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代在龟兹的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汉代在龟兹的屯田
分类号: F329.34
页数: 11
页码: 222-2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汉代在龟兹的屯田情况,包括屯田地点、屯田种类和组织管理、屯田生产等情况。
关键词: 汉代 龟兹 屯田

内容

一、屯田地点
  汉朝在西域实行武装屯田,必须由近及远,步步为营。因而从楼兰向西,只能先在渠犁、轮台一带屯田,因为在其东北正和匈奴争夺从中原通向西域的战略要地车师地区,在其西边的龟兹要地也为匈奴势力所控制,因而只有在渠犁、轮台的屯田取得效果,积蓄力量,以此为基地,把车师和龟兹地区的匈奴势力驱逐以后才能前进。
  关于汉代在渠犁、轮台的屯田情况,已于本书第三章中阐述,此处不再另赘。
  1.龟兹屯田
  龟兹东接轮台,西邻姑墨,南靠精绝,北连乌孙,位居丝绸之路北道中枢,地位十分重要,向为匈奴贵族所控制,所以校尉赖丹屯田轮台时,匈奴必唆使龟兹贵族杀害赖丹,并尽力阻止屯田军向龟兹发展。因而西汉于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后,才能于龟兹东南境屯田。这是轮台屯田向西的扩大和发展。黄文弼教授在《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一书中说,1930年在沙雅县英业古城东北发现有“长达二百华里之古渠..在渠旁及遗址中,曾觅出汉代五铢钱及陶片”。维吾尔族称之为“黑太也拉克”,即“汉人渠”之意。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人员仍见沙雅汉人渠长二百多米、宽达八米、深达三米。可见这里曾经是西汉大规模屯田地区,现在已变成盐碱荒滩。
  2.姑墨屯田
  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乌孙发生内乱,小昆弥附离被其弟日贰杀害。汉朝派段会宗出使乌孙,立附离子安日为小昆弥,日贰逃往康居。《汉书·西域传》“乌孙国”称:“日贰亡,阻康居,汉徙己校屯姑墨,欲候便讨焉。”可知为了防御日贰发动叛乱,西汉政府决定派己校率军一千人屯田姑墨,准备讨伐乌孙反汉的分裂势力。而古代姑墨,即今阿克苏平原,那里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无霜期较长,也是良好的屯田区域。据现代科学查明,年平均气温9.8℃,降水63.6毫米,日照2862.7小时,蒸发量1893.2毫米,无霜期205天。尽管年降水不到百毫米,可是有塔里木河上游主要支流阿克苏河流贯全境,还有叶尔羌河、和田河也都流入阿克苏南境汇入塔里木河,因而年径流量达72亿立方米。可知水量丰富,有足够的灌溉水。平原区域90%以上是灌淤土和潮土,土层深厚,含盐碱量小,地形平坦,地下水位较低,适宜种植粮棉油等各类作物,历史上向为天山南路粮仓。所以西汉在此屯田后,储备了充裕军粮,从而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出兵进攻潜居康居的郅支单于时,并没有征调内地士兵及粮食,只是调用了城郭诸国士兵及龟兹境内屯田吏士,分两路进攻郅支城。一路“从南道逾葱岭经大宛”;另一路“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①。一举攻下郅支城,消灭了匈奴郅支单于。这次战役之所以很快胜利,主要得力于屯田,既有充足的军粮,又有征之即来的屯田士卒。同样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乌孙小昆弥“安日使贵人姑莫匿等三人诈亡从日贰,刺杀之。都护廉褒赐姑莫匿等金人二十斤,缯三百匹”。这次胜利显示了姑墨及龟兹境内其他屯田军的巨大力量。
  二、屯田种类和组织管理
  西汉时在西域的屯田以龟兹境内为最多,西汉末由于王莽的变乱和东汉初期无力顾及西域,迨公元73年班超统一西域后为时不长,形势又有变化,因而东汉时期在西域的屯田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在龟兹境内未能发展,唯屯田种类和组织管理情况,则前后并无多大变化。
  1.屯田种类
  汉朝在龟兹境内的屯田,可分军屯、犯屯和民屯,唯以军屯为主。
  (1)军屯。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右臂,统一西域,巩固边防,汉政府被迫派军屯垦戍边,是以西汉在西域,包括龟兹在内的各地屯垦,基本都以军屯为主,即劳武结合,“且耕且战”,平时耕种,战时作战,成为亦兵亦农的部队。西汉兵制规定:“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因使往者一岁一更,诸不行事,出钱三百入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①当时军屯的主要劳动者是现役戍卒,还有一些免刑罪人及驻西域的吏卒家属。
  汉朝对西域屯田戍军给予不少优惠待遇,即对屯田戍卒一律发给武器,并鼓励家属,在运输和口粮上都给予照顾,屯田军的衣服和生产工具均由公家统一发给,遇到病残伤死也由公家医治和抚恤。
  (2)犯屯。汉朝把大批犯罪人遣送西域参加屯田。《汉书·地理志》称:“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这些犯人到西域,不仅可带家属,并且可减徒刑,可免死罪,还可从军,或以平民身份领取土地,长住耕农。《汉书·西域传》称: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足证免刑罪人是汉代龟兹境内屯田劳动力之一,他们附属于军屯,为保卫西域,开发边疆作出了贡献。
  (3)民屯。汉朝为了充实边防,还招募和鼓励贫苦人民到边疆屯田,并执行优惠政策。《汉书·武帝纪》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这些应募人员到西域后,即在军屯附近的城乡和交通要道,参加屯田,称为民屯。为了优待应募人员,在政治上都赐予官爵。《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第三十简记有:“应募士长陵仁里大夫孙尚。”表明孙尚是应政府招募而去楼兰耕种的应募士,原籍关中长陵县,在今陕西咸阳附近。由于应募,被授予五等爵大夫。这些民屯人员到西域后即耕政府的官田或荒地,汉代称之为“天田”,即未经垦治之田。
  2.屯田组织管理
  秦汉之时,对于全国的农业生产很重视,设有专门机构管理,以督察和管理全国农牧事宜。这在秦及汉初称治粟内史,到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改称大农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称大司农,同时还设有搜粟都尉,主管军政粮草供应,当然他们同时也管全国各地的屯田事宜。
  在西域都护府未设置前,并未在西域设专人管理屯田,而是委派军队指挥官兼管屯田。在公元前101年于轮台、渠犁屯田时曾设“使者校尉”,主管两地屯田。《汉书·西域传》总序颜师古注称:使者校尉职责是“统领保护营田之事也”。公元前77年,汉昭帝任命赖丹为校尉率军屯田轮台时,又进一步扩大了轮台屯田区。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被任命为护鄯善以西使者,其任务就是保护汉朝在西域的屯田和丝路的安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后,除管理军政事务外,还同时管理屯田。《后汉书·百官志》称:“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这里的“大将军营”在西域即指都护府;“部”即戊己校尉府;“曲”即指曲侯;“屯”指屯长。从而可知,汉朝管理西域的屯田机构可分都护、戊己校尉、曲侯和屯长四级。
  (1)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同时还统管西域各地屯田。
  (2)戊己校尉。主管西域屯田事务,并协助都护统治西域的官吏,秩比二千石,地位和副都护相埒,接受汉中央和都护双重领导,调遣军队属中央领导,经营屯田归都护领导。《后汉书·西域传》内应劭的《汉官仪》注称:“戊己中央,镇覆四方,又开渠播种,以为厌胜,故称戊己焉。”指明戊己校尉直属中央,率领屯田军戍边垦殖,以维护统一和保卫边防。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称:其属官“有丞、司马各一人,侯五人,秩比六百石”。丞掌民事,司马和侯管军事。最初于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于交河城设戊己校尉;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迁高昌城;汉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为了讨伐乌孙反汉势力,戊己校尉官置二人,以戊校屯高昌,己校屯姑墨。据黄文弼教授考证,认为己校“原屯龟兹城南,后徙屯姑墨”①。他是据《水经注》所称:“龟兹西川支水有二源,东流经龟兹城南,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的论述所下断语,我认为符合当时形势。
  (3)曲侯,又称军侯。曲侯是西域各大屯田区的直接组织者的指挥官,常由驻军校尉担任,一般率屯军千人左右,受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领导,秩比六百石。
  (4)屯长。屯长是各地屯田区内直接领导戍卒生产和战斗的基层屯田。《后汉书·百官志》称:“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汉政府为了督察各地的屯田情况,还派“都吏”、“督使者”去西域督察军政及屯田实际情况。《汉书·文帝纪》称:文帝元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可知汉政府还设有监察制度,以考核实施效果。同时汉政府为了加强对屯田的管理,还规定在各屯田区建立各种簿籍。以便上报大司农,让中央了解西域屯田实情。所置簿籍约有田亩产量登记簿,屯田卒领取口粮登记簿、征收人头税的登记簿、耕牛登记簿、兵器和农具登记簿、统计各种事物数据登记簿等。
  (5)西域长史和屯田司马。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西域罢都护后,即设西域长史和屯田司马负责西域的军政及屯田事宜。延光二年(123年)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很快就率屯田戍卒及西域各国兵平定了吐鲁番盆地的匈奴分裂势力,并迅速打通了龟兹境的丝绸通道,恢复了原有欣欣向荣的局面。直到东汉末年,西域屯田戍卒始终发挥着正规军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屯田生产
  汉朝在西域屯垦,大大推进了西域的农业生产,使西域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收获。
  1.丰富了农作物种类
  在西域龟兹屯垦军民种植的农作物,既有内地出产的,也有西域出产的各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高粱、粟、稷、黍等粮食作物和胡麻、胡豆、豌豆等经济作物;葡萄、核桃、石榴、苹果、梨、桃、杏及西瓜、甜瓜、黄瓜、胡萝卜等园艺作物,另还有苜蓿等饲料作物。其中种植最多的是小麦、粟、稷和葡萄。在罗布泊所获晋木简中较详地记载了楼兰屯田军种植小麦、大麦等作物情况。如在一个简的简面写着:“将张俭部,现兵廿一人,已截二十亩。下〓九十亩,溉七十亩。小麦卅七亩,已截廿九亩。禾一顷八十五亩,溉二十亩,锄五十亩。”①
  另一简的背面则写着:“将梁襄部现兵廿六人。大麦六十六亩,已截五十亩。下〓八十亩,溉七十亩,小麦六十三亩,溉五十亩。禾一顷七十亩,锄五十亩,溉五十亩。”②
  从这两个简文中可以看到屯田部队所种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小米、水稻。龟兹境内各屯田区与楼兰屯田区的气候、土壤等大致相同,所种农作物也大致相仿。
  2.屯牧
  屯田西域除了供应军队及官员粮食外,目的是为了保卫西域领土,确保汉朝的统一事业,是以在辽阔的西域土地上除了屯田外,还必须要有屯牧,因为战争、耕田和交通运输都离不开马匹、骆驼、牛只。那时经常和匈奴贵族打仗,马匹损失甚多。《汉书·食货志》说,汉武帝时“天子为伐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在西域所需马匹,如果征用各民族私马,一方面难应急用,另一方面也会引起民族不满,因而只能命令屯田军大量养马,并设牧工,专事放牧。《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简一记写:“都护军侯张□所假官骍牝马一匹,齿八岁,高五尺八寸。”表明西域都护府张军侯借用公家所养赤色母马一匹及其大小和齿岁,可知屯田军豢养官马。汉简二三记有“私马二匹”,表明屯田军除豢养官马外,还允许养私马。汉简四一更记有“官驼二匹,食率匹二升”。表明屯田军除养有官马外,还养有官骆驼,前者主要用于作战的骑兵,后者主要用于运输。这不仅楼兰屯田军是如此,同样在龟兹境内各地屯田军也同样如此,因为位处塔里木盆地各绿洲,征集民族马匹和骆驼并非易事,当地土著居民以农耕为主,所养马驼不多,且难于适应战争和长途运输的需要。所以只有靠屯田军精心牧养才能适应维护统一和守卫边防的需要。由此可见,屯牧也是屯田军极为重要的任务。
  3.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由于气候及地理环境关系,塔里木盆地远古即以农业为主,但在李广利征讨大宛之前,天山南路各绿洲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石器、木器及少量铜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自从公元101年起在轮台、渠犁、高昌、楼兰一带屯田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西域的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铁制农具。《史记·大宛列传》指出:“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兵器。”说明西域使用铁器,是由汉使亡卒教给。因而李广利迢迢万里征大宛,所以能取得胜利,铁铸的兵器优于西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到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并命令各地官营作坊制造大批铁锄、铁铲、铁镰、铁锹、铁〓、铁犁铧等农具,运往各地卖给农民使用。西域屯田军的农具均由国家统一发给,所以内地各种先进农具必然都传入西域各屯田区。同时伴随屯田区农业生产需用的木工用具如铁斧、铁锛、锯、刨、凿、锥等,打场用具如木耙、草叉等。粮食加工用具如石碓、人推磨等也都在屯田区内推广使用。考古人员在汉代伊犁乌孙墓葬中出土了铁犁铧、铁斧、铁锛、锯、凿等铁工具;并在龟兹辖区、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有一幅描绘两个龟兹人手握宽刃方形的铁锄、铁钁,裸露上身,戴帽赤脚,穿短裤,前倾躯体,用力挖土的形态。尽管这是公元3世纪西晋时的作品,已足可表明这里自汉至晋已普遍使用铁农具。
  (2)推广了牛耕技术。我国春秋时期即于中原起用牛耕。至汉武帝时更命令各地普遍推广牛耕技术。《汉书·昭帝纪第七》应劭注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对西域屯田军自都赐给犁牛。公元前2世纪时天山南路各居国均无牛耕,只是采用木耜或木盾三角器掘地,少数边远地区还用石器或铜器刀耕火种。到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开始在西域屯田后,牛耕技术才带进了西域,于是包括龟兹在内的各屯田区广泛采用了牛耕。在《流沙坠简》一书中有支简文称:“因主簿奉谨,遣大侯究犁与牛诣营下受试。”意思是奉主管官的命令,派大侯研究犁与牛配合使用的方法,各屯有关人员到屯田军营受试。可知西汉时在西域各屯田区确已推广了牛耕技术,所以在拜城克孜尔石窟175窟的壁画中,在显著地位绘一个龟兹人赶着二牛抬杠的牛耕图。此人一手扶犁把,一手扬鞭,二牛并排抬一杠,拉着犁辕奋力前进,足见西域少数民族对牛耕的重视。因为龟兹地区尚未见汉代的千佛洞,所以直至西晋时期才把牛耕图绘在壁画上,足证牛耕对西域农业生产影响的深远,可以说是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由于采用牛耕,可以深翻地,并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人民当然十分重视和雀跃。
  (3)采用代田法。这种方法是适宜于干旱地区的种植方法,是汉武帝末年,由著名农学家赵过创造。据《汉书·食货志》载: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畎,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畎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壮,每耨辄附耕,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在此以前,是用缦田法进行作物栽培。西域天山南路各居国原也用落后的缦田法进行撒播,不分行列,不中耕除草,任其生长,地力耗尽,进行休耕。这样必然是广种薄收。而赵过创造的代田法,即把耕地分成垄和沟。一般垄宽一尺,沟也宽一尺、深一尺。沟垄相间,把种子撒在沟里,苗长出后,即把垄上的土逐渐填入沟中,即可增强禾苗抗旱、抗风、抗倒伏的能力。第二年垄沟位置互换,照样种植,不必再休耕。这样既提高了地力,扩大了耕地,又可增加一倍以上的产量。西域屯田边界采用代田法后,就使沟垄相间,禾苗成行,可以进行中耕除草等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为驻守在西域的军民提供了充裕的粮食,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周围各族人民耕作技术的改进,从而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4)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自今库尔勒向西直至阿克苏、乌什一带古代属于龟兹的势力范围的平原地区,年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下,一般只有50毫米左右,因此栽培农作物决不能依靠天雨,必须依靠山区雨雪水形成的河流和泉水进行灌溉耕作,所以必须修建各种水利设施,尤其是修建渠道,才能引山区暴泻而下的河水进行灌溉。现在于汉朝屯田区内仍可看到当时修建的水渠。如沙雅县汉人渠遗迹,长二百华里,曾在渠旁及遗址中找到汉代五铢钱及陶片。此渠位于喀拉黑炭巴扎之西,地名曲鲁巴哈。由于河分支东行,经英业入戈壁,一直往东,至爱默提草湖遂不见,在渠旁则有阿克沁、满玛克沁、黑太沁、于什格提等古城。
  4.推进了手工业生产
  (1)发展了冶铁业。龟兹境内有丰富资源,尤以煤、铁、铜蕴藏量多。《汉书·西域传》指出,姑墨“出铜、铁”。龟兹“能铸冶,有铅”。这里尽管说龟兹能铸冶,但其冶炼技术不高,同时也未说能铸冶铜,还是铁。很可能是指冶铜而言,因为邻近龟兹的渠犁,在《汉书·西域传》中仍说“其旁围少锥刀,贵黄金彩缯”。在《汉书·西域传》大宛国条仍说“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如果屯田军来到以前,龟兹已会铸铁器,也早就会传到大宛国了。可见在李广利西征前,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还不会铸铁器。
  汉朝在西域的屯田军,以位于龟兹境内者为多。尽管屯田军初期进入西域时的生产工具都由政府统一发给,可是在长期屯田中,各种铁制工具经常要更新,不可能随时从中原运往西域,只有组织西域部分屯田军就地冶铁,制造铁器,并帮助龟兹属国地方政府发展冶铁,从而推动了汉代西域冶铁业的大发展。《汉书·陈汤传》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原来西域用铜器,难于重击。在攻坚及农耕方面铁器远胜于铜器。后虽教以冶铸之法,唯冶炼技术不高,也难敌汉兵铁器。屯田军协助龟兹地区发展冶铁业后,使得龟兹各地冶铁业有了大发展。西汉后期,龟兹已成为西域最大的冶铁中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中引《释氏西域记》说:“屈茨(即龟兹)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煤),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足见早在西汉时,龟兹已能用煤冶铁,用铁制造各种兵器和用具了。
  (2)中原制陶技术传入龟兹。在汉代龟兹屯田区域内可以捡到许多破碎陶品。因为很多陶器是屯田军民的生活用品,可是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所需陶器全部从中原运入西域,破损严重,被迫只能由龟兹境内的屯田军自己制造,由是把内地先进的制陶技术传入了龟兹及天山南北各地。据黄文弼教授在罗布泊、龟兹一带考古发掘后指出,在汉通西域以前,本地土著人民的用具在罗布淖尔古坟中所见为骨器、草编器及未烧炼之泥具。在楼兰屯田区以外屯田地区所见陶器情况后则说:“吾人踏查其他陶片散布地,间有汉铜小件及五铢钱为证明者,其陶片多作红色与青色两种,花纹多作水波纹、绳纹及回纹,显然与中国之传统纹样相同,形式亦多趋一致。无论其为车旋法或手搏法所制造,要皆为中国之作风,而与西来者迥殊。”①黄文弼还进一步指出:“若轮台、库车、和阗瓦砾之散布及完整之陶器,其花纹形样,皆不出于上举之范围。尤其在天山北麓古坟中所出之黑陶壶,与中国壶形式纹样均同,足可证自中国通西域以后,陶工艺术之输入,极为广泛,竟遍及天山南北两路。盖西域各国因受中国屯田之影响,农业大为改进后,第一为人民所需用者为陶器;盖制陶与农业有密切之关系也。”②可证汉朝在龟兹境内的屯田军发展了龟兹地区制陶业,并丰富了陶器的花色品种。
  (3)造纸术传入西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早在西汉武帝时已经发明造纸,那时还只能用丝絮制成絮纸,由于成本太高,难于推广。后汉又发明用大麻等植物纤维制造麻纸。西汉到西域的屯田军,主要来自关中及潼关以东的青壮年,从而把造纸术也带到了西域。黄文弼教授曾在西汉屯田军驻守的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一片古纸,据称:“麻质,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之木简,为汉宣帝年号,则此纸亦为西汉故物也。”③木简所记黄龙元年为公元前49年。可知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屯田军已把纸传入西域。只是由于早期的麻纸质量差,不易保存,使用也不普遍,所以此后西域仍以竹木简和帛书为书写工具。到后汉蔡伦发明较精致的纸后,才能于西域普遍使用。
  四、屯田的历史功绩
  1.巩固西域
  汉武帝自公元前108年派赵破奴攻破楼兰、姑师两国,开始了统一西域的战争。由于那时汉军还没有在西域屯田,无法解决驻军的军需供应问题,只好被迫撤退,匈奴又重新占领了这些地区。直到公元前105年在伊犁河胘雷屯田,特别是公元前101年在轮台、渠犁屯田,作为军事和军粮补给的根据地后,才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不断扩大了屯垦点,才推进和巩固了在西域的统一事业。由于当时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及龟兹,都系龟兹的势力范围,所以两汉在西域的屯田重点始终在龟兹境内。汉朝就是依靠这些屯田戍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而巩固了边防,所以曹操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①英国的斯坦因在西域考察这些屯戍点后,也不无赞赏地说:“当第一次征服这条大自然的大‘走廊’之后,便即刻开始沿路建立屯戍。”这种屯戍所起的作用是“对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经过沙漠田的大商道,获得了很重要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获得了统一西域归入中国版图的巨大业绩。
  2.加强民族融合
  在龟兹各地的屯田,给西域各族人民显示的是汉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他们亲眼看到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实惠。不仅促使部分游牧民转入定居生活,甚至连强敌匈奴,也在汉军屯田影响下,开始实行屯田农耕。
  特别是公元前60年,西域归入中国版图,在乌垒及龟兹设立西域都护府后,对各属国不仅保护他们的安全,还继续授予各级官号,继续管理各属国境内行政事务;同时不设郡县,不征租赋。仅规定平时要向汉政府纳质子,战时要助兵马和粮草,在每年或隔几年要到汉朝京城长安贡方物特产。这些义务与匈奴贵族以奴隶主对待奴隶的沉重压榨相比轻得多,各族人民心情当然舒畅得多了。所以《汉书·西域传》结尾说:“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附..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属都护。”
  在汉朝的封建制度和匈奴的奴隶制度相比之下,其压榨剥削的轻重自然立刻判然分明,西域各族人民感受得最深。所以公元73年班超仅带36人进入西域,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较快地剿灭了匈奴的分裂势力。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汉朝屯田戍卒、吏士给西域各族人民留下了永难忘怀的功德,从而大大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并激发了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强烈愿望。
  3.促进龟兹经济汉朝不仅在龟兹绿洲屯田,而且在龟兹辖境的东西两侧渠犁、轮台、姑墨屯田,可以说在龟兹全境同时推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先进的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代田法的应用,灌溉水渠的修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都使龟兹境内的农、牧、手工业有了革命性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处于丝绸之路北道中枢地位的龟兹,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实力,有更多的商品向西域各国及国际间进行贸易,赚取巨额利润。龟兹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从龟兹归入汉朝版图以后开始的,也正是从屯田军带入龟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奠定的基础。是以从两汉开始直至唐朝的一千多年时间内龟兹经济一直处于上升势头,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经济的和文化的不朽财富。
  4.促进龟兹地区丝绸之路的繁荣
  中国中原出产的丝绸,在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以前早已闻名于世界,为亚、欧、非各国人民奉为最名贵的产品,并为各族人民渴求的上等畅销品。但因路途遥远,常是供不应求。自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政府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反对匈奴,尽力鼓励西域各国到内地通商,特别是实行屯田和西域归入中国版图以后,“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①。那时西域各国为了换取内地的丝绸,经常派遣大批使者,以朝贡之名,进行丝绸贸易,外国使者及商人进入汉朝辖境后,都由西域都护派军队护送,并令沿途屯田部队供给食宿,以及马匹骆驼等运送货物,使能顺利到达长安或洛阳。得到汉朝皇帝重要赏赐和进行官方贸易后,仍由汉政府派军护送出境。因此,西域和西方各国的大批商人在丝绸贸易中获取了上百倍的高额利润。于是从西汉通西域以后开始,中西贸易即由过去民间小型的、零散的短途运输,发展成受各国政府保护的、大规模的长途贸易。可知汉朝在西域的屯田,给丝绸贸易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从楼兰通向龟兹境渠犁、轮台、龟兹、姑墨一线的屯田部队最多,自汉至唐基本都是如此,所以自汉以后的丝绸之路,也以塔里木盆地北道及天山以北轮台古道最为频繁和繁荣,也与紧密相连的屯田部队的保护、支持密不可分。《后汉书·西域传》形象地称赞丝路的繁荣盛况说:“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如果没有屯田部队的保护和供给食宿,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东西方大宗的商业贸易。
  随着丝路贸易的空前繁荣,必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和发展。在这个奔腾的巨流中,内地的蚕桑、缫丝技术和漆器、陶器、茶叶、桃、杏、梨等工艺品、农产品等传入了西域。同样西域的特产,如葡萄、苜蓿、西瓜、石榴、核桃、胡麻、大蒜、胡瓜、胡萝卜等瓜果、农产品成为内地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而名马、骆驼、毛皮、毛织品等畜产品也成为长安、洛阳紧俏的名贵商品。至于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传入内地后,更成为突出的花朵,闾闬为之塞途。这些都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素质。从而开阔了各族人民的知识视野,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附注

①《汉书》卷70《陈汤传》。 ①《文献通考》。 ①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183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薄书类,37简、简面。 ②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戍役类,31简、简背。 ①②③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68、1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 ①《晋书》卷26《食货志》。 ①《汉书》卷61《张骞传》。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