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域军及其后裔的历史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18
颗粒名称: 四、西域军及其后裔的历史状况
分类号: K294.5
页数: 6
页码: 167-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域军及其后裔的历史状况。
关键词: 西域军 后裔 历史状况

内容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八月辛酉以泾原留后姚令言为节度使,四镇、北庭军队也归他统带。十月,德宗根据襄城哥舒曜表请加师的请求,即派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赴援。于是姚令言:“将兵五千至京师。军士冒雨,寒甚,多携子弟而来,冀得厚赐遗其家。既至,一无所赐。丁未,发至浐水,诏京兆尹王翃犒师,惟粝食菜啖;众怒,蹴而复之,因扬言曰:‘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乃擐甲张旗鼓噪,还趣京城。令言入辞,尚在京中,闻之,驰至长乐阪,遇之。军士射令言,令言抱马鬣突入乱兵,呼曰:‘诸君失计,东征立功,何患不富贵,乃为族灭之计乎!军士不听,以兵拥令言而西。上遽命赐帛,人二匹;中益怒,射中使,又命中使宣慰,贼已至通化门外,中使出门,贼杀之。又命出金帛二十车赐之;贼已入城,喧呼浩浩,不复可遏。百姓狼狈骇走,贼大呼告之曰:‘汝曹勿恐,不夺汝商货僦质矣!不税汝间架陌钱矣!’上遣普王谊、翰林学士姜公辅出慰谕之;贼已陈于丹凤门外,小民聚观者以万计。”①这一段记载很生动,西域各族军队长期为国出力,理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竟然连衣食都难于温饱,怎能不起而抗争,怎能不杀那些害国害民,食人脂膏的昏官。把英勇战士骂为贼者,才真正是贼;以粝食菜啖犒师者,理应蹴而复之,理应提刀砍那些狗官。推倒这些拦脚石,历史才能前进!他们说得多好呀!“不夺汝商货僦质矣!不税汝间架陌钱矣!”这些西域战士在此又为国立了一功,显示了他们的爱国大志。
  原来姚令言率兵东出时,“以兵马使京兆冯河清为泾原留后,判官河中姚况知泾州事。河清、况闻上幸奉天,集将士大哭,激以忠义,发甲兵,器械百余车,通夕输行在。城中方苦无甲兵,得之,士气大振。诏以河清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况为行军司马”②。有部分西域兵跟随朱泚后,那即以田希鉴为泾原节度使。当朱泚被李晟赶出长安时,朱泚率残兵败将万余人西逃,沿途散亡,到泾州时,仅剩百余骑,田希鉴闭城拒守,朱泚怒曰:“‘汝之节,吾所授也,奈何临危相负!’使焚其门,希鉴取节投火中曰:‘还汝节!’泚众皆哭。泾卒遂杀姚令言,诣希鉴降。”③朱泚也被韩旻等所杀。于是德宗即于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授平定朱泚乱中立首功的李晟为司徒、中书令,并以检校御史中丞田希鉴为泾原节度使。七月,李晟以“泾州倚边,屡害戎帅,数为乱阶,乃上书清理不用命者,兼备耕以积粟,攘却西蕃,上皆从之”④。即诏以李晟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仍充陇右、泾原节度,兼管内诸军及四镇、北庭行营兵马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并又奏称:“近者中原兵祸,皆起泾州,且其地逼西戎,易为反复。希鉴凶徒,将校骄逆,若不惩革,终为后患。①于是晟即于闰七月托称巡边前往泾州,用计斩杀了屡为边乱、残害忠良的石奇等三十余人,田希鉴也因其反复无常而被缢死。并表荐右龙武将军李观为泾原节度使,吐蕃深畏之。
  当时吐蕃住牧青藏高原,土地较贫瘠,人数也比汉族少得多,可是屡为边害,并常侵陇右西域之地,是不是吐蕃贵族的力量确实很强大呢?事实并非如此。所以长期不得解决的真正原因,正如李晟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河陇之陷也,岂吐蕃力取之,皆因将帅贪暴,种落携贰。人不得耕稼,展转东徙,自弃之耳。且土无丝絮,人若征役,思唐之心,岂有已乎!”⑥这确实是一语中的。吐蕃贵族敢于肆虐,全是唐朝统治者的腐败所造成,绝不是吐蕃贵族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力量。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这才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从四镇、北庭调入内地的各族西域军队是英勇善战的爱国军队,自从调驻泾州以后,对屯垦固边维护祖国统一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昏君德宗李适听到朱泚叛乱,不仅性急慌忙地逃出长安,还为着保住性命,竟然求援于吐蕃贵族,并无耻地“许成功以伊西、北庭之地与之”①。并由陆贽草拟,发出了《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称:“朕嗣守洪业,君临宇内;思安兆庶,以绝战争。遂与赞普,决定好和;集蕃汉士庶,告天地神祇;设坛会盟,永息边患。疆场罢警,于今六年。近以贼臣朱泚背恩,惊犯宫阙;赞普又遣师旅,助讨奸凶。两国交欢,事同一体。北庭去此遥远,信使难通;于西蕃既非便宜,在国家又绝来往。永念士庶,隔在殊方;路归无因,亲戚永诀;为人父母,实所感伤。已其西蕃定议,兼立誓约,应在彼将士、官吏、僧道、耆寿、百姓等,并放归汉界;仍累路置顿,供拟发遣。待卿等进发,然后以土地隶属西蕃。今故遣太常卿兼御史大夫沈房及中使韩朝彩等,往彼宣谕,仍便与西蕃交割。”这是明目张胆地拱手割土,然后向三十余年誓死不屈,坚保边疆的爱国志士密令迅速投降,美其称为“卿等宜递相慰勉,叶力同心;互相提携,速图近路;复归乡井,重见宗亲。生人之情,莫重于此,一劳永逸,固不合辞”②。这是永远要受历史谴责的可耻文件。当时幸赖爱国宰相李泌的劝阻,敕书虽发出,也未能实行。李泌为此慷慨陈词:“安西、北庭,人性骁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又分吐蕃之势,使不能并兵东侵,奈何拱手与之!且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他日从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况日者吐蕃观望不进,阴持两端,大掠武功,受赂而去,何功之有!③大家都赞同这个意见,德宗才未一意孤行。
  由于德宗决定和吐蕃贵族议和,就向李晟说:“‘朕以百姓之故,与吐蕃和亲决矣。大臣既与吐蕃有怨,不可复之凤翔,宜留朝廷,朝夕辅腾,自择一人可代凤翔者。’晟荐都虞侯邢君牙。君牙,乐寿人也。丙午,以君牙为凤翔尹兼团练使。丁未,加晟太尉、中书令,勋封如故,余悉罢之。”④
  唐中叶以后,泾原地区一直是和吐蕃贵族斗争的前线。西域军自屯驻那里以来,一直采取军屯形式,且耕且战,所以自李晟罢职以后直至唐朝灭亡为止,一直保持了四镇、北庭行营节度的番号。贞元四年(788年)春正月庚午授宣武军行营节度使刘昌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支度营田等使⑤。刘昌到职后加强军屯,严密纪律,增筑防御工事,使吐蕃贵族不敢任意东侵,所以史称:“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复筑连云堡,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昌命徒庀事,旬余而毕。又于平凉西别筑胡谷堡,名曰彰信。平凉当四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加检校右仆射。”①他在泾原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羡,为敌人所畏。至“贞元十九年(803年)五月甲子,四镇、北庭行军(行营之误——引者)泾原节度使,检校右仆射、泾州刺史刘昌卒。甲戌,以泾原节度使留后段佑为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泾原节度使”②。
  为敌所畏的临泾镇将郝砒“以临泾地险要,水草美,吐蕃将入寇,必屯其地,言于泾原节度使段佑,奏而城之,自是泾原获安”③。这个临泾城位于泾州北九十里,控扼吐蕃东来的要冲。到元和三年(808年)三月庚子,又以“定平镇兵马使朱士明为四镇、北庭、泾原等州节度使”④。夏四月癸丑,赐朱士明名为忠亮。到十二月庚戌,即以临泾县为行原州,命镇将郝砒为刺史。自此吐蕃不敢犯塞。
  元和八年(813年)冬十月辛卯,泾原节度使朱忠亮卒。戊戌,以神策普润镇使苏光荣为泾州刺史,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至元和十年春二月己巳,以羽林将军李汇为泾原节度使。七月丙戌李汇即死,又以将任监王潜为泾州刺史,四镇、北庭泾原节度使⑤。
  元和十三年(818年)冬十月平凉镇遏兵马使郝砒奏收复原州,击溃吐蕃两万多人。于是即授郝砒为检校散骑常侍、渭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泾原行营节度、平凉镇遏都知兵马使,封保定郡王⑥。至元和十五年(820年)十一月,因郝玼是吐蕃所畏的勇将,常想害之,唐廷恐失勇将,故把他调为庆州刺史。即于长庆元年(821年)正月癸卯以河阳怀节度使田布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以泾原节度使王潜检校兵部尚书、江陵尹,充荆南节度使⑦。
  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八月辛未,以左金吾将军杨元卿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军(系行营之误——引者)泾原节度使。乙亥,以前泾原节度使田布起复检校工部尚书,兼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使⑧。
  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五月甲戌,以泾原节度杨元卿为河阳王城怀州节度使,以金吾卫大将军李祐为泾原节度使⑨。
  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五月丙申,以泾原节度使李岵(可能为之误——引者)为齐、德等州节度使,改名有裕。辛丑,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张惟清检校司空,充泾原节度使①。
  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六月癸未,泾原节度使张惟清卒。秋七月丙戌朔。丁亥,以右龙武统军康志睦为四镇、北庭行军(系行营之误——引者),泾原节度使。“同年”十一月乙亥,泾原节度使康志睦卒。己卯,以左神策长武城使朱叔夜为泾州刺史。充泾原节度使②。由敬宗、文宗三条史料可知凡泾原节度使兼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有的泾原节度使未写充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那是漏写了,有误。
  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六月己亥,以右神策大将军刘沔为泾原节度使”。同年“九月乙亥,以泾原节度使刘沔为振武麟胜节度使,冬十月癸未,以前广州节度使王茂元为泾原节度使”③。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春正月丙寅,据四镇、北庭、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奏:“吐蕃宰相论恐热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之兵民归国。诏太仆卿陆耽往喻旨,仍令灵武节度使朱叔明、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各出本道兵马应接其来。”“六月癸未,康季荣奏收复原州、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石峡等六关讫。邠宁张君绪奏,今月十三日收复萧关,敕于萧关置武州,改长乐为威州。七月,三州七关军人百姓,皆河、陇遗黎,数千人见于阙下。上御延喜门抚慰,令其解辩,赐之冠帝,共赐绢十五万疋。八月凤翔节度使李砒奏收复秦州。”④
  自公元755年安史叛乱起,陇右之地即被吐蕃贵族占有,于是泾原、凤翔、邠宁一带,就成为唐军和吐蕃军长期争战之地,各族人民涂炭者已近百年,因而唐廷给予一些卫国将士以奖赏,对泾原赐绢六万疋,灵武五万疋,凤翔、邠宁各四万疋。秦、威、原三州及七关侧近人民耕垦种时,五年内不加税赋,五年后再重定户籍,便任为永业。一些守镇将士耕垦营田时,由国家赐给牛粮子种,每年量得斛斗,便充军粮,也不限定约数等。作出一系列安定人心、稳定社会、巩固治安的措施。
  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八月沙州刺史张义潮遣兄义泽以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来献。自青海、甘肃一带被吐蕃贵族占领百余年,至此陇右土地尽复。并从关中长安可直通西域,即授张义潮为瓜、沙、伊等州节度使,并于十一月在沙州置归义军。最后终于逐步赶走了吐蕃贵族在西域的势力。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十月沙州张义潮奏:“差回鹘首领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蕃寇,斩尚恐热,传首京师。”⑤这一斗争过程就是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维护统一结出的硕果。
  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八月“以四镇、北庭行军(系行营二字之误——引者)、泾原渭武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泾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范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卢简求可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义武节度使、易定观察、北平军等使。九月,以秦州刺史李承勋为朝散大夫、检校工部尚书、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泾原、渭、武节度等使。”①在上所列都是四镇、北庭、泾原连称,今又扩充为泾原、渭、武,这也表明是由吐蕃贵族撤退后才能把今之通渭、武山等地归入同一节度使管辖区内。而在懿宗、僖宗、昭宗数朝再很少见到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在泾原一带的活动记载,固然是因动乱靡定,史料有所散失造成,同样也反映了这时的泾原地区已非军事重地,在此争战已较少,从而记载也随之少见。所以直到黄巢起义以后,唐廷又想用四镇、北庭行营的西域军后代子孙为他们效力,才见到宗中和元年(881年)三月“以凤翔节度使郑守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与泾原节度使程宗楚、秦州经略使仇公遇、解延节度使李孝昌、夏州节度使拓拔思恭等同盟起兵,传檄天下,黄巢遣大将林言、尚让率众数万寇凤翔,郑畋率师迎击,大败贼众于龙尾陂”②。这里所说的“贼众”都是对黄巢起义兵的诬蔑。
  从此起直至唐亡,唐廷的主要力量都用于镇压黄巢起义军。而四镇、北庭行营节度所统军也为唐廷少数统治者的罪恶图谋所利用。如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二月“泾原大将唐弘夫大败贼将(指黄巢将——引者)林言于兴平,俘斩万计”③。
  黄巢起义失败后,就产生了各地军阀混战,于是朱全忠在混战中武力日益壮大,其势左右王权,于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五月壬寅骗取了“河中尹、河中节度、晋、绛、慈、陧观察处置,安邑、解县两池榷盐制置等使”。十月己卯朔、戊戌又引四镇之师七万赴河中,京师闻之大恐,天复三年(903年)三月壬寅朔,朱全忠又引四镇之兵征王师范。同样在镇压黄巢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起家的李茂贞,于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七月丙子即被任命为武定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洋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还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在十多年的争战中,壮大了武装力量,并于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五月,制授“凤翔陇右、四镇、北庭行军(系行营之误——引者)、彰义军节度、泾原渭武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令、兼侍中、凤翔尹、上柱国,秦王李茂贞可检校太师、守中书令”。
  由这些记载可知,从755年安史之乱起调西域各族数万军队东来赴难,以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名义,直至907年唐亡为止的一百五十多年间都保持了建置,并为唐朝的统一事业立下了大功。这些英雄子弟,西域路通后,也没有返回西域。尽管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已经传了好几代,主要散居在泾川、平凉一带始终保持着军屯组织,且耕且战,随时为国家所征召,转战各地,历尽艰辛,建立了战功,创造了财富。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