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织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35
颗粒名称: 四、毛织业
分类号: F426.899
页数: 3
页码: 205-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毛织业,龟兹凭借农牧区较为发达的畜牧业,利用牲畜之毛织成各式衣料及毡毯。当然不是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有,而是在原始社会中,龟兹人民就以各种兽、畜毛织成衣、毯等,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生活必需品。在原始社会时期,就能有多种颜色,经纬线极为匀称,并为人民所喜爱的毛织物,充分显示了龟兹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审美情趣。综观这些在龟兹辖区内出土的各种毛织品的纹饰,都具有“左右相称,前后相随,曲直结合,大小相承的整体布局”。这是龟兹族对中华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关键词: 龟兹 经济 毛织业

内容

毛织物是龟兹境内的重要手工业,古代史书早有记载:
  《魏书·西域传》,“龟兹国..出细毡麖皮、氍毹”。
  《隋书·西域传》,“龟兹国..饶康皮、氍毹”。
  《新唐书·西域传》,“跋禄迦..即汉姑墨国……出细毡褐”。
  由此可知,龟兹凭借农牧区较为发达的畜牧业,利用牲畜之毛织成各式衣料及毡毯。当然不是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有,而是在原始社会中,龟兹人民就以各种兽、畜毛织成衣、毯等,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生活必需品。据紧靠龟兹绿洲的轮台群巴克乡古墓群出土了距今3000~2500年间的不少毛织物,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龟兹人民就已普遍用毛为他们的衣着装饰服务。从所出土的毛织物看,已有较多品种。“从组织结构看,有平纹和二上一下、二上二下等斜纹组织,疏密程度不一;从颜色看,有红、绿、黄多色织物和红、棕、驼等单色织物。经、纬、线均右捻,一般经线捻度甚紧;纬线捻度较松”①。关于毛织物的结构和疏密颇多不同,如有一幅平纹多色织物,经线粗而稀疏,每根直径0.1~0.15厘米,每平方厘米约4~5根。纬线则细而密集,每根直径0.05厘米,每平方厘米约26根。为了适应美观的需要,纬线给予染色,以红、绿色和红黄色各为一组交错排列,呈纬向彩条。而另一幅织物则为驼色织物,二上一下斜纹组织,也是经线粗而稀疏,每根直径0.1厘米,每平方厘米约4根;纬线细而密集,每根直径0.05厘米,每平方厘米约26根。在原始社会时期,就能有多种颜色,经纬线极为匀称,并为人民所喜爱的毛织物,充分显示了龟兹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审美情趣。
  同时,在龟兹所辖西境,现巴楚县所属的托库孜沙来遗址中则出土了自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毛织品,其中有平纹组织的屙、斜纹组织的斜罽和栽绒组织的地毯。特别是残存的通经断纬的缂毛毯,织制规整,色泽鲜艳,花纹图案繁缛隽颖,工艺精湛,显示了龟兹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对于毛织手工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创造和革新,为丝绸之路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托库孜萨来的北朝庙址出土了平纹毛布,在晚唐房址及垃圾坑下出土了平纹粗毛毯、条纹粗毛毯、黄蓝色条纹罽、平纹粗毛毯以及一些毛布残片等。基本上都是一沉一浮的平纹组织法织制。如黄蓝色条纹褐,是以黄、蓝二色为纬线和原白色经线相交,加拈松蓬,排线致密的纬线完全覆盖了经线,每织入11根黄色经线后,再用梭子将五股合并的蓝色纬线缠绕经线旋转一周,呈圈状,然后再交织11根纬线,如此循环①。
  还有北朝庙址中出土了两块栽绒组织地毯(维吾尔语称“孜勒卡”Zilak)。其织造方法是先把经线缚在固定的木架上,使地纬和经线交织成平纹基础组织。每交织两根地纬(第二根为两股合并)后,即在经线上拴一排绒头,称为拴扣,就是把绒头的两端分别扭转围绕在相邻的两根经线上,再把扣拉紧后剪断,使其两端形成一种垂挂在织物上的缨穗。然后交织两根地纬后再拴扎,如此循环。而经线上的绒头是用原棕色毛和黄、蓝、红染色毛线,按黄、蓝、红蓝顺序,显出一组四个相邻的菱形纹饰,再以红、棕、蓝三色在菱形内显出四个对称的小菱纹②。整个栽绒毯图案实际是一种连续的菱形纹图案。布局大方,装饰性强,与拜城克孜尔石窟壁画上菱形图案的艺术风格相似,可知这是龟兹传统艺术图案的特有风格。
  在这座遗址中出土的毛织品中,最精美而数量又较多的是通经断纬的缂毛毯,已发现有长角形图案缂毯,花卉缂毛毯、禽纹缂毛毯、三角纹缂毛毯、六瓣花纹缂毛毯多种,均迄今色泽鲜艳。考察其染料成分,除棕、白为原色外,蓝、红两色可能为植物染料,深蓝、藏青似为矿物染料,所以色泽谐调,经久不变。如属于晚唐时期的六瓣花纹缂毛毯的两片残幅,所见经线直径约3毫米,密度4根/厘米;纬线直径约0.8毫米,密度12根/厘米。纬线可分红、蓝、黄、白四组,在蓝色地纹上显出白色六瓣花朵,以黄色填成花蕊。每个花瓣及花蕊均为1×1厘米的正方形,在与蓝色地纹的纬线横向相邻处形成了一条竖直的缝隙。每朵花之间又用红色纬线相间,显得图案十分醒目生动③。凡是用这种通经断纬织成的缂毛毯,不仅正、背两面花纹图案十分清楚,而且在各彩色绒线之间形成的缝隙,增强了织毯的立体感,美观大方,适合于陈列摆设之用,应是古代“施之以墙”的“毾壁”或称“壁衣”的一种。
  这些已出土的缂毛毯,除三角纹缂毛毯外,其余几件的经线都是用白、黑两种原色毛线,以Z向加拈,再以S向合股而成。所有纬线,除棕色为原色毛外,其余都染色。由于纬线比经线细,拈度小而蓬松,使织物表面不显经线,仅见纬线显出彩色地纹和图案。而花卉缂毛毯纬密分别为12根/厘米和11根/厘米,唯在靠花蕊处却加密为14根/厘米。这种花卉图案在不同的地方用纬线疏密方法,使经线承受不同拉力,从而花瓣随着纬线方向弯曲,更加突出了花卉图案的立体感和圆润逼真,显示出了龟兹织毯工匠们的创造精神和巧妙的艺术构思。
  综观这些在龟兹辖区内出土的各种毛织品的纹饰,都具有“左右相称,前后相随,曲直结合,大小相承的整体布局”。内容丰富多彩,历千年而仍然色彩鲜艳。这是龟兹族对中华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