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与吐蕃在龟兹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95
颗粒名称: 三、唐与吐蕃在龟兹的关系
分类号: K289
页数: 6
页码: 110-115
摘要: 从上述吐蕃简牍中可知,自公元7世纪初吐蕃军队陆续入侵昆仑山北麓,统治于阗、若羌一带地区后,设立了驿站、巡哨、坐哨、屯田等措施,军队也有严密的组织和源源不断的刀、盾、弓、箭等武器供应,可知吐蕃军队绝不是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有组织、有雄厚实力和较好指挥的军队,才能和有较强大实力的唐朝军队在安西四镇之地展开长期的、激烈的争夺战。这是吐蕃第一次向安西四镇发动正式进攻。关于这次战斗的结果,史书没有记载,很可能是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唐、蕃西域的第一次大规模争夺战,以吐蕃的胜利而告结束,吐蕃首次控制了安西四镇。这一战吐蕃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切断河西通道的战略目的却未
关键词: 吐蕃 龟兹

内容

从上述吐蕃简牍中可知,自公元7世纪初吐蕃军队陆续入侵昆仑山北麓,统治于阗、若羌一带地区后,设立了驿站、巡哨、坐哨、屯田等措施,军队也有严密的组织和源源不断的刀、盾、弓、箭等武器供应,可知吐蕃军队绝不是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有组织、有雄厚实力和较好指挥的军队,才能和有较强大实力的唐朝军队在安西四镇之地展开长期的、激烈的争夺战。
  《资治通鉴》卷201记,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十二月:“〓海道总管苏海政受诏讨龟兹,敕兴昔亡、继往绝二可汗发兵与之俱..军还,至疏勒南,弓月部复引吐蕃之众来,欲与唐兵战。海政以师老不敢战,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由是诸部落皆以兴昔亡为冤,各有离心。继往绝寻卒,十姓无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余众附于吐蕃。”可知这时吐蕃军队实力已相当雄厚,苏海政也不敢与战,这是唐蕃势力在西域的第一次交锋,此时吐蕃军队已驰骋在西域疆场,在安西四镇和中亚大草原已十分活跃,并已能左右中亚十姓部落,反映了吐蕃势力已足可与唐军相抗衡。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由于在吐谷浑地和其西部帕米尔地区的胜利,便加紧了对西域进攻的步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这是吐蕃第一次向安西四镇发动正式进攻。唐“敕西州都督府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将兵救之”①。关于这次战斗的结果,史书没有记载,很可能是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向西域发动大举进攻。“夏,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②。唐、蕃西域的第一次大规模争夺战,以吐蕃的胜利而告结束,吐蕃首次控制了安西四镇。
  吐蕃虽然控制了安西四镇,但它的统治并不稳固,安西四镇境内各族并不愿接受吐蕃的统治。他们原想借吐蕃之力摆脱唐朝的统治,但事与愿违,吐蕃却乘机将统治的枷锁套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走了错棋,因而不断起来反抗吐蕃的统治。《吐蕃简牍综录》172条记有:“在大萨毗所辖地区,通颊北边驻有个别守边斥候。根据旧令及新建万人部落之令,不可像盗匪般使庶民不信任,不可抢劫。但所属地区发生内乱,萨毗属地之内设庐氏、属庐氏等家族叛离,做尽坏事..”可见吐蕃统治者对占领区内的人民像盗匪般地抢劫他们,压迫很残酷,就连吐蕃贵族设庐氏、属庐氏等家族也要反对他们的奴隶主,因而安西四镇地区的民族酋领暗中又投降了唐朝。“咸亨四年(673年)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国王遣使入朝请降”。“上元元年(674年)十二月戊子,于阗王伏阁雄来朝,。唐在得到安西四镇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就在西域对吐蕃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上元二年(675年)唐军在西域各族的配合下,终于迫使吐蕃势力退出了四镇。
  但是吐蕃贵族并不甘心他们在西域的失败,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在吐蕃的支持下,西突厥贵族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发动了反唐叛乱,这次叛乱前,西突厥贵族就与吐蕃王朝建立了军事联盟④。西突厥贵族的叛乱使唐在安西四镇的统治又陷于瓦解,吐蕃势力在西域又再度嚣张,“西又陷龟兹、疏勒等四镇”①。仪凤三年(678年),波斯王卑路支去世,其子泥涅斯在长安为侍子,唐朝就假以裴行俭为册送波斯王暨安抚大食使名号,护送波斯王子泥涅斯返国为名,到西域平叛。裴行俭曾在西域任职多年,熟悉西域地理民情,他在出任西州都督府长史期间,广交高昌豪杰,极孚众望。仪凤四年(679年),他受命到达西州后,以行猎为名,召集“豪杰子弟千余人随己而西”,倍道兼行,突至阿史那都支牙帐,阿史那都支猝不及防,“计无所出,自率子侄、首领等五百骑就营来谒,遂擒之”。擒获阿史那都支后,裴行俭又“赉粮晓夜前进,掩遮匐,闻都支就擒,遽诣行俭降”②。随着叛乱被平定,吐蕃势力在西域再次受挫。
  唐王朝平定西突厥贵族的叛乱后,即加强了安西四镇的防卫力量,将裴行俭的得力助手王方翼留任安西都护,并重新整修了军事要塞碎叶城。这时吐蕃也加紧了在西域的积极活动。高宗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车薄在吐蕃的支持下又发动了反唐叛乱。阿史那车薄联合突骑施、处木昆、弓月、咽面、乌鹘等部,包围了弓月城,形势非常紧张。这时已调任金山都护的王方翼急率所部自庭州千里驰援,经过苦战,大败阿史那车薄;然后进战热海,再败西突厥各部联兵十余万,最终平定了叛乱。但是,吐蕃这时却乘机“大入西域,焉耆以西城堡无不降下,遂长驱而东,逾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界,当莫贺延碛,以临敦煌”③。唐朝被迫再罢四镇,西域又陷于吐蕃贵族统治之下。
  由上史实可知,大概在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前后,吐蕃在西域势力大张,已完全控制了安西四镇地区。《资治通鉴》卷202指出: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临凉、松、茂、嶲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之比”。藏文史料《西藏王统记》45页载:都松芒保赞普(676~704年)时“威力财富,可齐诸天,能胜四国。..边地诸王,咸被征服,其武功之盛,较之前代诸王,乃尤过之”。《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141页更指出:墀都松赞普(即都松芒保)“掌执政事权位高于往昔诸王,突厥等天下别部均一一降归治下,征其贡赋”。足证到这时吐蕃势力才比较牢固地统治了以龟兹为中心的安西四镇。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即着手整顿边备,决心改变吐蕃控制西域的局面。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任命西突厥兴昔亡可汗之子“左豹韬翊府中郎将(阿史那)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兼昆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④。垂拱二年(686年)九月,武则天又“册拜右玉钤卫将军阿史那斛瑟罗袭父继往绝可汗,⑤。同年,阿史那斛瑟罗以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纳金牙道司兵达奚思敬计,“拔碎叶、疏勒、于阗、安西四镇,皆如所计”①。唐王朝开始加强对西域吐蕃势力的反击,吐蕃对安西四镇的统治受到严重挑战。吐蕃大论钦陵亲赴西域增援并指挥战争②。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从时隔不久武则天再次任命韦待价领兵进攻吐蕃来看,这次战役唐军失败了。
  垂拱战役失败后,武则天并不罢休,仍积极准备再次进攻吐蕃,收复四镇。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又一次发起了对西域吐蕃的进攻。(永昌元年)五月,以韦待价为安西道大总管,以讨吐蕃③。由于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在寅识迦河被吐蕃军打得大败,唐军收复安西四镇的军事行动再次受挫。
  永昌之役不久,吐蕃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酋长、大首领曷苏、昝捶先后率部落出走和内附,同时臣服吐蕃的吐谷浑部万余人叛蕃归唐④,吐蕃势力大大削弱,其在西域的统治也受到很大影响。武则天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于长寿元年(692年)擢用曾被吐蕃所俘,熟悉蕃情的将领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与右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西州都督唐休璟等率大军再次向西域吐蕃占领军发动进攻。这次唐军取得了巨大胜利,打败了占据安西四镇的吐蕃军,一举“克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⑤,结束了吐蕃控制安西四镇的局面。
  吐蕃在西域遭到重大失败后,便准备进攻河西,切断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以此来挽回它在西域的败局。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吐蕃大论钦陵亲率大军进犯河西,唐朝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统兵相距。万岁通天元年(696年)3月“孝杰及副总管娄师德与吐蕃首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⑥。这一战吐蕃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切断河西通道的战略目的却未达到,而且双方连年交战,人力、物力损耗都很大,均已无力再战,因此战后不久,唐蕃双方便开始举行谈判,谈判的焦点仍在四镇的争夺上。吐蕃要求“约罢四镇兵,求分十姓地”⑦。唐派郭元振往使,与钦陵会于道上。针对吐蕃提出唐废四镇,弃十姓的罢兵条件,郭元振针锋相对地提出以交还吐谷浑青海地为交换条件,为此双方使者往还,争执逾年,仍无任何结果。唐朝采纳郭元振提出的“为计以缓之,藉事以诱之”,“塞钦陵之口,而和事未绝”⑧的外交谈判原则,利用谈判促使吐蕃内部矛盾激化,吐蕃内部以论钦陵为代表的噶尔家族是坚决主张与唐争夺西域。唯钦陵兄弟掌握吐蕃军政大权多年,早已为王室贵族所记恨,新登位的赞普器弩悉弄在公元698年与大臣论岩等密谋剪除钦陵兄弟。这年冬天,当论钦陵北征大捷,“执唐军元帅都护使”凯旋而归时,赞普设计诱而杀之,于是宣布“噶尔家族获罪”①。尽诛其余党,幸免者仅赞婆一人,被迫降唐。噶尔家族的势力被消灭后,吐蕃改变了论钦陵与唐争夺西域的战略方针,把攻唐的方向由西域移到河陇地区、汉中地区和剑南地区。唐蕃在西域的争夺渐趋缓和。长安四年(704年)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在镇压南境属国尼婆罗(今尼泊尔)及婆罗门的战役中阵亡,不久吐蕃国内又发生变乱。“嫡庶竞立,将相争权,自相翦屠,士畜疲疠,财力困穷”②。吐蕃已无力与唐继续交战。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吐蕃请盟,唐派宰相亚卢钦望等22人与吐蕃和盟(唐蕃第一次和盟)。至此,唐蕃争夺西域战争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可知在公元670~692年间的二十多年时间内吐蕃用了很多武力侵占安西四镇,但在这一段时间内唐朝虽撤出了安西四镇的驻兵及其机构,但唐朝政府仍在该地所设的四个都督府的都督带领各族人民和吐蕃占领军进行斗争,不断给吐蕃军队以打击。到679~692年间吐蕃军队才全部控制了安西四镇地区。692年唐军收复安西四镇,并把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往龟兹,直到公元8世纪末的一百多年时间中,以龟兹为中心的安西四镇一直在唐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即使于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唐代西域驻军大部分撤往内地平叛,吐蕃占据陇右、河西的时代里,安西四镇留后郭听、北庭都护李元忠等仍然带领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坚守着大唐西域疆土,和吐蕃展开了长期的争战。唐德宗贞元四年至贞元五年(788~789年)悟空由天竺东归,途经塔里木盆地的疏勒、龟兹、焉耆、庭州等地时,仍然受到安西、北庭都护府官员,以及受唐封的当地酋领的欢迎和接待③。足以证明西域仍在唐朝官兵掌握之中。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吐蕃在葛逻禄、沙陀等支持下攻陷北庭,安西节度使杨袭古又为回鹘杀害,唐兵才被迫放弃安西四镇,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再一次为吐蕃占据。但由于回鹘人多势强,不久就收复了北庭及安西四镇地区,从而结束了吐蕃对西域的控制。
  唐与吐蕃争夺以龟兹为中心的安西四镇,以及吐蕃在天山南北所进行的一系列武力扩张和统治,对当时的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动摇了唐王朝在西域正常的统治秩序,使唐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崩溃,从而破坏了西域相对稳定与和平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吐蕃贵族为把自己的势力伸进西域,经常支持西突厥贵族发动武装叛乱,并联合大食对西域进行武装干涉,使西域长期处于动乱之中,当地社会经济因此而遭到严重破坏。
  其次,西域地区的长期战乱和吐蕃对西域的统治,使联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受到阻隔,唐与中亚、西方的联系被迫中断,严重影响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西域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是东西方文明的会合点。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联结东西方文明的金色纽带,吐蕃的统治使这一纽带被截断。
  第三,吐蕃对安西四镇的统治,促进了吐蕃对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吐蕃受到塔里木盆地农业民族的影响,生活习俗有了一定的改变。
  二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固定的居民点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堡开始出现(如米兰古戍堡),手工业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是对吐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佛教译经事业的大发展,为吐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吐蕃文化受到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吐蕃文化也对西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唐与吐蕃争夺安西四镇的统治所产生的另一重大后果是阻断了唐与西域的交通联系,唐王朝被迫开通了“回纥路”,这为回鹘汗国被击溃后的西迁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