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汉对龟兹的统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东汉对龟兹的统治
分类号: D033.2
页数: 5
页码: 049-0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汉对龟兹的统治,分别记述了一、东汉初期,西域匈奴势力的活动、二、班超统一西域,迁西域都护府于龟兹等情况。
关键词: 龟兹 东汉 统治

内容

一、东汉初期,西域匈奴势力的活动
  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位,“贬易侯王”,遭到西域各族人民反对,于是匈奴势力又乘机在西域各地蠢动,重新奴役各族人民,继续“敛税重刻”,使得“诸国不堪命”。东汉光武帝登位后不久,西域各国就纷纷派使者至京城洛阳汉廷。如《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称: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冬:“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等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他们恳切要求汉朝统治西域,以解倒悬之命。唯光武帝以天下初定,国力未充为辞,没有立刻派出都护,于是西域各国只好暂时呻吟于铁蹄之下。到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明帝遂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断绝65年的西域通道重新打通,于阗诸国都纷纷遣子入侍,遂于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再次派出都护及戊己校尉。
  后汉首任派往西域的都护陈睦,其都护府治仍在乌垒城,因为当时匈奴在天山南北仍有一定的势力,特别是焉耆、龟兹地区更为匈奴势力所控制。因而在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病危,国内政局动荡,西域的匈奴分裂势力也随之猖獗,即于6月间攻杀了西域都护陈睦,并全歼其部众;而北匈奴及受其支配的车师后王还同时进攻戊己校尉耿恭于疏勒城,焉耆、龟兹联合起来进行东西夹攻,才能迅速攻破都护和都护府。
  从这个史实看,不仅当时北匈奴的势力还相当强大,同时匈奴在天山中也有一定的势力,因而他们还控制着焉耆盆地及以龟兹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北道各绿洲。是以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①。
  二、班超统一西域,迁西域都护府于龟兹
  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实际是西域各族人民受匈奴奴隶主残暴压迫,不堪忍受痛苦,恳切向汉廷要求遣派都护之请。公元73年班超出使时,西域已归入中国版图一百多年,西域各族人民都乐汉衣服制度,所以班超没有多带军队,仅带吏士三十六人西行。他环顾西域形势,没有先走塔里木盆地北道,而是先走塔里木盆地南道。在那里站稳脚跟后,再拼力歼灭北道匈奴势力,这是重要的战略决策。如果当时班超要先走塔里木盆地北道,阻力重重,一时难于完成使命。
  那时塔里木盆地南道各绿洲虽已为匈奴势力所控制,但并不牢固,班超深知西域各族人民维护统一,共击匈奴的迫切愿望。因而他到鄯善不久,匈奴使者也带着一百多人来到鄯善。班超虽只有三十六人,立即攻歼了匈奴使者及其随员,然后“召鄯善王广,以虏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①。
  从鄯善向西,原有大国于阗、莎车、疏勒,而此时于阗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唯匈奴王“遣使监护其国”②。超至于阗后,依靠于阗人民及其出众的谋略、胆略,胁使于阗王广德攻杀匈奴使者后降超,不仅震惊了西域各国,更震惊了西域的匈奴贵族。
  当班超在鄯善、于阗击灭匈奴分裂势力的时候,为匈奴所立的龟兹王建已遣兵攻破疏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班超只好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槃橐城九十里,在疏勒绿洲上展开了和匈奴分裂势力的斗争;而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匈奴分裂势力乘都护陈睦被击杀之机,数度发兵进攻疏勒的班超阵地。超虽士吏单少,但依靠疏勒人民,英勇无畏地坚守槃橐城岁余。汉章帝初立,恐超单危不能自立,即下诏征超还。疏勒人民闻讯,“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说:“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③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痛哭说:“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④互抱超马脚,不得行。班超决定再返疏勒。
  疏勒两城自班超离去后,复降盘踞在龟兹的匈奴,而与尉头连兵。超即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又率疏勒、康居、于阗、扜弥兵一万余人攻破了受匈奴势力控制的姑墨石城。班超想乘胜肃清天山以南各国的匈奴分裂势力,即向朝廷上疏请兵,他在疏状中分析了当时西域的形势说:“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阗,即地向化。今扜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原归附,欲共拼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不服者百分之一耳..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阢。自臣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倚天等’。以是效之,则葱岭可通,葱岭通则龟兹可伐。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擒,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⑤朝廷批准了班超的部署。
  班超在汉廷的支持下,首先在公元75年肃清疏勒地区的匈奴势力。建初8年(公元83年)以将兵长史名号与军司马徐斡,卫侯李邑亲至乌孙,大加赏赐,并联结乌孙力量,以图夹击龟兹。当然疏勒是一块战略重地,匈奴费尽心机要争夺这块土地,因此它在失败后,曾先后向康居及月氏借兵,企图挽回败局,但班超都一一挫败了敌人的阴谋。永元二年(公元90年)月氏虽遣其副王谢将兵七万越帕米尔高原,直下疏勒绿洲,攻班超。时班超虽然人数少,不足以御强敌,但他依靠疏勒人民,镇定自若,采用坚壁清野之法,“收谷坚守”。超度月氏军队粮食将尽时,必往龟兹求救,预先即于东通龟兹要道上埋伏数百精兵待敌,后来月氏统帅谢果遣骑赉金银珠玉以贿龟兹,班超的伏兵尽起遮击,袭杀月氏兵,遂即持其使首送往月氏谢统帅处。谢大惊,立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①。超即准其撤退回国。月氏由是大震,只好岁奉贡献。
  匈奴眼看大势已去,龟兹、姑墨、温宿即于永元三年(公元91年)降于班超,至是西域又重新统一在东汉的号令之下,汉廷即以班超为西域都护,徐斡为长史。班超即把西域都护府从乌垒城迁到龟兹的它乾城,徐斡则屯驻疏勒。这时西域只有焉耆、危须、尉犁几国未平。班超为了先巩固都护所驻的龟兹绿洲,即撤换了由匈奴所立的龟兹王尤利多,而扶持了曾为汉廷侍子的白霸为龟兹王。
  在龟兹地区的政局初步获得稳定后,班超即于永元六年(公元94年)秋,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讨伐叛服无常的焉耆王,“遂斩焉耆、尉犁二王首,传送京师..超乃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王”②。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只有到这时西域的匈奴分裂势力才真正肃清了,才能把西域都护府从乌垒迁到它乾城,从轮台地区迁到经济、文化最发达而又最适中的龟兹绿洲。
  班超在西域活动三十年,依靠东汉政府做后盾,依靠西域各族人民的支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使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北匈奴的奴役,统一西域全境,使丝绸之路更为繁荣昌盛。永元七年(公元95年)汉和帝下诏赞扬班超的功绩说:“超遂逾葱岭,远悬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恥,以报将士之仇。”据此突出功绩,和帝封班超为定远侯。
  三、龟兹长期受东汉统治
  公元102年7月,班超年老思土,上书乞归家乡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③“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④。超妹班昭也上书,为他委婉陈辞,帝感其言,乃征召超回廷。8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9月,与世长辞,一代英雄,享年71岁。
  班超离西域时,以戊己校尉继任都护的任尚请教了班超统治西域的经验。班超说:“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任尚听后,大不以为然地说:“我以班君当有苛策,今所言平平耳。”①他对班超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上任后为政苛暴,不重视民族团结,仅统治四年时间,西域残余的匈奴分裂势力,又掀起叛乱。一部分叛军围攻了正在疏勒的任尚。任尚上书求救,东汉政府即派梁慬为西域副校尉,率河西四郡羌胡军五千骑救援,并诏征任尚回汉廷,改派骑都尉段禧为西域都护,以西域长史赵博为骑都尉。
  段禧、赵博二人仍驻龟兹它乾城,但它乾城较龟兹王白霸所住延城为小,因而西域副校尉梁慬认为它乾城小,难以巩固,乃说服白霸,欲入共保其城,白霸许之,王室贵族反对,固谏不听。懂既入,遣将急迎禧、博,合军八九千人。龟兹部分当权者反对汉军入城,即纠集姑墨、温宿等国数万军队,围攻龟兹,懂等率军出战,大破叛军。连兵数月,叛军败退,汉军乘胜追击,凡斩首万余级,获生口数千人,骆驼畜产数万头,龟兹乃定。由是卫戍都护府的军队驻白霸王城。可知设在龟兹的西域都护府,班超及任尚时都在它乾城,到段禧为都护时,开始虽仍在它乾城,不久,就迁驻龟兹王都延城。
  正当梁懂等率军大破叛军,取得重大胜利的时机,由于洛阳离西域路途遥远,消息不通,《后汉书·梁懂传》称:当时“公卿议者以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因而于永初元年(公元108年)东汉政府公然决定撤回西域都护等政府机构,并派骑都尉王弘发关中兵,迎懂、禧、博及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由是西域残余匈奴势力又开始嚣张,十余年间,西域各族人民
  备受北匈奴压迫之苦,还胁迫各国补交东汉统治时期的所谓“欠租”。同时,以西域为基地,胁迫属国,“共为边寇十余岁”②。河西四郡也不得安宁。于是汉廷采纳了班勇建议,“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③。仍难遏制西域残余北匈奴的势焰,从而于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夏四月,即“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④。
  班勇担任西域长史后,即发扬其父班超之风,团结西域各族人民,逐步平定散居西域各地的匈奴分裂势力。当他于公元123年夏到任后,即于124年正月就威服鄯善、龟兹、姑墨、温宿数国,然后“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利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①。接着于延光四年(125年)秋又发河西各郡兵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败受匈奴控制的车师后部王军就,大获胜利,得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并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斩杀后,传首京师。永建元年(126年)即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又派勇士诛斩了东且弥王,完全平定了车师六国。
  随后,班勇虽于征讨焉耆王后被免职,匈奴呼衍王虽曾一度猖獗,但东汉政府始终统治着西域。东汉在西域都护班超、任尚、段禧之后虽已不设都护,却另设西域长史及戊己校尉治理西域,班勇以首任西域长史开其端,其后,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仍然受着东汉所派的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的统治。仅简列长史及戊己校尉人名于下。
  《资治通鉴》卷53:桓帝元嘉元年(152年)春正月,“西域长史王敬为于阗所杀。初,西域长史赵评在于阗,病痈死”。
  《后汉书·西域传》永兴元年(153年)“车师后部王阿罗多与戊部侯严皓不相得,遂忿戾反畔,攻围汉屯田且固城,杀伤吏士。……后阿罗多复从匈奴中还,与卑君争国,颇收其国人。戊校尉闫详虑其招引北虏,将乱西域,乃开信告示,许复为王,阿罗多乃诣详降”。东汉对于车师前后部署戊己校尉,以己校尉屯于车师前部,戊校尉屯于车师后部。
  《资治通鉴》卷56:灵帝建宁三年(170年)冬“凉州刺史孟佗遣从事任涉将敦煌兵五百人,与戊己校尉曹宽,西域长史张宴,将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合三万余人讨疏勒(以建宁元年疏勒杀其王也),攻桢中城,四十余日,不能下,引去”。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汉桓帝末,任西域戊己校尉。
  《资治通鉴》卷57: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六月“于阗
  王安国攻扜弥,大破之,杀其王。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人众裁千口”。可知东汉末年,在西域仍然设有戊己校尉及西域长史。
  据此可知,东汉自陈睦、班超、任尚、段禧为西域都护之后,虽曾改设为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却同样执掌统治西域的军政大权,是以东汉时期也同样有效地统治着西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