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吐蕃对龟兹的统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96
颗粒名称: 四、吐蕃对龟兹的统治
分类号: K289
页数: 4
页码: 115-118
摘要: 吐蕃贵族直接统治龟兹的时间先后约有60~70年时间,从而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对龟兹地区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吐蕃贵族军事占领龟兹地区后,一方面实行屯田政策,以赡养军队。在新疆所得藏文简牍中指明青棵是吐蕃的主要粮食作物。因而吐蕃统治区内农业生产品的地租,一般也是缴纳青棵、小麦等实物。佛教传入吐蕃后,结合吐蕃的社会历史习俗,形成了藏传佛教,后来被宗喀巴改进后,又被称为喇嘛教。而31、32两个窟都是方形窟,不是纵券顶。第31窟的主室平面呈方形、顶为穹隆形,并在四隅绘金翅鸟。32窟则为套斗顶的方形窟,套斗呈五重,中心绘莲,这都与龟兹其他石窟不同。显然是我国藏族人民传统的一种服装。
关键词: 吐蕃 龟兹

内容

吐蕃贵族直接统治龟兹的时间先后约有60~70年时间,从而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对龟兹地区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吐蕃贵族军事占领龟兹地区后,一方面实行屯田政策,以赡养军队。他原以畜牧业为主,在屯田中首先学习了龟兹人的农田耕作技术,采用了原有的农作物,同时也把吐蕃地区原有的青棵传到了龟兹。原来龟兹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稻、豆,吐蕃统治者则带去了青棵。在新疆所得藏文简牍中指明青棵是吐蕃的主要粮食作物。
  《吐蕃简牍综录》“论玉协尔青棵田两突半。允奈青棵田三突。……阿彭青棵田……突”。
  《新唐书·吐蕃传》也说“其稼有小麦、青棵麦、荞麦..正合”。吐蕃俗称青稞为黑粮,小麦为白粮。由此可知吐蕃人平日生活以小麦、青棵为主。《吐蕃简牍综录》39条:“一个月口粮为麦子六(升)、青棵四升。五个半月食物合计:麦子一克十七升,青稞十八升,其中有口粮二升,祭神用麦子九升、青棵三升。羊价麦子三升、大米小升三升给‘邦羌白’(信使名)。”因而吐蕃统治区内农业生产品的地租,一般也是缴纳青棵、小麦等实物。
  吐蕃统治龟兹后,把青棵也带入龟兹,从而自公元9世纪起青棵就成为龟兹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用青棵加工制成的食品糌粑,也成为龟兹人民的重要食品之一。《吐蕃简牍综录》316条“悉诺弩结堡塞之青棵、糌粑”。甚至吐蕃苯教徒的祭祀用品中,糌粑也成为必备的供品。《吐蕃简牍综录》419条“(每组)油炸薄饼和果子各十五个,饼和发面饼各二十五份,杏干、葡萄干各三捧,切玛(用酸油、奶渣、酸奶揉成的糌粑)各三两,酸奶一勺,上好糌粑五升半”。由此可知,吐蕃人对糌粑的重视。而在这份藏文简牍中特别指出了杏干、葡萄干,这是龟兹、于阗一带的特产,显然是苯教传入安西四镇后,适应本地人民之所好,在祭祀用品中增加了龟兹地区的特产。
  勤劳智慧的吐蕃人还利用青棵酿成了青棵酒,成为吐蕃人的重要饮料,于是在日常生活和祭祀上也都有青棵酒。《吐蕃简牍综录》421条“……按习俗做一对替身物——多玛供品。然后,献降神酒,午饭,连续献上迎宾青棵酒三瓢,置一盛酒大碗,顺序饮酒,苯教主讲述往昔历史”。可知青稞酒也传入了龟兹。
  吐蕃地区本以畜牧业为主,因而以牛羊毛制成的衣料,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氆氇(bu-la)”,《吐蕃简牍综录))374条记有“列村向大兄多玛请求:大兄您如若前往,请在氆氇上盖印,以后无论通过何人请交与拉扎部落的尤列村”。事实上吐蕃侵占安西四镇也赚到了巨大的财富,因而他们的衣着变得复杂阔绰了。《吐蕃简牍综录》86条记有:“高付哲蔑悉腊衣着:汉地组成披风一件,白山羊皮披风一件,羚羊皮短披肩两件,锦缎裘袍一件,羚羊皮上衣一件,羊褶缎裙一条,新旧头巾两块,丝带五条等..”第100条:“青棵七十五克,绢纥千匹、白银九百两、金子六百两、酥油..‘念’之花朵、氆氇。……”由此可知,吐蕃控制塔里木盆地于阗、龟兹的南北丝绸道路后,吐蕃仍然从内地运来了不少丝绸,再加上吐蕃所产的一些皮毛衣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衣料。
  在居住方面,吐蕃的建筑样式也传到安西四镇地区。在农村方面的房屋为了适应塔里木盆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形成了吐蕃的民屋,以米兰吐蕃古戍堡为例,有人指出:“米兰吐蕃古戍堡南临古米兰河道,正当甘肃敦煌通昆仑山北麓的要道,……屋为平顶,依地势高低呈阶梯形,其构造颇类今拉萨的布达拉宫。”《新唐书·吐蕃传》称:“吐蕃‘屋皆平上,高至数丈’,正是这种建筑特点。”①因而进入龟兹的吐蕃农民和一般平民的住屋式样也应该是如此。至于吐蕃牧民,原来都以牛毛帐篷为主,其式样与哈萨克和蒙古的毡房不相同,非圆形,而为较矮的长方形式样,贵族则常住在这种大毡帐内,而被称为“拂庐”。现存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93窟有由吐蕃人刻画在墙壁上的征战图,有人指出在这幅图上“几乎所有的战士都骑在马上,有的手执弓箭,整装待命,有的在疾跑,有的高举战旗,一派征战前的紧张景象..马队之间常常跟随着一些备用的马匹;在画的下半部仿佛还有多面用作仪仗的旗帜。画面中间靠上,有一个尖顶的类似帐篷的东西,整个军事演习即在这个大帐篷下面进行”。吴焯先生认为这幅征战图是“记录了吐蕃占领安西的历史事实,它的作者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于克孜尔,并在曾经繁荣一时的佛洞里刻下了他们自己的纪功碑”①。
  那些以牧业为主的吐蕃战士及牧民进入龟兹后,除在克孜尔千佛洞刻了上述的征战图外,还在第131窟内正壁中部用硬物刻画马、驼、鹿、羊、禽鸟、人和骑马人等形象,并有一行藏文字。所刻骆驼皆为双峰,背上坐人或载物。鹿则头部小、双角粗大,两侧并排枒权,四肢修长,短尾,体躯劲健,颇生动美观。马则头长、颈长、鬃毛长、尾长、腿长、体躯瘦健,体形与龟兹马、乌孙马均不相同,可能来自吐蕃种型;一个高大的人正骑在一匹大马上,斜伸双手,勒住缰绳及后背毛,正在向前飞驰。画面上以山羊数量最多,都是双角、短尾、长足,有的伫立观望,有的行走觅食,有的悠然遨游,各显其姿态。在131窟中图绘的人物可辨认的有六个,均有尾饰,其中四个为立姿,大都张臂作跳舞状,可能正在表现一种祭祀舞蹈。而在131窟内所见的两行藏族文字,则充分证明了吐蕃统治龟兹后,也把藏文带到了龟兹,并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从近代在塔里木盆地出土的许多藏文简牍内容看,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至军政命令,下至民间借贷。于吐蕃设在西域各地的管理机构内,均设有从事藏文文牍工作,管理文献档案的官吏,如《吐蕃简牍综录》30条“..(那)雪之田三突。岸本文书之田一突”。“岸本”为专司财务的长官,即度支官,可知其下设有文书之官”。69条“..计征税赋之文书朗·让茹之田两突”。由这些事实可知藏文已成为吐蕃在安西四镇统治区内人们交流思想和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
  在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已传入吐蕃。佛教传入吐蕃后,结合吐蕃的社会历史习俗,形成了藏传佛教,后来被宗喀巴改进后,又被称为喇嘛教。吐蕃统治龟兹后,同样也把藏传佛教带到了龟兹,依然可以在克孜尔千佛洞内找到其遗迹。如第31、32窟的洞形、壁画内容、人物服饰等均与克孜尔其他石窟相异。原来龟兹各石窟的基本形制是以主室为纵券顶的中心塔柱窟,左右开甬道,后面有通道,主室券顶中脊绘天部,两侧满绘四方连续的菱形格纹,内绘佛本生或因缘故事画。而31、32两个窟都是方形窟,不是纵券顶。第31窟的主室平面呈方形、顶为穹隆形,并在四隅绘金翅鸟。32窟则为套斗顶的方形窟,套斗呈五重,中心绘莲,这都与龟兹其他石窟不同。尽管这两窟的画面坍塌剥割甚多,但残存的佛经变画等,都呈连续状铺开,无菱形格纹,却可找到绿色金翅鸟,这正是藏传佛教的特点,因藏传佛教指说佛常以鸟等相示现,是以常绘金翅鸟相表示②。另在后甬道券顶残存壁画中的十二身人物大部分“袒上身,也有的斜披络腋,下结短裙,左手叉腰,右手指物”。而31窟左甬道内所绘的一排供养人像所穿的上半身衣服,“从戴项链、穿着花纹图案华丽的服饰上看,这两身供养人穿的不是袈裟,显然是‘褚巴’,即一种无颈、斜襟、右衽长袍,穿时要褪一袖,袒右肩”①。这与拉萨查拉路甫石窟造像中松赞干布披的褚巴相同②。显然是我国藏族人民传统的一种服装。同时在该窟壁画中的女性人物都有两条辫子垂于双肩,这与《新唐书·吐蕃传》中所说“妇人辫发而萦下”的写照正相吻合。同时该窟壁画中的一些世俗人也脚蹬长靴等都是当时吐蕃人民服饰的反映。从而可知,克孜尔31、32两个石窟应该是属于吐蕃统治龟兹后留下的藏传佛教的遗迹。
  吐蕃统治龟兹后对龟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今后一定还能继续发现吐蕃统治时期的各种史料。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