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车国的统辖疆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82
颗粒名称: 二、高车国的统辖疆域
分类号: K235
页数: 3
页码: 74-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车国的统辖疆域,高车国建立后,屡败柔然追击,占据了柔然西北部即“匈奴故地”,和历史上建立政权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扩展游牧区,“部落的融合,从而各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①。高车国统辖疆域最大范围时的四至,史书虽少明确记载,但根据零星史料,还是可以勾画出来的。这里讲的高车国疆域,不仅包括其直辖领地,也包括融入高车国的其他民族的领地和附属小国。
关键词: 高车国 统辖疆域 龟兹

内容

高车国建立后,屡败柔然追击,占据了柔然西北部即“匈奴故地”,和历史上建立政权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扩展游牧区,“部落的融合,从而各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①。高车国统辖疆域最大范围时的四至,史书虽少明确记载,但根据零星史料,还是可以勾画出来的。这里讲的高车国疆域,不仅包括其直辖领地,也包括融入高车国的其他民族的领地和附属小国。
  西:与悦般相邻。《魏书·西域传》称:“乌孙国..在龟兹西北,去代一万八百里。其国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山中,无城郭,随畜逐水草。”同书还说:“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其先..西走康居,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其风俗语言与高车同,而其人清洁于胡。”乌孙因柔然势力进入西域,有一部分西迁,悦般乘机占领了“乌孙旧境”,大概即游牧于今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等县,而高车族则在龟兹以北大小裕勒都斯,巴仑台和阿拉沟一带。是以高车国既已控制龟兹、焉耆、鄯善等地,必与悦般接壤。悦般与柔然国为敌,曾遣使北魏,“求与王师俱讨蠕蠕,帝许之”。而摆脱统治的高车国西境与悦般东境相接是可信的。
  南:疆界至塔里木盆地南端。据《魏书·高车传》称:“五年(十五年之误——引者)①,高昌王可至罗杀首归兄弟,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麴嘉为左右长史。”这段记载清楚地说明高车国已控制了高昌地区,而原高昌的车师前部或迁徙,或融入当地新的统治民族高车中。同传讲:“高车国,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东西二千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东去长安四千九百里..去敦煌十三日行。..北有赤石山,七十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铁勒界也。”贪汗山即今博格达山。据此可知,这时西部高车势力已控制了天山北路。到弥俄突统治(507~516年)时,阿伏至罗创建的高车国达到极盛,版图已发展到最辽阔,此后盛极而衰。及蠕蠕伏图为高车所杀,嘉又臣高车。初前部胡人悉为高车所徙,入于焉耆,焉耆又为〓哒所破灭,国人分散,众不自立,请王于嘉,嘉遣第二子为焉耆王以主之。这一史实在《南齐书·芮芮虏传》中可印证出时间“先是,益州刺史刘悛遣使江景玄使丁零,宣国威德。道经鄯善、于阗,鄯善为丁零所破,人民散尽”。查永明九年(491年)正月甲午至十一年(493年)二月丙午刘悛为益州刺史时,这三年中刘悛曾派江景玄使高车国,江景玄至鄯善,人民已散尽,可见最晚在493年高车国已统辖了鄯善,迫使鄯善迁徙,而遣车师人到鄯善驻守。高车国对鄯善的统治直到497年被柔然夺回才结束。由以上分析,5世纪末,高车势力一度统治了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有的学者认为“西部高车,到5世纪末,仍以今博格达山脉为南界”②。这与史实不符。
  东:与北魏为邻。据袁翻向魏孝忠奏称:“西海郡(今居延海一带——引者)..正是北虏往来之冲要,汉家行军之旧道;..宜遣一良将,加以配衣(禁军),仍令监护婆罗门。..虽外为置蠕蠕之举,内实防高车之策。..斯固安边保塞之长计也。”③可知高车国的建立使北魏措手不及,一边答应与高车联合进攻柔然,另外又极力向西扩张自己的势力,策动高车人杀死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立的高车王张立明,另立亲魏的马儒为王,并唆使马儒将高昌人“举国迁于伊吾”,为魏守边。公元508年,高车国“弥俄突寻与蠕蠕主伏图战于蒲类海北,为伏图所败,西走三百余里。伏图次于伊吾北山..世宗遣孟威..至伊吾,蠕蠕见威军,怖而遁走。弥俄突闻其离骇,追击大破之,杀伏图于蒲类海北”④。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伊吾北山即今哈密北的库舍图岭。可知当时伊吾以西是高车驻牧地,所以伏图不敢西进,只好驻扎于哈密北山中。弥俄突则在当地人民支持下,重整旗鼓,不久迅速回军,取得大胜。可见高车国东达伊吾,即北魏边界。
  北魏出兵高车,屡次均出国界到达高车牧地,且以大量高车人“徙置漠南千余里之地”,而高车诸部亦“常侵扰国家”。北魏边境上有大量的高车人居住,并以高车人为主守军镇。使这些人很快吸收了汉文化,加速了融合。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高车驻牧地与北魏边界很难明确区分,其东达到北魏的西界。
  东北:至色楞格河、土拉河、鄂尔浑河一带,即东西高车驻牧地分界地带。前面已提到高车诸部散布于蒙古高原,而柔然鼎盛时势力已达西域。西部高车反叛,败豆仑可汗,与那盖分兵追击,“豆仑频为阿伏至罗所败,乃引众东徙”。王廷南迁,也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公元5世纪中期柔然王廷原在鄂尔浑河东侧,阿伏至罗追击豆仑,肯定达到鄂尔浑河,才迫使柔然徙王廷。
  北:达阿尔泰山。公元5世纪中叶以后,高车的一部分“徙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这就是后来崛起的西部高车。据《魏书·袁翻传》称:“西海郡本属凉州,今在酒泉直北,张掖西北二千里,去高车所住金山一千余里。”这是高车国最北达阿尔泰山的有力佐证。
  每个王朝,政权的统辖疆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里所说的是指高车国统治达到鼎盛时的疆域范围。有的学者以阿伏至罗立国之初的辖境为其范围说:“他们统治的地方都在‘前部西北’也就是在博格达山至阿尔泰山之间的地区。”①这种说法不妥。尽管高车国对鄯善,等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的统治只有七年(491~497年),而丁零族确曾统治过这一带,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综上所述,高车副伏罗部自公元487年建高车国,至公元541年被柔然灭亡,历七主,共54年。在弥俄突统治时(507~516年)达极盛,版图达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至阿尔泰山;南达高昌、焉耆、龟兹、鄯善;西接悦般,东邻北魏。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