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厥汗国对龟兹地区的统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90
颗粒名称: 三、突厥汗国对龟兹地区的统治
分类号: K289
页数: 4
页码: 100-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突厥汗国对龟兹地区的统治,突厥崛起于博格达山及阿尔泰山一带。当突厥酋长土门于公元552年叛离柔然而建国后,即开始向周围扩张势力,从而很快就征服了和其邻近的高昌及龟兹地区。
关键词: 突厥汗国 龟兹 统治

内容

突厥崛起于博格达山及阿尔泰山一带。当突厥酋长土门于公元552年叛离柔然而建国后,即开始向周围扩张势力,从而很快就征服了和其邻近的高昌及龟兹地区。这在建立于麴乾固延昌十五年(575年)的《麴斌造寺碑》中就指出:“属突厥雄强,威振朔方,治兵练卒,侵我北鄙。”足证突厥汗国建立后,即侵入高昌王国境内。
  在《麴斌造寺碑》反面刻有麴斌造寺时所立契文的日期为建昌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相当于公元556年1月26日,此时高昌王麴宝茂已接受突厥所受官衔“希堇,时多浮跌,无亥,希利发,”麴乾固的突厥官衔为“波多旱、瑜屯发”。可知突厥建国后不久,高昌即已服属突厥汗国。《周书·突厥传》进一步指出:“俟斤,一名燕都,状貌多奇异,面广尺余,其色甚赤,眼若琉璃。性刚强,务于征伐。乃率兵击(柔然主)邓叔子,灭之。叔子以其余烬来奔。俟斤又西破〓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建立突厥国的土门可汗死于公元552年,其子科罗继位后,也于553年死去,是以木杆可汗的向东西方大力扩张应在553~554年左右。既称征服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那么龟兹的服属突厥汗国也即在此时。
  木杆可汗于公元554年派兵西征的副统帅是室点密,《旧唐书·西突厥传》称:“初,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这里的单于,即指木杆可汗,这次征服中亚后,室点密东返即把西面可汗王廷建于龟兹西北的鹰娑山。是以《旧唐书》的同传中指出:“西突厥..其国即乌孙之故地,东至突厥国,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自焉耆西北七日行,至其南庭,又正北八日行,至其北庭。铁勒、龟兹及西域诸胡国皆归属之。”足证龟兹地区已受突厥统治的史实已十分清楚。
  龟兹受突厥统治之后,不仅授以突厥汗国官号,并别遣吐屯一人进行监督各地区的军政大事。《旧唐书·西突厥传》称:“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霸有西域..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旧唐书·西戎传》“龟兹国”条称:“高祖即位,其主苏伐勃〓遣使来朝。勃〓寻卒,子苏伐叠代立,号时健莫贺俟利发。贞观四年,又遣使献马,太宗赐以玺书,抚慰甚厚,由此岁贡不绝,然臣于西突厥。”此处俟利发,即上述西突厥官号中的颉利发、希利发的同名异译。高昌《麴斌造寺碑》中所列麴宝茂的西突厥官衔为“希堇,时多浮跌,无亥,希利发”,其中希堇和无亥,应即《旧唐书》所译的时健与莫贺之异译。均系突厥汗国所封官号。
  突厥汗国在西域各地设吐屯官督征赋并不是从公元603年分裂为西突厥汗国后才开始,而是于554年木杆可汗征服西域后,即已开始。因为于《魏书·西域传》及《北史·西域传》的“疏勒国”条已指出该国“土多稻、粟、麻、麦、铜、铁、锡、雌黄,每岁常供送于突厥”。邻近西突厥王廷的龟兹地区自然要把每年生产的各种农牧手工产品按时送交突厥贵族享用。稍有违抗,自必遭到镇压。
  突厥在西域虽是统治民族,其人数却不占多数,想要牢固控制和统治各民族,对一些重要地区的统治者——王、头目等设法进行政治联姻。如《旧唐书·西戎传》称:“疏勒国..其王姓裴氏。贞观中,突厥以女妻王。”“焉耆国..(贞观十四年)西突厥重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之女,由是相为唇齿,朝贡遂阙”。《隋书·高昌传》称:“(麴)伯雅立,其大母本系突厥可汗女。”此处大母即指麴伯雅的祖母,也即高昌第六代王麴宝茂曾娶突厥可汗之女。可知突厥汗国对丝绸道上的一些重地都曾进行联姻,其中特别是龟兹和焉耆。两地的语言、习俗、民族大致相同,两地长期互相联姻,而龟兹又属西突厥在西域的最重要根据地,史书虽缺龟兹和突厥联姻的史实记载,但也可想见,龟兹和突厥贵族及民间的联姻必定是相当多的,是以突厥习俗对龟兹人民的影响很深。《旧唐书·西戎传》“龟兹国”条称:“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王不剪发。”这就可见龟兹原有习俗男女皆剪发,而突厥族却是索发而不剪,是知龟兹王不剪发,就因龟兹王室受突厥贵族控制达一个多世纪,所以龟兹王也习惯于不剪发。这在《隋书·高昌传》中有一很形象的例子:“伯雅立,其大母本突厥可汗女,其父死,突厥令依其俗,伯雅不从者久之。突厥逼之,不得已而从。”由此可知,突厥是当时西域的统治民族,处于古代民族压迫的时代,突厥贵族自然要在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各地强迫推行突厥的习俗。
  龟兹是西域佛教重地,自佛教传入龟兹后,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即于克孜尔建立千佛洞,至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勃兴时,龟兹已成为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地,寺院和千佛洞窟最多。迨突厥统治龟兹后,龟兹佛教是被破坏了呢,还是继续发展了呢?这就必须对突厥的宗教信仰做一叙述。
  突厥原来信萨满教。《周书·突厥传》称:“可汗恒处于都斤山,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北史·突厥传》则说:“突厥..敬鬼神,信巫觋。”《隋书·西突厥传》也说:“每四月八日相聚祭神,交遣重臣向其先世所居之窟致祭焉。”可见突厥初起时信奉天地日月、鬼神一类的多神教,以萨满作为天神之间的信使敬奉。
  随着汗国的建立和疆域的扩充,西突厥人又信仰了祆教,据唐僧彗立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载:公元7世纪玄奘在中亚时已见“突厥事火,不施床。以木含火,故敬而不居,但地敷重茵而已”。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亦称:“突厥事祆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苏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祀之。”
  西突厥人除曾信奉祆教外,也还有一部分人信奉景教。因景教原是基督教的一支,因其教主聂思托里否认“玛利亚是天主之母”的传统教义,被东罗马皇帝革职充军,他的信徒即逃往波斯,得到波斯王的支持,所以景教曾一度盛行于波斯及中亚,法国沙畹指出于公元561年时,景教“已传布于康居(Sogdine)一地突厥人之中”①。
  在此同时,中亚各地以信仰佛教人数最多,而中国中原地区也早已盛行佛教,是以于突厥汗国建立不久,突厥统治者即已信奉佛教,据《隋书·突厥传》记载,在佗钵可汗(572~581年)时,“齐有沙门惠琳,被掠入突厥中,因谓佗钵曰:‘齐国富强者,为有佛法耳。’遂说以因缘果报之事。佗钵闻而信之,建一伽蓝,遣使聘于齐氏,求《净名》、《涅槃》、《华严》等经,并十诵律。佗钵亦躬自斋戒,绕塔行道,恨不生内地。”
  《续高僧传》卷三则指出了突厥汗国西面可汗敬信佛教的事实: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中天竺人也。以北狄贪勇,未识义方,法藉人弘,敢欲传化。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达西面可汗叶护(即统叶护可汗)衙所,以法训勖,曾未浃旬,特为戎主深所信优。日给二十人料,旦夕祗奉。同侣道俗咸被珍遇。生福增数,日信于前。”《新唐书》说统叶护殁于公元628年,则统叶护可汗信奉佛教事当在唐高祖李渊之时。虽然西突厥在信奉佛教过程中曾有过斗争,但后来西突厥汗国统治者还是坚信了佛教。所以《通典》卷193引杜环《经行纪》称:“碎叶城,天宝七年(748年)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居零落;昔交河公主(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昕之妻)所居止之处建大云寺犹存。”
  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更指出:“建驮国,此王及兵马总是突厥,土人是胡,兼有婆罗门。..此王虽是突厥,甚敬信三宝;王、王妃、王子、首领,各各造寺,供养三宝。”“谢〓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但是突厥..此王及首领虽是突厥,极敬三宝,足寺僧,行大乘法”。《悟空行记》(载《大正藏》卷51)指出悟空于公元759~764年间留居迦湿弥罗及健陀罗三国时,尚见到百年前突厥王子、皇后所建寺院:“于迦湿弥罗国..有也里特勤寺,突厥王子置也。次有可敦寺,突厥皇后置也。..入健陀罗城..有特勤丽寺,突厥王子造也;可敦寺,突厥皇后造也。”由此可证,西突厥统治者敬信佛教,所以在突厥贵族统治龟兹的一个多世纪中龟兹地区的佛教仍然得到了发展。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