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分类号: K242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从西汉开始设立的西域都护府,为西域的统一事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此长久留在各族人民的历史和记忆中。隋末唐初,西域的地方政权主要受西突厥汗国控制,惟隋朝势力早已深入西域,并已在西域东部门户哈密地区设立伊吾郡。
关键词: 安西都护府 设立 龟兹

内容

从西汉开始设立的西域都护府,为西域的统一事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此长久留在各族人民的历史和记忆中。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中,各族人民都渴望统一。唐代顺应历史的发展,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统一了包括广大西域在内的中华大地,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代。
  隋末唐初,西域的地方政权主要受西突厥汗国控制,惟隋朝势力早已深入西域,并已在西域东部门户哈密地区设立伊吾郡。隋末国内动乱不定,于是伊吾又为西突厥夺占。唐初贞观四年(630年)伊吾首领石万年倾慕唐朝,乘西突厥内乱,摆脱西突厥贵族的暴政,举所属七城内附唐廷。太宗即在其地置西伊州,贞观六年(632年)又改称伊州。那时西域各族人民听到唐朝已统一全国,都络绎前来进贡和学习,而各族商人更贪恋于丝绸贸易,可以牟取高额利润,但他们都得经过吐鲁番盆地的高昌王国及伊吾入中原,因为那时的罗布泊通道已断。于是高昌王麴文泰就利用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勾结西突厥一小撮分裂贵族,阻难西域各族前往唐廷的使者和商人。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前去,晓以利害,麴文泰却始终坚持分裂叛乱。于是李世民即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和薛万钧、萨孤吴仁、契苾何力、牛进达等率步骑数万人击灭了高昌王国。太宗准备在高昌地区设立和内地一样的州县以治理。
  向以谏官著称的魏徵听到后,却坚决反对在那里设州县,向太宗申说:“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抚其人而立其子,所谓代罪吊民,威德被於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及交番,死者十有三四,遣办亦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①唐太宗在别的问题上大都采纳了魏徵的意见,可是在这件事上,太宗衡顾国家民族利益,及当时西域形势,却坚持在高昌地区设州县治理,并从统一西域大业出发,还同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历史证明了唐太宗的这个战略措施,推进了西域的统一事业,发展了各族的经济文化。公元640年第一次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由于西突厥地区还未统一,所以只可能设在原高昌王国所在地的吐鲁番盆地。但很清楚,安西都护府顾名思义是统治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应该设在龟兹是最为确当和适中的地点。在龟兹以外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都是迫于形势的权宜之计。一俟统一大业完成,一定要迁往便于总掌全局的重地——龟兹。
  不少研究者对于第一次设立西州及安西都护府的地点有争议,归结起来不外是设于交河和高昌城的两种说法。在《旧唐书·高昌传》中只说平定高昌国后,“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岁调千兵,谪罪人以戍”。可见西州和安西都护府设在同时同地。而《元和郡县图志》、沙畹、徐松等都把西州及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地点定在交河,即今吐鲁番市西二十里的雅尔湖地区②。而冯承钧、邝平樟、《新疆简史》等则认为西州及安西都护府一开始就在今吐鲁番市东五十里的阿斯塔那及哈拉和卓二村南的高昌故城地区③。
  笔者认为唐朝在吐鲁番盆地设置的西州,以及初设的安西都护府址均在高昌地区,并不在交河。从《唐会要》卷73所说贞观十四年九月“于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治交河城”。这种说法显然是矛盾的,因为唐太宗平定麴文泰后,即以高昌王国都城高昌置西州,这个历史记载很明确。这里既说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又说治交河城,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西州与交河之间相距近百里,西州非交河甚明,那么安西都护府既设在西州,就不可能治交河城。所以“治交河城”一语应为衍文。
  设立安西都护府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西域,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焉耆和龟兹都在西突厥贵族的煽动下发动叛乱,先命郭孝恪平定了焉耆叛乱,少数分裂酋领逃往龟兹。贞观二十年(646年)起,太宗即“遣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率五将军,又发铁勒十三部兵十余万骑,以伐龟兹”①。获得大胜,全歼了分裂叛军,并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把原设于西州的安西都护府移置龟兹。
  从公元640年到658年间,除在648年安西都护府曾有短暂时间迁往龟兹外,其余时间都在西州,在此期间担任都护的共有四人。过去不少书上把西州时期的第一任都护说成郭孝恪②。唯经过一些新的出土文物及新史料的发现,已可大致肯定先后有四任都护。第一任都护应为乔师望;第二任都护才是郭孝恪。因为在《文馆词林》卷664载《贞观中巡抚高昌诏》称:“宜遣五品一人驰驿往西州,宣扬朝旨,慰劳百姓,其僧尼等亦宜抚慰。高昌旧馆人并首望等,有景行淳直及为乡闾所服者,使人宜共守安西都护乔师望,景(量)拟骑都尉以下官奏闻。庶其安堵本乡,咸知为善。彼州所有官田,并分给旧官人,首望及百姓等。”这件诏书应是初平高昌时所颂,所称“分给旧官人”,即指麴氏高昌国旧贵族,所以乔师望首任安西都护的时间应为贞观十四年九月至十六年九月(640~642年)。
  郭孝恪 贞观十六年九月至二十二年十二月(642~648年),继乔师望之后任安西都护,《旧唐书·郭孝恪传》称:“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
  柴哲威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初至高宗永徽二年十一月(649~651年),据《唐天山县南平乡令狐氏墓志》称:“敕使使持节伊西庭三州诸军事,兼安西都护,西州刺史。”③
  麴智湛 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十一月至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册府元龟》卷991称:“天山县公麴智湛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可是到658年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时,麴智湛并未随都护府同时迁往,而是由安西都护、西州刺史调任为西州都督,所以《册府元龟》卷964称:“显庆三年(658年)五月,以左骁卫大将军兼安西都护天山县公麴智湛为西州都督,统高昌之故地。”而刘松柏先生所说:“高宗永徽年间,安西都护府治所尚在西州,当于此时升置为安西大都护府,故府治在西州的最后一任都护麴智湛(651~658年)亦当为安西大都护。”④这种说法与史不符。麴智湛未任安西大都护,在位的七年时间里一直是安西都护,因那时龟兹还未平服,所辖疆土不大,无改升大都护府的必要。只有龟兹平服,疆域大为扩充后,才有必要从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

附注

①《旧唐书》卷198《西戎传》。 ②《元和郡县图志》卷40,称西州及安西都护府在交河。沙畹在《西突厥史料》西州下的注解称:yar-khoto,见冯承钧译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页。徐松《西域水道记》卷2称:“今吐鲁番(Tourfan)广安城西二十里雅儿湖(Yarkhoto)为古交河城,唐之西州,贞观(627~649年)时安西都护治。” ③冯承钧把沙畹在西州下的原注雅儿湖改为哈剌和卓(karakhojo),见汉译本《西突厥史料》第7页。邝平樟《唐代都护府的设置及其变迁》中说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西州(高昌)。参见《禹贡半月刊》5卷10期。1980年版《新疆简史》,第一册112页:“西州设置于640年。州治在今吐鲁番县城东五十里的阿斯塔那及哈拉和卓二村庄之南。” ①《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龟兹国”。 ②《新疆历史论文续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7页,“在设置西州、庭州的同时,正式设置了安西大都护府,府位设在西州,以郭孝恪为第一任都护,镇抚西域诸地。” ③此墓志现藏吐鲁番地区文管所。④刘松柏:《安西大都护府历任大都护考略》,《西北史地》1989(3)。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孝恪
相关人物
柴哲威
相关人物
麴智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