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屯田种类和组织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49
颗粒名称: 二、屯田种类和组织管理
分类号: F329.34
页数: 4
页码: 223-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屯田种类和组织管理等情况。
关键词: 唐朝 龟兹 屯田

内容

西汉时在西域的屯田以龟兹境内为最多,西汉末由于王莽的变乱和东汉初期无力顾及西域,迨公元73年班超统一西域后为时不长,形势又有变化,因而东汉时期在西域的屯田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在龟兹境内未能发展,唯屯田种类和组织管理情况,则前后并无多大变化。
  1.屯田种类
  汉朝在龟兹境内的屯田,可分军屯、犯屯和民屯,唯以军屯为主。
  (1)军屯。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右臂,统一西域,巩固边防,汉政府被迫派军屯垦戍边,是以西汉在西域,包括龟兹在内的各地屯垦,基本都以军屯为主,即劳武结合,“且耕且战”,平时耕种,战时作战,成为亦兵亦农的部队。西汉兵制规定:“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因使往者一岁一更,诸不行事,出钱三百入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①当时军屯的主要劳动者是现役戍卒,还有一些免刑罪人及驻西域的吏卒家属。
  汉朝对西域屯田戍军给予不少优惠待遇,即对屯田戍卒一律发给武器,并鼓励家属,在运输和口粮上都给予照顾,屯田军的衣服和生产工具均由公家统一发给,遇到病残伤死也由公家医治和抚恤。
  (2)犯屯。汉朝把大批犯罪人遣送西域参加屯田。《汉书·地理志》称:“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这些犯人到西域,不仅可带家属,并且可减徒刑,可免死罪,还可从军,或以平民身份领取土地,长住耕农。《汉书·西域传》称: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足证免刑罪人是汉代龟兹境内屯田劳动力之一,他们附属于军屯,为保卫西域,开发边疆作出了贡献。
  (3)民屯。汉朝为了充实边防,还招募和鼓励贫苦人民到边疆屯田,并执行优惠政策。《汉书·武帝纪》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这些应募人员到西域后,即在军屯附近的城乡和交通要道,参加屯田,称为民屯。为了优待应募人员,在政治上都赐予官爵。《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第三十简记有:“应募士长陵仁里大夫孙尚。”表明孙尚是应政府招募而去楼兰耕种的应募士,原籍关中长陵县,在今陕西咸阳附近。由于应募,被授予五等爵大夫。这些民屯人员到西域后即耕政府的官田或荒地,汉代称之为“天田”,即未经垦治之田。
  2.屯田组织管理
  秦汉之时,对于全国的农业生产很重视,设有专门机构管理,以督察和管理全国农牧事宜。这在秦及汉初称治粟内史,到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改称大农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称大司农,同时还设有搜粟都尉,主管军政粮草供应,当然他们同时也管全国各地的屯田事宜。
  在西域都护府未设置前,并未在西域设专人管理屯田,而是委派军队指挥官兼管屯田。在公元前101年于轮台、渠犁屯田时曾设“使者校尉”,主管两地屯田。《汉书·西域传》总序颜师古注称:使者校尉职责是“统领保护营田之事也”。公元前77年,汉昭帝任命赖丹为校尉率军屯田轮台时,又进一步扩大了轮台屯田区。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被任命为护鄯善以西使者,其任务就是保护汉朝在西域的屯田和丝路的安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后,除管理军政事务外,还同时管理屯田。《后汉书·百官志》称:“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这里的“大将军营”在西域即指都护府;“部”即戊己校尉府;“曲”即指曲侯;“屯”指屯长。从而可知,汉朝管理西域的屯田机构可分都护、戊己校尉、曲侯和屯长四级。
  (1)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同时还统管西域各地屯田。
  (2)戊己校尉。主管西域屯田事务,并协助都护统治西域的官吏,秩比二千石,地位和副都护相埒,接受汉中央和都护双重领导,调遣军队属中央领导,经营屯田归都护领导。《后汉书·西域传》内应劭的《汉官仪》注称:“戊己中央,镇覆四方,又开渠播种,以为厌胜,故称戊己焉。”指明戊己校尉直属中央,率领屯田军戍边垦殖,以维护统一和保卫边防。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称:其属官“有丞、司马各一人,侯五人,秩比六百石”。丞掌民事,司马和侯管军事。最初于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于交河城设戊己校尉;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迁高昌城;汉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为了讨伐乌孙反汉势力,戊己校尉官置二人,以戊校屯高昌,己校屯姑墨。据黄文弼教授考证,认为己校“原屯龟兹城南,后徙屯姑墨”①。他是据《水经注》所称:“龟兹西川支水有二源,东流经龟兹城南,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的论述所下断语,我认为符合当时形势。
  (3)曲侯,又称军侯。曲侯是西域各大屯田区的直接组织者的指挥官,常由驻军校尉担任,一般率屯军千人左右,受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领导,秩比六百石。
  (4)屯长。屯长是各地屯田区内直接领导戍卒生产和战斗的基层屯田。《后汉书·百官志》称:“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汉政府为了督察各地的屯田情况,还派“都吏”、“督使者”去西域督察军政及屯田实际情况。《汉书·文帝纪》称:文帝元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可知汉政府还设有监察制度,以考核实施效果。同时汉政府为了加强对屯田的管理,还规定在各屯田区建立各种簿籍。以便上报大司农,让中央了解西域屯田实情。所置簿籍约有田亩产量登记簿,屯田卒领取口粮登记簿、征收人头税的登记簿、耕牛登记簿、兵器和农具登记簿、统计各种事物数据登记簿等。
  (5)西域长史和屯田司马。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西域罢都护后,即设西域长史和屯田司马负责西域的军政及屯田事宜。延光二年(123年)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很快就率屯田戍卒及西域各国兵平定了吐鲁番盆地的匈奴分裂势力,并迅速打通了龟兹境的丝绸通道,恢复了原有欣欣向荣的局面。直到东汉末年,西域屯田戍卒始终发挥着正规军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