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
分类号: F329.45
页数: 6
页码: 188-1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农业情况,农业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龟兹绿洲的农业土壤主要在库车河、渭干河两大灌区。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龟兹农业继续在发展。龟兹境内的主要农作物有粟、麦、稻、黍、麻、菽;园艺作物则有葡萄、石榴、梨、柰、桃、杏,而以葡萄最著。
关键词: 龟兹 经济 农业

内容

农业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在谈论龟兹农业时,首须弄清其自然情况。对此,古史上很难有确切记载,唯古今自然环境变化不大,因此只能借助于现代科学记录,以论证其进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计龟兹绿洲及拜城的面积为74560平方公里。在这辽阔地区内,经现代气象实测,库车、沙雅、新和三县近三十年的平均气温为10.7℃①。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5℃,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8.9℃;年日照时数为库车县2424.6小时,新和县2886.0小时,沙雅县3029.4小时。年生理辐射量为724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16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6毫米,最多风向是东北风,常见的大风风向是北风。
  拜城盆地内部的平均气温为7.4℃,较龟兹绿洲稍冷,因其四周都是山。极端最高气温38.2℃,东部的克孜尔则为42.7℃,极端最低气温为﹣32℃。无霜期163天,年降水量95毫米,年蒸发量1538.5毫米,蒸发量比降水量大1444毫米。平原地区空气干燥,蒸发旺盛。
  综观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蒸发强烈,空气干燥,多风沙浮尘天气,降水稀少,夏季干燥,冬季干冷,无霜期较长,年日温差大。
  龟兹绿洲、拜城盆地面积大、降水稀少,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水。因为在年降水量不足百毫米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山区较为丰沛的雨雪水才能进行灌溉。在这方面,从拜城盆地到龟兹绿洲又有较为充足的水源供发展农业之用。因为龟兹绿洲的主要河流渭干河与库车河的发源处都在天山,两河源头的山体高峻,冰雪深厚。渭干河系源于海拔7435.29米的托木尔峰及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东缘冰达坂;上游干流为木札提河,自西而东依次汇合了卡不斯浪河、台尔维其河、卡拉苏河、克孜尔河四条支流。自克孜尔千佛洞以上,河流长约272公里,河水宽约50~1000米,集雨面积约16299平方公里,自千佛洞以下称渭干河。由于山区降水丰富,在海拔3900米雪线以上的托木尔峰地区降水达750~1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山地,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如此丰富的降水,就使得渭干河的水量几千年来都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流量,保证了拜城盆地及龟兹绿洲农、牧、园艺业的不断发展。
  至于库车河(原名苏巴什河)源于中部天山南麓一带天山,上游主要有三条支流:奥其埂巴什、特克勒克等;到中游又汇合克格纳克及卡尔诺两河,到库如力再汇合后,始称库车河,兰干以上全长约115公里,流域面积约3187平方公里,海拔约1300~4500米,山后坡度40~65度,河槽宽30~200米,由于河流上游植被较少,每遇暴雨,洪水携带了大量棕色泥流,经引洪输入灌区后,形成了与渭干河区明显不同的现代母质。多年平均河水含沙量为4.36公斤/立方米。年输入泥沙量为157万吨,这对灌淤黄土的成土过程产生了强烈影响。
  拜城全县总面积虽有1910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却占有80%,盆地面积仅占20%。农业土壤主要有:(1)灌淤土,系引河水灌溉淤积。在引境内木札提河、喀普斯浪河、喀拉苏河、克孜勒河水灌溉过程中,水中泥沙不断积于农田,于是形成灌淤土。(2)潮土,主要有草甸土、沼泽土和盐土,经人为的灌耕培肥而形成。如在人为的灌溉培肥影响下,灌淤层加厚到50厘米,地下水位下降,即可演变成灌淤土。(3)水稻土,系来自草甸土和沼泽土,它是在长年种水稻耕熟化条件下形成的农业土壤。
  至于龟兹绿洲的农业土壤主要在库车河、渭干河两大灌区。库车河灌区地处洪积—冲积扇部位。区内海拔为1000~1225米上下,现有耕地绝大部分系自成型土壤。渭干河灌区地处冲积平原部位,区内海拔965~1025米上下,现有耕地以水成型农业土壤为主,水成型耕地占灌区总耕地的90.3%。这两大灌区的农业土壤主要是潮土、灌淤土、灌耕棕漠土三种,另还有些水稻土、灌耕草甸土、灌耕沼泽土则分布于渭干河灌区。其中主要土壤为潮土,大都分布在整个渭干河灌区及库车河灌区南缘一带的低洼地段,海拔1000米以下,而潮土前身多为草甸土、沼泽土、盐土等水成型土壤。潮土所处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由于地下水和灌溉水的双重作用,土体潮湿,氧化还原作用交替发生,剖面下部常见锈纹锈斑,但由于多年的灌耕熟化作用,已具备了截然不同于其前身土壤的构型和属性,耕作层深厚松软,常片状或层状结构的犁底层,并且有一定厚度的灌淤层,其土壤肥力取决于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可知土壤潮化和灌溉熟化是潮土形成的两个主导因素。
  至于灌溉土主要分布在库车河灌区,其次在渭干河灌区村中梁上的老耕地,呈同心圆式分布,分布区一般在1000~1100米上下。这种灌淤土的形成主要是库车绿洲灌溉水源含有较多泥沙,经过长期淤积,耕翻搅拦,种植施肥等耕作措施,年复一年,活土层不断加厚,耕层上移,整个土体上部已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灌溉淤积熟化层,厚度达到50厘米以上,因而它具有较高的熟化程度和肥力水平,生产性能特好,适种作物很广,库车城郊一带的灌淤土大部大于2米,有机质含量达15%~30%,种植小麦单产达500斤以上,棉花单产100斤以上。
  库车、沙雅、新和境内第三种主要土壤是灌耕棕漠土,全部分布在库车河灌区,其中大部为边远耕地,海拔1100~1300米上下。这是由于棕漠土被垦殖后,经多年的灌溉、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的影响,其理化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由于土壤得到灌溉淋溶,碳酸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垂直下移;灌溉熟化层逐渐加厚,土壤结构有了改善,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部分灌耕棕漠土有机质含量高达20%①。
  综上可知,龟兹绿洲及拜城盆地由于水量较丰富,经过长期的灌溉耕垦,各类土壤都不断得到了发展和改善,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扩大了园艺业种植面积,增加了经济实力。
  根据上述龟兹绿洲、拜城盆地的气候、降水、土壤情况,从远古起就应为农业区,不适宜游牧养畜业,这与考古发掘所得也可为证。如黄文弼教授在今库车城郊皮朗旧城,即古代龟兹都城所在的哈拉墩遗址出土了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文物,主要有石器、骨器、陶器②。其中属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工具已有石镰、石铲、研磨器,可证龟兹绿洲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有农业存在。所见陶器种类杯、盘、碗、罐也以饮器为多,与从事农业人民的定居生活密切相关。与龟兹绿洲相连的阿克苏境的喀拉玉尔衮遗址所出土文物,也显示出已有农业的特色。同样直接属于龟兹文化圈内,位于龟兹东境的群巴克墓葬中出土了距今3000~2500年间的石磨盘和麦草,麦草中夹杂有麦穗和麦粒,系小麦,麦穗最大者残长3厘米,麦粒长0.6厘米,已与现在的麦穗基本一样;另还发现有谷糠类食物③。另外与龟兹东部辖境邻近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的墓葬中出土了小麦,据碳十四测定距今已有4000~3700年。因而根据发掘材料论定原始社会阶段,龟兹一带的农业生产距今已有“四千年左右”④。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龟兹农业继续在发展。在汉朝于西域实行屯田之前,那里已浚挖沟渠,实行灌溉农业,不过当时的农耕工具仍以石质及木质工具为多。上述所说的石镰、石铲、石磨盘等不仅是原始社会时期普遍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并且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时期,有些石质工具仍在沿用。而木质生产工具也是当时普遍应用的生产工具,如与龟兹地区气候、土壤大致相同的孔雀河下游原始公社公共基地出土了木质生产工具;哈密五堡的氏族社会墓地三角形木质挖土器、木耜。也可知在龟兹境内必然都使用过这些木质的挖土器、木耜等工具,与石质农具同时成为龟兹的农业生产工具。由于龟兹境内在汉朝屯田军到来之前,已知冶炼技术,因而也有可能在龟兹进行屯田之前已经使用很少的铁制农具。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尚未得到考古证实。
  在龟兹境内普遍使用铁制农具,是在公元前101年起在轮台、渠犁屯田以后,提高了龟兹的冶铁技术,才使铁制农具在龟兹境内各族人民间普遍使用。同时在此时期也在汉屯田军的影响下,在人民间推广了牛耕技术,从而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了繁荣丝绸之路的物质基础,可供应过境商客充足的食宿条件。
  根据龟兹境内较好的水利条件,不断采用着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工具,加上肥沃的土地,促使汉唐时期的龟兹地区,不仅农垦绿洲面积大,同时随着不同土壤的分布,适种各种作物和园艺业,因而作物种类丰富,园艺业尤为远近闻名。简单地说,当时龟兹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在古史上已经有了大概的记述。
  焉耆国。“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①。
  龟兹国。“物产与焉耆略同,唯气候稍温为异”②。可知龟兹农作物种类也有稻粟菽麦。
  疏勒国。“土多稻粟麻麦”③。
  龟兹国。“土多稻粟菽麦”④。
  龟兹国。“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为业。..饶葡萄酒,富室至数百石”⑤。
  龟兹国。“土宜麻、麦、秔稻、蒲陶”⑥。
  焉耆国。“土宜黍,蒲陶”⑦。
  屈支国。“宜糜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⑧。
  上述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史书记载中已指出龟兹境内的主要农作物有粟、麦、稻、黍、麻、菽;园艺作物则有葡萄、石榴、梨、柰、桃、杏,而以葡萄最著。这些都在近代考古的出土文物中得到了相同印证。谨稍作分析于下。
  粟我国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禾本科,喜温暖、耐干旱,生长季节短,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且耐储藏,向为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龟兹比华北地区更为干旱,早为人民种植,成为龟兹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考古人员已在哈密五堡古墓中出土了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小米饼,可知屯田部队未入西域前,龟兹人民已经种植粟,可按子粒黏性分为糯粟和粳粟,营养价值高,所以各族人民都爱吃。
  麦是喜温耐干旱的作物,所以龟兹人民从原始社会起就种植小麦,成为境内各族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在与龟兹邻近的孔雀河下游古墓地中已出土距今4000年前的小麦。据初步鉴定,那远古的小麦品种有普通小麦和圆锥小麦两种。龟兹境内的原始小麦应该也是这样的品种。过去不少人认为天山南北的小麦品种来自于伊朗。可是“据颜济教授分析孔雀河小麦品种,结合对新疆现存野生小麦的调查,认为新疆完全有可能是小麦产地之一”①。这种论据是有说服力的。
  稻 俗称水稻,可知它是既喜温又喜水的作物,而龟兹绿洲向被人们称为干旱区域,可是水稻种植却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朝不衰,并且被史书列在重要位置。这是因为龟兹、姑墨一带虽干旱缺雨,但它们处于塔里木河上游,特别是阿克苏河及渭干河流域,却是多水区域,夏季温度又高。所以龟兹境内从古代起就种植水稻,也成为龟兹人民的重要作物之一。
  糜子 黍的一个变种,籽实不黏者为糜子,生长期短,耐抗干旱的重要农作物。在楼兰古城、尼雅遗址、晋唐时期吐鲁番古墓中都发现有不少糜类籽实。在楼兰古城的建筑物上,迄今仍可见到“涂抹着许多草拌泥的墙皮,其中掺杂着大量麦秸、糜秆的碎节和粒壳。同时,在城内距佛塔东侧约三十二米处一堆散乱木柴下,发现了深达七十厘米的糜子堆积层,一粒一粒的糜子至今还是黄灿灿的”②。龟兹与毗邻的楼兰古城气候土壤等情况大致相同,因而糜子也是龟兹境内各族农民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且是人民喜吃的重要粮食。
  菽 本称大豆,引申为豆类的总称。经考古发掘所得,古西域种植的豆类有蚕豆、黑豆两种。蚕豆籽粒椭圆扁平;黑豆籽粒不大,也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因外表赤色,故俗称为黑豆。由于它们生长期短,抗旱力强,颇适宜于龟兹地区气候,为古代龟兹人民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在自汉至唐的800多年时间中,有关龟兹历史的记载上特别指出种植了这些豆类作物。在其他地区并未重点指出“菽”,唯有《龟兹传》中指出,可知龟兹对豆类作物的种植更为普遍。
  胡麻 这是古代西域农业区普遍种植的油料作物之一,已经在天山阿拉沟古墓地内出土了胡麻籽,形状卵圆而稍扁,暗褐色,表面有光泽。在焉耆、吐鲁番等地晋唐古墓中也都出土了胡麻籽。可证在龟兹境内也同样是普遍种植的油料作物。
  大麻 是古代西域天山南路原始人民用以制造麻类织物,如衣服、被褥、麻袜、麻绳、谷物袋等最重要而普遍的原料,在孔雀河古墓地内出土的草编织物中,经鉴定,已经使用了大麻纤维,说明西域地区使用麻类纤维非常早。进入汉唐时期,种植大麻更为普遍。龟兹境内各族农民也同样普遍种植了大麻。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唐代西域戍军和入侵的吐蕃军队的长期斗争中,英勇守卫在守捉、烽火台等边防重地的戍卒,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自食其力地编织着麻鞋、麻袜、麻绳等生活、劳动必需品,这在黄文弼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屡有提及。
  葡萄及其他园艺作物 在隋唐史书的记载中,对龟兹的葡萄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并说“饶葡萄酒,富室至数百石”。葡萄在原始社会就已在龟兹种植,至隋唐时期又更进一步。这是因为龟兹境内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不仅适宜于葡萄的大量种植,同时也适宜于种植核桃、石榴、梨、桃、柰、杏等果树。这些今天仍然是库车地区园艺业的名贵特产。玄奘经龟兹时,亲自品尝后,大为赞赏,所以记述了龟兹的园艺特产。如核桃已在巴楚唐代龟兹所辖尉头州的托库孜萨来古遗址中出土了核桃。实际这些园艺特产,今天仍然是库车的重要特产。这是因为龟兹的气候、土壤条件都适宜发展各种园艺作物。
  棉花 古代西域,特别是天山南路地区种植棉花很早。在民丰县东汉墓中已出土棉布①。由此可知。至少在东汉时期塔里木盆地已种植棉花。所以公元6世纪上半叶远在江南的梁王朝记载高昌国的史事时,也特别要对棉花大书一笔。《梁书·西北诸戎》“高昌国”称:“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绳,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按梁朝(502~557年)共56年。由这些史实可知,龟兹境内至迟在东汉时已种植棉花。考古人员已在唐代龟兹辖区的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了棉布和棉籽实物。其中棉籽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分析,根据其种粒小,纤维短,色黄等特点,系属非洲草棉种子,学名是GHerhaeeum②。由于这种草棉耐旱、喜温、喜光,适宜于天山南路的气候特点,所以古代就被引种,只是其纤维短粗,产量低。
  大麦 俗称青棵。学名为HordeumVulgareVarmuda。在西域有悠久栽培历史。哈密五堡氏族社会墓地内已出土青棵穗壳;唐代吐蕃军所建的米兰古堡中也已发现青棵籽实。可知青棵也是古代天山南路各族农民普遍种植的农作物之一,龟兹境内自也种植了青棵。而青棵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食物,唐朝入侵西域的吐蕃军曾数度占领龟兹地区,也必然要进一步推广种植青棵。而青棵不仅是重要的粮食,而且是牲畜重要的饲料。可见龟兹人民很重视种植。
  由上可知,粟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重要作物品种,龟兹地区早有引种。随着龟兹水利设施的不断发展,水稻也成了龟兹的重要农作物。而园艺业中的杏原是我国内地最早培育成功的水果。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时随着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及波斯、印度等地,从而龟兹等地也广种了桃杏,而杏干更成为龟兹名产。同时在沙雅曾出土《李明达借粮》残纸,在巴楚出土唐代《蒲桃园借契》残纸汉文文书③。这些不仅反映了汉族与当地人民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也说明了种植业与园艺业的关系。

附注

①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农业气候区划办公室编:《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农业气候手册》,1982。此处数字系1951~1978年间的平均数。 ①库车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库车土壤》,油印本,51页。 ②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3 ③《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7(11)。 ④王炳华:《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古代的农业生产》,见《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461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①②③《魏书》卷102《西域传》。 ④《隋书》卷93《西域传》。 ⑤《旧唐书》卷198《西戎传》 ⑥⑦《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上》。 ⑧玄奘:《大唐西域记》。 ⑨王炳华:《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古代的农业生产》,见《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46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①《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464页注⑤。 ②侯灿:《楼兰遗迹考察简报》。 ①《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6)。 ②沙比提:《从考古发掘材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文物》,1973。 ③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94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