。从而增强了自给能力,减轻了唐中央政府大量的军费开支,缓解了唐中央与西域地方供需关系的矛盾,并给龟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融洽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丝绸之路重地的龟兹地区更繁荣。
  正是有了长期屯垦积累的雄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才能于安史之乱后,不但安西驻军大量内调平叛,仅留少数屯垦军留守安西,而能和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中原路断,孤军保卫西域三十多年,使大唐江山勿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奇迹。正是龟兹屯田产生的难于估量的业绩和不朽的生命力。

附注

①《通典》卷2《屯田》。 ①《通典》卷125。 ①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 ①《新唐书》卷53《食货志》。 ②《新唐书》卷43《百官三》。 ③(④《新唐书》卷53《食货志》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