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守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09
颗粒名称: 2.守捉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48-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守捉,分别有于术守捉、榆林守捉、龙泉守捉、东夷僻守捉等。
关键词: 守捉 于术守捉城 戍边军队

内容

《辞海》“守捉”条:“唐制,军队戍守之地。较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其下则有城有镇。天宝以前,军、城、镇、守捉皆有使。又上元以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简称则无‘守捉’二字。”③可知守捉是军队戍守之地,在唐代的天山南北各军事通道上都设有守捉。在安西大都护府所属的龟兹境内,据《新唐书》引贾耽《皇华四达记》中“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由此可知自唐代焉耆都督府城至龟兹都督府治所,即今库车县城为六百三十里,而今焉耆县城至库车县城沿公路走共六百七十八里,惟当时焉耆都督府治在今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子,北距焉耆县城四十里,这样减去四十里尚有六百三十八里,与唐史所载六百三十里的路程大致相符。据此,根据史籍及考古发掘大致可考定六个守捉城的位置如下:
  (1)于术守捉
  于术守捉城的位置据贾耽所记为过铁门关后二十里。按现今行政区域看,已属库尔勒市辖区。根据资料核查,在今库尔勒城南约三公里的夏渴兰旦古城遗址,“城周1080米,中有土墩,墩为土坯所砌”①。出土文物颇具唐代风格②。可能就是于术守捉城所在地。
  (2)榆林守捉
  《新唐书·地理志》称:“又西行二百里至榆林守捉。”从现在库尔勒市的夏渴兰旦古城,西行,沿着乌鲁木齐至库车公路全在南麓的山前戈壁中行走,只见在汛中摇曳的少量芨芨草、骆驼刺等荒漠干早植物,直至轮台野云沟区域始见树木、村落和绿洲。自库尔勒至此公路里程为95公里,与古代所说二百里大致相当。就在村委会野云沟驻地之东9公里,地处乌库公路北侧约百米处有一座较完整的阿克墩古城遗址。这个古城由“内外两重围墙组成。外围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67米,南墙垣适中有豁口。内围墙置西偏南,有一面利用的是外围西墙。内墙垣也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2米,东西宽约35米,南门宽约6米。内墙垣东北隅有一圆形土坯建筑,直径约11米,残高约3~4米,其西北角尚存枯井一口。在居址内采集有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钱币多枚,小铜佛像、各种铜扣、铜饰件、铁残件等”③。这里出土的各种文物,经鉴定均属唐代。在古城西南1公里左右,仍残存高约2.5米的烽火台一座。考古学家黄文弼还指出,有两个红泥质的陶罐,“出野云沟东北二十里阿克墩东北一古冢中,据说当时掘出尸骨甚多,有陶罐数十”④。根据这些实物判断,阿克墩古城很可能是唐朝的榆林守捉城,是一个重要的戍守古堡,当然在这里常会发生战争,所以抛散在野的尸骨很多。更足证明是古战场重地。
  (3)龙泉守捉
  据《新唐书·地理志》称:自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自野云沟至阳霞乡,有发源于北部天山的洋霞河流贯其境,仅次于迪那河水量,形成了轮台县境内的一块重要绿洲,向以泉水多而著名。现于阳霞乡西的博斯坦村尚有龙泉遗址,清代曾在此设置驿站,当时龙泉曾为阳霞名胜古迹之一,现泉眼虽已淤塞,唯沼泽地面积尚有400平方米,该处古柳、芦苇甚繁茂,由于那一片绿洲肥沃,故维吾尔语称其为博斯坦绿洲。龙泉一名维吾尔语称其为“依兰布拉克”,即蛇泉之意。在这里设守捉城,独得天然地理的优势。其戍堡遗址虽已难觅,但按里程、形势及经济实情看,龙泉守捉就在阳霞乡内。
  (4)东夷僻守捉
  《新唐书·地理志》说:龙泉守捉西“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如从龙泉守捉向西至今日轮台县城,公路里程为33公里,66华里,可是汉唐时期,今日轮台县城一带尚未全部开发,主要在迪那河支流克孜尔河下游地段。在被当地维吾尔人民称为“黑大依协海尔”或“黑太沁故城”的东南约7公里的荒漠中有一座兵营遗址,当地维吾尔居民称为“恰库木排来克”,汉语意为“轮状台”。兵营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垣南侧残存一土墩,高约5米,均为夯筑。从遗址内出土的陶器、铜钱等文物均属唐代,这里很可能就是唐代的东夷僻守捉,其地均位于阳霞西南30公里,与唐代所记里程约相当。如以黑太沁作为乌垒州府所在地,则东夷僻守捉正好起到拱卫乌垒州的重要任务。
  (5)西夷僻守捉
  《新唐书·地理志》称:自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从黑太沁故城,即《轮台县地名图志》称为“阔那协海尔古城”西北约25公里的拉伊苏河东岸有一座戍堡和两座烽火台矗立的共存遗址。从这个遗址到恰库木排来克的东夷僻守捉所在地正好七十里。这座拉伊苏戍堡,边长300米。现仅残留下四个城角的戍楼遗址。戍堡内出土文物很丰富,有铁刀、弓箭等兵器,有铁犁铧、铁镢头、铁镰刀等农具,和大量的陶罐、纺轮、石磨谷物加工用具等生活用具,同时还出土有“开元通宝”、“龟兹小铜钱”、“汉龟二体五铢钱”唐代铜镜残块等,可以断定这是一座唐代戍堡,可能即是西夷僻守捉所在地。在戍堡四周,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唐代戍军开挖的沟渠和田埂,面积超过千亩。我们不能因为看到这些屯田遗迹,把这座城看成是纯粹的屯城,因为唐制,凡有驻军的地方,必须同时进行耕牧,不论是大军所在地,还是烽卒,都得执行且耕且战的政策,所以凡是各守捉所在地,必然有耕农遗迹存在。
  在西夷僻守捉城还有两个相距不远的烽火台。一座残高约8米,边长约6米,呈方形的烽火台,在其下的居住遗迹内,曾采集到东汉的剪轮五铢铜钱,因而可以断定这座烽火台属汉朝,可知从汉朝起这里是一个军事要地。而位于东侧的烽火台,残高约14米,平面呈梯形。用土坯垒砌,每块土坯长35厘米,宽25厘米,厚11厘米。由于土坯层内间隔着夹有数层木桩。木桩经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属唐朝①。
  (6)赤岸守捉
  《新唐书·地理志》称:西夷僻守捉西“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现在库车和轮台两县是以拉依苏河为县界,看来唐代龟兹和乌垒州之间的界线也是以拉依苏河为界。若是赤岸守捉必然在今库车县境。经在拉依苏河岸边掘得的一座唐墓的棺材板侧板外侧所书“东至乌垒营五里,西至手捉六十里”。显然手捉即守捉的同音异写。“西至手捉六十里”,即指从拉依苏河向西再行六十里。若是经考古探查,于今乌库公路大涝坝附近,在公路南百米的戈壁上有座城堡遗址。城堡呈方形,周长120米,残垣高约3~5米,系夯筑。在城堡内出土有“开元通宝”、“大历元宝”、“龟兹小铜钱”等唐代文物。城堡东约700米处有烽火台,残高约6米。依今公路里程计,大涝坝西距库车65公里,即130华里。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说自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的记载大致相符。可证赤岸守捉可能就是大涝坝附近的城堡遗址。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守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