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龟兹都督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05
颗粒名称: 二、龟兹都督府
分类号: D691.22
页数: 5
页码: 138-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都督府,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后,即在天山以南设龟兹、焉耆、疏勒、毗沙四个都督府。因四个地区原都相袭有王,即各任命其王为都督。在都督府之下还分设有州,州设有刺史,也由各地民族酋领充任。龟兹都督均由白氏王室承袭,统领乌垒州、郁头州、姑墨州等地。
关键词: 龟兹都督府 龟兹 府址

内容

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后,即在天山以南设龟兹、焉耆、疏勒、毗沙四个都督府。因四个地区原都相袭有王,即各任命其王为都督。在都督府之下还分设有州,州设有刺史,也由各地民族酋领充任。《新唐书·百官志四》称:“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廪)、总判府事。”可知都督府州负有主管各族少数民族地区军政事务之责。在安西大都护府所在地另设有龟兹都督府,负责处理原龟兹辖境内少数民族的军政事务。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率军征讨和西突厥连兵的龟兹,叛乱平定后,安西都护府即从西州迁往龟兹,并同时设立了龟兹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称:“龟兹都督府,本龟兹国,其王姓白,理白山之南。贞观二十二年,阿史那社尔破之,虏龟兹王而还,乃于其地置都督府,领蕃州之九。”可是唐兵还后,国内各酋长争立,互相攻击,所以又于永徽元年(650年)八月“诏复以布失毕为龟兹王,遣归国,抚其众”①。
  现在史书都引《旧唐书·西戎传》所说:“高宗嗣位,不欲广地劳人,复命有司弃龟兹等四镇。”这种说法与史实有出入,因为高宗接位于公元650年,而永徽元年八月高宗仍派布失毕为龟兹王回国任都督之职,这时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实际已在萌动,庭州刺史骆宏义也早有报告到唐廷,到651年时更公开掀起了叛乱,可见并不是高宗一继位“不欲广地劳人”,放弃了四镇,而是由于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才一度破坏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
  直到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春正月龟兹大将猎颠降于西突厥沙钵罗可汗,才“诏左屯卫将军杨胄发兵讨之,会布失毕病卒,胄与羯猎颠战,大破之,擒羯猎颠及其党,尽诛之,乃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戊申,立布失毕之子素稽为龟兹王兼都督”②。这又是在贺鲁叛乱时中断了都督府而从新恢复了龟兹都督府。到夏五月,癸未,又把安西都护府从西州迁回龟兹。
  龟兹都督均由白氏王室承袭,其府界:东接焉耆都督府,南接毗沙都督府,西南邻疏勒都督府。据《新唐书·地理七下》“龟兹都督府,领州九、阙”。在龟兹都督府下所辖九个州,在《新唐书》、《旧唐书》仅列出姑墨州、温肃州、郁头州、乌垒州四个州的名称,其余五个州名称未列出。仅将已知之州稍作考订于下。
  1.乌垒州
  乌垒州是属于龟兹都督府管辖的位于今轮台县境内的地方军政机构。西汉时乌垒国的驻地是在今策大雅地方,唐朝的乌垒州是不是仍然在策大雅地方呢?根据近代考古发掘所得材料看,唐代的乌垒州,已不在汉朝乌垒城,也即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因为迄今为止,未在策大雅周围地区发现恰当的古城遗迹可以当做乌垒州城。同时根据两汉、魏晋南北朝六百多年的发展,到唐朝时,今轮台境内的政治、经济重心已在迪那河主要支流克孜尔河流域,那里已成为人口较多,农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乌垒州城既然是主管地方的军政机构,自然也应把乌垒州城设在轮台境内的克孜尔河流域。
  位于今轮台镇东南约20公里的碱滩上有一座称为阔纳协海尔古城遗址,当地维吾尔居民称它为“黑太依协海尔古城”。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称它为“黑太沁古城”,均为“汉人城”之意。城堡呈方形,周长700米,城墙夯筑,墙基宽约5米,墙垣残高约3~7米,城墙四周有凸出的“马面”,四隅还有角楼建筑遗迹,城内沿墙垣有大量的房屋遗址。城内出土文物有“开元通宝”、“大历元宝”、“龟兹小铜钱”、“汉龟二体五铢铜钱”;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还有陶瓮、陶罐、大型铺地方砖(素面、灰褐色、每块长28厘米、宽28厘米、厚5厘米)、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和铜、石、骨质的文化用品等。而在城内还有一定规模的佛教寺院遗址,并出土有佛教塑像。这样一个重要的唐代城堡遗址,在轮台境内只有作为乌垒州府较为妥当,同时也反映了自汉至唐在轮台境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郁头州
  据贾耽《道里记》指出:“自拨换、碎叶(此处碎叶为衍文——引者注),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达干故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二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据此可知龟兹西南界至据史德城。而据史德也即龟兹都督府所属郁头州所在地。文中的赤河即为喀什噶尔河;岐山、孤石山即为遗址附近的图木休克山、麻扎塔格山。近代中外考古学家考察郁头州遗址后,均称其为托库孜萨来,因其“庙宇高敞,类客房者九”。故维吾尔语称其为托库孜萨来,汉人则呼为唐王城,因樵者在内掘得开元钱。黄文弼教授考察托库孜萨来遗址后说:“此城正在旧河床北岸山上,与唐地志所述郁头州城形势完全相合。则此地亦即唐代内属诸胡州之郁头州也。又为古龟兹国西境据史德城。”①
  在图木休克山口两旁,围绕着托库孜萨来城堡,散布着一大片烽燧、寺院、房屋的遗迹,占地约数平方公里。单言托库孜萨来城堡就有内城、外城和大外城三重,周长约1600米,城墙用泥土和石头构筑而成。现存残墙宽3~5米不等,在遗址地表,陶片、丝绸残片俯拾即是,有的地方古文化层堆积厚达7~8米。曾先后出土龟兹文、汉文、粟特文、佉卢文、古婆罗谜文文书、钱币、钱范、陶器、铜器、大量棉、麻、丝、毛织物、装饰品、农作物种子和其他生活用品;还有精美的壁画、塑像、木雕等各种佛教艺术品。充分显示郁头州在唐代是丝绸大道上的一个要站,商贾云集,丝绸塞道,寺塔遍地,钟鼓和鸣。东西方商人、僧侣、艺人、军士穿着各种服饰,讲着各种语言,带来色彩迥异的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产生了郁头州的重要文明。
  3.姑墨州
  唐德宗时宰相贾耽《四夷通道》称:“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由此可知唐朝拨换城内设立了姑墨州政府。唯据贾耽所记东通龟兹为四百二十里,而自安西大都护府至白马河(渭干河)之间里程未写。可知四百二十里之数不确。《汉书·西域传》则说:“姑墨国..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新唐书·西域传》则载:“白龟兹赢六百里,逾小沙碛,有跋禄迦,小国外。一曰亟墨,即姑墨州国。”特别是《大唐西域记》,经玄奘实地经行后指出自龟兹西行“六百余里,经小沙碛,至跋禄迦国”。《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讨龟兹,社尔因拔都城。王轻骑遁,社尔留孝恪守,自率精骑追蹑,行六百里。王据大拨换城,婴险自固。”可知龟兹至姑墨原实际里程以六百余里为确,非四百余里。
  那么,姑墨国城究在今天何地?《汉书·西域传》称:“姑墨国,王治南城..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人。”从这个人口数看,姑墨国于汉朝时就是塔里木盆地人口较多的一个城邦,所以它的辖区较大。玄奘《大唐西域记》称:“跋禄迦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就西域自然地理言,凡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水愈多,绿洲亦越大,当然人口就多。因而姑墨国所在地只可能在今阿克苏河地,即今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城之间地区,因那里水多。而《西域图志》卷十六,将姑墨国拨换城及姑墨州府均放在“雅哈阿里克(Yaga-ariq)左右”。徐松《西域水道记》卷2则说:“(阿克苏河)经哈喇裕勒衮军台西(回语裕勒衮谓垂柳,柳且深黑,故名。军台在阿克苏城东一百六十里),其地古姑墨国也。哈喇裕勒衮之东百二十里为滴水崖,皆沙碛。《唐书·西域传》自龟兹逾小沙碛,谓此也。”这些解释均不妥。哈喇裕勒衮和雅哈阿里克不仅距龟兹均不足五百里,且水少水小,也未出现古城遗址,均不可能为汉时姑墨国城和唐代姑墨州城。因而汉时姑墨国城和唐代姑墨州城只能在现今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城区域内,这是由该地的地形及水利实情所决定。
  4.温肃州
  《汉书·西域传》指出:“温宿国王,治温宿城,去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户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胜兵千五百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头三百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土地物类所有与鄯善诸国同,东通姑墨七十里。”唐代贾耽在《四夷道里记》对温宿州的具体位置说得很清楚。指明自姑墨州西北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闻境之胡芦河(此处于阗为于祝之误——引者)。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据此,温宿州的位置实际已清楚,即在汉代姑墨国、唐代拨换城所在地向西再行二百多里即为温肃州。上面笔者对姑墨州已经考定在今阿克苏市一带,则温宿州显然就在今阿克苏市以西二百余里的乌什县境内。可是《西域图志》卷16却说:“按汉温宿国在姑墨西二百七十里,今阿克苏东距雅哈阿里克二百八十五里,道里相合,则今阿克苏城疑即温宿城也。”即此可知,把姑墨定在雅哈阿里克或哈喇玉尔衮都有违于地理实情。因为玄奘《大唐西域记》明说,自跋禄迦“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源,水多东流矣”。显然自跋禄迦国西行二百七十里才至唐温宿州,即汉之温宿国地。然后再西北行数十里至凌山,即今称之拔达岭,进入中亚。此为古代丝绸通道,也为玄奘进入中亚经行之道路。如把温肃州定在阿克苏市,则自姑墨至凌山间的三百多里就成为荒无人烟的戈壁沙碛,与古今自然实情均有相违。事实从原始社会起今乌什县境内就有人类在活动,到秦汉之时发展成为城郭之国——温宿国,唐代于此更设温肃州,说明耕牧更有所发展。而古城遗址和佛教洞窟壁画在今乌什县境内屡有发现,即为明证。民国时期所以把温宿县治放在阿克苏市之北近处,正是由于少数学者对温宿地名考证错误所造成。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