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44
颗粒名称: 三、货币
分类号: F822.2
页数: 4
页码: 217-2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货币,随着龟兹境内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势必促进货币流通。这在龟兹境内遗留的丰富钱币资料,就是当时货币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明。综合近代考古发掘的钱币主要可分两类。第一类是汉唐时期内地铸造的钱币,在龟兹所辖境内普遍出土。如在轮台县城西20公里的拉苏古城曾出土“五铢钱”、“开元通宝”钱币。在巴楚县托库孜沙来遗址出土唐王朝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以上这些由内地汉铸铜钱经考古学家测定:。所以在库车苏巴什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可以看到唐钱和汉龟二体钱共存于同一文化层位而得到证实。
关键词: 龟兹 货币 流通

内容

随着龟兹境内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势必促进货币流通。这在龟兹境内遗留的丰富钱币资料,就是当时货币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明。综合近代考古发掘的钱币主要可分两类。
  第一类是汉唐时期内地铸造的钱币,在龟兹所辖境内普遍出土。如在轮台县城西20公里的拉苏古城曾出土“五铢钱”、“开元通宝”钱币。在巴楚县托库孜沙来遗址出土唐王朝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特别是在当时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龟兹王城所在地出土的钱币更多,在今库车县哈拉墩出土的遗物中有不少唐钱“最早者为开元钱,最晚者为建中通宝”③。又在库车县城东南约110公里的大黑沁古城出土了“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唐钱。还在库车县北23公里的苏巴什古城一间屋内出土“东汉五铢,开元通宝,大历元宝”④。以上这些由内地汉铸铜钱经考古学家测定:
  西汉五铢钱。红铜质,径2.6厘米,孔径1厘米。面背有周廓,宽约1毫米,正面镌篆文“五铢”二字。字体严整,五字交叉接上下两画处,微向内缩,穿上多一横画,穿下无半星。此类体制,为宣帝时所制①。
  王莽时泉币。共出土两种泉币。在库车县额济勒克旧城出土一枚泉币上镌有“大泉五十”。红铜质,圆径2.8厘米,孔径1厘米,面背内外有周廓。而镌篆文“大泉五十”四字,上下左右联续②。《汉书·食货志》载:“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在库车还发现王莽时的另一种泉币,上镌“货泉”二字,文颇浅③。《汉书·食货志》称:“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币..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币二品并行。”
  东汉五铢钱。外圆内方,径2.4厘米,孔径1厘米,重2.2克,面背有外廓,无内廓,面有“五铢”二字④。
  唐代开元通宝。外圆内方,径2.5厘米,孔径0.7厘米,重4.5克,面、背均有内外廓,面有“开元通宝”四字。
  乾元重宝钱。含铁成分较多,外圆内方。径2.8厘米,孔径0.8厘米,重8克。面背均有内外廓,正面有“乾元重宝”四字。
  大历元宝钱。含铁成分较多,外圆内方。径2.8厘米,孔径0.8厘米,重8克。面背均有外廓,面有“大历元宝”四字。
  建中通宝钱。外圆内方,长2.1厘米,孔径0.6厘米,重2.9克。面背均有外廓,面有“建中通宝”四字⑤。
  从上述已出土的中原所铸钱币在龟兹境流通情况看,在龟兹境内各地都有遗存,可见当时在龟兹民间十分流行,为各族人民所重视,也可见汉族文化对龟兹族影响之深。从西汉时期开始,经王莽至东汉都有各种五铢钱流行龟兹,即使短暂的王莽执政时期,也有两种泉币流入龟兹,足见两汉时龟兹与内地经济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唐朝乾元、大历、建中几种钱币都是在公元755年安史叛乱后唐政府在龟兹驻军大量减少,仅有少数驻军和龟兹人民共同守土、英勇苦斗的情况下,仍然通行着自肃宗经代宗、德宗数代的钱币,不仅充分证明大唐坚守龟兹神圣疆土的光辉业绩,同时也反映大唐丝绸锦缎在河西路断情况下,仍然经回纥路源源不断西运龟兹的壮阔动人景象,更体现着这是唐政府和龟兹民族间团结对敌的一曲胜利凯歌。
  自汉至唐漫长的一千多年时间内,龟兹经济在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影响下,由于政治上又相对稳定,所以龟兹经济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时期,为了适应境内外贸易的需要,龟兹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被称为汉龟二体铜币。即指铸有汉文、龟兹文两体文字的铜币。《魏书·西域传》龟兹国称:“税赋准地征租,无田者则税银钱。”这里已经指出龟兹使用银钱,不过没有指出是何等样的银钱。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进一步指出:“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唯这些钱的型式、重量均未指明。而于近代考古中却于龟兹境内的轮台、龟兹、巴楚县境都发现了汉龟两体文铜钱,数量之巨,令人惊奇。
  1928年黄文弼教授于库车考古时就已发现了不少龟兹小铜钱,并且分布地域很广。他指出:“龟兹小铜钱..在塔里木盆地散布极广,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裕勒都司巴克一带遗址,尤其大望库木、色当沁一带最多。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如于阗哈拉敦、和阗达摩戈北沙碛中,均有广泛散布。我在巴楚图木舒克古僧坟中,得小钱约数千(十)枚,出土时尚有麻绳贯串。可证此种铜钱为本地人当时通用钱币。多为红铜质,有孔、圆形、薄小。普通圆径均在1.5厘米左右,大者达1.8厘米,重者5~8厘米,经线8毫米至1厘米不等,无字,亦无轮廓。”①
  1958年时黄文弼又在库车境内出土八枚龟兹铜钱。1980年6月张平先生在轮台县“仑头古城”采集到一批窖藏的汉龟二体钱(又称龟兹五铢)共220枚,系“铜质浇铸,铸币圆形、方孔,均具有狭缘、广串、薄肉的特点,其肉厚约0.1~0.15厘米”②。198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调查巴楚县托库孜沙来遗址时又获得两枚汉龟二体钱。一枚圆径1.8厘米,穿0.7厘米,重约1.8克;另一枚圆径2厘米,穿0.8厘米,重约2克,“五铢”和龟兹文“əo”同铸于面上,背面无字③。1984年8月刘松柏先生在渭干河口库木拉古城址南500米处发现一枚二体钱,背面有龟兹文“ə”,内好周廓;正面无好廓,内廓不显,无汉字。径1.5厘米、穿0.5厘米,重1.1克④。1986年4月下旬库车县文管所在离所约半公里的高大寺下发现一万余枚汉龟二体方孔铜钱,绝大多数为红铜质,盛在一个两端无底的红陶水管内,面汉文篆字穿右“五”,穿左“铢”,背鬼文穿上“o”穿下“e”。有廓,正面有内廓,除极少数有好廓外,绝大部分无好廓。背面内好周廓,按尺寸大小可分为五种⑤。
  综观出土的大量汉龟二体铜钱的特点是:
  一是铸币形制系承继中原秦汉圆形方孔的特点,正面大多无内廓,显然是在汉五铢货币体系基础上铸就,但又具有本地特色,币面铸有龟兹文。就大多数汉龟二体钱观察,正面铸汉文篆字“五铸”;背面铸龟兹文“əo”。“ə”为龟兹文“50”的意思,“o”为一度量单位,因此“əo”为50个“o”单位,当与正面汉文“五铢”等值。这样“o”即相当于中原的“系”,十絫合一铢,所以龟兹文十“o”合一铢,五十“o”则合五铢。不过也有少数铜钱上的文字布局与此不同。有一种布局是汉文和龟兹文均铸于正面,穿上为“ə”,穿下为“o;穿右为“五”,穿左为“铢”,背素无字。另一种是汉铸龟兹文于背面,正面素面无汉字,被称为龟兹一体钱。从这些情况看,可知龟兹货币深受汉代货币制度的影响。而龟兹自汉至初唐的货币发展变化,即汉五铢—仿汉小五铢—汉龟二体钱—龟兹文一体钱。主要是受中国中原货币发展规律的制约支配,所以龟兹货币史是中国货币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也受到印度和伊朗文化的某些影响。而龟兹一体钱的出现则因六朝后期,中原战乱,汉文化对西域影响渐次削弱,反映在货币形态上则汉文消失。仅铸本地文字。自公元6世纪下半叶起,龟兹又受突厥的侵扰和统治,国势遂衰,从而铸币轻薄,恶钱泛滥。
  二是汉龟二体钱全为铜币,为龟兹所铸。大概始铸于东汉末、三国时,通行于两晋南北朝,盛行于公元4~5世纪的南北朝前中期,铸止下限在南北朝晚期或隋朝。流通下限约在7世纪中叶的初唐,因为汉龟二体钱停止铸币,并不意味着二体钱退出流通领域。所以在库车苏巴什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可以看到唐钱和汉龟二体钱共存于同一文化层位而得到证实。
  三是在出土的汉龟二体钱中还同时出土了剪边钱及各种轻薄无字小钱。原来剪边钱也是从汉朝输入龟兹,于是龟兹即仿铸剪边线,进一步铸造无字小钱。因而玄所说的龟兹小铜钱,实际是包括仿汉小五铢、二体钱、一体钱、剪边钱和无字小钱的总概念,唯以二体钱为主体,所以把龟兹小铜钱概称为龟兹五铢钱,也并不会混淆总的概念。
  四是在龟兹境内出土大量的汉龟二体钱,可知在公元3世纪后,商品经济已深入龟兹各族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需要大量的铜币投入流通领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