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麻棉织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37
颗粒名称: 六、麻棉织业
分类号: F426.899
页数: 2
页码: 209-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麻棉织业;天山南路自远古起就种植麻,因而从汉代开始,史书就记载了各地种麻的实情。一方面由于龟兹及天山南路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高温,适宜于种植棉花;另一方面龟兹位于丝绸通道上,与亚欧非各洲早有交往,所以非洲棉早已东传天山以南,据有的考古人员说,西域至迟至“南北朝时期,即距今一千四五百年前,已经植棉,并用棉纤维纺织”③。大概从此时起,即在龟兹境内普遍种植了棉花。据研究,这些棉布是用垂直式织机织成,而所出的棉籽,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根据其种粒小,纤维短、黄色等特点,测定为非洲棉,即俗称的草棉种子,即此可知,龟兹境内不仅普遍种了草棉,并且织出了人民所喜爱的棉布,从而逐步代替了麻织的衣被等。
关键词: 龟兹 经济 麻棉织业

内容

天山南路自远古起就种植麻,因而从汉代开始,史书就记载了各地种麻的实情。
  《后汉书·西域传》,“伊吾..地宜五谷桑麻”。
  《魏书·西域传》,“于阗..土宜五谷,并桑麻”。
  《北史·西域传》,“疏勒国..土多稻、粟、麻、麦”。
  《新唐书·西域传》,“龟兹一.土宜麻、麦”。
  龟兹种麻虽然直到新唐书上才重点指出,并把它列在首位,可见其所占种植面积之多和麻类用途之广。实际在此以前,于龟兹境内早已种植麻,因为在龟兹周围的疏勒、于阗等地早已普遍种植。不过到唐时麻类植物在龟兹境内又有了新的发展而已。
  在龟兹地区,除于远古龟兹人大量应用毛织品外,在棉布还未被大量应用之前,衣服及物品方面主要是运用麻织品。与龟兹相邻的高昌地区的考古材料充分指出:自晋到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墓葬中“各种织物中,以麻布为最多,衫、裤、裙、被和褥等大都为麻织物”①。龟兹苏巴什古城内曾出土麻布残片,系“平纹褐色麻布,一端残存缝纫线头,中间缀补一条毛巾,残长23厘米、上宽17厘米、下宽11厘米”②。可见在棉布没有普及以前,麻布用作各种衣被十分普遍。
  继麻布之后应用最广的是棉布。一方面由于龟兹及天山南路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高温,适宜于种植棉花;另一方面龟兹位于丝绸通道上,与亚欧非各洲早有交往,所以非洲棉早已东传天山以南,据有的考古人员说,西域至迟至“南北朝时期,即距今一千四五百年前,已经植棉,并用棉纤维纺织”③。大概从此时起,即在龟兹境内普遍种植了棉花。考古工作者已在唐代龟兹所辖西境,即今巴楚县托库孜沙来古城出土了棉布,还发现了棉籽实物,可证所出土棉布就是龟兹地区所种棉花纺织而成,“棉布及花纹美观的蓝白织花棉织品,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棉籽。织花棉织品残长二十六厘米、宽十二厘米,质地粗重,在蓝色地上,以本色棉线为纬,织出花纹”④。据研究,这些棉布是用垂直式织机织成,而所出的棉籽,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根据其种粒小,纤维短、黄色等特点,测定为非洲棉,即俗称的草棉种子,即此可知,龟兹境内不仅普遍种了草棉,并且织出了人民所喜爱的棉布,从而逐步代替了麻织的衣被等。同时随着丝织业的发展,还织出了许多棉丝混合织物。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