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安西都护府晋级为大都护府的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安西都护府晋级为大都护府的历史
分类号: K928.6
页数: 5
页码: 122-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西都护府晋级为大都护府的历史,太宗贞观末年,安西都护叶护阿史那贺鲁“率其部落内属,诏居廷州”莫贺城①,置瑶池都督府,册任阿史那贺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在唐朝的都护府分大、上两种,大都护府比上都护府的组织较大。
关键词: 安西都护府 历史 龟兹

内容

太宗贞观末年,安西都护叶护阿史那贺鲁“率其部落内属,诏居廷州”莫贺城①,置瑶池都督府,册任阿史那贺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政府“割二千余帐,令其统摄”②。后来阿史那贺鲁势力渐大,私结党羽,发动叛乱,唐朝先后派出程知节、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苏定方、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等大将及各族战士的奋战,即于657年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为了有效地治理西突厥地区,即在原辖瑶池都督府所属巴尔喀什湖东西广大草原区域分设了昆陵(在碎叶东)、濛池(在碎叶西)两都护府,归安西大都护管辖。葱岭以西、波斯以东也分置都督府、州、县、军府③。
  这样,巴尔喀什湖东西和葱岭以西“皆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兼隶于安西都护府”④。在吐蕃历史记载上也说显庆二年(657年)“彼时,唐朝国威远震,北境突厥等亦归聚于唐,(西)直到大食国以下均为唐廷辖土”⑤。原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定龟兹的同时,即在龟兹设龟兹都督府,在焉耆设焉耆都督府;在疏勒(都伽师城,今喀什市)设疏勒都督府;在于阗(都西山城,今和田县治西)置毗沙都督府。在此同时,还设置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也都归安西都护府管辖。但因阿史那贺鲁的叛乱,这些机构并未能巩固。直到显庆三年(658年),唐朝完全统一了西域,并恢复各级原有的军政机构,有效地统治着辽阔的西域山河。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原有西域都护府的建置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由上都护府改为大都护府,才能应付纷繁复杂的军政事务。
  在唐朝的都护府分大、上两种,大都护府比上都护府的组织较大。安西大都护府有大都护一员,从二品,副大都护二员⑥。副都护四人,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下五品上;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五、参军事各一人,并正七品下;参军事三人、正八品下。上都护府的都护为正三品。大都护比一般都护高半级,原安西都护,以及昆陵、濛池都护均系下三品,如果不升级为安西大都护,就不可能领导和指挥归属的昆陵、濛池都护。
  从显庆三年(658年)起安西晋级为大都护府后,其所任大都护可考者为:
  杨胄 《通鉴》卷200显庆三年(658年)条称:“初,龟兹王布失毕妻阿史那氏与其相那利私通,布失毕不能禁,由是君臣猜阻,各有党与,互来告难。上两召之,既至,囚那利,遣左领军郎将雷文成送布失毕归国。至龟兹东境泥师城,龟兹大将羯猎颠发兵拒之,仍遣使降于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布失毕据城自守,不敢进,诏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讨之,会布失毕发病卒,胄与羯猎颠战,大破之,擒羯猎颠及其党,尽诛之。乃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上面既已阐明麴智湛仍留西州,未去龟兹任大都护,而其他史书又未明说西迁龟兹后的第一任大都护姓名,则杨胄率军平定龟兹的内乱后,必然军政大权在握,成为龟兹第一任大都护。至龙朔三年(663年)龟兹再次叛乱,杨胄突然匿迹于史册,可能杨胄即在龟兹变乱中被杀。是以其大都护的任期应为显庆三年(658)至龙朔二年(662年)。
  苏海政 龙朔二年至三年(662~663年)继任为安西大都护。因龟兹叛乱后,唐政府即于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十二月,命〓海道总管苏海政“讨龟兹,敕兴昔亡、继往绝二可汗发兵与之俱”①。可知苏海政奉诏前往龟兹平叛,同时又有统率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军队之权,显然只有他已就任安西大都护才有此指挥权力。
  高贤 高宗龙朔三年至麟德元年(663~664年)。《资治通鉴》卷201龙朔三年十二月壬寅:“以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将兵击弓月,以救于阗。”
  匹娄武彻 麟德元年至二年(664~665年)。《千唐志·匹娄瓦墓志铭》称:“武彻,秦府库真、骠骑将军、右卫中郎将,檀、云、朔等州刺史,安西都护,使持节上桂国,济源县开国公。”
  以上高贤、匹娄武彻二人,先后曾任安西都护,可是于公元665年至667年间主政安西的裴行俭所领官衔却是“安西大都护”,可知自658年晋级为大都护府后,至裴行俭任职大都护时,安西大都护府未有变迁。由此可推断高贤、匹娄武彻二人的官衔“安西都护”漏一“大”字,也应该是安西大都护。
  裴行俭 高宗麟德二年至乾封二年(665~667年)。《旧唐书·裴行俭传》“显庆二年,六迁长安令..左授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累拜安西大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征拜司文少卿”。而《文苑英华》385所收张说《赠太尉裴行俭神道碑》记得更详细:“公讳行俭..明(显)庆中,与长孙太尉、褚河南论及中宫废立,国家忧患。有公伯僚潜行于季氏,出为西州(长)史(当为西州都督府长史之简写——引者),又改金山副都护,又拜安西大都护,西域从政八九年间,穷荒举落,重译向化..乾封岁,征为同(《新唐书》、《旧唐书》均为司,此处误)文少卿”。说明裴行俭在西域先后出任过西州都督府长吏,金山副都护,安西大都护,从政期间,颇著政绩,赢得各族人民的称赞。因而在仪凤四年(679年)发生的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的分裂叛乱,能够在裴行俭的建议下,不动兵威而智擒都支、遮匐,充分显示了裴行俭的政治、军事才能,为西域的统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由上史实可知,从公元667年以后,天山以北广大草原少数突厥贵族,以及在喀喇昆仑山南北的吐蕃贵族经常勾结一起,烽火不息,骚乱各族人民。这时安西大都护府迫于形势,又复原为安西都护府。这一时期有史可考的都护为:
  陶大有 乾封二年至总章二年(667~669年)。《江苏金石录》卷4《宣州刺史陶府君(大举)德政碑》指出“(陶)大有,□□通事舍人,廓州刺史,安西都护”。并称其后任陶大举于“总章元年(668年)特授使持节廓州刺史,守廓州刺史”。由此可推知陶大有主政安西应在公元667~668年间。
  董宝亮 总章二年至咸亨二年(669~671年)。咸亨四年(673年)所立《戎州刺史董宝亮碑》(收入《金石录》)指出“宝亮,安西都护、陇州刺史、天水公”。死于公元673年,主政安西都护前,还曾任陇州刺史、戎州刺史,则其主政安西都护只可能在公元669~671年间。
  杜怀宝咸 亨二年至仪凤二年(671~677年)。自咸亨二年杜怀宝任安西都护后,直到王方翼随裴行俭西行,被任命为安西都护时,再未见他人担任安西都护。问题是裴行俭讨叛究从何年开始?尽管《资治通鉴》卷202及《旧唐书·高宗本纪》称裴行俭讨叛时间为仪凤四年(679年)六月叛,九月即平,就当时的交通条件是不可能的,因为从长安至中亚,迢迢万里,即使快马也得半年,可知记载失实。而《新唐书·裴行俭传》则说:“仪凤二年(677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朝廷欲讨之。”①至仪凤四年夏裴行俭“擒都支、遮匐而还”②。经过近两年时间取得胜利,符合历史事实。由此可知,杜怀宝的安西都护应止于仪凤二年(677年)。
  王方翼 仪凤二年至永淳元年(677~682年)。据《新唐书·王方翼传》载:“裴行俭讨遮匐,奏为副,兼检校安西都护,徙故都护杜怀宝为庭州刺史..未几,徙方翼庭州刺史,而怀宝自金山都护更镇安西。”这里未说明王方翼于何年迁为庭州刺史。不过在此期间曾发生阿史那东薄啜的叛乱。《新唐书·王方翼传》称:“永淳初,十姓阿史那车薄啜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军战伊犁河,败之,斩首千级。俄而三姓咽麴兵十万踵至,方翼次热海,进战,矢著臂引佩刀断去,左右莫知。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无呼无闻者,杀七千人..西戎震服。”可知于永淳初王方翼仍是安西都护。那么徙为庭州刺史,当在永淳初热海之战胜利之后,即公元682年。
  杜怀宝 永淳元年至永淳二年(682~683年)。这是杜怀宝第二次主安西都护。《全唐文》卷333载:“诏公(指王方翼——引者)为庭州刺史,从波斯军使领金山都护。前使杜怀宝更统安西、镇守碎叶。”
  李祖隆 永淳二年至垂拱二年(683~686年)。《千唐志·裴沙钵罗墓志》称:“属藩携贰,安西不宁,都护李君与公(裴沙钵罗)再谋奏拔四镇。”李祖隆曾于咸亨四年(673年)任沙州刺史。唐朝常由肃州、沙州、伊州刺史调任安西都护。
  自公元667年起中亚局势不稳,直到686年的20年时间中,吐蕃和西突厥少数贵族曾进行多次分裂叛乱。特别是咸亨元年吐蕃贵族攻陷龟兹后,未见安西都护撤离西域,可是也未见从龟兹撤往西州,仅在《新唐书·高昌传》中说:“始仪凤(676~678年)时,吐蕃攻焉耆以西四镇皆没。”《旧唐书·龟兹国传》也说:“高宗嗣位..其后,吐蕃大入,焉耆以西四镇城堡,并为贼所陷。”唯这里的四镇并不包括碎叶在内,因这时已以焉耆代碎叶为四镇,而吐蕃也从未攻陷碎叶,所以上述六位安西都护驻地已不在龟兹,而在碎叶,除张说《夏州都督太原王方翼神道碑》中明说“杜怀宝更统安西,镇守碎叶”外,其余几位安西都护驻地也在碎叶。这是有线索可寻的。当裴行俭带领王方翼等至西州时,《旧唐书·裴行俭传》仅称“人吏郊迎”。如果安西都护府迁驻西州,至少应该说都护府官员郊迎,在《新唐书·裴行俭传》中则说:“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说明碎叶城是唐朝在中亚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表明驻守碎叶的安西都护府很好地配合了裴行俭的军事行动,所以短时间取得了胜利。为了进一步巩固唐朝在中亚的统治,在平定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的叛乱后,即命王方翼扩建并增修了碎叶城。所以《新唐书·王方翼传》生动地描述了碎叶城军事设施的巧妙与精奥:“方翼筑碎叶城,面三门,迁回多趣以诡出入,五旬毕。西域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宝。”实际是王方翼加固了这个军事堡垒。
  由于这时龟兹还未收复,西域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因而安西大都护府仍复原为都护府,有的文章把杜怀宝、王方翼都说成安西大都护,不妥。
  武则天秉政后,亟想规复西域,即于垂拱二年(686年)册拜西突厥继往绝可汗之子斛瑟罗为右玉钤卫将军、濛池都护,领五弩失毕部落,并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平定西突厥他匐叛乱,十姓安定,四镇收复。唐朝又有效地统治着天山南北,于是安西第二次晋级为大都护府。这一时期主政安西的都护均领大都护名号。
  王世果 垂拱二年至三年(686~687年)。《新唐书·王雄诞传》载,其子“世果,垂拱初至广州都督,安西大都护”。
  阎温古 垂拱三年至永昌元年(687~689年)。《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称:垂拱一年(685年)十二月壬辰,“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副之,以击吐蕃”。同上书则天皇后永昌元年(689年)“五月壬辰,韦待价及吐蕃战于寅识迦诃,败绩”。“七月丙子(8月16日),流韦待价于绣州、杀阎温古”。
  由于韦待价与吐蕃在寅识迦诃之战失败后,龟兹复为吐蕃所占,于是安西都护府只好再次由龟兹东迁西州。随着领疆的缩小,安西大都护府只好再次降为都护府。所以这一时期主政安西的领衔均为安西都护,非大都护。
  咎斌 永昌元年至天授元年(689~690年)。《芒洛四编》卷四:“大周绛州稷山县右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别检校安西都护。”
  唐休璟 天授元年至长寿元年(690~692年)。《旧唐书·唐休璟》传》称:垂拱年间(685~688年)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攻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文昌右相韦待价及副使阎温古失利,休璟收其余众,以安西土。迁西州都督。可知天授元年时唐休璟仍为安西副都护,其时都护应为咎斌。可能是在他收散亡余众,抚安西土立功后升为安西都护。由于他熟悉边情,立刻“上表复取四镇。则天遣王孝杰破吐蕃、拔四镇,亦休璟之谋也”。足知他是数立功绩后才被正式提升为安西都护。他从垂拱初开始到西域任副都护,奋斗六年多才提升为都护正职。

附注

①《旧唐书》卷194《突厥下》。 ②《册府元龟》卷12。 ③《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 ④《旧唐书》卷194《突厥下》。 ⑤《赞普传》七,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⑥《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无此职,可是在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3315页注中称《职官志》大都护府有大都护一员、副大都护二员、副都护四人,这是正确的。因为各种记载上都有副大都护。 ①《资治通鉴》卷201《唐纪十七》。《册府元龟》卷449则说:“苏海政为〓海道行军总管,检校左武卫将军。高宗龙朔二年十二月受诏讨龟兹及疏勒,敕昆陵都督(护)阿史那弥射及濛池都督(护)阿史那步真发兵以从海政。” ①《旧唐书·裴行俭传》同此。惟中华书局标点本2802页却将“仪凤二年”改为“仪凤四年”,标点者特在2809页注解中说,据本书卷5高宗纪、通鉴卷202改,实际是改错了。 ②《旧唐书》卷84《裴行俭传》。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胄
相关人物
苏海政
相关人物
高贤
相关人物
匹娄武彻
相关人物
裴行俭
相关人物
陶大有
相关人物
董宝亮
相关人物
杜怀宝
相关人物
王方翼
相关人物
李祖隆
相关人物
王世果
相关人物
阎温古
相关人物
咎斌
相关人物
唐休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