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厥族的起源及其建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88
颗粒名称: 一、突厥族的起源及其建国
分类号: K289
页数: 9
页码: 84-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突厥族的起源和建国,以及突厥族的习俗。
关键词: 突厥族 建国 起源

内容

1.起源 突厥汗国的统治者是阿史那氏族,关于阿史那氏族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周书·突厥传》:“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隋书·突厥传》:“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作。”《北史·突厥传》:“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新唐书·突厥传》:“突厥阿史那氏,盖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阳,臣于蠕蠕,种裔繁衍。”《通典·突厥传》:“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盖匈奴之别种。”
  这些记载主要表明突厥是匈奴的别种,即与匈奴族不同。而突厥族的原居地点多数主张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也有人说在博格达山或叶尼塞河一带,只有极少数人说是平凉杂胡,后来也从平凉迁居金山。
  关于突厥的起源还流传一些重要传说,最主要的是说突厥源于狼种。《周书·突厥传》称:“遗一儿,·怜其小,月足弃泽中,突厥为邻国所破,且十岁,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而孕。彼王闻儿在,重遣杀之,狼负以东奔,匿于高昌国北之山穴,生十男,十男长大,各娶妻生子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子孙繁育,经数世出穴,臣于蠕蠕,居金山之阳为铁工,金山形似兜鍪,俗称兜鍪为突厥,遂以为号。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又说:“突厥之先,出于匈奴北之索国,有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或作七十),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阿谤步等并愚痴,国遂破灭;唯泥师都别感异气,能征召风雨,娶二妻,云是夏种,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其一国处折水;其一居践斯处折施山,即大儿也。山上有阿谤步种类,多寒露,大儿出火温养之,咸得全济,遂共奉为主,号为突厥,即讷都六设也。讷都六有十妻,所生皆以母族姓,阿史那为其小妻之子。”①
  以上传说,突厥源于狼种虽不可信,却说明了古代突厥人把狼作为图腾加以崇拜,从而在牙门上建狼头纛,“旗纛上施金狼头”,都是崇拜狼图腾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所说在高昌国北山洞穴内生十男,应该就是在博格达山周围地区,而指出的索国,应在叶尼塞河的中上游地区。由此可证,结合记载及传说,突厥族的发源地总是不出东部天山、阿尔泰山、唐努、萨彦岭一带。
  据史籍记载,阿史那氏原从属于柔然(蠕蠕)汗国,为柔然锻奴,他们在阿尔泰山南面冶炼铁矿,铸造铁制武器。阿史那氏族在土门(“万人长”之意。突厥碑文称Bumin)为其酋长时,逐渐强盛起来,并与西魏通使和建立了绢马贸易关系。
  铁勒诸部原役属于柔然汗国,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铁勒诸部为摆脱柔然可汗的奴役,准备向柔然可汗发动进攻。土门获悉这一消息后率众袭击铁勒诸部,尽降其众五万多帐落,壮大了阿史那氏的力量。土门依据自己扩大了的势力,遣使求婚于柔然,柔然酋领阿那瓌大怒,遣使辱骂土门说:“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②土门亦很气愤,杀柔然使者,与柔然决裂。转而求婚于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六月,西魏以长乐公主嫁土门。
  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土门发兵击柔然。柔然大败,其首领阿那瓌自杀。于是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号其妻为可贺敦,建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
  突厥在土门次子木汗(Mukan,汗又作扜、杆、皆为kan的异译)为可汗时,尤为强盛,史称木汗可汗“勇而多谋,遂击茹茹(柔然)灭之”,“西破西魏哒,东走契丹,北屏契骨,威服塞外诸国”③。当时突厥汗国的疆域极为辽阔,“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④。
  突厥率兵征西域,灭西魏哒的是土门弟室点密可汗。室点密与波斯结成联盟,大破〓哒,与波斯瓜分〓哒旧有领土,议定两国以阿姆河及此河以北的铁门为界。但为时不久,室点密又进攻波斯,扩拓领地至于罽宾,把〓哒旧日的领土完全占领①。《旧唐书·西突厥传》所载“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当是指室点密破〓哒,征服西域之史事。西域诸国的降服,为西突厥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室点密可汗卒,其子玷厥立,号达头可汗,又称步迦可汗。达头可汗继承父业,颇为强盛。隋开皇二年(582年),达头可汗与东面可汗沙钵略可汗不睦,于是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2.西突厥
  西突厥自分立之后,自成一国,统治中心在乌孙故地,东以阿尔泰山为界与东突厥接,西抵咸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尽有今新疆和中亚大部分地区。
  西突厥处罗可汗时,原役属于西突厥的铁勒诸部率众反抗,于是国势渐衰。至射匮可汗时,西突厥又强盛起来,曾反抗处罗可汗而自立为可汗的“延陀、契苾二部并去可汗称号以臣之”②。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射匮可汗卒,其弟统叶护可汗继位。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遂北并铁勒,西距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故地”③。统叶护可汗除原有的射匮可汗所建龟兹北的三弥山牙庭外,又在碎叶城与但逻斯(今塔拉斯)河之间的千泉建一夏都,以便管理所征服的中亚各国。
  统叶护可汗死后,西突厥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至沙钵逻咥利可汗时,西突厥分为两厢十部。左厢为五部咄陆,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右厢为五部弩失毕,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两厢十部又称“十箭人民”或“十姓部落”。
  西突厥自分为两厢十部之后,各部贵族集团常各立可汗,互争雄长,以致不相统一。当时西突厥一部分臣属于唐,一部分反唐。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为统一西域,平息反唐势力,稳定西域政局,与亲唐派结成联盟,经过多年征讨,终于在唐高宗显庆二年(651年)完成统一西域大业。唐在西域分设官职,西突厥汗国遂亡。
  西突厥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频繁的交往,并多次建立过联盟关系和臣属关系。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杨坚派元晖带着狼头纛及其他“礼数”出伊吾,去联络达头可汗,随后,达头可汗亦遣使至隋,隋朝以殊礼相待。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达头可汗亲自率部众到隋朝朝贡。隋开皇六年(586年),隋朝颁发历书于突厥,要求突厥奉行隋朝的正朔。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隋军与臣属隋朝的西突厥部落共同北伐,以后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多个铁勒部落臣属隋朝。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西突厥契苾部遣使隋朝,表示愿意接受隋朝的统治。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率其弟达度设、特勤大奈(即史大奈)等人至隋,受隋封为曷萨可汗,娶隋信义公主为妻,死后即葬于内地。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西突厥射匮可汗遣其侄率领西蕃诸胡到隋朝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内附”。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西突厥与高昌并遣使朝贡。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贡条支巨卵”①。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叶护可汗遣使唐朝,高祖“宴西突厥之使,奏九部乐于庭,赐帛各有差”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西突厥叶护可汗遣使请婚”③。同年四月,“遣使献师子皮”八月“遣使献名马”④。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统叶护可汗遣使求婚于唐,唐答应结亲。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统叶护可汗“遣珍珠统俟斤与高平王道立来献万钉宝钿金带马五千疋(匹)”⑤。唯当时唐通西突厥道路为东突厥所阻,未能即刻成亲,后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所杀,婚事遂止。
  统叶护可汗死后,其后的奠贺咄可汗和肆叶护可汗皆遣使来朝,各请婚于唐。唐太宗因其国乱,战争不息,未允其请求⑥。唐贞观六年(632年),游牧于热海(伊塞克湖)附近的契苾部,在首领契苾何力率领下臣属于唐朝,并东迁到内地。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阿史那社尔亦效法契苾何力率众东迁内地,臣属于唐。同年,沙钵罗咥利失可汗“上表请婚,献马五百疋(匹),朝廷唯厚加抚慰,未许其婚”⑦。
  乙毗沙钵罗叶护被立为西突厥可汗后,“累遣使朝贡,太宗降玺书慰勉。贞观十五年(641年)令左领将军张大帅往授焉,赐以鼓纛”⑧。沙钵罗叶护为西突厥可汗时,咄陆兵强,屡与沙钵罗叶护交战。双方皆遣使长安,“帝赖以敦睦,令各罢兵■。咄陆杀沙钵罗叶护可汗后,弩失毕不愿让,咄陆为西突厥可汗,“遣使者至阙下,请所立。帝遣通事舍人温无隐持玺诏与国大臣,择突厥可汗子孙贤者授之,乃立乙屈利失乙毗可汗之子,是为乙毗射匮可汗”①。
  乙毗射匮可汗立,“改馆使者,悉还之长安”。后又“遣使贡方物,请赐婚,太宗许之”②。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8年)阿史那贺鲁率其部内属,诏居庭州,“寻授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高宗即位,进拜左骁卫大将军,瑶池都督如故”③。
  自此之后,唐与西突厥关系日益密切。
  3,突厥社会
  东西突厥原为一体,其制度基本相同,史籍所记突厥官号繁多。《周书·突厥传》称:“大官有叶护、次设、次特勒(勤)、次俟利发、次吐屯发,及余小官凡二十八等,皆世为之”。《通鉴·突厥传》载:“其官有叶护、有设、有特勤,常以可汗子弟及宗族为之,又有乙斤、屈利啜、阎洪达、颉利发、吐屯、俟斤等官,皆代袭其位。”
  兹将突厥主要官号,略述于后。
  (1)可汗、汗。可汗是汗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汗国内土地、牲畜的最高所有者。可汗在汗国内“征发兵马,科税杂畜”④时,将数字刻在一块木板上,放上一个金镞箭,蜡封加印,以为信契。
  可汗又可分封若干子弟为“小可汗”,乐为“汗”,“汗”为其属部的最高统治者。
  (2)俟斤。又作“俟勤”、“夷离堇”、“移里堇”,皆为“Irkin”的异译。俟斤原为部落首领之称,突厥建国后为诸部酋长之号。
  突厥又有大俟斤,其权力在俟斤之上。
  (3)亦都护(Iduk-kut)。又作“亦都兀惕”,均为“Iduk-kut”的音译。为拔悉密部酋长之号,汉义为“神圣幸福”、“神圣威武”。
  (4)特勤(Tegin)史籍多误为“特勒”。首先为此名勘误者为元朝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2《取》一诗自注称:“和林城,苾伽可汗之故地也。岁乙未(1235年),圣朝太宗皇帝城此,起万安宫,城西北七十里,有毗伽可汗宫城遗址。城东北七十里,有唐明皇开元壬申御制书《阙特勤碑》。…….其像迄今存焉。其碑汉文,‘特勒’殷勤之‘勤’字。唐新、旧史凡特勤皆作御勒之‘勒’字,误也。诸突厥部之遗俗,呼其可汗之子弟为特勤。特勤,字也,则与碑文符矣。碑云:‘特勤毗伽可汗之令弟,可汗犹朕之子也’。唐新、旧史并作毗伽可汗,勤、苾二字,书以碑文为正。”“特勤”,又作“敕勒”、“狄银”、“的斤”、“特银”皆为突厥语“Tegin”的异译。为可汗子弟的官号。
  (5)叶护(Yabqu)。原为西突厥酋领的称号,后来西突厥酋领称可汗,“叶护”为一部族酋长之称。《史记·匈奴列传》有“翕侯”一名,即“叶护”异译;另在《史记·大宛列传》、《汉书》的《乌孙传》和《张骞传》均记乌孙有“翕侯”,颜师古注云:“翕侯”,乌孙大臣官号。《汉书·西域传》称大月氏有“五翕侯”。
  (6)达干(Tarkan)。又译作“达官”,为“Farkan”的异译。“Tarkan”系单数,复数为“Tarkat”,其义为“大臣”,复数为“大臣们”之义。
  (7)设(Xad),又作“杀”、“察”。《周书》注“设”。职务为“别部领兵者谓之设”,可建立牙帐,专制一方。
  (8)匐(Beg)。又有“别”、“伯”等异译,今译作“伯克”。为一般官员的称号。
  (9)梅录。又作“梅录”、“密禄”、“媚禄”、“杯禄”,均为突厥语“Buruk”之异译,汉义为“统兵者”。
  (10)啜(qur),西突厥咄陆五部各有酋领,称“啜”为一姓部落之长。
  (11)颉利发。又有“俟利发”、“俟利弗”、“俟利发”、“希利发”等异译。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时授西域诸国王之号。
  (12)吐屯。为监察之官,《太平广记》卷250引《唐御史台记》言:“突厥谓御史
  为吐屯”,可见“吐屯”与唐御史相同,唐御史以监察为职责。突厥官号除上述外,尚有不少,兹不一一缕述。突厥社会生产以畜牧业和狩猎业为主。《北史·突厥传》载:“随逐水草迁徙,
  以畜牧射猎为事。”凡生活所需,均取自牲畜。其俗“食肉饮酪,身衣裘褐”①。突厥人还以马奶制成马奶酒,《太平寰宇记》卷196《突厥传》记其人“饮马酪为酒取醉,歌呼相对”。东罗马使臣谒见室点密时,“可汗饮之以酒,酒非葡萄所酿,似为马乳所制”②。
  突厥人除了经营畜牧业和狩猎业外,还兼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生产主要出现在今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这一带有定居的农业区和城镇,主要耕种小麦和小米,并种植果树。
  突厥人很早就有了手工业生产。突厥原为柔然锻工,他们很早就掌握了冶铁技术,其他如皮革加工、纺织、刺绣和陶器等手工业也有较高的水平。
  突厥地处东西商道上,商业也成为其经济活动之一。他们东与中原王朝,西与波斯和东罗马等国有商业往来,各自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
  突厥是一个庞大的多部落国家,突厥统治集团不仅依靠武力,而且借助法制手段来治理所属人民。《隋书·突厥传》记突厥“家法”,突厥的阙特勤碑曾多次提及“突厥法制”和“祖先法制”。
  突厥法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主要表现在“地分”和畜印。“地分”或“分地”,即有定界的牧地。各统治集团、各部落均有自己的游牧地。匈奴人“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①。突厥人也是“虽移徙无常,而各有地分”②。统治集团的分地,外人不得侵犯;本部落的分地,只准本部落的人使用,其他部落的人不得进入牧放牲畜。但这种部落分地,形式上是部落内集体使用的财产,实际上为各部落酋长所控制,成为剥削牧民的物质基础。
  在古代突厥人中,畜印是畜群所有权的标志。在一定“地分”之内牧养的牲畜,是突厥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③。足见畜群在突厥社会中的重要性。在《唐会要》卷72所载突厥诸部马印正是为了保障畜群的所有权,便于畜牧管理,以免互相混杂,减少部落纠纷。这种部落畜印虽是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制的遗风,但畜产私有的现象,在突厥人中已经十分普遍了。突厥贵族虽然没有私人畜印,但他们拥有的私畜数目却非常惊人。如毗伽可汗之弟阙特勤有“四千雄马”④。这些贵族畜群,除通过自然增殖外,还依靠暴力掠夺和“科税杂畜”⑤。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有数量如此之多的畜群。
  突厥人为维护社会秩序,制定了刑法。《北史·突厥传》称:“其刑法:反叛、杀人及奸人之妇,盗马绊者皆死,淫者割势而腰斩之;奸人女者重责财物,即从其女妻之,斗伤人者随轻重输物,伤目者偿以女,无女则输妇财,折腰体者输马;盗马及什物者各十余倍征之。”
  据上所引材料看,突厥犯罪可分四类,一为国事罪,如反叛等;二为侵犯财产罪,如盗马律,盗马及什物;三为妨害家庭罪,如奸人之妇,奸人之女及淫者;四为侵犯人身罪,如杀人及斗伤人等。其刑罚相应的可分为几类,其一为死刑,国事罪及淫者、盗马律者处死刑,其一为罚款及赔偿。赔偿多少,视犯罪轻重而定。赔偿手段包括马及女。此外,据其他资料记载,突厥还有体刑和苦役流刑及“禁锢随军”之刑。
  突厥的社会阶层可分为贵族、臣民、平民、百姓和奴隶。贵族即突厥汗国统治者阿史那氏族,突厥可汗都出自这个氏族。突厥汗国是阿史那氏的“家产”。他们靠剥削人民为生,生活奢侈,养尊处优。衣、食、住、行都相当豪华。如东罗马使者蔡马库斯出使西突厥时,见到室点密的宫帐,扎在一个谷地,四周皆金山环抱,可汗坐的是金椅,金椅安放在四个金制孔雀的上面。有的金椅有两个轮子,当要行动时,可由一匹马挽之。室点密的床全系用黄金制成,毡房中陈列的饮器、酒器与坛子,也全是金制。毡房的木柱上都覆以金箔,毡房四周挂有华丽的五颜六色的丝织品,牙帐前有许多的车辆,内装大量的银制品,包括盘、碟以及无数银制的乌兽等动物⑥。过了六十年之后,玄奘至西突厥,亦见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骄奢豪华的生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方事畋游,戎马甚盛,可汗身着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皂练裹后垂。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编发,围绕左右”,“可汗居一大帐,帐以金华装之,炫眩人目。诸达官于前列长筵两行侍坐,皆锦服赫然。余仗卫立于后。观之,虽穹庐之君亦为尊美矣”①。这些记载都反映了突厥贵族的生活情况。
  “臣民”,突厥语称“Tat,”是统治集团的下层人物。他们一方面受统治集团上层人物的驱使,一方面又压榨自己属下人民。
  “平民”,突厥语称“Karabodun”,他们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但又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有自己的畜群和私有财产。
  突厥奴隶有男奴和女奴之分。男奴称“kul”,女奴称“kung”。突厥的奴隶主要来自战俘,史载突厥“抄掠资料,皆入将士”②。这显然与匈奴一样,“所得卤获,因此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取利”③。突厥所掳掠的人,大都成为奴隶。
  突厥人的家庭是以父权制为基础的家庭,男人主要从事看管牲畜,狩猎和征战,而所有家务及其他生产劳动均由妇女承担,所以家庭经济大权主要在妇女手中。家庭的衣食住行及接人待客,全取决于妇女。此外,妇女常参与社会政治事务。
  突厥人的婚姻,《北史·突厥传》称:“男女咸盛服饰,会于葬所。男有悦爱于女者,归即遣人聘问,其父母多不违。”据此可知,突厥青年男女有利用所相会之机来寻找配偶的习俗。他们之所以在这种“赘面且哭,血泪俱流”的场合来追求配偶,并不是出于迷信,而是由于游牧人民的分散和经常的流动,严重限制了部落之间的社会活动。突厥重视葬礼,邻近所有部落的男男女女都必须来参加。这就给各部落之间的青年男女创造了一个难得的聚会之机,于是“男女咸服饰,会于葬所”以选择配偶。
  突厥的丧葬,据《周书·突厥传》载:“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诸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一诣帐门,以刀势面,且哭,血泪俱流,如是者七度,乃止。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春秋死者,候草木黄落,秋冬死者,候华叶荣茂,然后始坎而座之。葬之日,亲属设祭及走马剺面,如初死之仪。葬讫,于墓所立石建标,其石多少,依平生所杀人数,又以祭之羊马头,尽悬挂于标上。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饰,会于葬所。”
  突厥人崇拜天地日月,《周书·突厥传》载:“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生也。”此与匈奴“单于朝出营敬日之始出,夕拜月”,略同④。又突厥人“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於都斤’,四(应作西)五百里有高山迥出,上无草树,谓其为勃登凝黎,夏言地神也”①。这些记载都说明了突厥人崇拜天、地、日、月。
  突厥人有自己的文字。《周书·突厥传》载“其书字类胡”,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亦记述:“突厥诸国字源二十五音,转而相生。用之备物,书以横读,自左而右,文记渐多逾广。”
  19世纪发现的突厥《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和其他碑文,使我们能够了解早已停用的突厥文字。经过丹麦著名语言学家汤姆森解读后,知道古代突厥文既不是纯粹的音素文字,是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它由38~40个符号组成。有8个元音,一般只用4个符号表示,其余为辅音,文字从右到左横写,词与词一般用两点(:)分开。由于这种文字的外形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如尼文相似,所以一般都称为古代突厥如尼文。又因这种文字在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发现,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鄂尔浑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