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7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
分类号: K294.5-53
页数: 24
页码: 60-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分别记述了 龟兹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关系、龟兹与高车王国的关系、龟兹与■哒国的关系等。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龟兹 政治

内容

第一节 龟兹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关系
  一、龟兹受曹魏的统治
  当曹魏统治西域时,西域归入两汉版图已达三百多年,这样长时间浸染了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尽管在东汉末年兼并战争频繁的时候,西域各族贡职仍未断。曹魏政权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及西域长史以综理西域。对此,我国史籍上有十分确切的记载:
  《三国会要》称:“凉州..黄初元年(220年)复分雍州置,领郡十,治武威,领戊己校尉,护西域。”①
  《三国志》卷2称:“黄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
  王各遣使奉献。诏曰:西戎即叙,氏羌来王,诗书美之。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其遣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
  王国维《流沙坠简序》中称:“汉末西域戊己校尉外,别无大官,魏当仍之。”而汉时戊己校尉设治于吐鲁番盆地高昌,可知魏时戊己校尉治所也当在高昌。公元222年西域各国款塞内附后,即拜行敦煌长史张恭为西域戊己校尉。可见中原虽战争频仍,却仍然没有放弃经营西域,龟兹地区自然仍为曹魏疆域。
  西域各族人民深受两汉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抗击匈奴贵族所结成的患难友谊,尽管在汉末,三国中原纷扰的时候,也仍心向以汉族人民为主的统一国家,所以仍不惮万里地贡物东来。但是由于敦煌地区世家豪族的贪婪,屡屡夺占他们的贡品,廉价套购他们的货品,并阻止他们前往中原,直到公元227年魏派仓慈为敦煌太守后,才涤除了敦煌豪族对西域人民的虐政,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并善待东往曹魏朝贡的使者,于是西域各族人民翕然从之。对此,《三国志·仓慈传》有扼要概括的叙述:
  “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赋,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由此可见,包括龟兹人民在内的西域各族人民厚爱仓慈的感情,不仅如家人父子之间一样的深厚,更体现了对祖国盛衰兴亡的休戚相关。
  根据《三国志》所引《魏略·西戎传》称:“建武以来,更相吞灭,今有二十。”所称二十国属于今新疆境内的只有鄯善、于阗、焉耆、龟兹、疏勒、车师后部,以及游牧伊犁的乌孙,他们都曾遣使贡献和遣子入侍。《三国会要·崔林传》称:“龟子王遣侍子来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余国各遣子来朝,间使连属。”来朝者除给重赏外,还颁给印绶。
  这些仅是魏史上所记载,没有记载的当然还有很多,因为当时三国分立,中原纷扰,道途有时不通,再加以敦煌豪族地主的遮拦,所以《魏志·苏则传》称:“西域通使敦煌。”由于他们思汉德心切,认为通使于敦煌,也就算尽到了他们朝贡曹魏,向慕祖国的一片真诚之心。因此通使敦煌的详情,自不会全记入官修魏史,所以陈寿《三国志·魏志·鲜卑传》赞语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曹魏政权对西域诸大国之王,均委从魏侍中、大都尉之职,并发给印绶,龟兹王也不例外。
  从曹魏在西域所设戊己校尉、西域长史的统治机构,以及颁赐印绶,间岁连贡,为仓慈立祠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看,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之为曹魏疆土,确证凿凿,这时的龟兹王可能是白英在位。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诸国即与晋朝建立了臣属关系。晋王朝仍在西域设西域长史驻罗布泊之海头,和戊己校尉屯田于高昌,对龟兹、于阗、焉耆等一些西域大国的国王,均授予“晋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等官职。
  晋承魏业,《晋书·地理志》称:“献帝时凉州数有乱,河西五郡去州隔远,于是也别以为雍州,末又依古典定九州,乃合关右以为雍州,魏时复分以为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如汉故事,至晋不改,统郡八,县四十六,户三万七百。”足见西晋在河西走廊和西域所统有的疆域与曹魏时相同,龟兹自也仍在西晋所统疆域之内。唯所称统郡八,县四六,只是指设有郡县的河西走廊地区为主,未设郡县而由戊己校尉统治的西域地区并未包括在八郡之内。
  西晋时的西域地区在戊己校尉、西域长史的治理下,保卫着西域各族人民的生命和生产活动,英勇地抗击着入侵的各部奴主贵,咸宁元年(275年)六月“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①。由此可见,当鲜卑奴主贵族侵扰西域人民时,驻在西域的戊己校尉尽到了史书所说“护西域”的责任,当时的积极经营西域实情,近代于西域考古上更发掘到很多遗物,英国斯坦因在掘得的大量西晋古文物面前也不能不承认西域为西晋的疆土。
  他说:“我所希望的不可动摇的年代,证据仍是一小片木简,上书中国字一行..我所得到的这一类木简约有40片以上,这些文书出于官方之手..大部分所记都是关于逮捕某人或许某人通过的中国当局的命令之类。提到的塔里木盆地以及中国的古代地方,都很富于历史的趣味。..首先发现一片木简中确确实实地记有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的年号。史书上明载晋武帝时中国始重行经营西域,终武帝之世(265~289年)声威不坠。武帝以后,遗址还有居人,历很多年岁。”②这段中所说“史书上明载晋武帝时中国始重行经营西域”,是斯坦因弄错了西域历史,我在上面已多方证明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是汉魏以来一直在保卫着西域,并不是在晋武帝时重新经营西域。
  当时西晋为了维护以龟兹为主的塔里木盆地的统治,特在罗布泊西北的楼兰地区实行屯田,由于在塔里木盆地周围游牧的各族奴主贵族时刻垂涎着富饶壮丽的绿洲,西晋只好以屯田的办法,时刻戒备着他们的侵扰以保卫西域人民。他们所以要不断侵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游牧的畜牧部落中..一定的集体,在其他生产的自然条件——土地(如果我们立即转入定居的民族)当做自己的来对待时,会碰到的唯一的障碍,这便是那早已把这些条件当做自己的无机体的其他的集体。因此战争便成为每一个这种自然形成的集体的最原始劳动形式之一,既用以保护财产,又用以获得财产。”③正因为游牧贵族是以战争作为保护财产和获得财产的劳动形式之一,所以他们频繁侵扰塔里木盆地,因此没有较多的兵力就不能抗击,是以在罗布泊地区设有庞大军营,还有伤兵医院,更有许多仓库,兵士所领军饷是粟米。另还设有邮政局及客栈等,因此在这里也必然有很大的统治机构和军事指挥部,所得文书描绘出了轮廓:
  “文件谈到延迟的纳税人及其惩罚,谈到邮差,谈到带领扈从出巡的高级官吏,谈到作乱的游牧民族,谈到带有护卫和壮美的西藏驴运丝旅行队,谈到骑兵和荷枪的兵士、射手、战车、驻防的用具、辎重队、各式兵器和最高的军令。也提到一位将官,一位司令兵,军车长,辎重队长,军医以及别种等级的军官。因着楼兰地位上的冲要,所以驻有强大的卫戍队。就是文官也不在少数;文书上提到一位大臣,一位书记长、一位书记官、一位民政长、河工监督、农事主管者、邮务长及其四名属下,一整批仓库官吏、高级管理员等人。也谈到了法规、刑律、税律、民籍法、军役、护照、交换贸易用‘帛’支付款价,虽则当时已有了条理井然的币制——以及许多别的事件。”①
  有着这样严密庞大的统治机构,有着这样多军事指挥人员在指挥抗击入侵的游牧军事贵族,怎么会不使恭拉底教授惊奇地说:“在纪元后三百年的当时楼兰就已经有了这样精细而正确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则它必是经过很长的历史和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的进化。”②正是有这样严密而庞大的军政机构在继续统治着西域,所以龟兹王白山及其所属人民在西晋时仍一直沐浴着中华文化的熏陶,推进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龟兹,焉耆国遣子入侍。”③晋武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十月:“焉耆、龟兹国遣子入侍。”④西晋末年,河西凉州由张轨建立了前凉小王朝,西晋于公元316年灭亡后,
  由司马睿建立的东晋,迁往江南,距西域路遥难及,因而西域各国就把前凉作为联系对象。前凉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即于公元327年在高昌推行郡县制,并派其长子大怀为使持节镇西将军,统管西域事务。
  二、龟兹白山王族和焉耆龙安王族的关系
  焉耆,在西汉时是塔里木盆地仅次于龟兹的大国。《汉书·西域传》载:“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这个人数多于疏勒、于阗、莎车、扜弥、姑墨诸国。到后汉时,焉耆地区人口更有所发展,据《后汉书·西域传》载,经过西汉二百年的发展,可知东汉时焉耆的户口增加了将近四倍,人口增加了将近一倍,胜兵增加了三倍多。力量膨胀了,他才能依靠匈奴的残余势力,有恃无恐地进行分裂活动。
  焉耆户口、人口、胜兵为什么会发展得那样快,就因它曾是匈奴在西域的统治中心,僮仆都尉府就设在焉耆、危须、山国间,所以较早地开发了这些地区。这里水多草多,草原辽阔肥美,既富渔盐之利,又富畜牧业生产,再加上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后汉书·西域传》中特别指出:“其国四面有大山,与龟图兹相连,道险阢易守。有海水曲入四山之内,周匝其城三十余里。”就因它占有这样优越的地理形胜和资源优势,所以在班超统一塔里木盆地后,它依然仗恃匈奴残余势力,进行顽抗。
  西晋建立后,原残留于焉耆地区的匈奴后裔受西迁鲜卑的压力,西迁至裕勒都斯草原、伊犁河谷一带,融合当地的塞种、月氏、乌孙等人,形成为狯胡族,并一度建立了“狯胡国”。这个“狯胡国”的大概境域为东连车师,东南接焉耆国,南接龟兹国,西南与乌孙、大宛国为邻。
  西晋初期,焉耆王龙安利用他与匈奴长期的政治关系,遂与狯胡结成联盟,并娶狯胡王女子为妻,使联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据此就向周围扩张,首先遇到的是龟兹国的阻力。
  龟兹在当时焉耆周围是最强之国,它虽曾在匈奴的指使下和焉耆共同反对过汉朝的统一事业,毕竟在其境内的匈奴势力根基不深,因而在汉朝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绝大多数时间站在汉朝一边,并与汉朝班超的军队一起降服了焉耆,故龟兹和焉耆之间的宿怨较深,而焉耆王龙安向外扩张时,遭到了龟兹白山王的坚决抵制,并遭到了失败。对此龙安始终怀恨于心,而又无能为力。
  当龙安与狯胡女婚后不久即怀孕,《晋书·四夷传》说:“安夫人狯胡之女,妊身十二月,剖胁生子,曰会。”史书进一步指出,会出生后,很有胆识和才略,能力高强,甚得其父宠爱,被立为世子,渴望他能完成父辈称霸西域的未竟事业。
  当龙安年老病重时,自知痼疾难愈,即将业已成长的爱子龙会唤至床前,语重心长地说:“我尝为龟兹王白山所辱,不忘于心。汝能雪之,乃吾子也。”①言讫即逝世。
  龙会继任焉耆王后,对父亲临终告诫之言,始终耿耿于怀。待国事初定,即秘密地、积极地准备,然后发全国精兵,在龟兹王白山毫无准备的突然袭击下攻破了其称霸道路上第一个重要障碍龟兹国,并杀害了白山王,报了历史宿怨。一鼓作气,攻灭了塔里木盆地其他诸国。一时天山南路除吐鲁番、哈密地区外,都附属于焉耆。《晋书·四夷传》焉耆国称:“会有胆气筹略,遂霸西胡,葱岭以东,莫不率服。”所以西域长史李柏往西域任职时首先致信息于焉耆王龙会。日本橘瑞超于楼兰地方得前凉西域长史李柏致焉耆国王书称:“五月七日,西域长史关内侯李柏顿首□□。阔久不相闻,□怀思想,不知亲相念□□见忘也。诏家见遣□使来慰劳诸□,月二日来到海头。不知王问,邑邑,天热,想王国大小平安。王使□,遂俱共发,从北虏中与严参事往,未知到来?今□使苻太往通消息,书不尽意。李柏顿首顿首。”别有一纸残存三行,盖为表文残稿,中有一行存留“臣柏言,焉耆王龙..”七字②。由是可推知前纸为西域长史致焉耆王书稿。
  龙会究竟于何时征服龟兹,史籍并未明载,唯大概可以确定在公元285~326年之间,因为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年)“龟兹、焉耆国遣子入侍。”①“武帝太康中,(焉耆)其王龙安遣子入侍”②。由此可见公元285年时龟兹尚未被焉耆破灭,从而龟兹和焉耆才能同时遣子入侍。而此时龙安尚在,足证285年前焉耆尚未兼并龟兹。326年前凉派杨宣征服焉耆时,迎战杨宣的焉耆王是龙会之子龙熙,所以龙会征服龟兹的时间必在285年之后,326年之前。
  因为龙会征服龟兹后,自己即任龟兹王,另派其子龙熙为焉耆王。《晋书·西戎传》焉耆国明确指出:“会立,袭灭白山,遂据其国,遣子熙归本国为王。”可是龙会任龟兹王,遭到龟兹人民的反对而被杀。史书指出龙安“恃勇轻率,尝出宿于外,为龟兹国人罗云所杀”③。
  三、前凉征服焉耆王龙熙
  从公元265年至317年西晋统治时代结束后,在中原就分裂为汉、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封建主割据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在这一百多年中,与河西及西域地区有关的是前凉、后凉、前秦、后秦、南凉、西凉、北凉;而后秦的疆域虽及于乐都、武威一带,但与西域关系较少,所以只是五凉和前秦的几个封建王国的疆域及于西域,并且都积极经营了西域。他们不仅在曹魏和西晋时对已设郡县的哈密地区相沿未变外,更在吐鲁番盆地设立高昌郡,置太守以统治。
  到了前凉张骏时,不仅统治着已设郡县的高昌、伊吾、罗布泊地区,也同样统治着广大西域地区。《晋书·张骏传》称:“自轨据凉州,属天下之乱,所在征伐,军无宁岁,至骏境内渐平。又使其将杨宣率名众越流沙伐龟兹、鄯善,于是西域并降,鄯善王元孟献女,号曰美人,立宾遐观以处之。焉耆、前部、于阗王并遣使贡方物,得玉玺于河,其文曰,执万国,建无极。”又说:“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犁牛、孔雀、巨象及诸异二百余品。”
  上述所说杨宣平定龟兹,实际是指的龟兹、焉耆,因为这时龟兹已为焉耆龙家王族所兼并,焉耆王龙会自任龟兹王后被龟兹人所杀,焉耆王则为龙熙担任。当杨宣派部将张桓为前锋,进至焉耆境时,焉耆王龙熙迎战。《晋书·四夷传》焉耆国称:“熙拒战于贲仑城,为植所败,植进屯铁门,未至十余里,熙又率众先要之于遮留谷..植单骑尝之,果有伏。植驰击败之,进驻伊犁,熙率群下四万人肉袒降于宣。”可见此时龙会已被杀,否则他绝不会坐视儿子“肉袒降于宣”。由是西域各国都进贡于前凉。
  前凉为了统治西域,特设沙州刺史以总领西域军政事务。《魏书·张骏传》称:“骏字公庭,自称使持节大将军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分..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为沙州,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由此可见,这时所设的西域都护(实职为西域长史)受沙州刺史节制。据王国维《流沙坠简》序中说:“戊己校尉屯高昌,玉门大护军屯玉门,而西域长史则屯海头,以成鼎足之势”,并在尼雅北古城地方所得木简有西域长史营写鸿胪书语,更可证明西域长史的命令当时通行于塔里木盆地。所称三营机构当然是以武职为主,并表明仍然承袭着两汉统治方式,保持各属国一定程度的自主。前凉对西域主要是在统一号令之下,负责西域各属国的军事外交,以确保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社会安宁。
  公元345年,前凉统治者张骏病逝,其子张重华继位,在他统治期间(346356年),西域仍和前凉保持着密切关系,龟兹仍“遣使贡方物于张重华”。唯自此以后,前凉内讧迭起,君主频繁易位,张耀灵、张祚、张云靓、张天锡,尸位素餐,一个不如一个,终于为前秦所并灭。
  四、吕光统一龟兹
  前秦是中国氐人苻坚建立的政权,公元376年前凉张天锡投降苻坚后,他就积极经营西域,即任命梁熙为持节、西中郎将、凉州刺史,领护西戎校尉,镇姑臧(今武威)。熙即遣使赴西域各国,宣传苻坚的威德,并以彩缯赐赠诸王,力求恢复中西交通,统一西域。于是“朝献者十有余国。大宛献天马千里驹,皆汗血、朱鬣、五色、凤膺、麟身,及诸珍异五百余种。..坚命群臣作止马诗而遣之,示无欲也①。稍后,“鄯善王,车师前部王来朝,大宛献汗血马,肃慎贡楛矢,天竺献火浣布,康居、于阗及海东诸国,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贡其方物”②。这事在苻坚载记未书明年份,只述其事于太和七年(382年)前。因至公元382年时车师前部王弥阗,鄯善王休密驮又来朝贡,“坚赐以朝服,引见西堂。阗等观其宫宇壮丽,仪卫严肃,甚惧,因请年年贡献。坚以西域路遥不许,令三年一贡,九年一朝,以为永制。阗请曰‘大宛诸国,虽通贡献,然诚节未纯,请乞依汉置都护故事,若出关,请为向导’” ③。从上述“十有余国及”“六十有二王”的朝献中均未列龟兹、焉耆之名,显然龟兹、焉耆也被列入“诚节未纯”之列。史书虽未明说,但从苻坚派遣吕光远征龟兹、焉耆的行动看,是从他们“诚节未纯”的确切行动中作出的决断。
  当时的龟兹国王为白纯(一译帛纯),焉耆国王为泥流,为了对付前秦的挺进西域,他们不仅暂弃前怨,还和山北狯胡国结成同盟,以加强反抗力量,构成了对车师前部及鄯善诸国的威胁,所以他们愿做向导,为苻坚的统一西域效力。苻坚对当时西域形势有了全面认识后,即于公元383年任命“骁骑吕光为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与陵江将军姜飞,轻骑将军彭晃等配兵以讨定西域..加鄯善休密驮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域诸军事,宁西将军。车师前部王弥阗使持节、平西将军、西域都护,率其国兵为光向导”①。
  当苻坚作出这一决定时,苻融单劝阻说:“虚耗中国,投兵万里之外,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可耕,固谏以为不可。”苻坚的回答非常干脆:“二汉力不能制匈奴,犹出师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虽劳师远役,可传檄而定,化彼昆山,垂芳千载,不亦美哉。■属于中国的土地,岂能因远而放弃不管。长期归属中国的西域,苻坚把它统一起来,符合于当时西域各族人民的愿望。
  公元383年,吕光率诸将姜飞、彭晃、杜进、康盛等总兵七万,铁骑五千,从长安出发,向西域进军。苻坚即于建章宫为吕光饯行,宣布对西域少数民族的政策说:“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③
  吕光进军西域的首要任务是征服焉耆和龟兹,以威慑大宛等“诚节未纯”之国。当吕光军进至焉耆时,焉耆王泥流自知难敌,即率其属国降于吕光。龟兹王白纯却自信能抗吕光。于是他“驱使城外人入于城中,附庸侯王各婴城自守■。吕光军则驻营延城南郊,深沟高垒,五里一营,广设疑兵,以木为人,被之以甲,罗之垒上,然后连续攻城。白纯即“倾国财宝请救狯胡,狯胡弟纳龙侯将旭率骑二十余万,并引温宿、尉头等国王,合七十余万以救之。胡便弓马,善矛矟,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吕光结合彼众我寡,狯胡骑兵的特殊装备与战术,采用“迁营相接阵为勾锁之法,精骑为游军,弥缝其阙”⑤的战术,在城西大败狯胡援军。白纯不支,仓促收其珍宝逃走,“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光入其城。..诸国惮光威名,贡款属路。乃立帛纯弟震为王以安之”⑥。
  吕光平定龟兹后,西域各属国更感威于汉文化为主的前秦,因而纷纷款降归附。史称:“光抚宁西域,威恩甚著,桀黠胡王昔所未宾,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上汉所赐节传。光皆表而易之。”⑦这里十分动人的是这些国家都还保存着汉朝时归附中国的节传,为了表示倾慕和忠诚于汉文化为主的统一国家,以及长期以来西域和中国密不可分的关系,都献出了两汉时所赐节传。吕光给以慰励以外,还另换了前秦节传。
  苻坚遥闻吕光平服西域后,即任命吕光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已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从而前秦统有西域。后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全军崩溃,吕光即率军东返,途经焉耆、高昌,遭到前秦凉州刺史梁熙的阻难,双方战于玉门,梁熙大败。吕光返抵姑臧后,即自命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并于公元385年建立后凉,由是龟兹和西域各地均归后凉统辖。
  吕光建立后凉后,十分重视经营西域,置高昌郡,并遣子前往负责。《晋书·吕光载记》称:“群议以高昌虽在西陲,地居形胜,外接胡虏,易生翻覆,宜遣子弟镇之。光以子复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都督玉门已西诸军事、西域大都护,镇高昌,命大臣弟子随之。”《晋书》系这事于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前,《资治通鉴》卷108则系此事于太元十九年(394年)七月,总之,不出于公元394~396年间。可见后凉时期一直是把西域视为后凉国土的一部分,并设西域大都护坐镇高昌,统治和团结西域人民。
  吕光当政末年,京兆段业自称凉州牧,段业即遣李悬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戎校尉。隆安四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移檄六郡,推玄盛(李暠字)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遣宋繇东伐凉兴,并击玉门以西诸城皆下之。遂屯玉门、阳关,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①。所称玉门以西诸城,自然是指西域,所以在《晋书·李暠传》中接着说:“鄯善前部王遣使贡其方物。”可见西凉仍然经营着西域。
  公元421年西凉被北凉沮渠蒙逊败灭后,蒙逊仍设高昌郡,置太守治理;并遣使北魏拓跋焘,于431年与北魏建立了从属关系,于是北魏即派李顺持节册拜蒙逊为假节、加侍中、都督凉州西域羌戎诸军事太傅、行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凉王。诏称:“仗钺秉旄,鹰扬河右,远祛王略,怀柔荒隅,北尽于穷发,南极于庸岷,西被于昆岭,东至于河曲,王实证之,以夹辅王室。”②在这册书中也明言沮渠蒙逊的统治疆域为河西及西域,显然这是指沮渠蒙逊已统辖的疆域而言。所以蒙逊死,其第三子沮渠牧键继位。除自称为河西王外,北魏仍册拜牧键使持节、侍中、都督凉、沙、河三州西域羌戎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③。统辖疆域还是河西走廊及西域。
  这些史实记载充分证明历经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尽管在西域设郡县治理的区域只有吐鲁番及哈密地区,而未设郡县的地区也一直设有西域长史、西域都护、西域大都尉的机构,西域各属国的朝贡也是间岁相属,频繁于途。每当西域属国的个别封建主有所异谋时,都能及时报告,使祸消于未发。这些系统的、无可辩驳的史实,有力地证明着中原分裂为汉、胡、十六王国时期,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仍属于河西的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的统治,直到公元448年,万度归重新征服西域,龟兹地才归属北魏管辖。
  五、龟兹受中原北魏王朝统治
  鲜卑军事贵族未建国称魏之先,最强盛时的疆域已尽有匈奴故地。《魏书·卷一》称:“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是以鲜卑族及西域各族人民早有密切关系,如公元433年左右(延和中)就已受车师王“(车)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赐绢一百匹、绵一百斤、绣衣一具、金带鞾帽”①。所以至公元439年翦灭北凉后,就承继了魏晋及五胡十六国时在西域的疆土,积极经营西域。
  当北凉后裔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率军占领鄯善、高昌地区后,谋图据以抗北魏,并臣降于宋,阻断西域各国与北魏的通道,因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于太平真君九年(448年),遣散骑常侍在周公万度归乘传发凉州兵往讨。他先把辎重留于敦煌,仅率五千轻骑径度流沙。进入鄯善境后,见鄯善人众布野,乃敕吏卒不得侵掠,鄯善戍守感动于北魏士卒的军纪严肃,都不战而降。鄯善王真达也面缚出降。于是北魏即于是年5月派交趾公韩牧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镇守,并收赋税,“比之郡县”②。
  万度归平定鄯善后,又因焉耆、龟兹依恃路远及地形险要,遮截西域各国朝贡北魏的使者,因此拓跋焘又诏万度归往讨。《魏书·西域传》焉耆国称:“斋军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鸠尸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王鸠尸卑那见焉耆诸城已为万度归军所占,归路已断,遂投奔龟兹。龟兹王白纯因与鸠尸卑那有翁婿关系,遂予以收留。这就给万度归进攻龟兹找到了直接的借口。这时在西域已无两汉时代匈奴那样强大的奴隶主贵族,所以万度归只带五千骑兵就攻破了焉耆,太武帝闻讯,即赐司徒崔浩书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自古帝王,虽云即叙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③从这不仅可看到太武帝领有西域后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可真切地看到北魏是把西域看做不可分割的北魏疆域,所以当沮渠无讳、安周据高昌、鄯善地密结南朝宋以抗北魏时,北魏一定要去击灭他;当焉耆王鸠尸卑那遮截西域各国使者时,也一定要派万度归去击破他。因此,当龟兹“东阙城戍,寇窃非一”,又收留叛王,不诚心归附北魏时,自必立即击鼓前攻,从而焉耆甫破,拓跋焘又即诏万度归率骑一千往击,龟兹王虽遣乌揭目提等带领三千兵拒战,也被万度归击斩二百余级后败退了。自此以后,龟兹“每使朝贡”④。
  从上可知在北魏击灭北凉后近二十年时间内,已完全平服了从天山到喀喇昆仑山的广大地区,使西域完全归入了北魏版图。及后柔然渐强,虽曾一度占有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屡屡侵扰敦煌等地,因而于公元471~476年孝文帝元宏时以尚书为首的一些人主张放弃敦煌及西域地区,固守凉州以待敌,韩秀等坚决反对,元宏也完全排除了不要敦煌和西域的一些懦夫言论,采纳了韩秀的意见,继续巩固对西域的边防和统治,首先击退了柔然的侵扰,使得柔然在公元474年后至公元6世纪初,几乎岁岁向北魏进贡,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吐谷浑的统治。
  随着北魏对柔然、吐谷浑的平服,更威震西域。因此自公元471年后,西域各国进贡北魏的使者,岁岁络绎于途。仅简列北凉被灭前后至北周末的140年时间中龟兹向北魏进贡的情况于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元年(公元435年),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九国入贡于魏①。
  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即遣行人王恩生、许纲等西使,甫出流沙,就为柔然所执。又续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赉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琬过九国,北行至乌孙国,其王得朝廷所赐,拜受甚悦,谓琬曰:‘传闻破洛那、者舌皆思魏德,欲称臣致贡。但患其路无由耳。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国,副其慕仰之忱。’琬于是自向破洛那,遣明使者舌。乌孙王为发导译达二国,琬等宣诏慰赐之。已而琬、明东还,乌孙、破洛那之属遣使与琬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续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②。由是乌孙、破洛那、龟兹等国遣使至魏表示臣属。
  太延三年(437年)春三月癸巳,龟兹、悦般、焉耆、车师、粟特、疏勒、乌孙、渴槃陀、鄯善诸国各遣使朝献于魏③。太延四年(438年),善、龟兹、疏勒、焉耆、高丽、粟特、渴槃陀、破洛那、悉居半等国,并遣使朝贡于魏④。太延五年(439年)夏四月丁酉,鄯善、龟兹、疏勒、焉耆诸国使朝献于魏⑤。太平真君十年(449年)十一月、龟兹、疏勒、破洛那、员阔诸国各遣使朝献于魏⑥。
  延兴四年(474年),是岁,高丽、吐谷浑、龟兹、契丹..等并遣使朝贡⑦。
  延兴五年(475年)夏四月丁丑,龟兹国遣使朝献于魏⑧。
  太和元年(477年)冬十月,龟兹国遣使朝献于魏⑨。
  太和二年(478年)秋七月戊辰,龟兹国遣使献名驼七十峰,九月丙辰,龟兹国遣使献犬马、名驼、珍宝甚众⑩。
  太和三年(479年)秋九月庚申,高丽、吐谷浑、地豆于、契丹、库莫奚、龟兹诸国各遣使朝献⑪。
  景明三年(502年),西域二十七国并遣使朝贡于魏①。
  永平三年(510年)冬十月,戊戌,高车、龟兹..库莫奚等国并遣使朝献于魏②。
  神龟元年(518年)秋七月丁未,波斯、疏勒、乌苌、龟兹诸国并遣使朝献于魏③。
  正光三年(522年)秋七月壬子,波斯、龟兹诸国遣使朝贡④。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五月戊辰,突厥、龟兹并遣使献方物⑤。
  由于西域各国自公元前60年归入中国版图后,到南北朝时已近500年,长期受中华文化熏陶,十分仰慕中原各族文化,所以虽在魏晋南北朝处于分裂割据的时代,拳拳之心,仍然心向中原,上面所列龟兹人民除不断向北魏朝贡外,还向位处长江以南的南朝朝贡,以表达他们心向中原的一片崇敬之心。如《梁书·诸夷传》称:“有梁受命,其奉正朔而朝阙庭者,则仇池、宕昌、高昌、邓至、河南、龟兹、于阗、滑诸国焉。”因而“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秋七月,扶南、龟兹、天竺国各遣使朝贡”⑥。至梁普通二年(521年)龟兹王“尼瑞摩珠那胜遣使奉表贡献”⑦。
  由上史实可知,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龟兹,仍然是中国的统一疆域,和中原各王朝的政治关系甚为密切。单在北魏时,不仅龟兹的贡使不断,同样北魏派往西域的使者和高僧也不断,如公元434年北魏遣使者二十辈使西域;公元436年又遣使者六辈使西域;公元444年又遣使者四辈使西域各地。
  综上所述,龟兹地区和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王朝之间,作为我们多民族祖国内部的关系,彼此虽有过争战,但友好关系始终是主流,龟兹王有时甚至一年之内两次遣使者朝贡于北魏。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为了更好地接待边远地区的官使商旅,特在洛水南岸的“崦嵫馆”、“慕义里”,辟地设馆,以供远道前来的西域的官使商旅居住,崦嵫馆也成为洛阳的繁华区之一。对此《洛阳伽蓝记》有生动的描写:“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旅贩客,日奔塞下,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柏,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知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各族和中原各王朝之间的友好关系为龟兹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节 龟兹与高车王国的关系
  一、高车国的建立
  高车副伏罗部为什么一定要往西域迁,迁回西域后又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了高车国,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高车副伏罗部没有迁往西域之前,自今阿克苏以东,包括龟兹、焉耆、高昌、伊吾在内的广大天山和绿洲地区已有不少高车同族及其亲缘部落在耕牧,《汉书·西域传》称:“至宣帝时……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其中车师前国,王治天山以南的交河城;车师后国,王治天山以北的务涂谷,在山北同时还有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后汉时依然分为车师前后部。《后汉书·西域传》还特别指出车师前后部及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为车师六国,由此可知他们都是车师人,即车师族所属各部落。由于他们位处东西丝绸通道,又扼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西汉和匈奴贵族争夺西域,重点始终是在东部天山车师人居地,很显然,谁能控制车师族,谁就能称雄西域。所以两汉四百年中,车师地区是汉和匈奴贵族间战争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从两汉到魏晋,车师在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有了较为安定的社会后,其力量不是削弱,而是有所发展了。《三国志·魏略西戎传》称:“从玉门关西北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皆并属车师后部王。…….魏赐其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受魏王印”。可见魏晋时天山北麓自巴里坤至玛纳斯一带都已受车师后部王统治。
  而宋人赵明诚编《金石录》卷20《晋护羌校尉彭祈碑》中已把公元3世纪末游牧于龟兹、焉耆一带天山中的游牧部落称为白山丁零,足见晋人于公元3世纪末,即把车师及焉耆、龟兹一带的游牧及农耕部落均称之为丁零,可知高车的所以西迁西域是因那里早有不少同族人,从而取得胜利并迅速建立高车国。
  当公元442年匈奴后裔沮渠无讳袭据高昌后,经常攻击车师前部,因此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车师王车夷洛即向北魏遣使上书称:“臣国自无讳所攻击,经今八岁。人民饥荒,无以存活。贼今攻臣甚急,臣不能自全,遂舍国东(应为西之误——引者)奔、三分免一,即日已到焉耆东界。思归天阙,幸垂账救。于是下诏抚慰之,开焉耆仓给之。”①这不仅可知前部车师人已有三分之一西迁焉耆,尚有三分之二留于前部本土,受沮渠无讳统治,到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西迁焉耆一带后,为了便于管理和集中力量对付柔然贵族,又把车师遗民迁往焉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车师与龟兹、焉耆一带人民大都是同族。
  高车副伏罗部于公元487年西迁,史书明说是至车师前部西北,与悦般为邻,其所到地域虽然说得比较笼统,但仍可知其西迁十余万落立足的基本区域是在焉耆、龟兹一带的山区和绿洲,因那时悦般主要游牧在伊犁河上游。
  当车师被柔然攻破时,高车贵族就已有计划地把高车族人迁往焉耆、龟兹地区山区,藉以防阻柔然族的入侵。而柔然贵族控制高昌地区后,尽管仍以高昌人阚伯周为王,没有立柔然人为王,显然只有阚伯周完全充当柔然贵族的傀儡才能如此。是以高车贵族总是首先袭杀柔然所立的高车王,而立亲近于高车族的人为王,并于公元490年派胡商越者去北魏,表示愿结盟好,以共讨柔然。因而于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杀柔然所立高昌王阚伯周子首归兄弟,另立敦煌人张孟明为高车王,控制了高昌地区,并伸展势力至焉耆、罗布泊、且末地,于是柔然和北魏几派势力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激烈斗争。不久张孟明被杀,众人暂推马儒为王,即遣使至魏,谋图将高昌人民内迁,又遭反对,因而马儒又被杀。即立金城榆中人麴嘉为高昌王,史称“嘉又臣属于柔然可汗那盖”①。
  高车和柔然在高昌地区的厮杀,使得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这种残酷的兼并战争,在《魏书》、《北史》的《高车传》中虽叙述不多,但从高车王于公元497年、508年、518年三次向北魏请求举国内徙的事实,就可以想见柔然族和高车族在这一地区兼并的剧烈,生产破坏的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的巨大。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举国内徙。公元509年,蠕蠕主伏图为高车所杀后,原臣于柔然主那盖的高昌王麴嘉,又立即臣属于高车。从这以后,柔然势力稍衰,高车势力增强。从这也可知《宋书·索虏传》所称:“芮芮部众殷强,岁时遣使请京师(指远都在建康的南朝宋——引者)与中国亢礼,西域诸国焉耆、鄯善、龟兹、姑墨东道诸国并役属之。”这个记载是据传闻而误记的,也可能是柔然使者为欲表示自己力量强大的欺骗的话。因为高车在西域的主要根据地龟兹、焉耆及吐鲁番地北部山区,柔然一直没有巩固住对高昌地区的占领,旋得旋失;而高车则布重兵于托克逊西通焉耆的山区,所以柔然从未占领过焉耆、龟兹、姑墨地区。
  大约在公元5世纪最后十年里,建国于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哒,为了打通从中原通向里海的丝绸大道,向东伸展势力至高车国地区,先杀穷奇,掳去其子弥俄突等,于是穷奇所辖部众分散,加剧了高车国内部的矛盾。阿伏至罗也因残暴失众,为其部众所杀。即拥立宗人跋利延为王。至507年,〓哒极想利用高车部众以反对柔然,因而即唆使高车部众杀跋利延,而立能听命于中队委哒的弥俄突。
  这时柔然势力仍甚猖獗,而〓哒因远居中亚,一时尚难用实力援助高车国以抗柔然。所以弥俄突就多次遣使去北魏联络并贡方物,谋图北魏对柔然的西进势力有所牵制。此时柔然主伏图在蒲类海一带猛攻高车军,失败被杀;不久,柔然主丑奴又继续率军进攻并擒杀了弥俄突,由是许多高车部众亡入〓哒。在〓哒的支持下,高车经过几年努力,又遣弥俄突弟还主高车国,继续遣使至魏,伊匐被北魏册为镇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高车国,即行率军大败婆罗门。
  这时柔然酋领阿那壤利用北魏政治腐败,势力日衰之际,又重返漠北,势力复振,并乘机击败伊匐。由于高车国内各种矛盾加剧,因此伊匐败归之后,即为其弟越居所杀,越居即自立为高车王。不久,越居又为阿那瓌击败,于是伊匐子比适又杀越居而自立为王。这样经过多次战争内讧,社会不得安定,经济无所发展,人民生活困难,导致国力日衰,高车国终于在东魏兴和三年(541年)被柔然所灭,去宾只好率一部分部众逃奔东魏。《魏书·孝静帝纪》称:“阿伏罗国主副伏罗越居子去宾来降。”高欢虽仍封去宾为“高车王、安北将军、肆州刺史”。准备仍派他回西域“招慰”高车族部众以复国。不久,去宾病死于邺都,高车国走完了其历史全程。
  高车国虽然只在龟兹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存在半个多世纪,可是他所建立的业绩,为促进统一事业和维护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谨列高车国世系于下:
  (1)阿伏至罗(大王子)..(2)跋利延
  (3)弥俄突
  (2)穷奇(储主)(4)伊匐—(6)比适
  (5)越居→(7)去宾
  二、高车国的统辖疆域
  高车国建立后,屡败柔然追击,占据了柔然西北部即“匈奴故地”,和历史上建立政权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扩展游牧区,“部落的融合,从而各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①。高车国统辖疆域最大范围时的四至,史书虽少明确记载,但根据零星史料,还是可以勾画出来的。这里讲的高车国疆域,不仅包括其直辖领地,也包括融入高车国的其他民族的领地和附属小国。
  西:与悦般相邻。《魏书·西域传》称:“乌孙国..在龟兹西北,去代一万八百里。其国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山中,无城郭,随畜逐水草。”同书还说:“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其先..西走康居,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其风俗语言与高车同,而其人清洁于胡。”乌孙因柔然势力进入西域,有一部分西迁,悦般乘机占领了“乌孙旧境”,大概即游牧于今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等县,而高车族则在龟兹以北大小裕勒都斯,巴仑台和阿拉沟一带。是以高车国既已控制龟兹、焉耆、鄯善等地,必与悦般接壤。悦般与柔然国为敌,曾遣使北魏,“求与王师俱讨蠕蠕,帝许之”。而摆脱统治的高车国西境与悦般东境相接是可信的。
  南:疆界至塔里木盆地南端。据《魏书·高车传》称:“五年(十五年之误——引者)①,高昌王可至罗杀首归兄弟,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麴嘉为左右长史。”这段记载清楚地说明高车国已控制了高昌地区,而原高昌的车师前部或迁徙,或融入当地新的统治民族高车中。同传讲:“高车国,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东西二千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东去长安四千九百里..去敦煌十三日行。..北有赤石山,七十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铁勒界也。”贪汗山即今博格达山。据此可知,这时西部高车势力已控制了天山北路。到弥俄突统治(507~516年)时,阿伏至罗创建的高车国达到极盛,版图已发展到最辽阔,此后盛极而衰。及蠕蠕伏图为高车所杀,嘉又臣高车。初前部胡人悉为高车所徙,入于焉耆,焉耆又为〓哒所破灭,国人分散,众不自立,请王于嘉,嘉遣第二子为焉耆王以主之。这一史实在《南齐书·芮芮虏传》中可印证出时间“先是,益州刺史刘悛遣使江景玄使丁零,宣国威德。道经鄯善、于阗,鄯善为丁零所破,人民散尽”。查永明九年(491年)正月甲午至十一年(493年)二月丙午刘悛为益州刺史时,这三年中刘悛曾派江景玄使高车国,江景玄至鄯善,人民已散尽,可见最晚在493年高车国已统辖了鄯善,迫使鄯善迁徙,而遣车师人到鄯善驻守。高车国对鄯善的统治直到497年被柔然夺回才结束。由以上分析,5世纪末,高车势力一度统治了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有的学者认为“西部高车,到5世纪末,仍以今博格达山脉为南界”②。这与史实不符。
  东:与北魏为邻。据袁翻向魏孝忠奏称:“西海郡(今居延海一带——引者)..正是北虏往来之冲要,汉家行军之旧道;..宜遣一良将,加以配衣(禁军),仍令监护婆罗门。..虽外为置蠕蠕之举,内实防高车之策。..斯固安边保塞之长计也。”③可知高车国的建立使北魏措手不及,一边答应与高车联合进攻柔然,另外又极力向西扩张自己的势力,策动高车人杀死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立的高车王张立明,另立亲魏的马儒为王,并唆使马儒将高昌人“举国迁于伊吾”,为魏守边。公元508年,高车国“弥俄突寻与蠕蠕主伏图战于蒲类海北,为伏图所败,西走三百余里。伏图次于伊吾北山..世宗遣孟威..至伊吾,蠕蠕见威军,怖而遁走。弥俄突闻其离骇,追击大破之,杀伏图于蒲类海北”④。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伊吾北山即今哈密北的库舍图岭。可知当时伊吾以西是高车驻牧地,所以伏图不敢西进,只好驻扎于哈密北山中。弥俄突则在当地人民支持下,重整旗鼓,不久迅速回军,取得大胜。可见高车国东达伊吾,即北魏边界。
  北魏出兵高车,屡次均出国界到达高车牧地,且以大量高车人“徙置漠南千余里之地”,而高车诸部亦“常侵扰国家”。北魏边境上有大量的高车人居住,并以高车人为主守军镇。使这些人很快吸收了汉文化,加速了融合。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高车驻牧地与北魏边界很难明确区分,其东达到北魏的西界。
  东北:至色楞格河、土拉河、鄂尔浑河一带,即东西高车驻牧地分界地带。前面已提到高车诸部散布于蒙古高原,而柔然鼎盛时势力已达西域。西部高车反叛,败豆仑可汗,与那盖分兵追击,“豆仑频为阿伏至罗所败,乃引众东徙”。王廷南迁,也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公元5世纪中期柔然王廷原在鄂尔浑河东侧,阿伏至罗追击豆仑,肯定达到鄂尔浑河,才迫使柔然徙王廷。
  北:达阿尔泰山。公元5世纪中叶以后,高车的一部分“徙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这就是后来崛起的西部高车。据《魏书·袁翻传》称:“西海郡本属凉州,今在酒泉直北,张掖西北二千里,去高车所住金山一千余里。”这是高车国最北达阿尔泰山的有力佐证。
  每个王朝,政权的统辖疆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里所说的是指高车国统治达到鼎盛时的疆域范围。有的学者以阿伏至罗立国之初的辖境为其范围说:“他们统治的地方都在‘前部西北’也就是在博格达山至阿尔泰山之间的地区。”①这种说法不妥。尽管高车国对鄯善,等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的统治只有七年(491~497年),而丁零族确曾统治过这一带,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综上所述,高车副伏罗部自公元487年建高车国,至公元541年被柔然灭亡,历七主,共54年。在弥俄突统治时(507~516年)达极盛,版图达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至阿尔泰山;南达高昌、焉耆、龟兹、鄯善;西接悦般,东邻北魏。
  第三节 龟兹与■哒国的关系
  一、〓哒族源及其西迁路线
  〓哒人曾在公元5世纪20年代左右至6世纪上半叶,约一个多世纪统治过康居、大月氏国、印度西北部和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是曾对中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过重要影响的民族。
  据《北史·呱哒国》称:“〓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其源出于塞北,..风俗与突厥同。”究竟出于何族,此处说得非常含糊。《南史·夷貊传》的“滑国”条则说:“车师之别种也。汉永建三年(128年),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勇上八滑为后部亲汉侯。自魏晋以来,不通中国。至梁天监十五年(516年),其始王厌带夷栗随,遣使献方物。”这里肯定〓哒是“车师别种”,似较可信。同时都说他们源出于天山以北的草原,系小国,“属蠕蠕”,且系游牧为主的民族。《北史·〓哒国》称:“众可有十万,无城邑,依随水草,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南史·滑国传》也说:“国人以面及羊肉为粮..人皆善骑射,著小袖长身袍,用金玉为带..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这些都说明〓哒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其名称也由其王厌带夷栗随之名而省译成〓哒。
  〓哒人原属柔然的奴隶,受柔然的压迫和剥削甚为深重。看来柔然曾把分散在各地的〓哒人集中到阿尔泰山为其服役,当他们逐步壮大后,为了摆脱柔然的奴役,经过激烈的反抗,才摆脱了柔然贵族的压迫,即从“金山而南”①。经过今哈萨克草原一带先占据康居地区,再进占河中,在此稍作停留,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越阿姆河征服大月氏国。由于过去中亚没有这个民族,所以希腊和亚美尼亚的作家称他们为Aptolits和Ephtals,波斯与阿拉伯作家称之为Haytal人,有些西方作者如帕罗科匹斯(Procoplus)把〓哒称为白匈奴,他认为“〓哒与匈奴同种,且沿用匈奴之名,但他们和吾人所习知的匈奴人实大不相同。在所有的匈奴人民之中,只有他们的皮肤是白色的,也只有他们的体态是正常的”②。可知〓哒并非匈奴人,不过以白匈奴称之罢了。
  大月氏贵霜帝国的最后灭亡虽在公元5世纪下半叶,可是〓哒贵族的入侵,并占领康居和阿姆河流域及阿富汗北部巴克特利亚(大夏)地区,则在公元5世纪上半叶即已开始。据美国麦高文说:“〓哒人最初出现于波斯边境之际,适当萨珊朝名王巴哈兰五世(BahramV)在位之时(420~438年)。”③又说:“〓哒对于巴克特利亚的占领,一般相信其必完成于公元425年之际。”④这一年代核考波斯史的记载也相仿。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在《魏书》、《北史》的“大月氏国传”中都说大月氏先受蠕蠕族的侵略,遂越兴都库什山南逃,与〓哒入侵为同一时间,这是一个大矛盾。可知《魏书·大月氏国传》中所述的蠕蠕族入侵,显系〓哒族之误。诚如麦高文所说:“当〓哒人开始向西南方推进时,他们简直就被视为柔然人的先锋队,而不被视为单独的人民。〓《魏书》、《北史》的记载正是在当时人们这样误认之下,把〓哒写成了蠕蠕。根据有关蠕蠕史料的记载,蠕蠕并没有到达康居及阿姆河一带。5世纪〓哒强大后,才摆脱柔然的压迫而徙向中亚,如果中亚已有蠕蠕的势力,〓哒族就决不会再向那里逃徙。是知《魏书·大月氏国传》中的蠕蠕入侵,显然是〓哒族入侵之误。
  至于〓哒人入侵中亚的路线,只可能是先经行哈萨克草原至中亚,不可能是先经塔里木盆地再至中亚。这一方面是由于〓哒族系游牧民族,要到农业区必须先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它逃离阿尔泰山主要是为了摆脱柔然贵族的压迫。那时柔然族正强,不仅占有阿尔泰山,并且控制着天山东部的草原,不可能先到塔里木盆地去,只有向西经哈萨克草原,尚无柔然的势力。因而美国麦高文认为〓哒西进是先经过塔里木盆地,再征服大月氏贵霜帝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他说:“〓哒是向西南方进展,究竟经由什么路线,中国史籍并无所言。他们或许是经过喀什加利亚而前进的,因而我们确知该地的大部分曾臣属〓哒的霸权。其时附属〓哒的喀什加利亚城邦,据称有焉耆、龟兹、疏勒及于阗诸国。”①麦高文自认为这是他的臆测,并无可靠材料作依据,可是为了充实他的臆测,还进一步想当然地说:“〓哒..在喀什加利亚和索格底两地都没有留居之意;这两地的那些土著君长们,也都能够继续保持君位,他对〓哒人的宗主权加以承认,并对〓哒人献纳重贡而已。但在巴克特利亚,情形却大不相同。这于此一地区,〓哒人决定了要作长期之定居,因之他们入侵该区之后,一面随即消灭当地原有的月氏王国。”②矛盾也正从这种臆测中产生了。人们不能不问,塔里木盆地的土地那样肥沃和富饶,面积又那样宽广,三面围有高山,正是易守难攻的要地,比巴克特利亚地区面积广,守险易,资源也更足,为何偏要弃塔里木盆地而以巴克特利亚做根据地呢?为什么偏让塔里木盆地的于阗、疏勒等国保有君位,而翦灭大月氏各王族呢?这些突出的矛盾正是麦高文弄错了〓哒的迁逃路线,才颠倒了史实的叙述。
  原因就因〓哒并不是先占塔里木盆地再征灭贵霜帝国,而是经今哈萨克草原康居牧地经河中,再翦灭贵霜帝国。首先是于公元5世纪上半叶占领今日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利亚地区,然后以此为根据,和逃据兴都库什山南的大月氏贵族及波斯萨珊朝进行了激烈而长期的战争。
  二、〓哒国在龟兹地区争夺丝绸之路
  〓哒族据有巴克特利亚后,由于内外错综复杂的关系,没有先东向塔里木盆地,而是先向波斯方面西进。因为从地形上说,由巴克特利亚西向波斯远较越兴都库什山及帕米尔高原便利得多。所以〓哒族占有巴克特利亚后,并没有立刻南攻兴都库什山南的贵霜王国,而是首先进侵萨珊朝的巴哈兰王,是以将近一个世纪间,〓哒族的主要敌人是萨珊帝国。只有在和萨珊朝的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才能于公元460~470年间集中力量,一举歼灭以白沙瓦及北印度为根据地的贵霜帝王。也只有在6世纪初和萨珊朝订立了和平条款,有着25年较为安定的时间,才有余力越过险阻重重的帕米尔高原侵占塔里木盆地一部分地区。但是经过一个世纪与萨珊朝间的激烈战争,〓哒族的力量也削弱了。因此,虽然闯进了塔里木盆地,一度也曾占领了焉耆和于阗以西的广大区域,却已无力驻扎重兵防守,于是只好仍保留各该属国的君位,承认〓哒为宗主国,每年献纳些贡品就算了,并不是麦高文所说的〓哒人对那些地方“没有留居之意”。
  〓哒贵族和波斯萨珊朝间的战争频繁而激烈,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斗争,直到公元484年波斯王卑路斯死后,由其弟沃洛盖斯(Vologases)继位(484~488年),继续向〓哒纳贡二年,后来因财政枯竭,无力缴纳贡物,〓哒即放回卑路斯之子居和多,并扶持其登上王位,此人统治波斯达43年之久,即从488~531年。其间虽然在503~513年间也曾数次兵戎相见,由于双方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只好休战言和,双方就保持了25年较为安定而和平的生活。正是在这一段时期,〓哒才能抽出力量,侵占帕米尔高原、疏勒、于阗、莎车、龟兹、焉耆等地,并继续巩固在兴都库什山南部及西北印度的统治,专派一个等于总督一样职务的特勤,代替〓哒王总掌这一地区的军政事务。
  从上所述,可知〓哒国的疆域于公元420~500年左右领有康居、粟特、巴克特利亚、喀布尔、白沙瓦等地。格鲁赛认为〓哒人在公元5世纪30~50年代,其统治之地是从焉耆西北至巴尔喀什湖、楚河至塔拉斯河流域,以及从锡尔河到咸海①。这不符于史实,因为这时〓哒国还没有到帕米尔以东地区,更没有到焉耆、龟兹一带。至公元500~532年间是〓哒国疆域最广的时间,领有今日中印度、北印度、阿富汗全境、塔吉克、土库曼、康居及帕米尔高原、喀什、莎车、和阗、库车、焉耆一带,成为中亚一个大国。那时〓哒国在今哈萨克草原的统治区域实际包括康居及阿兰东部地区在内。因为在〓哒统治时期,特别是在6世纪上半叶打通了与中国的丝绸之路以后,它一直控制着自中国中原直至里海各港口的商业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处于这条商道上的各族人民也都卷入了国际贸易之中,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密切,并加速了这一地区各部的融合,为日后建立统一的突骑施汗国铺设了道路。
  公元532~565年间,〓哒国在印度的统治被人民的起义所击败,丧失了在印度的大部分土地,所以《魏书·〓哒传》说:“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宋云亦称:“歇哒国(即〓哒国)..受诸国贡献,南至牒罗,北至敕勒,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来朝贡。”②这里所说的北至敕勒,就是指的康居等地。
  〓哒为了争夺天山南北的丝绸通道,先是结好柔然,以便发展其势力,因为那时在天山以北的势力以柔然为强,高车族也为柔然所奴役,所以〓哒首领尽力同柔然贵族互通婚姻。《北史·蠕蠕传》称:“〓哒三妻,皆婆罗门姊妹也。”以是柔然主婆罗门失势时,便想叛北魏西奔〓哒。可是〓哒为了控制从中国通向里海的丝绸商道,不仅把势力伸至塔里木盆地,还利用柔然与高车之间的矛盾,尽力控制高昌、伊吾通向内地的商道。当高车势力已占有高昌及伊吾地区时,〓哒就发兵进攻高车,杀死了高车首领穷奇,并虏其子弥俄突等,后来高车的另一首领阿伏至罗因残暴失众为部人所杀,另立跋利延为主后,〓哒为欲控制高车,又把弥俄突送回,强立他为高车王,并用武力镇压了跋利延,于是弥俄突实际成了〓哒的傀儡,而那时高昌王麴嘉处于高车的势力之下,由是〓哒也就控制了高昌地区。因而当柔然势力有所扩张,危及高昌的商道时,〓哒又利用高车来限制柔然的发展。尽管在公元516年柔然主丑奴在和高车的战争中擒杀了弥俄突,其弟伊匐又率高车部众投靠了〓哒。这更增强了〓哒的力量,所以不久〓哒又把伊匐送回,立为高车王。伊匐率军大破柔然,柔然可汗婆罗门只好逃到凉州,投降北魏。可知〓哒、柔然、高车三族所以长期争夺高昌、伊吾地区,主要是争夺这条通向中原的丝绸商道,为各族统治阶级牟取暴利和豪富。
  〓哒既在中亚称霸,又控制了从中原经过伊吾、高昌、焉耆、龟兹通向中亚直至里海的商路,于是〓哒的使者及商人向建立在中国中原的北魏王朝频繁地进贡和经商。根据《魏书》中明确记载的有以下几次:
  太安二年(456年)冬十有一月,“〓哒、普岚国并遣使朝献。”(高宗纪)
  正始四年(507年)冬十月,辛未,“〓哒、波斯、渴槃陀..诸国,并遣使朝献。”(世宗纪)
  永平二年(509年)春正月壬辰,“〓哒、薄知国遣使来朝,贡白象一。”(世宗纪)
  永平四年(511年)九月甲寅,“〓哒、朱居槃..诸国并遣使朝献。”(世宗纪)
  延昌元年(512年)冬十月,“〓哒、于阗、高昌及库莫奚诸国并遣使进献。”(世宗纪)
  延昌二年(513年)秋八月庚戌,“〓哒、于阗、槃陀及契丹、库莫奚诸国并遣使朝献。”(世宗纪)
  熙平二年(517年)四月甲午,“高丽、波斯、疏勒、■哒诸国并遣使朝献。”(肃宗纪)
  神龟元年(518年)二月戊申,“〓哒、高丽、勿吉、吐谷浑、宕昌……诸国
  并遣使朝献。”(肃宗纪)
  神龟二年(519年)四月乙丑,“〓哒国遣使朝贡”。(肃宗纪)
  正光五年(524年)闰二月癸巳,“〓哒国遣使朝贡”..十有二月壬辰“〓哒、契丹、地豆于、库莫奚诸国遣使朝贡”。(肃宗纪)
  永安三年(530年)六月戊午,“〓哒国献狮子一”。(孝庄纪)
  太昌元年(532年)六月丙寅,“蠕蠕、〓哒、高丽、契丹、库莫奚国并遣使朝贡”……癸酉“蠕蠕、〓哒国遣使朝贡”。(废出三帝纪)
  北魏也曾遣使赴〓哒,在《魏书·高湖传》称:“(高)徽,字荣显..延昌中(512515年),假员外散骑常侍,使于〓哒,西域诸国莫不敬惮之,破洛侯,乌孙并因之以献名马。还,拜冗从仆射。神龟中(518~520年)..又假平西将军,员外散骑常侍,使〓哒。”
  北魏亡后,〓哒继续同北周、西魏交往,在《周书》中记载的有三次:
  
  大统十二年(546年),“遣使献其方物”。(异域传)。
  
  魏废帝二年(553年),“遣使来献”。(异域传)
  
  明帝宇文邕二年(558年)六月癸亥,“〓哒遣使献方物”。(明帝纪)
  
  从公元558年以后,〓哒国为“突厥所破,部落分散,职贡遂绝”①。
  
  〓哒在和北朝频繁往来的同时,还和南朝也有较密切的联系,如天监十五年(516年)、普通元年(520年)、普通七年(526年)、大同元年(535年)、大同七年(541年)都曾遣使至南朝。不过去南朝使者都沿塔里木盆地南道,到鄯善后,再穿越柴达木盆地经青海岷山道南下益州,再顺江而下至建康。而去北朝的使者则大都经过塔里木盆地北道的龟兹、高昌经河西走廊直达洛阳,由于当时处于〓哒势力范围之内的小国,在信仰、习俗、外交等方面都有自主权,所以允许在它势力范围内的各小国,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的各小国也可向北朝和南朝遣使朝贡。除疏勒、于阗、鄯善、焉耆、高昌各国都各有记载外,仅列龟兹于公元6世纪上半叶受〓哒势力控制后仍向南北朝派出的贡使情况于下:
  神龟元年(518年)秋七月丁未,龟兹国遣使朝献北魏②。
  正光三年(522年)秋七月壬子,龟兹国遣使朝贡北魏③。
  天监二年(503年)秋七月,龟兹遣使朝贡南朝④。在《梁书·诸夷传》中则说:“有梁受命,其奉正朔而朝阙庭者,则..龟兹、于阗、滑诸国焉。”
  梁武帝(萧衍)普通二年(521年)龟兹王尼瑞摩珠那胜遣使奉表贡献⑤。
  龟兹位处畅通的丝绸道上,除向南北朝都遣贡使外,对它宗主国〓哒所遣贡使及方物必然更多。《宋云行纪》中指出宋云在〓哒所见“四十余国,皆来朝贺。..诸国奉献,甚饶珍异”⑥。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由于〓哒王把北魏看成是他的宗主国,所以宋云于公元519年带着魏孝明帝元诩的诏书到达〓哒国,向〓哒王颁给北魏的诏书时,“再拜跪受诏书”;到乌苌国,国王见大魏使到,也是恭敬地“膜拜受诏书”①。到乾施罗国,〓哒王国总督虽受诏书,宋云责其无礼,而该王却甚合情理地回答称:“我见魏主则拜,得书坐读,有何可怪?世人得父母书,犹自受读,大魏如我父母,我亦坐读书,于理无失。”②足见〓哒和北魏之间的关系被看作父母与子女之间一样的深切关系,宜乎〓哒王及其各属国向北魏频频贡使不断了。
  同时从上述贡使情况还可看到,在5世纪时〓哒很少向中原进贡,因为那时天山东部及高昌地区还主要是柔然的势力,到6世纪初击败柔然,打通商路以后,〓哒使节及商人才能络绎于这条自古即已著名的东西商道上,从而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哒国统治中亚时,他们操纵着同伊朗、拜占庭、印度以及中国的贸易,直接控制着从中国经过塔里木盆地通往里海沿岸的贸易港口。随着这种商业贸易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需要,〓哒统治者也像以前的大夏和大月氏一样,发行了铸有〓哒文的钱币,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了这种〓哒的银币。当时波斯和中国的贸易也很频繁,因为他们控制了丝绸之路南道的西段,所以也频繁地派使者和商人到中国来,仅从公元455~521年的66年时间中,波斯就有十次遣使至中国,有几次还和〓哒的使者同来。这是因为波斯和中国贸易,必须通过阿富汗地区,而那时阿富汗受〓哒统治;同时波斯卑路斯王的登位,也是凭借〓哒的力量,因而波斯每年还必须向〓哒称臣纳贡。由此可以推想,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1174枚波斯萨珊银币也是通过〓哒国的巴克特利亚(今阿富汗北部)境流入中国的。这些萨珊朝银币,据夏鼐先生指出,以沙普尔二世(310~379年)及其两个嗣王为最早。在定县塔基所发现的银币中有一枚耶斯提泽德二世(438~458年)的银币,边缘压印一行〓哒文字的铭文,这反映了波斯、〓哒及中国三者的关系③。另外在〓哒国内附属的一些小国也铸有自己的钱币,如布哈拉地方的统治者仿照波斯巴赫兰五世(421~438年)的钱铸造一种钱币,称为“布哈拉·胡达特钱”,研究者认为这钱是5世纪20~40年代在布哈拉铸造的。另在花刺子模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不过贵霜帝国是佛教极为繁荣的时代,到〓哒王统治时,由于统治王族“不信佛法,多事外神”④,因而原有大月氏国境内佛教寺院遭到极大破坏,僧侣大为减少,信佛教群众受到极大压抑,从佛教僧侣的立场看来,凡是不合于佛教所规定的统治者所应遵循的礼仪,那就一切都是野蛮、落后、凶恶的表现。所以宋云及玄奘记述到有关〓哒的各事时总是以这种概念记述的。如宋云说:
  “波知国.风俗凶慢,见王无礼。国王出入,从者数人。”
  “乾随罗国,为〓哒所灭,遂立敕懃为王,治国以来,已经二世。..不信佛法,好祀鬼神。国中人民,悉是婆罗门种,崇奉佛教,好读经典,忽得此王,深非情愿。”①
  可是尽管〓哒于公元6世纪上半叶控制了龟兹地区,唯这时的龟兹佛教并未遭到破坏。根据龟兹的历史记载,这时龟兹佛教仍得到了发展。由此也可证明〓哒在龟兹地区统治的时间并不长,仅派去了少数监督管理人员,龟兹王族仍享有较大自主权,从而未能按照〓哒统治者的愿望,破坏佛寺,压制佛教的发展。相反在〓哒势力伸入龟兹地区后,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龟兹经济依然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哒仍保持着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和游牧习尚,因此除对大月氏王族彻底翦灭外,其余各属国只是保持宗主国和朝贡的关系。这样〓哒王国就如有的人所说:“不曾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帝国不仅没有过而且也不能有对于整个帝国统一的语言。对于帝国所有组成员都有懂得的语言。..帝国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语言的部落和部族的集合体。”②所以〓哒在国内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因而于552年即灭于突厥族。

附注

①杨晨:《三国会要》卷8《方域下》,93页,中华书局,1956。 ②《魏志》卷18《张恭传》。 ①《晋书》卷3《武帝本纪》。 ②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城考古记》第五章《尼雅废址所发现的东西》,66页,中华书局,1936 ③马克思著,日知译:《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27页,人民出版社,1956。 ①②斯文·赫定著、李述礼译:《亚洲腹地旅行记》,359页,上海书店,1984。 ③④《晋书》卷3《武帝本纪》。 ①《汉书》卷97《四夷传》“焉耆国”。 ②冯承钧撰《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11页,中华书局,1957。 ①《晋书》卷3《武帝本纪》。 ②《晋书》卷97《四夷传·焉耆国》。 ③《晋书》卷97《四夷传·龟兹国》。 ①②《晋书》卷113《苻坚上》。 ③《晋书》卷114《苻坚下》。 ①(②③《晋书》卷114《苻坚下》。 ④⑤⑥⑦《晋书》卷122《吕光载记》。 ①《晋书》87《李暠传》。 ②③《魏书》卷99《沮渠蒙逊传》 ①《魏书》卷30《车伊洛传》。 ②《魏书》卷102《鄯善国》。 ③《魏书》卷102《西域传·焉耆国》。 ④《魏书》卷102《西域传·龟兹国》。 ①《资治通鉴》卷102《宋纪四》。 ②《魏书》卷102《西域传》。 ③《魏书》卷4上《世祖纪四上》。 ④《北史》卷2《魏本纪第二》。 ⑤《魏书》卷4上《世祖纪第四上》。 ⑥《魏书》卷4下《世祖纪第四下》。 ⑦《通志卷15下。后魏纪十五下》, ⑧⑨⑩⑪《魏书》卷7上《高祖纪第七上》。 ①《北史》卷4《魏本纪第四》。 ②《魏书》卷8《世宗纪第八》。 ③④《魏书》卷9《肃宗纪第九》。 ⑤《周书》卷5《武帝上》。 ⑥《南史》卷6《梁本纪上第六》。 ⑦《南史》卷79《夷貊下》。 ①《魏书》卷102《车师传》。 ①《北史》卷97《西域传》。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①侯灿:《西晋至北朝前期高昌地区奉行年号之探讨》,指出此处遗一“十”字,当为“十五年”。见《考古与文物》,92页,1982(2)。 ②穆广文:《维吾尔族的起源和居地续考——公元四世纪至七世纪初的高车、敕勒和铁勒》,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论文集》第2集,193页,1983。 ③《魏书》卷69《袁翻传》。 ④《魏书》卷103《高车传》。 ①穆广文:《维吾尔族的起源和居地续考——公元四世纪至七世纪初的高车、敕勒和铁勒》,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论文集》第2集,140页,1983。 ①《北史》卷97《〓哒国》。 ②③④〔美〕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209、214、213页,中华书局,1958。 ⑤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212页,中华书局,1958。 ①②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212页,中华书局,1958。 ①格鲁赛《草原帝国》(ReneGrousset:TheEmpireoftheSteppes,AHistoryofCentralAsia),38页,1970。 ②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5《宋云行纪》。 ①《北史》卷97《〓哒国传》。 ②③《魏书》卷9《肃宗纪》。 ④《南史》卷6《梁本纪第六》。 ⑤《南史》卷79《夷貊下》。 ⑥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5《宋云行纪》。 ①②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5《宋云行纪》。 ③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载《考古学报》1974(1)。 ④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5《宋云行纪》。 ①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5《宋云行纪》。 ②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9页,人民出版社,1956。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