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亭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11
颗粒名称: 4.亭燧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3
页码: 154-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于龟兹境内所设军营、屯城关堡,必与烽火台相通。烽卒戍兵的生活很清苦,除基本的戍守任务外,每个烽卒还必须耕种几亩田,以稍解供应不足的困难。遇到战争,就更加艰苦。不仅随时要准备战斗,供应跟不上时,更须自力更生,力求衣食自给,过最低限度的生活,英勇保卫我国神圣领土。
关键词: 关隘 关梁 山谷隘道

内容

汉武帝为了统一西域,即“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①。只要稍知西域地理的人,就可知“亭”在统一西域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在戈壁沙漠中,往往几百里不见人烟,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前进中失去了联系就会迷失方向。如不建亭,更会随时被敌人切断,所以古代往往是“列亭”、“亭侯”、“亭障”联称。在桑弘羊给汉武帝的屯田戍边建议中力陈在轮台、渠犁等处屯田积谷,“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刘彻却认为“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②。可知“列亭”与“亭燧”作用等同,都是在军事上起到警戒斥候的作用,是维护统一的重要军事设施。现在于龟兹境内仍可见到唐代巍然矗立的一列列烽燧遗址。
  唐代于龟兹境内所设军营、屯城关堡,必与烽火台相通。现在于轮台县群巴克乡政府西北10公里的迪那河渠首工程南侧卵石沙滩中有一座喀拉亚烽火台,残址高5.5米,直径7米,系汉唐时期烽火台。由此越过拉依苏河山口西经库车境内乌鲁木齐通往喀什公路以北的托克塔姆北的丘克土尔③、博斯坦托呼拉克吐尔、克里科西吐尔(位于玛扎巴哈千佛洞之北)、伊希哈拉吐尔、克孜尔尕哈吐尔,然后进入盐水沟,在关卡附近有一石砌的烽燧,再向西北至拜城县黑英山盆地的刘平国治关亭处也有烽燧。另一条烽燧线是从盐水沟烽燧向西经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再向西经赛里木、托克逊乡、温巴什乡、越山进入姑墨、温宿越别迭里山口经热海(伊塞克湖)、楚河至中亚各地。现在从乌什县城斜向西北行,沿别迭里河谷前进,直到别迭里达坂,沿途尚残存三个古代烽燧。在烽燧下,尚见古代墓葬。足证这里是拜城盆地经姑墨、温宿、别迭里通达中亚的军事大道。当然也是重要的丝绸通道。
  在这条烽燧线的南面一条烽燧线,是从今轮台县城西南拉依苏烽火台越拉依苏河进入库车境内的却勒阿瓦提吐尔(西距县城60公里)、托克塔木吐尔(县城东40公里、乌喀公路南侧30米处)、塔汗其吐尔(牙哈乡政府驻地西偏南3.5公里)、沙克沙克吐尔、克里沙尕里吐尔、萨喀古吐尔(县城东2.5公里,北距乌喀公路400米左右,墩高约10米)、科克提拜孜吐尔(伊西哈拉乡政府驻地以北0.7公里处)、喀拉萨喀里阿塔木吐尔(位于县城以西3公里,墩高4.5~5米)、科西吐尔(位于县城西南13.5公里,北距公路南0.6公里)、库木吐拉,再西至新和县境内的达玉杜士吐尔、羊达克吐尔等,沿着却勒塔格山南的戈壁沙滩中进入拨换境。
  沿着塔里木河北岸西行直至渭干河下游还有一条烽燧线,即从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阔纳协海尔古城等处的汉唐烽火台向西南沿塔里木河北进入龟兹绿洲的库车县境即为克塔依古城烽燧(又称唐王城)、大古城烽燧、阿合卜烽燧、塞克桑塔木烽燧、库纳克烽燧、曲拉克烽燧。另外从大古城烽燧向西至沙雅县境塔里木河北的博斯坦托格拉克烽燧向西北至铁热克烽燧、尤瑞克烽燧、央塔克烽燧、布特巴什烽燧,再向西至拨换境沿着去郁头州丝绸古道,沿途也都设有烽火台,不少地方,现在依然可以辨认。
  从上述南北几条烽燧线拱卫着安西大都护府。边疆将士日日夜夜为西域的统一而在荒漠戈壁中英勇守卫着,现在有些地名就是由当时烽燧的名称而成为该地区的名称。如库木吐拉千佛洞和库木吐拉古城等就因为时有耸立的库木烽火台而得名。又如迄今仍耸立于盐水沟口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不少人把它解释为“姑娘遗留下来的”或“姑娘居住过的”,并不妥切。根据《突厥语大词典》的记载:“”是建筑在山顶上或高地上的,外形如同塔楼的建筑物。其顶部可点燃烟火,监视敌兵犯界侵扰,使人民进行防御”。这里的“”可能在读音时被省略成“”,而被读成“”(卡阿),即“哨卡”之意,现在库车县境内有五个以“卡阿”为词根的地名,可能都是龟兹王设置哨卡的地点。
  至于烽燧组织,唐代制度,据《资治通鉴》卷240载,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条胡三省注:“唐凡烽燧之所,有烽帅、烽副;烽子,盖守烽之卒,侯望警急而举烽者也。杜佑曰: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知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辞、转牒o”每个烽燧间的距离一般在15公里左右,也有12公里或超过15公里的。每个烽燧间的距离基本根据地形地理情况决定。烽卒戍兵的生活很清苦,除基本的戍守任务外,每个烽卒还必须耕种几亩田,以稍解供应不足的困难。遇到战争,就更加艰苦。不仅随时要准备战斗,供应跟不上时,更须自力更生,力求衣食自给,过最低限度的生活,英勇保卫我国神圣领土。
  唐代不少诗人讴歌西域烽燧的重要性及其所完成的历史功绩。如王昌龄《从军行》中说: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纵。
  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中也说:
  曾到交河郡,风土断人肠。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
  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
  可见烽燧总是呈线状遥相呼应,也总是和战争紧密相连。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