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西大都护府在龟兹的府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04
颗粒名称: 一、安西大都护府在龟兹的府址
分类号: K242
页数: 3
页码: 136-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西大都护府在龟兹的府址,有人把安西都护府地址定在渭干河边的库木吐拉①。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据这些残存唐代遗址看,绝非安西大都护府府址所在地,而系安西大都护府外围的军事要塞。柘厥关就在这三个军事堡垒之南,在危急情况下全力保卫着大都护府的军政指挥人员。
关键词: 安西大都护府 龟兹 府址

内容

安西都护府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从西州迁往龟兹后,由于西域民族复杂,在西突厥败亡后,吐蕃势力又不断伸向西域,因而统一和分裂的斗争十分激烈,所以应该设在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仍然数次迁移。
  公元648年安西都护府第一次迁到龟兹后不久,被封为瑶池都督的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贺鲁率众叛乱,西域又遭糜烂,刚迁往龟兹的安西大都护府只能暂迁回西州。《旧唐书·西戎传》龟兹国称:“高宗嗣位,不欲广地劳人,复命有司弃龟兹等四镇,移安西依旧于西州。”直到657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才于658年再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可是到了咸亨元年(670年)又因吐蕃的进攻,安西大都护府只好再次迁离龟兹地区。《资治通鉴》卷201称:“咸亨元年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而第三次迁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应在公元673年。《旧唐书·高宗纪》称:咸亨四年(673年)“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国王入朝请降”时机,再迁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可是吐蕃和唐在西域的争夺十分激烈,吐蕃必欲夺取唐之西域重地,以加强其人力和物力,是以于公元678年再次攻陷龟兹。《旧唐书·吐蕃传》称:仪凤三年(678年)“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这次吐蕃所以能迅速攻陷龟兹,是由于勾结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的叛乱,这样安西大都护府又被迫撤出龟兹。可是唐廷立即采用裴行俭的计策,于调露元年(679年)派裴行俭护送波斯侍子之便,擒获了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这时又在龟兹恢复了安西大都护府。可是到武后垂拱四年(688年)又因唐宗室琅郎王李冲等叛乱,无力西顾,再次放弃安西。《资治通鉴》卷204载,垂拱四年陈子昂上书称:“国家近废安北,拔单于、弃龟兹、放疏勒,天下翕然谓之盛德者,盖以阶下务在养人,不在广地也。”这是唐代第四次撤出安西大都护府。而第五次在龟兹设大都护府,当在长寿元年(692年)破吐蕃之后,《旧唐书·吐蕃传》称:“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乃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发兵以镇守之。”《资治通鉴》卷213,开元十四年载:“自王孝杰克复四镇,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以唐兵三万戍之,百姓苦其役。”到天宝年间驻军虽稍减少,也有二万四千人。《资治通鉴》卷215载:天宝元年(742年)“春、正月,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新唐书·地理志》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衣赐六十二万疋段。”可知自此起直到贞元十年(794年)才再被吐蕃攻陷。《旧唐书·地理志)“安西都护府”称:“其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无援,贞元三年竟陷吐蕃。”可是贞元五年(789年)高僧悟空由印度回国途经疏勒、于闻至龟兹境时仍说:“次掘瑟德城使卖诠。次至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龟兹国王白环(亦云丘慈),正曰屈支城。”可知公元789年吐蕃尚未占领龟兹,足证《旧唐书·地理志》所记不确。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及龟兹壁画题记等实证,应以公元794年陷落较妥。
  由上史实可知,安西都护府设在龟兹的时间里,和它的主要敌人吐蕃贵族的斗争十分激烈,安西都护府几乎经常处于被敌人包围之中。特别是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以后,疏勒、于阗数镇,尽被吐蕃占领情况下,诚如《唐会要》卷79“安西都护府”条指出的:“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因而对于都护府位置的选择,城墙的加固,周围防御工事的设施和粮食、武器的存储等都需要周密部署。为此,唐代在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址应在龟兹王都延城所在地。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后,又大大扩充了城市规模,由原有的六里扩大为十七八里,改称为伊逻卢城,唐杜佑《通典·边防典》载:“今安西都护府所理则龟兹城也。”可知安西大都护府即驻节于龟兹王城。公元8世纪初,高僧慧超从疏勒东返,途经龟兹时,记称:“又从疏勒东行一月,至龟兹国,即是安西大都护府,汉国兵马大都集此。”①这些史实说明唐代安西都护府自迁至龟兹后,先后一百多年时间一直在龟兹王都城——伊逻卢城,即位于今库车新城和老城间的皮朗旧城。
  有人把安西都护府地址定在渭干河边的库木吐拉①。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新唐书·地理志》早已指出:“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这里白马河即渭干河,柘厥关设于渭干河边,即为现在残留的玉其吐尔,夏克吐尔城堡之南。史书明说自安西都护府西出柘厥关,不是南下柘厥关。事实上玉其吐尔、库木吐拉等古城虽依山傍水,但其北面的却勒塔格山,一片荒拓,难于防止西突厥游牧贵族的突袭,同时又位于农耕区边缘,一旦粮道被截断,随时有困守孤城之虞,所以这里几个古城堡只是唐代的军事要塞遗址。
  玉其吐尔位在最北,处于东经82°41′30″,北纬41°41′30″,海拔1052米,有四周一公里有余的城址。遗址之南约200米为库车县水管站及乌鲁木齐通往喀什的公路,西南临渭干河谷,东北傍绵绵沙山,稍北即为库木吐拉石窟寺沟口区石窟群,从北进入城内首先是一大院,其南部为中心堡。第二大院为住宅残垣;第三大院系马厩畜圈之类,形成严密的战斗和生活集体。而位于其南的夏克吐尔城堡系树梢城意。外城建筑方式主要为一层沙石,一层土坯,垒积而成。其南约三公里处为库木吐拉城堡遗址,城垣部分为版筑,上部为土坯,厚9~10厘米,是唐代建筑中常见的土坯厚度。在此曾拾得建中钱及剪边钱(鹅眼钱)各一枚;还出土了草绿釉孟、枣红色陶片、黄釉红陶片、无釉红陶片等,大都是细泥红胎陶,质地细腻,紧凑结实,均轮制,上釉的技术很高,釉薄如纸且匀,有草绿、浅黄、枣红三种颜色;有盂、罐、盆、瓮、缸等种类,这些都是唐代龟兹使用比较普遍的陶器皿,并且渗入了汉文化的影响,花纹简单而粗糙。
  据这些残存唐代遗址看,绝非安西大都护府府址所在地,而系安西大都护府外围的军事要塞。柘厥关就在这三个军事堡垒之南,在危急情况下全力保卫着大都护府的军政指挥人员。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