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域军平定安史之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16
颗粒名称: 二、西域军平定安史之乱
分类号: K294.5
页数: 5
页码: 160-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域军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57年9月广平王俶统率十五万军队列阵于长安西香积寺北,沣水之东。以李嗣业的西域军为前军,郭子仪军为中军,王思礼军为后军;安禄山叛军十万,营于其北,贼将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阵;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
关键词: 四镇 北庭行营节度使 西域军

内容

公元757年9月广平王俶统率十五万军队列阵于长安西香积寺北,沣水之东。以李嗣业的西域军为前军,郭子仪军为中军,王思礼军为后军;安禄山叛军十万,营于其北,贼将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阵;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李嗣业曰:“‘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披靡。”①贼军却又谋图偷袭官军之后,于是李嗣业又率西域军与回纥军潜至贼阵之后“与大军夹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贼遂大溃”②。贼帅张通儒、安守忠、李归仁等收合残卒,东走保陕郡。李嗣业又和郭子仪一起跟踪东追,“遇贼于新店,与之力战,数合,我师初胜而后败,嗣业逐急应接。回纥从南山望见官军败,曳白旗而下,径抵贼背,穿贼阵,贼阵西北角先陷。嗣业又率精骑前击,表里齐进,贼众大败,走河北。子仪遂收东都”③。可见收复长安和洛阳,西域军在李嗣业带领下出了大力,赢得了一系列胜利。由是李嗣业也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封虢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当安史叛军溃退洛阳,逃往河北相州后,李嗣业又率军跟踪紧追。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授李嗣业为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屯西域军于河内(今河南沁阳县)。是月,北庭兵马使王惟良有异谋,即被李嗣业和裨将荔非元礼讨除。四月间叛军安庆绪率蔡希陶、崔乾佑等军步骑二万前进,被李嗣业军击溃。五月,李嗣业以镇西、北庭军北开,屯驻怀州,于是唐庭又以李嗣业为怀州刺史,充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
  公元758年9月唐廷命郭子仪、李嗣业等七节度率二十万众及李光弼、王思礼二节度兵讨盘踞邺城的安庆绪。上以郭子仪、李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设元帅,这样军队虽多,号令不一,只好各自为战,致顿兵城下数月,损兵折将,反遭失败,史书描写这次失败称:乾元二年(759年)二月“诸将同围相州(即邺城),是时筑堤引漳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是时,军无统帅,诸将自图全,人无斗志,贼每出战,嗣业被坚冲突,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数日,疮愈甚,卧于帐中,忽闻金鼓之声。因而大叫,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④。可见这次战斗虽然失败,完全在于指挥失当,非战之不力,李嗣业和他的西域军英勇战斗,获得了重要战绩。
  李嗣业为国牺牲后,得到了唐廷的褒奖,并由兵马使荔非元礼权知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并以段秀实为节度判官,继续统帅西域军进行战斗。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以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后,荔非元礼的西域军即受李光弼指挥。十月,叛军史思明急攻李光弼在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驻军。时李光弼:“自将屯中〓,城外置栅,栅外穿堑,深广二丈。乙巳,贼将周挚舍南城,并力攻中〓。光弼命荔非元礼出劲卒于羊马城以拒贼。光弼自于城东北隅建小朱旗以望贼。贼恃其众,直进逼城,以车载攻具自随,督众填堑,三面各八道以过兵,又开栅为门。光弼望贼逼城,使问元礼曰:‘中丞视贼填堑开栅过兵,晏然不动,何也?’元礼曰:‘司空欲守乎,战乎?’光弼曰:‘欲战。’元礼曰:‘欲战,则贼为吾填堑,何为禁之?’光弼曰:‘善,吾所不及,勉之!’元礼俟栅开:帅敢死士突出击贼,却走数百步。元礼度贼阵坚,未易摧陷,乃复引退,须其怠而击之。光弼望元礼退,怒,遣左右召,欲斩之。元礼曰:‘战正急,召何为?’乃退入栅中,贼亦不敢逼。良久,鼓噪出栅门,奋击,破之。”①在第二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荔非元礼统率下的西域军又在平叛战争中打了一次胜仗。
  唯这一次胜仗还并未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敌人仍然不时进行挑衅。有一次史思明部下骁将刘龙仙挟五十精骑,恃勇在阵前谩骂唐将,李光弼登城向诸将说:“谁能把他擒来?”据《新唐书·白孝德传》说:这时白孝德挺身而出。李光弼问须带多少兵马?白孝德勇答:“可独往。”另外“愿出五十骑,见可而进,大军鼓噪以张吾气,足矣”。于是白孝德单人独马持二矛直冲敌阵前。《资治通鉴》称:“龙仙见其(孝德)独来,甚易之;稍近,将动,孝德摇手示之,若非来为敌者。龙仙不测而止。去之十步,乃与之言,龙仙谩骂如初。孝德息马良久,因嗔目谓曰:‘贼识我乎?’龙仙曰:‘谁也?’曰:‘我,白孝德也。’龙仙曰:‘是何狗彘!’孝德大呼,运矛跃马搏之。城上鼓噪,五十骑继进。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追及,斩首,携之以归。贼众大骇。孝德,本安西胡人也。”
  公元759年11月又调四镇、北庭兵屯驻陕州,以防史思明叛军的窜扰。十二月“史思明遣其将李归仁将铁骑五千寇陕州,神策兵马使卫伯玉以数百骑击破之于礓子阪,得马六百疋,归仁走。以伯玉为镇西、四镇行营节度使”②。按卫伯玉原是上元元年(760年)八月授予的神策军节度使,最初神策军的编成也是由于天宝以来,河陇没于吐蕃,于是西域各国前来长安的使者商人等归路断绝,被羁留长安,宰相李泌令纠集这些胡客编成神策军,所以神策军的兵员也是以西域人和其他外国人为主,安史之乱后,神策军使成如缪即遣其将卫伯玉率千人赴难。现在卫伯玉被任命镇西、四镇行营节度使后,他原率的千人神策军自也归入镇西、四镇行营节度使了。
  《通鉴》卷221还说上元元年(760年)正月“以于阗王胜之弟矅同四镇节度副使,权知本国事”。这就可见于阗王胜及四镇节度使都在行营。五千于阗兵也归在四镇节度使内,所以授以尉迟曜四镇节度副使,以便他处理于阗军政事情外,再兼理西域四镇节度使的事务。
  卫伯玉究竟何时不当四镇行营节度使,史籍未明载,只是说:上元二年(761年)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数败”①。而到上元二年(761年)八月,辛巳,”以殿中监李若幽为镇西、北庭、兴平、陈郑等节度行营及河中节度使,镇绛州,赐名国贞”②。可见在上元二年八月以前卫伯玉仍还兼统神策军及西域军,到八月起西域军就调往他处,卫伯玉专统神策军,因而史籍才说:上元二年十月“神策节度使卫伯玉攻史朝义。拔永宁,破渑池、福昌、长水等县”③。
  从这里可知神策军与镇西、北庭行营兵已分开建置,所以神策军镇陕州,而把镇西、北庭所统西域军已调往山西翼城县,该县属绛州,从而以李若幽为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由于军食不济,兵士怨怒,突将王元振煽起闹事,杀死了李若幽,同时“杀节度使荔非元礼,推裨半白孝德为节度使,朝廷因而授之”④。看来这是矛盾的,李若幽和荔非元礼如何能同为节度使呢?如果这条记载是正确的,那就只能这样说:当卫伯玉被任命为神策军节度使后,西域军仍由荔非元礼统带镇守山西翼城。后来李若幽被任命代郭子仪统带北方军旅后,西域军也都归属李若幽指挥,所以他的官衔很多,包括“镇西、北庭、兴平、陈郑节度行营及河中节度使”。表明这些军队都归他统一指挥。而王元振作乱时,西域军正驻防在李若幽指挥所在地区,所以荔非元礼也同时被杀。
  同月,即授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副元帅,发京师绢四万匹,布五万端,米六万石以给绛军。可见新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白孝德的西域军又受郭子仪指挥。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以雍王适为天下兵马元帅,而以仆固怀恩代郭子仪,加朔方节度使同平章事兼绛州刺史,领诸军节度行营以讨逆。由是西域军又受仆固怀恩的指挥,即行分兵三路进攻洛阳。这时的西域军由镇西节度使马璘统率,也在第二次收复洛阳的战斗中立了功。当叛军史朝义率精兵十万阵于昭觉寺时,唐军进击,贼阵未动,于是:“镇西节度使马璘曰:‘事急矣!’遂单骑奋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中,贼左右披靡,大军乘之而入,贼众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贼又败。人马相蹂践,填尚书谷,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朝义将轻骑数百东走。怀恩进克东京及河阳城。”⑤
  这第二次收复洛阳后,史书曾说:“回纥入东京,肆行杀掳,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掳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纸。”⑥的确,回纥军队是在洛阳地区进行了掳抢,那么西域军队抢了没有呢?有少数人也是抢了,在这一段记述中虽未明说,可是作于762年左右的戎昱的《苦哉行》中说:“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铤,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弯弓猎生人,百步牛羊膻,脱身落虎口,不及归黄泉。苦哉难重陈,暗哭苍苍天。”⑦这里的匈奴指的是回纥,因为《新唐书·回鹘传》称:“回纥其先匈奴也”,所以当时有些人就把回纥错看成匈奴之苗裔。而“长鼻黄发拳”,却不是指的回纥,而是指西域军中的柘羯军,因为回纥面貌非“长鼻黄发拳”的白种人。
  柘羯军在洛阳地区和叛军战斗之事,在《旧唐书·封常清传》中也有记载,说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的封常清,于洛阳地区反击安禄山的叛军时,曾说:“十二月,禄山渡河,陷陈留,入罂子谷,威转炽,先锋至葵园。常清使骁骑与柘羯逆战,杀贼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噪于四城门入,杀掠人吏。”可见封常清军队中有柘羯军作战。
  由此可以证实,在洛阳及其附近地区掳抢的除回纥军外,还有西域军中的柘羯军。有的学者指责说:“唐朝利用回纥统治者的帮助,加重了人民的灾难。”①这里虽然单说回纥,当然也包括西域军的柘羯军在内。我认为这种指责是不妥当的,在当时的应变情况下,不征召西域军及回纥军共同平叛,能否获得胜利,恐怕难于预料;即使获得胜利,时间恐怕拖得更长,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必然更多。尽管回纥军和柘羯军进行了抢掠,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一些损失,但不应该把主要责任推在他们身上,应该由唐朝的昏君——肃宗等负责。如果他能不以一己统治者的利益为重,而稍顾及国家人民的利益,完全可以晓之以大义,严之以纪律,回纥军和柘羯军也不敢掳掠,难道不是在肃宗叫喊“子女玉帛归汝”的思想支配下造成的恶果吗?怎么可以把主要责任推给回纥军及柘羯军呢!
  柘羯军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在《新唐书·西域传》安国条称:“慕勇健者为柘羯。柘羯者犹中国言战士也。”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飒秣建国条称:“兵马强盛,多诸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可见柘羯军早已闻名于西域。最早被募称柘羯军的是在锡尔河、阿姆河间的河中地区,这里主要是伊兰人种,长鼻卷发可说是伊兰人种的特征。张星烺认为柘羯军主要来之于斯拉夫民族,与史不合②。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