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屯田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50
颗粒名称: 三、屯田生产
分类号: F329.34
页数: 4
页码: 226-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屯田生产丰富了农作物种类、屯牧情况、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推进了手工业生产等情况。
关键词: 唐朝 龟兹 屯田

内容

汉朝在西域屯垦,大大推进了西域的农业生产,使西域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收获。
  1.丰富了农作物种类
  在西域龟兹屯垦军民种植的农作物,既有内地出产的,也有西域出产的各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高粱、粟、稷、黍等粮食作物和胡麻、胡豆、豌豆等经济作物;葡萄、核桃、石榴、苹果、梨、桃、杏及西瓜、甜瓜、黄瓜、胡萝卜等园艺作物,另还有苜蓿等饲料作物。其中种植最多的是小麦、粟、稷和葡萄。在罗布泊所获晋木简中较详地记载了楼兰屯田军种植小麦、大麦等作物情况。如在一个简的简面写着:“将张俭部,现兵廿一人,已截二十亩。下〓九十亩,溉七十亩。小麦卅七亩,已截廿九亩。禾一顷八十五亩,溉二十亩,锄五十亩。”①
  另一简的背面则写着:“将梁襄部现兵廿六人。大麦六十六亩,已截五十亩。下〓八十亩,溉七十亩,小麦六十三亩,溉五十亩。禾一顷七十亩,锄五十亩,溉五十亩。”②
  从这两个简文中可以看到屯田部队所种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小米、水稻。龟兹境内各屯田区与楼兰屯田区的气候、土壤等大致相同,所种农作物也大致相仿。
  2.屯牧
  屯田西域除了供应军队及官员粮食外,目的是为了保卫西域领土,确保汉朝的统一事业,是以在辽阔的西域土地上除了屯田外,还必须要有屯牧,因为战争、耕田和交通运输都离不开马匹、骆驼、牛只。那时经常和匈奴贵族打仗,马匹损失甚多。《汉书·食货志》说,汉武帝时“天子为伐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在西域所需马匹,如果征用各民族私马,一方面难应急用,另一方面也会引起民族不满,因而只能命令屯田军大量养马,并设牧工,专事放牧。《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简一记写:“都护军侯张□所假官骍牝马一匹,齿八岁,高五尺八寸。”表明西域都护府张军侯借用公家所养赤色母马一匹及其大小和齿岁,可知屯田军豢养官马。汉简二三记有“私马二匹”,表明屯田军除豢养官马外,还允许养私马。汉简四一更记有“官驼二匹,食率匹二升”。表明屯田军除养有官马外,还养有官骆驼,前者主要用于作战的骑兵,后者主要用于运输。这不仅楼兰屯田军是如此,同样在龟兹境内各地屯田军也同样如此,因为位处塔里木盆地各绿洲,征集民族马匹和骆驼并非易事,当地土著居民以农耕为主,所养马驼不多,且难于适应战争和长途运输的需要。所以只有靠屯田军精心牧养才能适应维护统一和守卫边防的需要。由此可见,屯牧也是屯田军极为重要的任务。
  3.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由于气候及地理环境关系,塔里木盆地远古即以农业为主,但在李广利征讨大宛之前,天山南路各绿洲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石器、木器及少量铜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自从公元101年起在轮台、渠犁、高昌、楼兰一带屯田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西域的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铁制农具。《史记·大宛列传》指出:“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兵器。”说明西域使用铁器,是由汉使亡卒教给。因而李广利迢迢万里征大宛,所以能取得胜利,铁铸的兵器优于西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到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并命令各地官营作坊制造大批铁锄、铁铲、铁镰、铁锹、铁〓、铁犁铧等农具,运往各地卖给农民使用。西域屯田军的农具均由国家统一发给,所以内地各种先进农具必然都传入西域各屯田区。同时伴随屯田区农业生产需用的木工用具如铁斧、铁锛、锯、刨、凿、锥等,打场用具如木耙、草叉等。粮食加工用具如石碓、人推磨等也都在屯田区内推广使用。考古人员在汉代伊犁乌孙墓葬中出土了铁犁铧、铁斧、铁锛、锯、凿等铁工具;并在龟兹辖区、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有一幅描绘两个龟兹人手握宽刃方形的铁锄、铁钁,裸露上身,戴帽赤脚,穿短裤,前倾躯体,用力挖土的形态。尽管这是公元3世纪西晋时的作品,已足可表明这里自汉至晋已普遍使用铁农具。
  (2)推广了牛耕技术。我国春秋时期即于中原起用牛耕。至汉武帝时更命令各地普遍推广牛耕技术。《汉书·昭帝纪第七》应劭注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对西域屯田军自都赐给犁牛。公元前2世纪时天山南路各居国均无牛耕,只是采用木耜或木盾三角器掘地,少数边远地区还用石器或铜器刀耕火种。到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开始在西域屯田后,牛耕技术才带进了西域,于是包括龟兹在内的各屯田区广泛采用了牛耕。在《流沙坠简》一书中有支简文称:“因主簿奉谨,遣大侯究犁与牛诣营下受试。”意思是奉主管官的命令,派大侯研究犁与牛配合使用的方法,各屯有关人员到屯田军营受试。可知西汉时在西域各屯田区确已推广了牛耕技术,所以在拜城克孜尔石窟175窟的壁画中,在显著地位绘一个龟兹人赶着二牛抬杠的牛耕图。此人一手扶犁把,一手扬鞭,二牛并排抬一杠,拉着犁辕奋力前进,足见西域少数民族对牛耕的重视。因为龟兹地区尚未见汉代的千佛洞,所以直至西晋时期才把牛耕图绘在壁画上,足证牛耕对西域农业生产影响的深远,可以说是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由于采用牛耕,可以深翻地,并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人民当然十分重视和雀跃。
  (3)采用代田法。这种方法是适宜于干旱地区的种植方法,是汉武帝末年,由著名农学家赵过创造。据《汉书·食货志》载: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畎,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畎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壮,每耨辄附耕,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在此以前,是用缦田法进行作物栽培。西域天山南路各居国原也用落后的缦田法进行撒播,不分行列,不中耕除草,任其生长,地力耗尽,进行休耕。这样必然是广种薄收。而赵过创造的代田法,即把耕地分成垄和沟。一般垄宽一尺,沟也宽一尺、深一尺。沟垄相间,把种子撒在沟里,苗长出后,即把垄上的土逐渐填入沟中,即可增强禾苗抗旱、抗风、抗倒伏的能力。第二年垄沟位置互换,照样种植,不必再休耕。这样既提高了地力,扩大了耕地,又可增加一倍以上的产量。西域屯田边界采用代田法后,就使沟垄相间,禾苗成行,可以进行中耕除草等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为驻守在西域的军民提供了充裕的粮食,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周围各族人民耕作技术的改进,从而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4)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自今库尔勒向西直至阿克苏、乌什一带古代属于龟兹的势力范围的平原地区,年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下,一般只有50毫米左右,因此栽培农作物决不能依靠天雨,必须依靠山区雨雪水形成的河流和泉水进行灌溉耕作,所以必须修建各种水利设施,尤其是修建渠道,才能引山区暴泻而下的河水进行灌溉。现在于汉朝屯田区内仍可看到当时修建的水渠。如沙雅县汉人渠遗迹,长二百华里,曾在渠旁及遗址中找到汉代五铢钱及陶片。此渠位于喀拉黑炭巴扎之西,地名曲鲁巴哈。由于河分支东行,经英业入戈壁,一直往东,至爱默提草湖遂不见,在渠旁则有阿克沁、满玛克沁、黑太沁、于什格提等古城。
  4.推进了手工业生产
  (1)发展了冶铁业。龟兹境内有丰富资源,尤以煤、铁、铜蕴藏量多。《汉书·西域传》指出,姑墨“出铜、铁”。龟兹“能铸冶,有铅”。这里尽管说龟兹能铸冶,但其冶炼技术不高,同时也未说能铸冶铜,还是铁。很可能是指冶铜而言,因为邻近龟兹的渠犁,在《汉书·西域传》中仍说“其旁围少锥刀,贵黄金彩缯”。在《汉书·西域传》大宛国条仍说“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如果屯田军来到以前,龟兹已会铸铁器,也早就会传到大宛国了。可见在李广利西征前,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还不会铸铁器。
  汉朝在西域的屯田军,以位于龟兹境内者为多。尽管屯田军初期进入西域时的生产工具都由政府统一发给,可是在长期屯田中,各种铁制工具经常要更新,不可能随时从中原运往西域,只有组织西域部分屯田军就地冶铁,制造铁器,并帮助龟兹属国地方政府发展冶铁,从而推动了汉代西域冶铁业的大发展。《汉书·陈汤传》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原来西域用铜器,难于重击。在攻坚及农耕方面铁器远胜于铜器。后虽教以冶铸之法,唯冶炼技术不高,也难敌汉兵铁器。屯田军协助龟兹地区发展冶铁业后,使得龟兹各地冶铁业有了大发展。西汉后期,龟兹已成为西域最大的冶铁中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中引《释氏西域记》说:“屈茨(即龟兹)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煤),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足见早在西汉时,龟兹已能用煤冶铁,用铁制造各种兵器和用具了。
  (2)中原制陶技术传入龟兹。在汉代龟兹屯田区域内可以捡到许多破碎陶品。因为很多陶器是屯田军民的生活用品,可是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所需陶器全部从中原运入西域,破损严重,被迫只能由龟兹境内的屯田军自己制造,由是把内地先进的制陶技术传入了龟兹及天山南北各地。据黄文弼教授在罗布泊、龟兹一带考古发掘后指出,在汉通西域以前,本地土著人民的用具在罗布淖尔古坟中所见为骨器、草编器及未烧炼之泥具。在楼兰屯田区以外屯田地区所见陶器情况后则说:“吾人踏查其他陶片散布地,间有汉铜小件及五铢钱为证明者,其陶片多作红色与青色两种,花纹多作水波纹、绳纹及回纹,显然与中国之传统纹样相同,形式亦多趋一致。无论其为车旋法或手搏法所制造,要皆为中国之作风,而与西来者迥殊。”①黄文弼还进一步指出:“若轮台、库车、和阗瓦砾之散布及完整之陶器,其花纹形样,皆不出于上举之范围。尤其在天山北麓古坟中所出之黑陶壶,与中国壶形式纹样均同,足可证自中国通西域以后,陶工艺术之输入,极为广泛,竟遍及天山南北两路。盖西域各国因受中国屯田之影响,农业大为改进后,第一为人民所需用者为陶器;盖制陶与农业有密切之关系也。”②可证汉朝在龟兹境内的屯田军发展了龟兹地区制陶业,并丰富了陶器的花色品种。
  (3)造纸术传入西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早在西汉武帝时已经发明造纸,那时还只能用丝絮制成絮纸,由于成本太高,难于推广。后汉又发明用大麻等植物纤维制造麻纸。西汉到西域的屯田军,主要来自关中及潼关以东的青壮年,从而把造纸术也带到了西域。黄文弼教授曾在西汉屯田军驻守的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一片古纸,据称:“麻质,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之木简,为汉宣帝年号,则此纸亦为西汉故物也。”③木简所记黄龙元年为公元前49年。可知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屯田军已把纸传入西域。只是由于早期的麻纸质量差,不易保存,使用也不普遍,所以此后西域仍以竹木简和帛书为书写工具。到后汉蔡伦发明较精致的纸后,才能于西域普遍使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