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冶炼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32
颗粒名称: 一、冶炼业
分类号: F426.899
页数: 4
页码: 199-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冶炼业,龟兹绿洲和拜城盆地矿藏十分丰富,是西域最为丰富地区之一。正是有了这许多丰富的矿藏,从秦汉时起,龟兹就能铸冶,特别是西汉时中原冶炼技术传入西域,提高了龟兹冶炼技术后,更使龟兹的铜铁产量和质量位居西域各国之首,供应了西域各国所需,并大大提高了龟兹的国力,成为塔里木盆地北道最强之国。
关键词: 龟兹 经济 冶炼业

内容

龟兹绿洲和拜城盆地矿藏十分丰富,是西域最为丰富地区之一。《魏书·西域传》龟兹国称:“饶铜、铁、铅..铙沙、盐铁、雌黄。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锑湖,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疠人服之,皆愈。”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也指出:“土产黄金、铜、铁、铅、锡。”而在《汉书·西域传》已指出西汉时龟兹国“能铸冶,有铅”。经过近代科学探测也证明库车北部天山山区矿藏有煤、铁、锰、铜、石油、石英沙岩、石灰石、明矾、硇石、石膏等。煤主要分布在俄霍布拉克、阿格、夏阔坦等地。铁矿分布于山格拉铁矿点。铜矿分布于康村以北、塔克玛克以南的库车河两岸。锰矿分布于依其克巴什、库尔干、大慕孜力克及大龙池之南四个点上。石油、天然气很丰富,分布于康村、依其克里克一带。同样拜城盆地的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已查明和开采利用的矿产有煤、铁、盐、石油、铜、铅、铝、钾、硼沙、云母、氟石、石膏、石墨以及稀有金属等四十余种。
  正是有了这许多丰富的矿藏,从秦汉时起,龟兹就能铸冶,特别是西汉时中原冶炼技术传入西域,提高了龟兹冶炼技术后,更使龟兹的铜铁产量和质量位居西域各国之首,供应了西域各国所需,并大大提高了龟兹的国力,成为塔里木盆地北道最强之国。公元前60年归西汉版图后,龟兹依然是经济最发达,实力最雄厚的地区,这是与他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较好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冶金技术分不开。经过黄文弼教授等的考古发掘,已出土有汉代的铜器、铁器,并已找到不少炼铜、炼铁遗址。先说炼铜遗址①。
  克孜里亚炼铜遗址 “克孜里亚”为红色山坡意,遗址东为独山子至库车的公路,不远即为库车河谷,西靠山根,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约宽300米,积厚3~4米,曾拾到一块铜渣。
  康村铜厂遗址 “康”即“矿”意,康村即矿村。铜厂遗址即毗邻康村北面,所以称康村铜厂遗址。康村南距库车城40多公里,北临库车河,沿河谷东南可至昭怙厘大寺遗址,西去即为新修的独库天山公路,铜厂遗存二大堆矿渣,东西宽21米,南北长35米,积厚2~3米。库车河又称铜厂河,即与这些炼铜遗址有关。
  苏甫玉炼铜炼铁遗址 “苏”为水,“甫玉”为“边缘”,即“水边”之意。其西紧靠库车河边的农舍田园。遗址南北长1公里多,宽500米,冶山重叠,堆堆相衔,积厚由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在铁渣堆内搜集到双耳陶罐、绿釉红陶、灰陶、粗沙黑陶、石磨1扇,完整的钵,半球形的石器、铜片、铜渣、铁块,可见这里是炼铁、炼铜同时进行的冶炼遗址。从所出土的文物看,至少在汉代已开始在此冶炼。
  巴西克鸡克铜矿遗址 从库车县城沿库独天山公路至塔克马克,有通向库车河的一条小河。沿此河谷西南行4~5公里再拐向西北山谷,谷系南北走向,行数公里,谷愈行愈狭,两边山峰耸峙,即在两边崖壁上开凿矿洞若干。现于西崖上有洞四层,每层一洞。但见这里矿脉纵横,但矿层很薄,品位较低,适合在生产力较低的古代开采。开采法极原始,非奴隶和囚徒不做。
  同样在拜城盆地境内也盛产铜矿,在今察合其农场南却勒塔格山西麓有绵延数公里的炼铜遗址。西汉时拜城曾一度为姑墨所属。从《汉书·西域传》称:姑墨“出铜铁”,可见在当时的龟兹、姑墨范围内冶炼铜铁很发达。
  除上述炼铜遗址外,在库车河两岸的炼铁遗址也很多,已发现的有以下一些。
  克孜里亚别得里克炼铁遗址 “克孜里亚”为红山的山坡意,“别得里克”为“苜蓿地”意,全意为“红色山坡下的苜蓿地”。南距库车城80公里、康村40公里,位于独库公路东南200米,东下为库车河,遗址由若干铁渣堆组成,积厚3~9米不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400余米,宽60余米,其中五个堆较大,第二堆之北有一条1~2米的干沟蜿蜒入库车河。从铁渣堆的面积及高度估计不会少于1万立方米。
  可可沙炼铁遗址“可可沙”为“鹞子”意,位于库车河东岸山坡下,东南距库车县老钢铁厂100米,距库车县城100多公里,向南不远即为苏布衣大炼铁遗址。可可沙炼铁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0米,已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定为保护单位。
  阿艾炼铁遗址 阿艾又称“加来艾”,即阿艾河谷地域。阿艾河谷是指库车河与阿艾河汇流处,阿艾煤矿即在河口,距可可沙炼铁遗址不过两公里,距库车100多公里。从阿艾河口溯流北上2~3公里,北岸阿肯里克山下的古炼铁渣堆不时出现,主要可分东、西两处遗址。东址:东距阿艾煤矿部2公里,傍阿肯里克山麓分布三大堆矿渣(东中西),中矿渣堆最大,平面为三角形,底边宽30米,三角形之高30米,矿渣一直向河边延伸100米,积厚愈下愈薄。西址:从东炼铁遗址西行400~500米即可见漫山遍野的矿渣堆,东西长达600~700米,宽30~50米,积厚3~4米。在此曾采集到红陶片、石磨片、弯拐陶瓴、弯管陶瓴。炼铁吹风的管状陶器——陶瓦缶,矿渣中夹杂大量煤核。这个遗址所处地域资源丰富,依山傍水,便于开采冶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引《释氏西域记》说“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之用”,即指此地。核其道里也相合,不仅有遗址存在,而考查阿肯里克山梁,发现煤矿层和红色铁矿层相间,依岩层褶皱时高时低,煤层厚达1~3米。煤即“石炭”。郦道元引用他人著作,记事当早于北魏。三十六国乃西汉时国数,可证此时用煤冶铁,至少可上推至西汉。足见龟兹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用煤冶炼的民族之一。
  提克迈克炼铁遗址 提克迈克为“高高地耸立”之意,此意大概与遗址所处地势谷深崖陡有关。遗址位于阿艾煤矿和下河滩煤矿之间的独库公路446公里里程碑处,公路从遗址中穿过。北倚高山,南及库车河崖,均被炼铁矿渣,南北长700米,东西长400米。遗址范围达两平方公里,发现瓦片、鼓风嘴、炼炉底、碎矿用的石碾以及马槽等物,时代同于阿艾炼铁遗址。
  在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炼铜、炼铁是十分繁重和艰苦的工作,非一般人愿意干。因此在古代奴隶主和封建主往往强迫一些奴隶和农奴去为其拼死干。龟兹古代的炼铜炼铁也曾使用奴隶和罪犯进行,可以阿艾古城堡为例。查该城堡位于阿艾河口南岸,北有桥跨阿艾河通阿艾煤矿矿部,东南为库车河,西毗邻独库公路。城址四方形,内见85平方米左右,高1~8米不等,墙脚平面宽5米,其上渐有收分,至顶狭,勉强行1人,城四面有四出马面,马面出墙达6~7米,城墙以灰色泥版筑,在城堡内红陶比比皆是,并有铜矿渣和铁矿砟,及半枚方孔铜钱。在紧靠城址之北,有面积比城址还大的铁矿渣堆,积厚6~7米,在遗址对面的库车河东岸山麓还有若干处炼铁遗址,其南可一直断断续续延伸到苏希依大炼铁遗址,东北面沿库车河有提克迈克炼铁遗址,形成了一个范围很大的遗址群,阿艾城堡即在其中心。根据该城四墙突出的马面看是汉唐古城的一个特殊点,所以该城建筑年代决不会晚于南北朝。虽然这是一个炼铜遗址,但从城内散布的铁渣块和东墙根暗红色的夯土看,古城是在原炼铁遗址的基础重建。在城内还采集到类同于昭怙厘大寺出土的大五铢钱,还有炼铜用的陶瓴残块,在陶瓴上粘满铜绿,而城墙比一般古城遗址高,可能是汉代使用冶铜的工场,以便防止奴隶逃亡和抵御外敌的入侵。
  由以上历史记载和大量考古事实证明,龟兹地区自西汉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金属冶炼事业一直在向前发展,冶炼燃料已由木炭改进为直接使用煤,可知龟兹人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冶铁技术,为铁制武器及农具制造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唯龟兹冶金业是在汉代屯田军的影响下有较快的提高,所以在生产工具和产品方面,不能不带有中原的特点,阿艾山冶铁遗址出土一件陶制吹管,可能是皮风箱上用物,据研究,与传世的“霸陵过氏瓴”相似。尽管汉晋时期前往西域的屯田军的各种铁制生产农具由中央政府统一发给,但到西域后长期生产,经损耗而须不断补充的铁制农具和手工工具等除自己继续就地打制外,必然也会采用西域少数民族冶炼的铁制工具。上述龟兹地区长期存在较大规模的炼铜冶铁遗址必然是供应西域各族人民而保持冶金业的长盛不衰。在罗布泊遗址出土的魏晋简牍中就把西域当地的铁器称为“胡铁”①。
  前新入胡□二百九十五枚。
  前胡铁小锯□十六。
  前胡铁小锯廿六枚。
  入胡铁大锯一枚。
  由此可知,罗布泊戍卒们所用铁锯、农具已靠当地少数民族供给,应该说这些铁制农具主要来自龟兹所造,因郦道元早已指出龟兹冶铁业供应西域三十六国之用。可以说汉晋时期的龟兹冶金业在西域独领风骚。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