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龟兹受中原北魏王朝统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79
颗粒名称: 五、龟兹受中原北魏王朝统治
分类号: K235
页数: 4
页码: 68-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受中原北魏王朝统治,鲜卑军事贵族未建国称魏之先,最强盛时的疆域已尽有匈奴故地。
关键词: 龟兹 北魏王朝 统治

内容

鲜卑军事贵族未建国称魏之先,最强盛时的疆域已尽有匈奴故地。《魏书·卷一》称:“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是以鲜卑族及西域各族人民早有密切关系,如公元433年左右(延和中)就已受车师王“(车)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赐绢一百匹、绵一百斤、绣衣一具、金带鞾帽”①。所以至公元439年翦灭北凉后,就承继了魏晋及五胡十六国时在西域的疆土,积极经营西域。
  当北凉后裔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率军占领鄯善、高昌地区后,谋图据以抗北魏,并臣降于宋,阻断西域各国与北魏的通道,因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于太平真君九年(448年),遣散骑常侍在周公万度归乘传发凉州兵往讨。他先把辎重留于敦煌,仅率五千轻骑径度流沙。进入鄯善境后,见鄯善人众布野,乃敕吏卒不得侵掠,鄯善戍守感动于北魏士卒的军纪严肃,都不战而降。鄯善王真达也面缚出降。于是北魏即于是年5月派交趾公韩牧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镇守,并收赋税,“比之郡县”②。
  万度归平定鄯善后,又因焉耆、龟兹依恃路远及地形险要,遮截西域各国朝贡北魏的使者,因此拓跋焘又诏万度归往讨。《魏书·西域传》焉耆国称:“斋军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鸠尸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王鸠尸卑那见焉耆诸城已为万度归军所占,归路已断,遂投奔龟兹。龟兹王白纯因与鸠尸卑那有翁婿关系,遂予以收留。这就给万度归进攻龟兹找到了直接的借口。这时在西域已无两汉时代匈奴那样强大的奴隶主贵族,所以万度归只带五千骑兵就攻破了焉耆,太武帝闻讯,即赐司徒崔浩书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自古帝王,虽云即叙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③从这不仅可看到太武帝领有西域后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可真切地看到北魏是把西域看做不可分割的北魏疆域,所以当沮渠无讳、安周据高昌、鄯善地密结南朝宋以抗北魏时,北魏一定要去击灭他;当焉耆王鸠尸卑那遮截西域各国使者时,也一定要派万度归去击破他。因此,当龟兹“东阙城戍,寇窃非一”,又收留叛王,不诚心归附北魏时,自必立即击鼓前攻,从而焉耆甫破,拓跋焘又即诏万度归率骑一千往击,龟兹王虽遣乌揭目提等带领三千兵拒战,也被万度归击斩二百余级后败退了。自此以后,龟兹“每使朝贡”④。
  从上可知在北魏击灭北凉后近二十年时间内,已完全平服了从天山到喀喇昆仑山的广大地区,使西域完全归入了北魏版图。及后柔然渐强,虽曾一度占有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屡屡侵扰敦煌等地,因而于公元471~476年孝文帝元宏时以尚书为首的一些人主张放弃敦煌及西域地区,固守凉州以待敌,韩秀等坚决反对,元宏也完全排除了不要敦煌和西域的一些懦夫言论,采纳了韩秀的意见,继续巩固对西域的边防和统治,首先击退了柔然的侵扰,使得柔然在公元474年后至公元6世纪初,几乎岁岁向北魏进贡,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吐谷浑的统治。
  随着北魏对柔然、吐谷浑的平服,更威震西域。因此自公元471年后,西域各国进贡北魏的使者,岁岁络绎于途。仅简列北凉被灭前后至北周末的140年时间中龟兹向北魏进贡的情况于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元年(公元435年),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九国入贡于魏①。
  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即遣行人王恩生、许纲等西使,甫出流沙,就为柔然所执。又续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赉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琬过九国,北行至乌孙国,其王得朝廷所赐,拜受甚悦,谓琬曰:‘传闻破洛那、者舌皆思魏德,欲称臣致贡。但患其路无由耳。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国,副其慕仰之忱。’琬于是自向破洛那,遣明使者舌。乌孙王为发导译达二国,琬等宣诏慰赐之。已而琬、明东还,乌孙、破洛那之属遣使与琬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续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②。由是乌孙、破洛那、龟兹等国遣使至魏表示臣属。
  太延三年(437年)春三月癸巳,龟兹、悦般、焉耆、车师、粟特、疏勒、乌孙、渴槃陀、鄯善诸国各遣使朝献于魏③。太延四年(438年),善、龟兹、疏勒、焉耆、高丽、粟特、渴槃陀、破洛那、悉居半等国,并遣使朝贡于魏④。太延五年(439年)夏四月丁酉,鄯善、龟兹、疏勒、焉耆诸国使朝献于魏⑤。太平真君十年(449年)十一月、龟兹、疏勒、破洛那、员阔诸国各遣使朝献于魏⑥。
  延兴四年(474年),是岁,高丽、吐谷浑、龟兹、契丹..等并遣使朝贡⑦。
  延兴五年(475年)夏四月丁丑,龟兹国遣使朝献于魏⑧。
  太和元年(477年)冬十月,龟兹国遣使朝献于魏⑨。
  太和二年(478年)秋七月戊辰,龟兹国遣使献名驼七十峰,九月丙辰,龟兹国遣使献犬马、名驼、珍宝甚众⑩。
  太和三年(479年)秋九月庚申,高丽、吐谷浑、地豆于、契丹、库莫奚、龟兹诸国各遣使朝献⑪。
  景明三年(502年),西域二十七国并遣使朝贡于魏①。
  永平三年(510年)冬十月,戊戌,高车、龟兹..库莫奚等国并遣使朝献于魏②。
  神龟元年(518年)秋七月丁未,波斯、疏勒、乌苌、龟兹诸国并遣使朝献于魏③。
  正光三年(522年)秋七月壬子,波斯、龟兹诸国遣使朝贡④。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五月戊辰,突厥、龟兹并遣使献方物⑤。
  由于西域各国自公元前60年归入中国版图后,到南北朝时已近500年,长期受中华文化熏陶,十分仰慕中原各族文化,所以虽在魏晋南北朝处于分裂割据的时代,拳拳之心,仍然心向中原,上面所列龟兹人民除不断向北魏朝贡外,还向位处长江以南的南朝朝贡,以表达他们心向中原的一片崇敬之心。如《梁书·诸夷传》称:“有梁受命,其奉正朔而朝阙庭者,则仇池、宕昌、高昌、邓至、河南、龟兹、于阗、滑诸国焉。”因而“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秋七月,扶南、龟兹、天竺国各遣使朝贡”⑥。至梁普通二年(521年)龟兹王“尼瑞摩珠那胜遣使奉表贡献”⑦。
  由上史实可知,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龟兹,仍然是中国的统一疆域,和中原各王朝的政治关系甚为密切。单在北魏时,不仅龟兹的贡使不断,同样北魏派往西域的使者和高僧也不断,如公元434年北魏遣使者二十辈使西域;公元436年又遣使者六辈使西域;公元444年又遣使者四辈使西域各地。
  综上所述,龟兹地区和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王朝之间,作为我们多民族祖国内部的关系,彼此虽有过争战,但友好关系始终是主流,龟兹王有时甚至一年之内两次遣使者朝贡于北魏。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为了更好地接待边远地区的官使商旅,特在洛水南岸的“崦嵫馆”、“慕义里”,辟地设馆,以供远道前来的西域的官使商旅居住,崦嵫馆也成为洛阳的繁华区之一。对此《洛阳伽蓝记》有生动的描写:“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旅贩客,日奔塞下,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柏,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知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各族和中原各王朝之间的友好关系为龟兹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