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安史之乱后的安西军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0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安史之乱后的安西军政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133-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史之乱后的安西军政,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北庭除受诏发兵勤王外,安西、北庭两个大都护府仍保持建置,而四镇、伊西节度使名号虽为新组建的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所袭用,但其节度使建置也仍维持原来体制,不过由节度留后负责西域军队的指挥和战斗任务。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安西军政 龟兹

内容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北庭除受诏发兵勤王外,安西、北庭两个大都护府仍保持建置,而四镇、伊西节度使名号虽为新组建的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所袭用,但其节度使建置也仍维持原来体制,不过由节度留后负责西域军队的指挥和战斗任务。
  《文苑英华》卷917《四镇节度副使杨公碑》:“嗣子预,初以右武卫郎将见于行在,天子问以中兴,遂西聚铁关之兵,北税坚昆之马,特拜左卫将军,兼瓜州都督,又迁伊西,北庭都护。”杨预究于何时任四镇节度副使,文中并未言明,唯按当时情况判断,当在梁宰任四镇节度使时,被任为四镇节度副使。肃宗接位后即征西域兵前往内地平叛,并于乾元元年(758年)三月组成“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由李嗣业任行营节度使。此后西域留守部队再无节度使之官,而由四镇留后负责。是以杨预的四镇节度副使只可能是在至德元年(756年)七月至乾元元年(758年)三月之前的时间内。
  尔朱某 广德元年至建中二年(763~781年)。《唐大诏令集·喻安西、北庭诸将制》:“安西、北庭都护曹令忠、尔朱某等,义烈相感,贯于神明..微三臣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有汉矣。”另在《庚年次未详河西节度使判集》中有“朱都护久典军州,饱谙边州”等语,此处朱都护即尔朱某都护的讹写。
  郭昕 《新唐书·德宗上》建中二年(781年)秋七月:“自河陇陷虏,伊西、北庭为蕃戎所隔,间者李嗣业、荔非元礼、孙志直、马璘辈皆遥领其节度使名。初,李元忠、郭昕为留后,隔绝之后,不知存亡。”可知中原所以有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之名,一方面表示遥领西域的两个军政机构,所以李元忠、郭昕是留后;另一方面也表明广大西域地区仍然是唐直接统辖的地区。
  《新唐书·郭昕传》:“昕,肃宗末为四镇留后。关陇陷,不得归,朝廷但命官遥领其使。建中二年,昕始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曹令忠遣使入朝。德宗诏曰:‘四镇、二庭,统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与率职。自关陇失守,王命阻绝,忠义之徒,泣血固守,奉遵朝法,此皆侯伯守将交修共治之劾,朕甚嘉之。令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赐姓李,更名元忠。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诸将吏超七资叙官。”《资治通鉴》卷227,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北庭、安西自吐蕃陷河陇,隔绝不通,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数遣使奉表,皆不达,声问绝者十余年;至是,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上嘉之。秋七月戊午朔,加元忠北庭大都护,赐爵宁塞郡王;以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将士皆迁七资。”而唐圆照撰《大正藏·十力经序》、《悟空入竺记》载大德沙门悟空贞元三年至安西时,见“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这是悟空在安西住一年多后的纪实。从而可知各书所记“安西大都护”应为“安西副大都护”,“四镇节度使”也为“四镇节度副大使”,因系亲王宰辅遥领之故。
  安史之乱后,安西一地,万里孤悬,中原阻绝,南有吐蕃,西有大食,北有游牧各族,纷纷扰攘。安西境内,番汉杂处,粮断饷绝,军疲民贫,首尾难于相顾。英雄郭昕,受命于危难之际,置生命于度外,以少有的谋略和智慧,团结西域各族,克服难于想象的困难,团结奋战,像天山和喀喇昆仑山一样,屹立在西域三十余年之久,为中国史和世界史谱写了一曲光彩照人的英雄史诗。《资治通鉴》卷203指出:“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从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逻戍,万里相望。”安史之乱后,中原戍卒来源已断绝,只好征集本地少数民族人民充当,在今新和县属的通古斯巴什古城内,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曾在那里发现“罗文罗”(织品)残片及大历十四年(779年)“白苏毕梨领屯米状”等文物多件①。这里的白苏毕梨当为龟兹人的屯田戍卒,同时还出土了汉人屯田戍卒间的借米粮契。说明自安史之乱后,安西与中原间声闻隔绝者十多年,这时内地汉人戍卒已难至西域,只能征募龟兹人为屯田戍卒。这些文书正说明这种艰难支撑危局的实情。
  在库车县境内哈拉哈塘乡北10公里处的克孜尔古城遗址内出土有“建中通宝”钱,绿釉陶孟、罐、磨片、红陶片、粗砂黑陶片、骨殖和木炭,还有用以储粮的一个大陶罐。足证这个屯城在8世纪末还在活动。
  在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古城内还出土“将军批闰奴烽子钱残纸”,长22.5厘米,宽4.2厘米,文称②:
  将军批闰奴丙午年烽子钱伍百文支付……
  大铺丙午三月十一日王思〓抄……
  这里称丙午年,以干支纪年而无年号,足见唐在西域已失统治势力,所以不奉内地正朔,而用干支纪年。此纸可能已属唐末或五代时所写。
  龟兹境几条醒目的烽燧线,都是维护统一的重要军事设施。于唐代的一些烽燧中,不仅多处出土了建中通宝钱,同时还出土芨芨草绳头、麻绳头、麻鞋帮缘、麻秆二、麻毡、麻毯。麻绳头是用许多索子一样的麻线编织而成,约10根索子成一大股,共4股,又像编辫子一样的编结成绳,因此绳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大径8厘米、小径5厘米,乍看似棉绳,制作细密,总长30厘米,这些都是唐代戍卒的手工作品。所见麻秆的麻是当地产的,麻鞋即是饷源匮乏的烽卒在艰难苦斗的环境中制作而成。结合各地的建中钱币看,可知安史之乱道路被隔绝,四镇节度留后郭昕仍然坚守大唐西境,各烽燧士卒,以戍边守士之忠诚,英勇坚守在大漠荒野之中,警戒着吐蕃军队的入侵。在没有任何外援情况下,守护西域三十多年,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那些残留于今的烽燧遗址及其各种出土物,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郭昕于建中二年(781年)秋七月被唐政府由四镇节度留后擢升安西副大都护、四镇节度副大使后更加英勇地和吐蕃贵族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战斗,一般史书都把安西都护府的陷落写为贞元六年(790年)北庭陷于吐蕃、节度使杨袭古被回纥大相颉干迦斯所杀之时,可是根据考古发掘及龟兹石窟壁画所见,贞元六年之说不确。因为黄文弼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第四章中指出,在拜城克孜尔石窟所获文书有“贞元七年(791年)西行牛二十一头”及“□□节度押牙特进太常卿”。而在克孜尔千佛洞内更有“贞元十年(794年)的题记”。足见于公元8世纪90年代龟兹地区仍在唐朝军民手中,在名将郭昕的指挥下正北联回纥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和吐蕃贵族展开了浴血奋战。直到9世纪初,吐蕃贵族可能仍未牢固地占领安西都护府。因为据《回鹘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①中说:“北庭半收半围之次,天可汗(指保义可汗——引者)亲统大军,讨灭元凶,却复城邑..复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奔入手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天可汗躬惣师旅,大败贼,奔逐至真珠河(今那林河)。”②按保义可汗在位时间为808821年。
  综观上述碑文,在保义可汗进攻龟兹的吐蕃军时,所以很快就把吐蕃占领军击溃,至少表明吐蕃军队在龟兹还立足未稳,或者说郭昕统带的唐军仍未退出龟兹境,因而在回纥军队进攻龟兹时,与唐军相配合,很快赢得了胜利。这就可见郭昕指挥下的唐军,对西域的保卫战竟长达三十多年,确实是世界史上少见的。诚如由常衮为德宗皇帝起草的《谕安西北庭诸将制》中所说的:“……战事致命,出于万死,赖天之灵,以战则克,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棱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每念战守之士,十年不得解甲,白首戎阵,忠劳未报,心之恻但,难忘终身。要当候大旆所指,穷荒荡定。悬爵位以相待,倾府库之所有,以答西州贤士大夫忘身报国之诚。”①

附注

①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95页,科学出版社。 ②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 ①载罗振玉校补《和林金石录》。 ②冯家昇等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28页,民族出版社,1981。 ①《唐大诏令集》卷116。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人物

尔朱某
相关人物
郭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