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区原始社会的猎牧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29
颗粒名称: 二、山区原始社会的猎牧经济
分类号: F326.374.5
页数: 2
页码: 195-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山区原始社会的猎牧经济,在温宿县北部天山中已发现有吐木秀克乡的阿尕衣那克柯塘岩画、台兰河源头塔格拉克牧场的沙拉克乌克赛岩画;包孜东乡小库孜巴衣及包孜东岩画。
关键词: 龟兹 经济 畜牧业

内容

在温宿县北部天山中已发现有吐木秀克乡的阿尕衣那克柯塘岩画、台兰河源头塔格拉克牧场的沙拉克乌克赛岩画;包孜东乡小库孜巴衣及包孜东岩画。其在小库孜巴衣有一块洁白的巨大花岗岩砾石,砾石半裸出地面部分,长4.4米,宽3米,高1.6米;在巨石的四面,都凿刻有岩画,其中有一幅为狩猎图,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图2。该图凿刻着4只大角羊、2只鹿、1头牛、1匹马、3个徒步猎人和1条狗,被猎人射中的大角羊高30厘米、长33厘米;两个猎人各身高40厘米、宽15厘米,另一猎人稍小。整个岩画面显得十分匀称生动。3个猎人和1条狗组成一幅围猎的场面,眼看着一个猎人已射中一只大角羊;一个猎人的箭已对准了一只正在惊慌失措地奔逃的鹿;另一猎人正追赶着一头死命奔逃的大角羊。其余正在奔逃中的羊、马等,有的四腿飞驰,有的四蹄腾空;骏马更是四腿腾空,不顾命地昂首飞驰;甚至连笨重的牛,也在竭尽全力前冲;整个画面显得没有一处不在动,没有一处不在作生命的挣扎,显出了原始社会猎人和各种兽类生死搏击的真实情景,充分体现了原始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从整个狩猎图看,反映古代温宿县天山中各种野兽的繁多,特别是大角羊成群地在游奔,还有众多的鹿奔驰在森林草原间,野马、野牛、野骆驼也随处可见。这些都给当时生活在这些地区人群提供了丰富的肉食。
  在小库孜巴衣的岩画上还有另一幅狩猎图,是以石球为武器的行猎场面。狩猎者一人,双脚分立,上身微倾,目视前方大角羊。双臂一前一后,好像是投掷姿态。右前方脚下凿刻一颗滚圆的石球。在前方的一只大角羊腿下也凿三颗石球,说明在远古,石球也是狩猎的一种工具,这是比弓箭更为古老的一种狩猎工具。远在50万年前,石球已在我国蓝田人的遗址中出现;在新疆的出土文物中,也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石球,石质多为变质沙岩或戈壁砾石,石球一般直径4~7厘米,重500~1500克①。不过这种石球被应用狩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初是用手臂投掷石球,毕竟所投距离有限,并在和凶猛的野兽搏斗中,有一定的危险性,从而在狩猎活动的实践中,就采用绳索和木棒作为投掷石球的辅助性工具,以延长自身的器官。这样既增加了投掷距离,又减少了危险性,由是产生了带有绳索或木棒的石球投掷工具——“拌首索”或“飞石索”②。据新疆考古资料测定,已知使用石球的最早年代,距今约3700年③。
  在上述章节图3属于小库孜巴衣的一幅放牧岩画。图的中间是一项圆形的毡房,周围凿着大小四个人,其中一个是主妇。四个人都一齐张着手臂在驱赶羊群;另有一条狗,正在亲热地吻着一只羊头。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恬静,这不仅反映了勤劳的人民在黎明到来,旭日东升的时刻,全家都为发展畜牧业而精心地护理子着自己的畜群;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的和平安定,显出人畜兴旺发达的景象。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