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吐蕃在西域的军事部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94
颗粒名称: 二、吐蕃在西域的军事部署
分类号: K289
页数: 4
页码: 105-107
摘要: 公元7~8世纪时,吐蕃是奴隶制社会,当时还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部落组织,因而部落就成为吐蕃社会的基础,所以我们习称吐蕃为奴隶主军事部落联盟。这些部落各有驻牧之地,在军事行动中,都以部落的名义参加,于是部落名称也随战争的进展而移动。从而吐蕃入侵以龟兹为中心的安西四镇以后,也就出现了不少吐蕃的部落名称。如在新疆所得吐蕃木简中说:“那雪部落二十名,汉族突厥人及零星小部之埭鸟玛桑和门结穷二人派往布拉林去替换。”①可知吐蕃军队是以部落为战斗单位。吐蕃时期的社会等级区分为“桂”、“庸”,即武士阶级和奴隶。可证吐蕃传递紧急军情时,有加快传递的办法及措施。
关键词: 吐蕃 西域 军事部署

内容

公元7~8世纪时,吐蕃是奴隶制社会,当时还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部落组织,因而部落就成为吐蕃社会的基础,所以我们习称吐蕃为奴隶主军事部落联盟。这些部落各有驻牧之地,在军事行动中,都以部落的名义参加,于是部落名称也随战争的进展而移动。从而吐蕃入侵以龟兹为中心的安西四镇以后,也就出现了不少吐蕃的部落名称。如那雪部落、管仓部落、宗木部落、倭措巴部落、乞力塘部落,墀邦木部落,郎迷部落、洛扎部落、芒噶部落、喀尔萨部落、聂巴部落、畿堆、畿曲部落、那赤部落、金藏部落、雅藏部落、雅尔江部落、松木部落、通颊部落、孔巴部落、章赞部落、吉部落、岛岱部落、达保部落、峡地部落、筑部落、波噶部落、派尼木巴部落、略才部落、恩木茹木部落、辗噶尔部落、材茂巴部落、郭仓部落、仲昝部落等。如在新疆所得吐蕃木简中说:“那雪部落二十名,汉族突厥人及零星小部之埭鸟玛桑和门结穷二人派往布拉林去替换。”①可知吐蕃军队是以部落为战斗单位。
  吐蕃时期的社会等级区分为“桂”、“庸”,即武士阶级和奴隶。在新疆所得的吐蕃简牍说:“..伍茹之军帐..驻于大罗布..请下令区分桂庸。”②此处“桂”即武士阶级,参加军旅的战斗人员,“庸为奴隶,随军的后勤人员,专门从事生产的奴隶”。《新唐书·吐蕃传》也指出:“虏法,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资治通鉴》卷250,咸通三年(862年)条:“吐蕃每发兵,其富室多以奴从,往往一家至十数人,由是吐蕃之众多。”
  吐蕃军队向唐朝统治下的安西四镇发动军事进攻,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入侵塔里木盆地。一条路线是自东向西,即所谓吐谷浑道,由青海柴达木盆地出茫崖,翻越阿尔金山,进军唐之鄯善、且末、于阗,再北攻龟兹。另一条路是西经羊同(今阿里)、勃律到达护密(今瓦罕走廊),然后东经渴槃陀(今塔什库尔干),向北进入西域疏勒地区,再伺机攻龟兹。
  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就开始对本土以西诸国及帕米尔地区的征服。贞观十五年(641年)左右,吐蕃首先控制了西边近邻泥婆罗(今尼泊尔),接着在贞观十八年,吐蕃又控制了羊同国。在此时间,吐蕃还经常进攻位于今青海地区的吐谷浑国,终于在唐高宗时期,吐蕃征服了吐谷浑,从而打通了经吐谷浑进军安西四镇的战略要道,而在唐高宗显庆至龙朔初年前后,吐蕃控制了入四镇的要地护密,打通了由护密越葱岭进入安西四镇的要道。
  吐蕃军队在打通东、西两道以后,就在鄯善、且末、于阗、小勃律、护密一线的占领区内进行了严密的军事布防和殖民统治,他对所占领土地的经营政策,原则上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所有权不变,另以一小部分土地酬赏给有军功的勋臣,作为军政官员的薪俸土地。这在新疆出土的简牍中也颇多反映。如:
  第3条:“门穹俸禄田一突。”①
  第4条:“班丹领受,资悉波(吐蕃财务官员)之田地三突,军官俸田一突,茹本之新垦荒地一突、副先锋官一突……”②
  吐蕃军队在安西四镇的占领区内也实行屯田,用以养活军政人员,设“营田使”(一称农田使)专管屯垦事宜,在出土简牍中也有反映:
  第11条:“那松之农田佣奴三人..(领受)农田三突。”③
  第28条:“农田长官多贡之佣奴农户,专种蔬菜的零星地……突,税吏开桑和则屯有差地一突。”④第355条:“在小罗布有八畦菜园子,沙弥菩提藏正在耕种时突然命终,他与卑职同一东岱,又是卑职亲舅,这……”⑤
  第358条:“……分后,有权者和有永业田者诸人……分配去开荒地。一次,将城中住户迁出……大罗布范围王田之上方地,长满青草,(无人耕种)迁出小罗布之住户……”⑥
  由此可见,吐蕃的殖民官吏也分给土地耕种,他可利用权力雇佣他人代为耕种,另还种有应付差税任务的土地,除耕种小麦、青棵等主要农作物外,还以零星地种植蔬菜。
  吐蕃在侵占安西四镇的土地上,为了统治辽阔的土地,还设立了严密的驿站制度,以加强其军事殖民统治,这在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已记有“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遵曩昔旧路”。在侵占安西四镇,从吐蕃都城逻些通往西域天山南路的驿路,大致有两道:一道是从逻些(今拉萨)出发沿唐蕃古道至青海湖附近,然后向西至格尔木,再西北至尕斯库勒湖,越阿尔金山至罗布地区,也可由柴达木盆地越祁连山至沙州,再至罗布地区;另一道从逻些至于阗,据阿拉伯地理学家格尔迪孜指出从逻些到于阗的道路是从所谓“吐蕃可汗之门”出发,越过一座“有毒之山”,穿过一座由于阗人建造的处于两山之间的桥到达阿尔珊(Alshan),再北上至于阗。①再从于阗至鄯善地区。上述两条大道实际就是两条驿道。这在藏文木简中指出:“毕当及多赞森木抱于兔年夏季六月二十二日从和阗往鄯善老太太驿站驿传:增加斥候之木牍急速递送,抓紧时间,不得延误(晚间住宿有定),如耽误或不送,将从严处罚”,从于阗至鄯善的驿道被称为“官道”。②
  在辽阔的安西四镇区域内,都是绿洲和戈壁、沙漠相间,所以他的驿站不仅负有传送信息的任务,同时还有斥候的任务。《综录》第144条指出:“虾蟆山四名斥候一个驿站。”当然在没有驿站的偏远沙漠及山区,另派有斥候,但这些斥候也经常和驿站保持密切联系。《吐蕃简牍综录》330条记称:“驻在倭东玉慕以上之斥候——林仁之斥候禀报:山上斥候请我驿吏及家属助理二人向论当列大人报告,口粮已尽,烦驾请先送来,如不去突厥啜尔,请将此木牍送往鄯善。”由此可见驿站和斥候的密切关系。
  驿站的组织,从藏文简牍中看出,有驿站长、驿吏、寮属、炊事人(伙夫)及伙夫的仆役等。《吐蕃简牍综录》185条记有“大必力中游的部落,驿站长包巴鲁穹”。301条记有“……一驿站……驿吏在巴尔孜斯”。186条更记有:“驿吏为喀若部落之朗鲁顿,寮属为管仓部落之萨东鲁道,男伙夫为那雪部落之拆通玛。伙夫之仆役为恰拉部落之甲木萨肖。”这里所以说伙夫的仆役,可见在驿站就食的,除驿站本身成员外,一定还有过往的使者。
  驿站都有固定驻地。《吐蕃简牍综录》299条记有:“大夏和玉慕两驿站,在巴尔木(地名)……”而《册府元龟》卷961外臣部土风三云:“(吐蕃)每驿百里。随水草而居,不常厥所。”此说不确。因为驿站不仅有稳定的住所,并且有些驿站还作为馆驿,供来往使臣仆人居住。《吐蕃简牍综录》313条记有:“囊占处之堡塞有四名吐蕃人在一个堡塞..”说明有些驿站就设在堡塞内。如若羌地区米兰吐蕃堡塞显然也是一个吐蕃驿站驻地。
  凡是吐蕃设立驿站的地方,就是吐蕃政权牢牢控制的地区,因而吐蕃通过驿传发送公文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管理方法和规定。凡签发的公文都有有关官员的押署和日期,公文信札还分急件、平件,急件专派骑士护送,沿指定路线,昼夜兼行,不得有误,如因枉道或稽延日期,必受惩处。《吐蕃简牍综录》第266号记有:“从和阗驿站发给鄯善岸本书信,一天一夜要行五个驿站,此木牍迅速紧急送往高齐巴。木牍不能按时到达或有失误,依法惩办。从和阗…….日……”
  《吐蕃简牍综录》110条更记有吐蕃急递驿使所送信函的“封面”上写着:“快(火急——不得阻挡,或优先供应马匹)。”因而《新唐书·吐蕃传》也说:“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百里一驿,有急者,驿人臆前加银鹘,甚急鹘益多。”可证吐蕃传递紧急军情时,有加快传递的办法及措施。驿传把上级命令驰送目的地后,在接待使者的地方,设有大、中、小机密书记,机密收集官,机密传布官以及机密书吏,由他们交给有关军政官员。
  从吐蕃简牍中发现的情况看,当时驻守在安西四镇的唐军与吐蕃军队的斗争频繁而激烈,从以下一些简牍内容中可看出:
  115条:“虾蟆山增加斥候聂顿,于冬季十一月十三日派去,作战……(由他)指挥。”①
  118条:“…….后也领七升口粮,在凉包抚服突然入境之汉人及突厥人,玉巴山有敌情。”②
  136条:“作萨众驿吏,应去各自汛地。近来,有些地方,有情况,望勿懈惰,每日不忘查看驻地,马嘶和敌人踪迹..抓紧夜间巡逻,来敌..”③
  137条:“……夏季六月三日..赶上砌..(瞭望哨)勿忘:白天到高处放哨,察看烟尘方向。晚上注意响声。白天、晚上..放哨时,看见、听见可疑情况,向阿木茹巴……报告。”④
  331条:“向大王主子禀报:上面在小罗布二城会议时,我等在通颊一段加入当初的守城军。敌部斥候军,杀我眷属,割下头颅,粮筒中所有食粮悉为敌部抢尽。(我等)遭受如此残害。”⑤
  332条:“…….忠心耿耿,尽忠效劳,为敌所杀,奴隶、土地由其子孙后代领有,大尚论已下令,万夫长及千夫长..别忘写入盟约,为不使敌前来杀戮,请大罗布节儿总管向下下令。”⑥
  这些情况充分反映了当时守卫安西四镇的唐军对入侵境内的吐蕃军,不断地、连续地进行出击,使入侵吐蕃军日夜不安,防不胜防。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