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的历史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0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的历史作用
分类号: K928.6
页数: 5
页码: 129-1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的历史作用,以及介绍当时的各大都护、节度使情况。
关键词: 安西都护府 四镇节度使 龟兹

内容

汤嘉惠 开元五年(717年)七月至开元八年(720年)。郭虔瓘于开元五年六月卒于军中后,即于开元五年七月拜汤嘉惠安西副大都护。《唐会要》卷8:“开元六年三月,杨(汤)嘉惠除四镇节度经略使,自始有节度使之号。”在此之前,于安西四镇带使持节者,未冠“节度”之号。自汤嘉惠都护冠有“安西四镇节度”的正式“节度”之名后,“始有节度使之号”。《新唐书·方镇表四》记称:开元六年“安西(大)都护领四镇节度、支度经略使,副大都护领碛西节度、支度、经略等使,治西州”。这时的大都护为亲王李琮遥领,副大都护即汤嘉惠,依法又兼碛西节度使名号。《新唐书·西域传》“焉耆国”载:“开元七年,龙赖突死,焉吐拂延立。于是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而颜真卿《欧阳使君碑》则称:“开元十八年解褐安西参军,充节度使汤嘉惠推官。”查开元十八年四镇节度使为来曜,此处所指开元十八年当为开元八年之误。由此可知,汤嘉惠从开元五年开始为安西副大都护直任职至开元八年。
  张孝开 元八年至十二年(720~724年)。《旧唐书·郭虔瓘传》载:“嵩身长七尺,伟姿仪。初进士举,常以边任自许。及在安西,务农重战,安西府库,遂为充实。”说明张孝嵩任安西副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后,很重视屯田积谷和军事训练,所以在他主政安西时,能遏制吐蕃势力的扩张。《资治通鉴》卷212载: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八月:“癸未,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应为四镇节度使之误——引者)张孝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番步骑四千救之..”那么张孝嵩究于何年调离安西?据《旧唐书·杜暹传》载:“(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使安西。”而《资治通鉴》卷212更指出“开元十二年春,三月甲子,起暹为安西副大都护,碛西节度等使”。可知张孝嵩是开元十二年(724年)三月离职,而《旧唐书·郭虔瓘传》所说“(开元)十年转太原尹,卒官”。此处十年应为十二年之误。因张孝嵩在任时能做到务农重战,府库充实,绝非一两年时间可成。其在职时间应为四年多为确。
  杜暹 开元十二年三月至开元十四年九月(724~726年)。杜暹于开元十二年接任安西副大都护之前,已很熟悉西域情况。《旧唐书·杜暹传》指出:“开元四年(716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镇守使刘遐庆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曾深入中亚草原突骑施部游牧区域,一些酋领送其重金,均未受,得到敬重。开元十二年,安西副大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后,即推荐杜暹主政安西。《资治通鉴》卷212载:开元十二年春,三月甲子,“起暹为安西副大都护、碛西节度等使”。《旧唐书·杜暹传》指出:“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黄门侍郎,兼安西副大都护。暹单骑赴职。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番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以功特加光禄大夫。”《新唐书·杜暹传》赞扬杜暹的功绩说:“守边四年,抚戎练士,能自勤励,为夷夏所乐。”《新唐书·玄宗纪》“开元十四年,九月乙丑,碛西节度使杜暹检校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杜暹从开元十二年三月至十四年九月赴长安拜相,主政安西时间应为两年半,《新唐书》、《旧唐书》都说他守边四年,是把他任监察御史期间在西域的政绩也算计在内。至于他所任的碛西节度使,应为碛西节度副使,因碛西节度使的正职仍由亲王遥领。
  杜暹的安西副大都护任期并未届满,何以被唐廷匆忙调回,主要是和草原民族突骑施部没有搞好关系。据《资治通鉴》卷213指出:“杜暹为安西都护,突骑施交河公主遣牙官以马千匹诣安西互市。使者宣公主教,暹怒曰:‘阿史那女,何得宣教于我’。杖其使者,留不遣,马经雪死尽。突骑施可汗苏禄大怒,发兵寇四镇..既而苏禄闻暹入相,稍引退,寻遣使入贡。”由此可知,主要错误在杜暹,盛气凌人地以高压方式处事,使千匹骏马倒毙,自然要举兵击杜暹。后听说杜暹入朝,苏禄再未围攻,并遣使入贡。足证苏禄并非反唐。
  赵颐贞 开元十四年至十七年(726~729年)。《资治通鉴》卷213载,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会暹入朝,赵颐贞代为安西都护,婴城自守,四镇人畜储积,皆为苏禄所掠。安西仅存。”《新唐书·玄宗纪》开元十五年闰九月寇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败之。”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开元十五年十一月上旬至安西,于时节度大使赵君”。这里的赵君即指赵颐贞。《资治通鉴》卷213则载:开元十六年(728年)春正月,壬寅,“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败吐蕃于曲子城”。而在《全唐文》卷343记有“安西都护赵含章昌于货贿,多以金帛贿赵廷之士”。此处的赵含章可能与赵颐贞为同一人,一为名字,一为字号而已。
  吕休琳 开元十七年至十八年(729~730年)。《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载:“三藏沙门达摩战涅罗,东天竺国人..开元十八年(730年)安西节度使为吕休林(琳——引者)表荐入朝,利言随师,以充译语。”可知开元十八年时安西节度使为吕休琳,此处虽未说安西都护,按唐制应为安西副都护兼节度副使。《新唐书·方镇四》开元十九年:“合伊西、北庭二节度为安西四镇北庭经略节度使。”这里安西、北庭皆只设都护,不再设大都护。
  来曜 开元十八年至十九年(730~731年)。《旧唐书·来瑱传》:“父曜,起于卒伍。开元十八年,为鸿胪卿同正员、安西副都护、持节碛西副大使、四镇节度使,后为右领军大将军、仗内五坊等使,名著西陲。”
  徐钦识 开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731~733年)。《全唐文》卷343:“安西都护、高平县公(徐)钦识子女。”此处未领节度使衔,可能是漏写。
  王斛斯 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733~736年)。《唐会要》卷78载:“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王斛斯除安西四镇节度使。”《全唐文》卷284张九龄敕文称王斛斯为“四镇节度副大使、安西副大都护”。另在《全唐文》卷286张九龄敕四镇节度副大使、安西副大都护王斛斯:“顷与突骑施攻战,历涉三年..秋后渐冷,卿及将士已下并平安好..”此处说与突骑施攻战三年,则王斛斯的任职四镇节度副大使、安西副大都护也可能是三年。即从二十一年十二月至二十四年冬。
  田仁琬 开元二十五年至开元二十六年(737~738年)。《旧唐书·高仙芝传》:“(高仙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并指明开元末高仙芝为安西副都护,因而田仁琬只可能在公元737年起任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在他主政安西期间最重要的事件是对付日益嚣张的吐蕃势力。据《旧唐书·高仙芝传》指出:“小勃律国王为吐蕃所招,妻以公主,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后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并灵詧累讨之,不捷。”足见田仁琬对吐蕃征讨不力,所以任期不到两年,就被撤换,由盖嘉运接替。
  盖嘉运 开元二十六年正月至开元二十八年六月(738~740年)。《资治通鉴》卷214:开元二十六年夏六月辛丑,“莫贺达干夜袭苏禄杀之。都摩度初与莫贺达干连谋,既而复与之异,立苏禄之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以收其余众,与莫贺达干相攻。莫贺达干遣使告碛西节度使盖嘉运。上命嘉运招集突骑施、拔汗那以西诸国”。《旧唐书·西突厥传》也在开元二十六年夏“..莫贺达干遣使告安西都护盖嘉运。嘉运率兵讨之,大败苏摩度之众,临阵擒吐火仙..”可知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时盖嘉运是安西副大都护、碛西节度副使。《资治通鉴》卷214还指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三月甲寅,“盖嘉运入献捷。上赦吐火仙罪,以为左金吾大将军。嘉运请立阿史那怀道之子昕为十姓可汗,从之。”夏六月“上嘉盖嘉运之功,以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使之经略吐蕃”。可知盖嘉运任职安西副大都护、碛西节度副使自开元二十六年正月至二十八年六月共两年半时间。
  夫蒙灵詧(马灵詧) 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六载(741~747年)。《新唐书·段秀实传》称:段秀实“天宝四载,从安西节度使马灵詧讨护密有功,授安西府别将”。《旧唐书·封常清传》称:天宝六载(747年)十二月“(高)仙芝代夫蒙灵詧为安西节度使”。应该说夫蒙灵詧为安西副大都护、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 天宝六载十二月至天宝十载(747~751年)。《旧唐书·高仙芝传》称:“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这个职衔为夫蒙灵詧所推荐,因为在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于帕米尔高原和吐蕃贵族的大战中取得胜利归来,夫蒙灵詧厉声责问高仙芝,你的“安西副都护”、“安西都知兵马使”是谁使你获得?高仙芝都肯定说是由夫蒙灵詧保荐而得,灵詧也说“皆我所奏”。而在《高仙芝传》中进一步指出“天宝六年六月①制授仙芝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灵詧为四镇节度使,征灵詧入朝。”《旧唐书·封常清传》又指出:“十载(751年),仙芝改河西节度使,封常清为判官。”可知高仙芝任职四镇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是在公元747~751年。
  王正见 天宝十载至十一载(751~752年)。《旧唐书·封常清传》,天宝十载“王正见为安西节度,奏常清为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十一载,正见死”。王正见的职衔全名应为安西节度副使,安西副大都护。因其遥领安西大都护的为宰相李林甫。《通典·杜环经行记》还指出:“又有碎叶城。天宝七载,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居零落。”可知王正见任安西节度使之前,曾为北庭节度使。
  封常清 天宝十一载至十四载(752~755年)。《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一载十二月丁酉,“以安西行军司马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资治通鉴》卷217指出:天宝十三载(754年)三月,甲子“以千里为金吾大将军,以封常清权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旧唐书·封常清传》中进一步扼要指明:“十一载..以常清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将,知节度事..俄而(指天宝十三载三月——引者)北庭都护程千里入为右金吾大将军,仍令常清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这里的“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即“持节充伊西北庭节度瀚海军使。”可见这时安西与北庭合置。《资治通鉴》卷217: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辛未“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平叛。
  梁宰 天宝十四载(755年~?)。《新唐书·段秀实传》:“肃宗在灵武,诏嗣业以安西兵五千走行在,节度使梁宰欲逗留观变,嗣业阴然可。秀实责谓曰:天子方急,臣下乃欲晏然,公常自称丈夫,今诚儿女耳。嗣业因固请宰,遂东师,以秀实为副。”其任职上限应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封常清入京之日开始,下限应在天宝十五载七月,即肃宗即位改元之时。在《新唐书》、《旧唐书》都只说安西节度使梁宰,未说安西副大都护,实际梁宰任安西节度使时,也行安西副大都护之权。所以其职衔全名应为安西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这是因为安西副大都护一职,自高仙芝起已成虚悬,节度使实已控制安西军政之故。

附注

①此处六月应为十二月之误,因为《旧唐书·封常清传》为十二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人物

汤嘉惠
相关人物
张孝开
相关人物
杜暹
相关人物
赵颐贞
相关人物
吕休琳
相关人物
来曜
相关人物
徐钦识
相关人物
王斛斯
相关人物
田仁琬
相关人物
盖嘉运
相关人物
夫蒙灵詧
相关人物
高仙芝
相关人物
王正见
相关人物
封常清
相关人物
梁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