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龟兹与高车王国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龟兹与高车王国的关系
分类号: D829.11
页数: 5
页码: 72-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与高车王国的关系,分别记述了高车国的建立、高车国的统辖疆域等。
关键词: 龟兹 高车王国 关系

内容

一、高车国的建立
  高车副伏罗部为什么一定要往西域迁,迁回西域后又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了高车国,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高车副伏罗部没有迁往西域之前,自今阿克苏以东,包括龟兹、焉耆、高昌、伊吾在内的广大天山和绿洲地区已有不少高车同族及其亲缘部落在耕牧,《汉书·西域传》称:“至宣帝时……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其中车师前国,王治天山以南的交河城;车师后国,王治天山以北的务涂谷,在山北同时还有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后汉时依然分为车师前后部。《后汉书·西域传》还特别指出车师前后部及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为车师六国,由此可知他们都是车师人,即车师族所属各部落。由于他们位处东西丝绸通道,又扼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西汉和匈奴贵族争夺西域,重点始终是在东部天山车师人居地,很显然,谁能控制车师族,谁就能称雄西域。所以两汉四百年中,车师地区是汉和匈奴贵族间战争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从两汉到魏晋,车师在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有了较为安定的社会后,其力量不是削弱,而是有所发展了。《三国志·魏略西戎传》称:“从玉门关西北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皆并属车师后部王。…….魏赐其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受魏王印”。可见魏晋时天山北麓自巴里坤至玛纳斯一带都已受车师后部王统治。
  而宋人赵明诚编《金石录》卷20《晋护羌校尉彭祈碑》中已把公元3世纪末游牧于龟兹、焉耆一带天山中的游牧部落称为白山丁零,足见晋人于公元3世纪末,即把车师及焉耆、龟兹一带的游牧及农耕部落均称之为丁零,可知高车的所以西迁西域是因那里早有不少同族人,从而取得胜利并迅速建立高车国。
  当公元442年匈奴后裔沮渠无讳袭据高昌后,经常攻击车师前部,因此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车师王车夷洛即向北魏遣使上书称:“臣国自无讳所攻击,经今八岁。人民饥荒,无以存活。贼今攻臣甚急,臣不能自全,遂舍国东(应为西之误——引者)奔、三分免一,即日已到焉耆东界。思归天阙,幸垂账救。于是下诏抚慰之,开焉耆仓给之。”①这不仅可知前部车师人已有三分之一西迁焉耆,尚有三分之二留于前部本土,受沮渠无讳统治,到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西迁焉耆一带后,为了便于管理和集中力量对付柔然贵族,又把车师遗民迁往焉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车师与龟兹、焉耆一带人民大都是同族。
  高车副伏罗部于公元487年西迁,史书明说是至车师前部西北,与悦般为邻,其所到地域虽然说得比较笼统,但仍可知其西迁十余万落立足的基本区域是在焉耆、龟兹一带的山区和绿洲,因那时悦般主要游牧在伊犁河上游。
  当车师被柔然攻破时,高车贵族就已有计划地把高车族人迁往焉耆、龟兹地区山区,藉以防阻柔然族的入侵。而柔然贵族控制高昌地区后,尽管仍以高昌人阚伯周为王,没有立柔然人为王,显然只有阚伯周完全充当柔然贵族的傀儡才能如此。是以高车贵族总是首先袭杀柔然所立的高车王,而立亲近于高车族的人为王,并于公元490年派胡商越者去北魏,表示愿结盟好,以共讨柔然。因而于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杀柔然所立高昌王阚伯周子首归兄弟,另立敦煌人张孟明为高车王,控制了高昌地区,并伸展势力至焉耆、罗布泊、且末地,于是柔然和北魏几派势力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激烈斗争。不久张孟明被杀,众人暂推马儒为王,即遣使至魏,谋图将高昌人民内迁,又遭反对,因而马儒又被杀。即立金城榆中人麴嘉为高昌王,史称“嘉又臣属于柔然可汗那盖”①。
  高车和柔然在高昌地区的厮杀,使得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这种残酷的兼并战争,在《魏书》、《北史》的《高车传》中虽叙述不多,但从高车王于公元497年、508年、518年三次向北魏请求举国内徙的事实,就可以想见柔然族和高车族在这一地区兼并的剧烈,生产破坏的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的巨大。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举国内徙。公元509年,蠕蠕主伏图为高车所杀后,原臣于柔然主那盖的高昌王麴嘉,又立即臣属于高车。从这以后,柔然势力稍衰,高车势力增强。从这也可知《宋书·索虏传》所称:“芮芮部众殷强,岁时遣使请京师(指远都在建康的南朝宋——引者)与中国亢礼,西域诸国焉耆、鄯善、龟兹、姑墨东道诸国并役属之。”这个记载是据传闻而误记的,也可能是柔然使者为欲表示自己力量强大的欺骗的话。因为高车在西域的主要根据地龟兹、焉耆及吐鲁番地北部山区,柔然一直没有巩固住对高昌地区的占领,旋得旋失;而高车则布重兵于托克逊西通焉耆的山区,所以柔然从未占领过焉耆、龟兹、姑墨地区。
  大约在公元5世纪最后十年里,建国于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哒,为了打通从中原通向里海的丝绸大道,向东伸展势力至高车国地区,先杀穷奇,掳去其子弥俄突等,于是穷奇所辖部众分散,加剧了高车国内部的矛盾。阿伏至罗也因残暴失众,为其部众所杀。即拥立宗人跋利延为王。至507年,〓哒极想利用高车部众以反对柔然,因而即唆使高车部众杀跋利延,而立能听命于中队委哒的弥俄突。
  这时柔然势力仍甚猖獗,而〓哒因远居中亚,一时尚难用实力援助高车国以抗柔然。所以弥俄突就多次遣使去北魏联络并贡方物,谋图北魏对柔然的西进势力有所牵制。此时柔然主伏图在蒲类海一带猛攻高车军,失败被杀;不久,柔然主丑奴又继续率军进攻并擒杀了弥俄突,由是许多高车部众亡入〓哒。在〓哒的支持下,高车经过几年努力,又遣弥俄突弟还主高车国,继续遣使至魏,伊匐被北魏册为镇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高车国,即行率军大败婆罗门。
  这时柔然酋领阿那壤利用北魏政治腐败,势力日衰之际,又重返漠北,势力复振,并乘机击败伊匐。由于高车国内各种矛盾加剧,因此伊匐败归之后,即为其弟越居所杀,越居即自立为高车王。不久,越居又为阿那瓌击败,于是伊匐子比适又杀越居而自立为王。这样经过多次战争内讧,社会不得安定,经济无所发展,人民生活困难,导致国力日衰,高车国终于在东魏兴和三年(541年)被柔然所灭,去宾只好率一部分部众逃奔东魏。《魏书·孝静帝纪》称:“阿伏罗国主副伏罗越居子去宾来降。”高欢虽仍封去宾为“高车王、安北将军、肆州刺史”。准备仍派他回西域“招慰”高车族部众以复国。不久,去宾病死于邺都,高车国走完了其历史全程。
  高车国虽然只在龟兹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存在半个多世纪,可是他所建立的业绩,为促进统一事业和维护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谨列高车国世系于下:
  (1)阿伏至罗(大王子)..(2)跋利延
  (3)弥俄突
  (2)穷奇(储主)(4)伊匐—(6)比适
  (5)越居→(7)去宾
  二、高车国的统辖疆域
  高车国建立后,屡败柔然追击,占据了柔然西北部即“匈奴故地”,和历史上建立政权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扩展游牧区,“部落的融合,从而各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①。高车国统辖疆域最大范围时的四至,史书虽少明确记载,但根据零星史料,还是可以勾画出来的。这里讲的高车国疆域,不仅包括其直辖领地,也包括融入高车国的其他民族的领地和附属小国。
  西:与悦般相邻。《魏书·西域传》称:“乌孙国..在龟兹西北,去代一万八百里。其国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山中,无城郭,随畜逐水草。”同书还说:“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其先..西走康居,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其风俗语言与高车同,而其人清洁于胡。”乌孙因柔然势力进入西域,有一部分西迁,悦般乘机占领了“乌孙旧境”,大概即游牧于今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等县,而高车族则在龟兹以北大小裕勒都斯,巴仑台和阿拉沟一带。是以高车国既已控制龟兹、焉耆、鄯善等地,必与悦般接壤。悦般与柔然国为敌,曾遣使北魏,“求与王师俱讨蠕蠕,帝许之”。而摆脱统治的高车国西境与悦般东境相接是可信的。
  南:疆界至塔里木盆地南端。据《魏书·高车传》称:“五年(十五年之误——引者)①,高昌王可至罗杀首归兄弟,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麴嘉为左右长史。”这段记载清楚地说明高车国已控制了高昌地区,而原高昌的车师前部或迁徙,或融入当地新的统治民族高车中。同传讲:“高车国,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东西二千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东去长安四千九百里..去敦煌十三日行。..北有赤石山,七十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铁勒界也。”贪汗山即今博格达山。据此可知,这时西部高车势力已控制了天山北路。到弥俄突统治(507~516年)时,阿伏至罗创建的高车国达到极盛,版图已发展到最辽阔,此后盛极而衰。及蠕蠕伏图为高车所杀,嘉又臣高车。初前部胡人悉为高车所徙,入于焉耆,焉耆又为〓哒所破灭,国人分散,众不自立,请王于嘉,嘉遣第二子为焉耆王以主之。这一史实在《南齐书·芮芮虏传》中可印证出时间“先是,益州刺史刘悛遣使江景玄使丁零,宣国威德。道经鄯善、于阗,鄯善为丁零所破,人民散尽”。查永明九年(491年)正月甲午至十一年(493年)二月丙午刘悛为益州刺史时,这三年中刘悛曾派江景玄使高车国,江景玄至鄯善,人民已散尽,可见最晚在493年高车国已统辖了鄯善,迫使鄯善迁徙,而遣车师人到鄯善驻守。高车国对鄯善的统治直到497年被柔然夺回才结束。由以上分析,5世纪末,高车势力一度统治了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有的学者认为“西部高车,到5世纪末,仍以今博格达山脉为南界”②。这与史实不符。
  东:与北魏为邻。据袁翻向魏孝忠奏称:“西海郡(今居延海一带——引者)..正是北虏往来之冲要,汉家行军之旧道;..宜遣一良将,加以配衣(禁军),仍令监护婆罗门。..虽外为置蠕蠕之举,内实防高车之策。..斯固安边保塞之长计也。”③可知高车国的建立使北魏措手不及,一边答应与高车联合进攻柔然,另外又极力向西扩张自己的势力,策动高车人杀死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立的高车王张立明,另立亲魏的马儒为王,并唆使马儒将高昌人“举国迁于伊吾”,为魏守边。公元508年,高车国“弥俄突寻与蠕蠕主伏图战于蒲类海北,为伏图所败,西走三百余里。伏图次于伊吾北山..世宗遣孟威..至伊吾,蠕蠕见威军,怖而遁走。弥俄突闻其离骇,追击大破之,杀伏图于蒲类海北”④。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伊吾北山即今哈密北的库舍图岭。可知当时伊吾以西是高车驻牧地,所以伏图不敢西进,只好驻扎于哈密北山中。弥俄突则在当地人民支持下,重整旗鼓,不久迅速回军,取得大胜。可见高车国东达伊吾,即北魏边界。
  北魏出兵高车,屡次均出国界到达高车牧地,且以大量高车人“徙置漠南千余里之地”,而高车诸部亦“常侵扰国家”。北魏边境上有大量的高车人居住,并以高车人为主守军镇。使这些人很快吸收了汉文化,加速了融合。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高车驻牧地与北魏边界很难明确区分,其东达到北魏的西界。
  东北:至色楞格河、土拉河、鄂尔浑河一带,即东西高车驻牧地分界地带。前面已提到高车诸部散布于蒙古高原,而柔然鼎盛时势力已达西域。西部高车反叛,败豆仑可汗,与那盖分兵追击,“豆仑频为阿伏至罗所败,乃引众东徙”。王廷南迁,也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公元5世纪中期柔然王廷原在鄂尔浑河东侧,阿伏至罗追击豆仑,肯定达到鄂尔浑河,才迫使柔然徙王廷。
  北:达阿尔泰山。公元5世纪中叶以后,高车的一部分“徙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这就是后来崛起的西部高车。据《魏书·袁翻传》称:“西海郡本属凉州,今在酒泉直北,张掖西北二千里,去高车所住金山一千余里。”这是高车国最北达阿尔泰山的有力佐证。
  每个王朝,政权的统辖疆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里所说的是指高车国统治达到鼎盛时的疆域范围。有的学者以阿伏至罗立国之初的辖境为其范围说:“他们统治的地方都在‘前部西北’也就是在博格达山至阿尔泰山之间的地区。”①这种说法不妥。尽管高车国对鄯善,等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的统治只有七年(491~497年),而丁零族确曾统治过这一带,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综上所述,高车副伏罗部自公元487年建高车国,至公元541年被柔然灭亡,历七主,共54年。在弥俄突统治时(507~516年)达极盛,版图达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至阿尔泰山;南达高昌、焉耆、龟兹、鄯善;西接悦般,东邻北魏。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