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龟兹疆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龟兹疆域
分类号: K294.5
页数: 3
页码: 157-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疆域情况,汉代龟兹的基本区域是在今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其王城延城则在今库车县。到三国、晋时,龟兹势力仍然控制着塔里木盆地北道。唐初,西突厥灭亡后,龟兹的商业更加发展,经济更加繁荣,从而龟兹实力更增强,势力范围和影响也更大。
关键词: 龟兹疆域 汉代 唐代

内容

汉代龟兹的基本区域是在今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其王城延城则在今库车县。
  当西汉经营西域,龟兹地位最为适中和富饶。它位于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汉书·西域传》“龟兹国”称:“龟兹..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今拜城盆地虽然在西汉时有一段时间属姑墨,但后来长时间属龟兹直辖,是以龟兹国的直辖领域即包有今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位于东经80°32′~84°47′,北纬39°31′~42°39′,共计面积74560.5平方公里。其地北枕雄伟峻丽的天山山脉,南濒奔流不息的塔里木河,东西两面为沙漠戈壁所包围,自古以来龟兹都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
  秦汉之时,龟兹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人口最多的国家。《汉书·西域传》称:“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这是两汉时塔里木盆地人口最多、兵力最强的国家。它不仅是塔里木盆地北道的霸主,其势力还常深入到塔里木盆地南道诸国。我国《史记》、《汉书》关于西域的记载基本上根据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后所得的实地考察情况写成。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后,直至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以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龟兹早已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北道,其势力已深入塔里木盆地南道。《汉书·西域传》:“初,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扜弥,扜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扜弥质。’即将赖丹入至京师。”足见公元前104年前后李广利伐大宛时,龟兹势力已深入塔里木盆地南道。
  随着龟兹经济文化的发展,政治势力的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公元1世纪时势力更加雄张。《后汉书·班超传》指出: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破疏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这时龟兹势力不仅时时威胁疏勒,而且还不断进攻莎车,是以《后汉书·班超传》继续说:“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由此可见,不仅温宿、姑墨、尉头三国均役属于龟兹,同时还可看到这时龟兹不仅是塔里木盆地北道的霸主,几乎已成为塔里木盆地的霸主,疏勒、莎车也已在其势力控制之下。后来班超、班勇虽然平服了龟兹,但龟兹王室始终统辖着塔里木盆地北道。
  到三国、晋时,龟兹势力仍然控制着塔里木盆地北道。《魏略·西戎传》称:“中道西行尉犁国、危须国、山王国,皆并属焉耆。姑墨国、温宿国、尉头国皆并属龟兹也。”到了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时期,《魏书·西域传》明确写出:
  姑墨国,居南城,在龟兹西,役属龟兹。
  温宿国,居温宿城,在姑墨西北..役属龟兹。
  尉头国,居尉头城,在温宿北..役属龟兹。
  由此可知,自公元1世纪至7世纪初,龟兹一直统治着姑墨、温宿、尉头三国;其东面所辖区域也决不限于龟兹绿洲,而是实际控制着今天的轮台绿洲和库尔勒市。
  到了唐代,龟兹的疆域所辖,更有所扩展。除龟兹绿洲,拜城盆地外,仍辖有西境的跋禄迦、拨换、据史德城、郁头州,东境的轮台、尉犁,其势力则时时伸向焉耆及鄯善地区。
  据《新唐书·地理七》所引贾耽《通四夷道》中指出:“自拨换,碎叶(此二字为衍文——引者)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根据文中所记里程核算(以唐里制442.5米当今一里计算,则济浊馆方位应在今日东距浑巴什渡口87公里之柯坪县阿恰地方的都埃梯木一带,迤而南直至巴楚的托库孜萨来,即被称为据史德城的地方,发现不少古城、古堡遗址。所称据史德城在赤河北岸土山上,这里的赤河,突厥语称克孜尔河,即今之喀什噶尔河,北岸的孤石山即指图木休克。一些城堡所用土坯呈土红色,显系用克孜尔河水和泥托坯而成。在托库孜沙来古城北28里的穷梯木一带采集到一些龟兹小钱及一些炼铜铜渣,在被焚毁的一座小型佛教寺院中出土了部分泥塑手、耳、衣饰、璎珞等残件,具有南北朝至唐初的风格。另还出土了一片印有龟兹文的陶片,更还采集到小枚“剪轮五铢”、鹅眼钱,以及“开元通宝”、“大历元宝”、“乾元重宝”等钱币。这些都表明这里是属龟兹西境的重要政治、经济地区。
  唐初,西突厥灭亡后,龟兹的商业更加发展,经济更加繁荣,从而龟兹实力更增强,势力范围和影响也更大。从而龟兹东境也随之有所扩展。汉代焉耆国并有危须、尉犁、山国,到唐代尉犁已不属焉耆王所辖。《新唐书·西域传》称:“焉耆国..东高昌、西龟兹、南尉犁、北乌孙。”可见唐代除焉耆国仍并有危须、山国的境域外,已不再并有尉犁。如果这时尉犁仍属焉耆国辖境,就不会说焉耆南接尉犁。因为尉犁境域辖有今库尔勒市的塔什店及其以南直至尉犁县境地区,是以唐代已属龟兹东境区域。而焉耆盆地实际也已为龟兹势力所控制。在开元十五年(727年)由印度经过安西东返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指出:“又从安西东行□□至焉耆国,是汉军兵领押。有王,百姓是胡,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可见在佛教方面仍然受龟兹影响“行小乘法”,因当时西域小乘法的中心一直在龟兹。焉耆的寺院、僧侣数都无法和龟兹相比,这不仅反映了两地经济实力的不同;同时也反映了焉耆小乘教是受龟兹小乘教法的影响而发展;另还反映了政治上的倾向和关系。而现在所说的龟兹语、焉耆语,据一些研究者指出,焉耆语只通行于焉耆、高昌地区,而龟兹语除通行于龟兹辖境外,还通行于焉耆、高昌,这也同样反映了龟兹势力所及的地区之广。这就是说唐代龟兹的东境已包括有尉犁,其势力范围则达于焉耆。高昌地区有时也受有龟兹影响。由此可知,唐代龟兹疆域已较汉、魏晋南北朝时稍有扩展,势力范围也更广。怪不得龟兹在西域的一千多年时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