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拱卫安西大都护府的军事屯戍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06
颗粒名称: 三、拱卫安西大都护府的军事屯戍设施
分类号: K928.6
页数: 5
页码: 142-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拱卫安西大都护府的军事屯戍设施,唐代从龟兹西行经过拨换城(阿克苏)向西南沿着丝绸道,首先进入今柯坪县境内的老齐郎古城、都埃梯木、阿克先尔、亚依德梯木,然后再进入今巴楚县境内的琼梯木、玉克拉克梯木、科西梯木、泽梯木至托库孜萨来。这一连串的地名,实际都是当时散布在龟兹西境丝绸道上的军营、屯城、烽火台以及招待东西方各国使者的招待所等。
关键词: 拱卫安西大都护府 龟兹 军事屯戍设施

内容

考订安西大都护府的府址设在龟兹王城内后,就可进一步看到唐代为了保卫大都护府的安全,曾做了周密部署。究竟如何部署,在史书上虽缺乏明确记载,但从残存的军事设施遗迹看,仍可见到大唐经营西域的恢宏气派和坚固的军事建筑。史书明说驻于龟兹的汉军多时三万,少时二万四千人,不包括本地都督府所属的民族武装在内。这些军队不可能都集中于龟兹王城一处,必然分散集居于龟兹境内各险隘要害之处。根据《唐六典·屯田郎中员外郎》的规定:“凡军州边防镇守,转动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可知唐朝戍守西域的边防军,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除战时外,都要参加屯田。因此,凡有驻军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屯田区,无论军队多少,都要量力屯种。从而在各守捉城、各烽戍、各州县,还有很多小规模的屯田。可知各地遗留下的唐代屯城,也即唐代的军营所在。据此,略述唐代在龟兹境内的主要军营分布点。
  从渭干河边的柘厥关向西,沿着却勒塔格山麓,至新和县城西北10.4公里,属大尤都斯乡的托普古城,处于北纬41。34′,东经82°30′城方形,海拔1012.7米,
  面积3.8万平方米,南北长190米,东西宽200米,周长,590米,城墙厚10米,墙高6米,有六处缺口,估计为城门出口,城墙均用土块筑成,经多年风雨侵蚀,现已成土围墙。古城内东部有一长25米、宽25米、高6米的土台墩。围墙四周及城内有长满骆驼刺、红柳、芦苇、苦豆子、胖姑娘等花草的绿草滩一片。城外东西两面已辟为农田,种植小麦;城北缺口前有一条6.5米宽,东西走向的排碱渠。已被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为唐朝遗址,应即唐朝戍兵军营,周围为其屯种之地。这里位于渭干河以西,土地肥沃,水源较充足,地位重要,既可拱卫安西大都护府,又可控扼却勒塔格山间通道,斥候拜城盆地动静。
  位于新和县城西南约25公里左右有一座通古斯巴什古城,已靠近沙雅县辖境,也为唐代的屯戍之城。正方形,城周长825米,占地72亩。今残存城垣宽约10米,平均高3米以上,东北一隅城垛现今仍高6米以上,气势雄伟,城墙夯土基,土块砌成,有南北两座城门,城门两侧有箭楼,城垣每50米有一箭楼,城内虽已开垦种植苜蓿,但其起伏不平之状,可推为当时建筑物的遗痕。在通古斯巴什古城西南方向直距5.5公里处还有一古城,方形,残存城垣高约2米,长约250米,宽150米,被称为“布特巴什协海尔”,维吾尔语意为“佛头城”。这是又一座屯戍之城。
  唐代在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敌人是吐蕃贵族,因而更要在其入侵的要隘通道上屯驻军队,常备不懈。位于沙雅县西北的央达克协海尔古城就是重要的屯兵之城。据《中国名胜辞典》埃格麦里央达(艾格买里央塔克)条下释文称:“在新疆沙雅县城西北约四十公里处为古龟兹和唐安西都护府属城之一,城作方形,为夯土筑,墙基残存高约1米,有三重,外城周约3351米,内城周518米,中有土阜一线,似塔庙遗址;城中沙阜累累,未见遗物,曾出土桥纽铜质图章、刻字木板等。”这与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一书中所说“羊达克沁大城”的内外城周及残存墙高等相同,可知为同一古城。埃格麦里即今英买力乡的同音异译,央达即羊达克沁的异译。在1980年出版的《沙雅县地名图志》中更译为羊达克协海尔,1995年《沙雅县志》为艾格买里央塔克协海尔古城,并把该古城确定在沙雅县城西北21.7公里处,这比较妥当。在这古城中出土了“开元通宝”及有建中年号的钱币,并有陶器、陶片甚多,还有磨粮的石磨。特别是1981年6月在央达克古城东南角一尺许的地下,发现了呈正方形排列的四口特大陶罐,均为细土质红陶,外呈黄白色,其形状为细高鼓腹状,分四截制造而成,罐高1.59米,罐口周长1.38米,细颈周长1.34米,腹部最大周长3.46米,底部周长1.65米,陶罐壁厚2厘米,陶罐的腹部从左至右竖行书写了“薛行军”三个毛笔字①。这个“薛行军”即指薛万备。《新唐书·西域传》载: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因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佐焉耆叛而命将阿史那社尔率军十万讨伐。龟兹王大败,于是“沙州刺史苏海政,行军长史薛万备以精骑穷蹑六百里,王计穷,保拨换城,社尔围之。阅月,执羯猎颠”。这一仗不仅平定了龟兹;同时还在薛万备的建议下,乘胜威服了和田,阿史那社尔即“遣万备率五十骑抵于阗之国,万备陈国威灵,劝其入见天子,伏阁信于是随万备来朝。”这个薛万备就是陶罐上所书的薛行军。可见央达克协海尔是一重要的驻军之城,因为这里正当吐蕃从南面越塔里木大沙漠入侵龟兹的要道。
  从央达克古城向南及东南,即渭干河东西两边及塔里木河以北一带寻迹,同样有自东至西一连串的屯戍城堡遗址。如在央达克古城西南六七公里处有尤瑞克古城,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城”。黄文弼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则称此城为“月勒克泌城”。在尤瑞克古城西南7公里处,又有铁热克古城,维吾尔语意为“胡杨城”o1987年夏笔者在此二古城中考察,见城中散布的各种陶、陶壶甚多,还有打碎了的磨盘。即使用鞋梢踢开泥土都有碎铜烂铁,锈蚀了的铜钱及各种陶器。如加发掘,一定可获得许多重要文物。
  再从铁热克古城向东南至塔里木河以北还有唐代遗存的一系列古城。如现在残留城垣较显著的博斯坦托格拉克古城,在今沙雅县属塔里木乡政府驻地东南8.5公里处,离沙雅县城45公里,南距塔里木河3.5公里,西距帕曼水库2公里的胡杨林中。博斯坦托格拉克维吾尔语意为“胡杨的绿洲”。外围古木矗立,地形平坦,有南北走向的自然沟位于古城之西。今残存城垣南墙约570米,东墙约30米,距内城50米外有一土丘环城,可能是外城垣遗迹。这城也系屯戍之城,防御从塔里木河南面来的敌人。
  由此向东至库车县境内哈拉哈塘乡北10公里处有克孜尔古城遗址(又称羊达克沁,即长满骆驼刺的城),位于北纬41°43′20″,东经83°12′海拔914米,城方形,每边长110米,外有护城河,宽20~25米。护城河底和城垣高,度相差6~7米,城四周筑有马面,在城中出土有“建中通宝钱”绿釉陶盂、罐、磨片、红陶片、粗砂黑陶片、骨殖和木炭,另有一大陶罐,无釉黄皮红,陶质、无耳朵,上沿厚3厘米,上口直径25厘米,大部分保存完好,不过比薛行军陶罐稍小罢了,可能系储粮之物,表明这城系屯戍军营,于公元8世纪还在活动。
  从克孜尔古城向南经哈拉哈塘乡再东南行十多公里,即到维吾尔语称为“穷先”的大古城遗址。在库车县城东南60公里的草湖戈壁中有一“顷希阿尔古城”①。当地群众说是三重城,中有一大台基,高约10米,东西宽30米,南北长60米,在城内曾得剪边钱碎片二十余,还有铜器碎片、耳坠珠、绿釉黑陶片,类似铲柄的铁块及黄色的丝绸片半平方厘米。这块丝绸片每平方厘米约有6×6根丝线,薄如现在玻璃纱。可见当时丝绸织品的精致。从出土文物考察系唐代军营遗址,中间高台可能是军事指挥部衙门所在,将军及各级军官携带家眷,所以钱币、器皿残片和珠坠同时存在。
  由大古城向东南走10公里便到桑塔木遗址,维吾尔语为“粮仓”意。位于库车城东南70公里草湖的戈壁中,是一座废屋遗址,长38米,宽18米,用此粮食来随时供应大古城和唐王城驻军之用。
  由桑塔木遗址再东行10公里便到当地人称为“克塔依城”的古城,即“汉人城”意。这个克塔依城由一方城址及其西部的三个附带建筑物组成,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唐代屯戍之城。残存的方城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150米,残存墙垣高7~8米,顶宽1米,底宽10米,每隔30米有一马面。城墙的建筑方法是离地面2米处有一层树梢枝,20厘米厚,其上有土坯七层;又一层树梢枝及7层土坯;又一层树梢枝,最上层为土坯,约40余层到顶。每块土坯厚10厘米。在这里出土有细砂黑陶、铁块、剪边铜钱65枚,建中通宝城,麻毯、麻履带、核桃壳、核桃、糜子等,其中成串铜钱为龟兹地区铸造的五铢钱,可见此遗址在汉代即已存在,唐代仍沿袭使用,并且从遗址上可以看到汉代夹条夯筑和唐代用土坯重筑的遗痕。而从烧过的麻毯、木桩、烧红了的磨石看,说明这里曾经受过战火的洗礼,还在遗址附近有古代耕垦的渠道存在。
  从央塔克古城向南沿渭于河下游,再沿塔里木河北岸东行,古城遗址、废堡、残垣星罗棋布,古墓坟丘,比比可睹,它们拱卫着安西大都护府城,其宏伟规模,永为后人所感叹。
  如果从龟兹王都伊逻卢城,即安西大都护府向东至库车县境的那依苏河为止,同样有不少古城遗址。如位于牙哈乡塔哈西管理区境内在一烽燧附近有一遗址,曾出土粮食,现已全毁,可能也是屯戍城堡。在其西南向15公里处原也有一古城遗址,曾出土过金银。总之,位于今乌喀公路之南的牙哈乡诸村境内,原有古城遗址不下十处。由此再往东至二八台之东12公里,东和轮台县境接壤,于东经83°58′,北纬41°47′,海拔1009.5米处有一遗址,分为三个区域,西区域主区,保存有五个土堆(自北向南及自东向西)、一堵墙皮。墙皮位于五个土堆的中间部位靠东的地方。五个土堆为原建筑物坍毁后所留的残迹,东区域为古代仓库遗址,在约50~60米的范围内有许多口径为1~4米不等的圆坑,深几十厘米到1米,显然是当时的屯粮小窖。窖中还有残存的粮食,以粟居多,只有少量的小麦;在此还出土砺石一,石纺轮一,白底蓝花瓷片一,米黄色瓷片一,黄色瓷片一,石磨盘、铁块、红皮粗砂灰陶,这里很可能是唐代粮台。
  在此遗址东南约3公里,隔拉依苏河,位于今轮台县境内群巴克乡牧业村委会驻地阿亚克村西2.5公里处有一周长约300米的正方形城堡遗址,城墙大部被洪水冲毁,只留下四个城角的戍楼遗址。东南角的残址最大,高4米、宽4米、长7米,城堡为土坯建筑。城堡内覆盖着较厚的红色灰烬土,曾出土五铢钱、开元通宝,钱币及陶片、玉器碎片等物。在古城堡四周,至今仍然可以看到昔日屯田时开挖的沟渠和田埂,面积在千亩以上,可以证明这是一座唐朝的屯田城堡。根据五铢钱的出土,估计汉代已经在这里屯戍。
  就在这拉依苏古城遗址北面五公里的拉伊苏沟内,于1971年曾发现一座唐朝古墓。“古墓位于沟西岸,墓室高3米,边长4米,呈正方形,四壁和墓顶平滑光整。墓室摆着两副棺木,分别装着大小尸体7口。衣服早已风化,无以辨别身份。但是其中一棺材的侧板外侧有大写阴刻汉字,‘安西大都护府’,并有小字‘东至乌垒五里,西至手捉六十里’”①。这很可能是在安西大都护府失陷以后仓促间即以安西大都护府牌匾作为棺板,收殓了牺牲的重要官员,移葬至汉人的屯戍区域内,而“手捉”,唐代各史都写成“守捉”,也许民间任意把它写成“手捉”。
  以上所述主要是属于安西大都护府周围,即包括今天库车、沙雅、新和、轮台几县境内的军营,直接拱卫着安西大都护府府城。而在龟兹西境的郁头州所在地是从西南进入龟兹境的险隘重地,因而也是当时军营重地,当然也是屯田重地。自今巴楚县城东北行60公里,横亘着一座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陡峭险峻的图木休克山,北山中间有一巨大断裂口,只有从这个豁口中间穿行过山,所以当地维吾尔人民称它为“代热瓦孜塔格”,意即“大门山”。形势十分险要,只要守住这个山,东西交通就控扼手中,所以为历代军营重地。唐代郁头州城也即在此。人们称之为托库孜萨来古城。人们在城中捡到唐代开元通宝等钱币。该城共有三重,有内城、外城和大外城之分,城建坐落在西北端的山坡上,周长约1600米,原城墙用泥土和石头构筑而成,宽3~5米不等,尚可辨认南北各有一门。城堡的一些军事设施依山而上,有些甚至到了山项。
  唐代从龟兹西行经过拨换城(阿克苏)向西南沿着丝绸道,首先进入今柯坪县境内的老齐郎古城、都埃梯木、阿克先尔、亚依德梯木,然后再进入今巴楚县境内的琼梯木、玉克拉克梯木、科西梯木、泽梯木至托库孜萨来。这一连串的地名,实际都是当时散布在龟兹西境丝绸道上的军营、屯城、烽火台以及招待东西方各国使者的招待所等。唐代贾耽《四夷道里记》中所称的谒者馆,根据其所记道里计算,实即上面所称的琼梯木所在地。
  琼梯木,又称“梯木先尔”,系维吾尔语“烽燧城”的意思。南距托库孜萨来古城2.8公里,位于东经79。7′30″~38″之间,北纬40。11′30″。该城为近似方形的小城堡,建筑在高出四周约8~10米的高台上,城堡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64米,占地总面积为384平方米,城垣系土坯砌成。城堡东南约500米处,有小型建筑,已成土阜,唯在其周围散布着不少炼铜铜渣,还采集到多枚龟兹小钱。由此向西和向南200~300米处有多处陶窑,这里还并列多个大口陶缸,作为储水和储存食物之用。城堡西约2000米处,有被焚毁的小型佛教寺院一座,在城堡的道道沙丘门收集到许多轮制陶片,残存器形有罐、碗、盘、壶、钵等多为素面或横印变体树枝、树叶纹饰。还出土有麦、粟、桃、杏和核桃等子实、陶质(少量的是石质)、纺轮和很多马、牛、羊骨和鹿角。在整个遗址中还采集到多枚“剪轮五铢”、鹅眼钱、开元通宝、大历元宝、乾元重宝等钱币。
  在琼梯木之南约5公里处有玉木拉克梯木,残留有一座圆形墩台(东经79。8′,北纬40。10′),残高约10米。墩台北面700米处有房屋遗址,可能是戍守人员住所。房前房右还深埋于地下几口红陶大缸,似为贮水、贮粮工具。
  从这些简单情况看,琼梯木可能是拨换至托库孜萨来间的一个军营和屯田重地,所以有烽火台、商场、各种手工业、各族使者宾馆等,曾一度有过的繁荣景象,依然映现在残留的各种遗迹中。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