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突厥王廷及鹰娑山的位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89
颗粒名称: 二、西突厥王廷及鹰娑山的位置
分类号: K289
页数: 9
页码: 92-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突厥王廷及鹰娑山的位置,龟兹绿洲古代所以是塔里木盆地最富饶地区之一,不仅因为它是丝绸道上的要站,尤其是因为它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关键词: 突厥族 王廷 鹰娑山

内容

《周书·突厥传》中指出,在突厥建立汗国前夕,即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时铁勒将伐茹茹,土门率所部邀击,破之,尽降其众五万余落。恃其强盛,乃求婚于茹茹”。这里所指将伐茹茹的铁勒是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因为《北史·西域传》指出:高昌王麴伯雅时“先臣铁勒,恒遣重臣在高昌国,有商胡往来者则税之,送于铁勒”。可知当时高昌国的北面是铁勒的根据地,从而突厥贵族先行降服这一部分铁勒人,然后如《隋书·北狄传》中指出的“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即于公元552年建成突厥汗国。不久由于内部权力之争,于582年左右分成东、西两突厥。《新唐书·西突厥传》称:“西突厥,其先讷都陆之孙吐务,号大叶护,长子曰土门伊利可汗,次子曰室点密,亦曰瑟帝米。瑟帝米之子曰达头可汗,亦曰步迦可汗。始与东突厥分乌孙故地有之。”
  在陀跋里的记载中曾说:“Singibu(室点密)可汗,在所有突厥人中,是最有胆识,最有权力,并且掌握着大量的军队。”②所以在室点密的带领下,于563~567年左右出兵征服了■哒。然后于公元567年底派遣粟特人马尼亚赫(Maniach)作为突厥使者前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打通了突厥通往东罗马帝国的丝绸商路。当突厥使者归国之际,东罗马帝国即选派西里西亚人蔡马库斯作为答礼使,随马尼亚赫一行报聘室点密可汗。据弥南(Menandre)书说:“使臣后抵可汗Dizabou(Istami)之驻所,其地在Ektag山之中。”③弥南解释Ektag为金山,法国沙畹则认为释为金山不妥,因“Ek-tag即Ak-tagh之讹译,此言白山,而非金山”①。并进一步指出室点密(Istami)达头(Tradou)所驻之庭并不在阿尔泰山,而是在“库车北山外之特克斯流域”②。
  在弥南的记录中曾说:“我们一行便与要带领我们到额克塔格山——我们希腊人叫做金山——可汗驻跸之地而派来的人一起前往。于是我们一行到达了四周为所谓的金山所环抱的一个山谷中,室点密的牙帐即设在这里。”③在弥南书的另一节中还说于室点密可汗死后,其子达头“居住在叫做额克特尔的山上”④。这里所说的额克特尔山实际是额克塔格山的同一座山。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于《乌孙考》中指出额克塔格山即隋裴矩《西域图记》中的阿羯山,与《新唐书》的阿羯田山是同一座山,他说:“《西域图记》的阿羯是阿克的音译,大概是白的意思。而且,由于突厥语把山叫做tag,因此,唐书的阿羯田的田可能是tag的讹译。”⑤
  这里的阿羯田山实际就是指库车以北的白山,即指终年积雪不化的山,概称之为白山。隋裴矩《西域图记》指出:“白山一名阿羯山,常有火烟,即是出硇砂之处。”⑥《新唐书·西域传》龟兹国条则记称:“居伊罗卢城,北倚阿羯田山。亦曰白山,常有火。”这个白山即指今库车以北铁力买提山等海拔3600米左右雪线以上的山。所以《魏书》、《北史》、《隋书》、《通典》等记载,一致都说龟兹的延城和伊罗卢城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也有个别说二百里的。而在《北史·西域传》中更指出:焉耆国:“白山南七十里。”疏勒国:“白山南一百里。”
  可知自山都是指的天山中终年不化的雪山而言。至于说龟兹北山常有火光,即因山中盛产煤、铜、铁,由于煤自燃而常见火光,从而也盛产硇砂。所以郦道元《水经注》卷2《河水篇》所引释道安的《西域记》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夜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这里的“石炭”,即指煤而言。在《魏书·西域传》“悦般国”条则说:“其国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焦熔,流地数十里乃凝坚,人取为药,即石流黄也。”因当时悦般国的位置在今伊犁河上游巩乃斯河、特克斯河、喀什河一带,所称悦般南界有火山,即指龟兹以北天山的阿羯田山。在《北史》同传的“龟兹国”条还说:“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锑餬,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疠(即病)人服之,皆愈。”唐李珣《海药本草》称为石流黄,一名黄硇砂,说“能坏五金”,“服能治万病”。宋苏颂《图经本草》中指西戎(即指西域——引者)硇砂,颗块光明,大者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要。所以《周书》、《隋书》等均记龟兹国产硇砂。可见龟兹北山是古代西域的重要硇砂产地,有的人误认为硇砂仅产于北庭。实际龟兹和北庭同产硇砂,均因煤田自燃形成。我在龟兹、北庭均作了实地调查,所见属实。是以清人椿园在《西域闻见录》卷2《库车》条说得更清楚:“出硇砂之山,在地城北。山多石洞。春夏秋洞中皆火,夜望如万点灯光,人不可近。冬日极寒时,大雪火息,土人往取砂,亦身而入。砂产洞中,如钟乳形,故为难得也。”这里所说即指古代龟兹的北山,均为同一地点。
  龟兹绿洲古代所以是塔里木盆地最富饶地区之一,不仅因为它是丝绸道上的要站,尤其是因为它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她位于天山南麓,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绿洲面积大,著名的渭干河、库车河纵贯境内,又有塔里木河流贯绿洲南境。龟兹西北境虽属山区,但因处在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的辽阔境域中,这里雪峰连绵,冰川密布,资源潜力也很可观。这在古籍中已有记载。
  现在根据地理勘察,托木尔山区基本上是由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区内,山势高峻、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使大面积山区突出在雪线以上,高耸入云、晶莹闪烁的皑皑雪峰,刺破云天。群峰之中的托木尔峰海拔7435.29米,其周围的著名山峰有汗腾格里峰(6995米)、台兰峰(6934米)、科学峰(6620米)、琼库孜巴衣峰(6588米)、科其喀尔峰(6342米),因而在托木尔峰山区孕育了天山最大的冰川作用区。这里大小冰川达509条(占天山冰川面积的27%)其总储量达3500亿立方米,年消融量达35亿立方米,同时山区降水量也较丰富。,雪线以上地区年降水可达7501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山地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区年降水量250~300毫米。由是台兰河、昆马力克河、柯柯牙尔河、喀拉玉尔衮河、木扎提河等均发源于托木尔峰周围冰雪带。龟兹绿洲主要灌溉水源的渭干河上源即是由哈尔克他乌山汗腾格里峰冰达坂的木扎提河及迤东的喀布斯浪河、台尔维其河、喀拉苏河及克孜尔河五条河流汇集而成,在克孜尔河以下即称渭干河,成为今库车、沙雅、新和三县的主要灌溉水源。
  库车河则发源于龟兹天山山脉南麓哈里克塔乌山东段,海拔约4500米山区,属于积雪融化和泉水汇集而成的河流,年径流量103立方米/秒,流域总面积3157平方公里,全长146公里,由北向南奔流。在渭干河、库车河上游山区,雨雪较多,水草丰茂,古代向为各游牧民族活动区域。
  弄清了龟兹北山及西突厥使者所到地点后,就不难知道西突厥王廷所在地了。
  《隋书·西突厥传》称:“西突厥者,木杆可汗之子大逻便也。与沙钵略有隙,因分为二,渐以强盛。东拒都斤,西越金山、龟兹、铁勒、伊吾及西域诸胡悉附之。”其统治中心,于隋开皇(581~600年)时“处罗可汗居无恒处,然多在乌孙故地。复立二小可汗、分统所部。一在石国北,以制置胡国。一居龟兹北,其地名应娑”。在《旧唐书·西突厥传》则称:处罗可汗的叔父射匮可汗“达头可汗之孙也。既立后,始开土宇,东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门以西诸国皆役属之。遂与北突厥为敌,乃建庭于龟兹北三弥山。寻卒,弟统叶护可汗成立”。“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遂北屏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从这些记载可知,从隋处罗可汗至唐初射匮可汗的王廷主要都在龟兹北,尽管处罗可汗时的王廷在鹰娑山,射匮可汗时的王廷在三弥山,唯均称在龟兹北,可知鹰娑山和三弥山很可能是同一山,不过因时代不同,名称有异罢了。
  实际西突厥势力还不强大时,主要根据地在龟兹北的鹰娑山或三弥山,后来深入中亚的势力巩固后,才能于塔拉斯河的千泉建立王廷。
  那么鹰娑山和三弥山究竟在龟兹北的何处?沙畹于《西突厥史料》中说在特克斯河流域,如“龟兹王居城北倚阿羯田山,亦曰白山,此在龟兹北之白山。而由西北溯裕勒都斯河所抵之白山,似为处罗可汗时一小可汗所居之地,又似为西突厥诸可汗之南庭,又似为射匮可汗所在之三弥山,亦似为东罗马使臣初谒室点密可汗,继谒达头可汗之白山。设此说不误,最初西突厥诸可汗之驻地,应为今库车北山外之特克斯(Tekes)流域矣。
  日本学者松田寿男则认为在大裕勒都斯草原,他说:“西突厥前身的西面可汗(室点密可汗和达头可汗)就是在这个大裕勒都斯的山谷和从此地一直到额什克巴什河上游的地方建立了基地。他们在从这里获得了丰富的铁和硇砂等矿产,并发挥了突厥本来作为锻工的特点的同时,在西方通过伊犁盆地对锡尔河和阿姆河方面施加了压力;在东方则利用到南方去的道路,将焉耆和龟兹置于其统治之下;在北方则依靠通向乌鲁木齐及玛纳斯的山道与阿尔泰山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①
  以上各说,核诸龟兹北山一带的地理自然实际都有不尽合理之处。因为于《隋书·西域传》指出:
  龟兹:“西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
  疏勒:“东北去突厥牙千余里。”
  钹汗:“东北去突厥牙二千余里。”
  尽管在《北史》卷97《西域传》“龟兹国”说:“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查《北史·西域传》系采自《魏书》,写在前。而《隋书·西域传》经过裴矩等的调查,纠正了前书所说“突厥牙位于龟兹以北”的不妥说法,这是比较正确的。同时指出了突厥牙与疏勒及钹汗(今费尔干)间的距离及方位。实际《隋书·西域传》所指突厥牙离开龟兹、疏勒、钹汗三地的距离都是在一个点上。因为《隋书·龟兹国》指出疏勒东去龟兹一千五百里,到突厥牙去可以不经龟兹而从拜城越过天山直到西突厥王廷,这样说成从疏勒至突厥牙为千余里,这个约数是对的。同时疏勒西去钹汗国千里,从钹汗国向东北直至突厥牙两千余里也是对的。而日本松田寿男却认为:“《隋书·钹汗传》的突厥牙为素叶城,即楚河上游的绿洲。还有在《隋书·疏勒传》的突厥牙也同样可以认为是在托克玛克附近。”①这个考订是错误的,因为素叶城位于钹汗的北面,疏勒的西北面,与《隋书》所记方向全不对头,显然与史实不符。
  由上述考订,对于突厥牙的方位既明,是知西突厥王廷既不在特克斯河流域,也不在裕勒都斯草原及溪谷,应该是在著名的巩乃斯草原。何以为证?因裕勒都斯草原在龟兹正北,不在西北,只有巩乃斯草原在龟兹西北。现在由巩乃斯河上源翻过一座海拔2800多米的达坂,即东入裕勒都斯草原,同时也可南下库车,北入独山子,这里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冲衢。今从巩乃斯河上游海拔2032米的巩乃斯林场有公路可通库尔勒市330公里,西至伊犁303公里,南距库车340公里,北至独山子240公里。可知从巩乃斯草原直到库车的公路,如在古时走山间马道,所称西北距库车六百里,正符合实情。
  特别重要的是巩乃斯草原不仅是伊犁河流域最好的草原,同时也非裕勒都斯草原可比。在特克斯河流域的特克斯、昭苏、巩留数县虽水草丰美,但或因山高岭陡,缺少平坦开阔的草原;昭苏盆地草原虽辽阔,但海拔高、气候寒;喀什河谷也是山岭连绵,草原不开阔;只有巩乃斯河雨雪丰沛,林茂草丰,草场宽阔,海拔较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得天独厚的理想草原区域。巩乃斯草原因巩乃斯河得名,今主要位于新源县境内,上游则属和静县。巩乃斯河发源于阿吾拉勒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交接处的安迪尔冰川区。自东向西,穿流在峡谷中,从乌拉斯台出山口后至阿拉图拜,傍山而过,流至巩乃斯种羊场与特克斯河汇合后注入伊犁河,全长358公里,集水面积353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50.4立方米/秒;年均径流总量15.89亿立方米,占新源全县总水量63.33%。
  巩乃斯河的主要支流恰甫河则发源于那拉提山冰川区,上游和中游一直夹在那拉提山和塔什伯山之间,从东至西流至阿克亚处,出山口后向西北流经二十余公里,在哈拉苏注入巩乃斯河,全长123公里。集水面积为161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7立方米/秒,年均径流总量为5.35亿立方米,占新源全县总水量的21.35%。在巩乃斯草原,不论冬夏,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6.1℃~9
  .3℃,1月平均气温﹣11.8℃~﹣17℃,年极端最高气温39.8℃(出现在8月),年极端最低温度为﹣35.7℃(出现在元月),全年可日照时数4442小时,实际日照数2400~2700小时,无霜期140~180天,年降水量260~880毫米之间,巩乃斯河上游林区年降水量更达917毫米。整个巩乃斯草原降雪尤为丰富,年均降雪日数40天,最多61天,最少21天。年均积雪日数114天,最长139天,最短93天。积雪厚度:中部为20~30厘米,最厚可达67厘米;西部为10~20厘米,最厚达41厘米;东部为40~50厘米,最厚达90厘米。由于东部主要为雪峰冰岭,这就为巩乃斯河水的补给提供了优良条件。
  由上可知巩乃斯河流域是丰水区域,冬夏气候也无暴冷暴热情况,同时海拔较低。现在新源县城及其以西地区草原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下,如则克台镇海拔760米。由新源县城向东海拔虽逐渐升高,但阿拉托贝乡海拔为1050米,康苏乡1100米,那拉提乡1240米,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活动和畜牧业的发展,古代就是塞种和乌孙族的活动中心地。现在那拉提乡以东15公里拉斯台的古墓地,就是塞种、乌孙、突厥族墓葬的集中地,草原中各种文物古迹颇为丰富。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这里繁殖着各种兽类和著名的中亚野苹果原始森林等。山地森林尤为丰富,有林地58.03万亩,主要树种有:雪岭云杉,欧洲山杨、山柳、桦木、忍冬等。雪岭云杉的树龄多在150年以上;还有较丰富的河谷次生林,分布于巩乃斯河上下游河漫滩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巩乃斯草原是游牧人的天堂,也是各类牲畜和植物繁殖的理想境地。单新源县所辖区内(还有一小部分属和静县)的草原总面积达1100万亩。其中有830多万亩植被优良的四季牧场。由于巩乃斯草原地貌多样,草场类型也多样,有广袤的河谷草原,山地草原,并具有冬草场、冬春草场、春秋草场、夏草场,所以季节性迁牧路线均不过长。按植被类型说,有高寒草场、山地草甸草场、草甸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低湿地草甸草场、沼泽草场。这种多类型的草场,具有不同的作用,适宜不同畜种的放牧。所以新源县不仅是伊犁最大的牧业县,而且是新疆最大的牧业县之一。1985年底各类牲畜存栏总数61.29万头。向为新疆细毛羊和伊犁马的基地县,也是国家和新疆商品牛基地县之一。原因是一向水足草茂、质量中等以上的草场占总面积的85%以上,亩产鲜草400公斤以上的草场也占70%以上,所以巩乃斯草原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每百亩的畜牧业产出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国内平均水平。
  位于巩乃斯草原以东的裕勒都斯草原,现为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区,面积23835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20517.9平方公里,有著名的开都河流贯其间。1985年全区各类牲畜存栏51万头。巴音布鲁克,蒙古语为富饶的泉水,现主要为南路土尔扈特蒙古族牧区,古为突厥语名称裕勒都斯,意思为星星平原。1985年该区总人口为14436人,其中蒙古族占78.53%。而巩乃斯草原单在新源县境内1985年就有219288人,其中以哈萨克人为最多,共91996人。虽然与巴音布鲁克草原面积大致相仿,但巩乃斯草原的人口却多于巴音布鲁克草原14倍多,牲畜也多。原因就是裕勒都斯草原的水、草、气候都不如巩乃斯草原好。首先裕勒都斯草原海拔2500米,比巩乃斯草原海拔高1000多米,地势高寒,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为﹣4.7℃,7月最高温28℃,1月最低气温可达﹣48℃,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平均为216.8~361.8毫米。这个降水量比巩乃斯草原少,因而从水、草、森林、气候等方面比较,裕勒都斯草原均不如巩乃斯草原。
  笔者于1990年8月详细考察了巩乃斯草原和裕勒都斯草原。当我从西向东进入巩乃斯大草原后,只见远处无边无际的淡绿、碧绿给远山系上了一条条长带、玉丝,构成了一幅开阔辽远的背景画面,充满着清新芬芳的气息。随处可见红一片、黄一片、白一片、紫
  一片,全是鲜花铺就的世界。在这鲜花的天地里,星罗棋布的哈萨克毡房,自得就如一朵朵雨后的嫩蘑菇;那羊群更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来去悠悠。而那丛林中、溪流畔、草野上更不时出现一匹又一匹,一群又一群高大矫健的天马,展现了天马故乡的雄姿;进入巩乃斯河上游的那拉提草原,景色更佳,芳草碧绿,鲜嫩流汁。进入巩乃斯林场区域,河流两岸是色调层次分明的白桦、河柳、青松交织成的天然林带,近旁是河流、荆条,远些是胡杨、桦林,再远些是郁郁青松,漫延到山腰;山顶是终年不化很耀眼的积雪,山脚是五彩缤纷的鲜花,愈往源头走,水势愈小,水也愈清碧,景色越加绮丽迷人,但见千山耸翠,万木葱茏。然后到了与裕勒都斯草原交界的巍峨冰达坂上,看到了巩乃斯河、开都河的源头。从达坂东下进入裕勒都斯草原,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天地,碧绿碧绿的草变成淡绿、甚至淡黄色了。草深林密的景象,一变而为草短林少,似乎巩乃斯的石头也肥得流油,这儿的石头却好像瘦得出汗,因为这里是天山以南。尽管这儿的马也很有名,但是风韵、神采比不上伊犁马。除了羊群外,还增加了牦牛。聪明勇敢的西突厥统治者不选择裕勒都斯草原作为王廷,而是把王廷建在巩乃斯草原,这是地理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应有的选择。
  巩乃斯草原还有一个突出之点是富产铁矿,这更是巴音布鲁克草原所比不上的。现在伊犁各县最好的铁矿在新源县的玉其开布台,那里的铁矿石质量好,含铁量达60%以上,是富铁矿。现在伊犁钢铁厂的主要矿石采自这里。公元568年初,东罗马哲斯丁(Justin)帝遣Cilicie人蔡马库斯(Zemarque)报聘西突厥王廷。“使抵康居,有若干突厥人向其售铁。弥南(Menandre)以为其意在示使臣知其国饶有铁矿”①。原来突厥是柔然的锻奴,是知突厥人长于炼铁,这里所以要向东罗马使臣售铁,不仅表示其国家产铁,同时也在显示其国力强大,因为冶铁技术高强,就表示武器先进,所以西突厥汗国十分重视铁器,而西突厥王廷选择在富有铁矿之地也是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
  综上观察,巩乃斯草原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宜牧、宜农、宜林、宜工的理想好地方。是以西突厥初期的王廷,只可能在巩乃斯草原,而不是松田寿男等说的裕勒都斯草原。中国也有些学者说鹰娑即裕勒都斯河谷。如薛宗正先生说:“西面可汗;建牙鹰安川(大裕勒都斯河谷)统领西域胡诸国,居日落之方,班序最末,为第四可汗。”②吴玉贵先生也说:“应娑即鹰娑,即今库车北裕勒都斯河谷。”③另外法国沙畹所说西突厥王廷在特克斯河流域也不正确。
  《旧唐书·西突厥传》称:“沙钵罗咥利失可汗,以贞观九年(635年)上表请婚,献马五百疋,朝廷唯厚加抚慰,未许其婚。俄而其国分为十部,每部令一人统之,号为十设,每设赐以一箭,故称十箭焉。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置五箭。其左厢号五咄六部落..其右厢为五弩失毕..自是都号为十姓部落。”从这个记载看好像“十姓部落”的名称从贞观九年(635年)才开始存在。可是在同传中却又说:“初,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这里室点密为西面可汗时是在西魏北周时期(552~575年)④。这和上述史料有矛盾,应以室点密时期已有十姓部落之说为准。因为十姓部落系由汉代乌孙发展而成,只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史书缺少记载,直到突厥崛起,又对中亚草原民族作了突出的叙述,从而显出了十姓部落之名。应该说十姓部落之名在室点密时已有记载,不是始于唐贞观年间。
  到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又指出了咄陆、弩失毕十姓所辖的部落名称:“咄陆五啜,一曰处木昆律啜;二曰胡禄居屈啜(居为屋之误——引者注),贺鲁以女妻之;三曰摄舍提暾啜;四曰突骑施贺鲁施啜;五曰鼠尼施处半啜。弩失毕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结阙俟斤,最为强盛;二曰哥舒阙俟斤;三曰拔塞斡暾沙钵俟斤;四曰阿悉结泥孰俟斤;五曰哥舒处半俟斤,各有所部。”①唐太宗平定西突厥后,即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为了便于管理天山以北直到中亚的草原区域,又任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统管十姓部落。孰知贺鲁竟利用唐官名义纠集一些叛乱分子,进行反唐的分裂活动,并于651年进行叛乱。唐朝即任命程知节、苏定方等率军征贺鲁,“至鹰娑川,突厥有二万骑来拒,总管苏海政与战,互有前却。既而突厥别部鼠尼施等又领二万余骑续至。定方正歇马,隔一小岭,去知节十许里,望见尘起,率五百骑驰往击之,贼众大溃,追奔二十里,杀千五百余人,获马二千匹,死马及所弃甲伏,绵亘山野,不可胜计”②。次年唐廷又任命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再征贺鲁,取得了全面胜利,在657年活捉贺鲁归降,于是即在原阿史那贺鲁所统区域设立了都督府及昆陵、濛池两都护府治理。在咄陆所属的鼠尼施鼠半部则设立鹰娑都督府管理。显然鹰娑都督府即因鹰娑山而得名。从上面所述中可知当时游牧在鹰娑山周围地区的是属十姓部落的鼠尼施部落。
  在上节中已经考证鹰娑山在今巩乃斯河流域,因而鼠尼施部落游牧的地区也主要是在巩乃斯草原。唯由于巩乃斯草原毗连裕勒都斯河谷,是以必有少部分鼠尼施部落游牧于裕勒都斯草原,但不能说鼠尼施部落主要在裕勒都斯河谷。《隋书·高祖纪》称:“开皇四年(584年)二月丁未,突厥苏尼部男女万余人来降。庚戌,突厥可汗阿史那玷率其属来降。”这里所说的苏尼部,实际就是鼠尼施部的同名异译。阿史那玷即阿史那玷厥,史籍又称“达头”。公元583年时突厥可汗沙钵略下诏召西面诸小汗发兵合师攻隋唐。阿史那玷厥拒不奉诏,阿波也因隋的离间而中道退兵,引起沙钵略不满,即发兵击阿波。于是达头、贪汗、潘那诸小汗也结成反沙钵略可汗联盟。在此矛盾激化下,西面诸小汗的联盟必须结束同隋朝的交战关系,遣使约和,并有部分苏尼部人即鼠尼施部人降隋。这段史实正好揭示了突厥汗国内战激化后的情势。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鹰娑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