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在乌垒设立西域都护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64
颗粒名称: 三、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在乌垒设立西域都护府
分类号: D691.21
页数: 4
页码: 045-0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在乌垒设立西域都护府情况,西汉所设西域都护,从第一任都护开始,到王莽末年李崇任都护止,连续八十多年。
关键词: 龟兹 西汉 西域都护府

内容

在匈奴向周围各族的不断侵扰压迫下,遭到丁零、乌桓、乌孙各族的反对,加剧了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政变,握衍朐鞮夺得单于位后,排斥异己。这时位于匈奴西部的,按俗应该继承单于位的日逐王先贤掸素与握衍朐鞮单于有隙,因而处境危急,就毅然率众归属于汉。汉政府命令郑吉率领渠犁、龟兹兵五万人去迎接先贤掸及其所属人民,并封先贤掸为归德侯。郑吉也因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并护车师以西北道,而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并立西域都护府于今轮台以东的乌垒城,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①。至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至帕米尔高原及喀喇昆仑山的广大西域地区,都正式归入了汉朝的版图。
  从公元前60年起汉朝虽统一了西域,但在西域残存的匈奴分裂势力还相当强大,在焉耆盆地和龟兹绿洲仍被匈奴势力控制着,是以西域都护府的府址只能暂设于今轮台县东的乌垒城。
  乌垒城的位置,据《汉书·西域传》称:“吉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就当时言,其地理位置是在西域比较适中地区,并在丝绸之路的孔道上。唯乌垒、渠犁的原来人口并不多,史称:“乌垒,户百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人。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都尉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渠犁,城都尉一人,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胜兵百五十人。东北与尉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西有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②。
  这就可见乌垒在北,渠犁在南,原有土著人,约仅一千多人。关于乌垒城的古城遗址,据1985年出版的《轮台县地名图志》说:位于今轮台县城东56公里,野云沟南32公里的库木塔格西部有一古城,维吾尔语称为协海尔科台克古城,为树墩城之意。据传古时此城军士极多,出征时在城门树墩一棵为单位计算部队,由此得名③。事实上,当时在乌垒城四周分布着几座屯垦兵营,向南有大道直通渠犁国,向西南有大道直通校尉城,城堡之间有烽火台传递消息,这便是史书上有名的“七连城”的盛况。现在于乌垒城所在的策大雅乡境内留下的汉文明几乎随处可见。如在“策大雅乡的喀拉克尔琴村境内有一个叫乌勒方墩的古城遗址,它所处的地方至今还被当地人叫做‘汉人的地方’。在琼萨依巴格村还有块地名叫‘汉人湖’,虽然看不到建筑遗址,却也能说明当时曾经居住过汉朝居民”①。而在策大雅乡西及西南的两个多斯麦特原名均为克塔依勒克,即中国人的地方或汉族人的地方。另在野云沟东12公里的阿克墩古城遗址,1928年黄文弼教授曾在那里挖出过汉朝军民用过的保存粮食的大缸。
  把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城,尽管在西域的地理位置还适中,唯由于绿洲面积不大,要供应西域都护府这样一种军政重要机构的所需,是难于承担的;而在其西面的龟兹绿洲,可以耕垦的面积比轮台地区大得多,各种物产也丰富得多,经济实力远比乌垒地区雄厚,是建立西域都护府最为合适的地方。但在当时龟兹地区已受匈奴势力控制,时时阻挠着汉廷势力的西进,这在史书上的记载也是明确的。《汉书·傅介子传》中指出:“先是龟兹、楼兰尝杀汉使者。”足见匈奴千方百计利用最为当道的楼兰、龟兹贵族以反汉由来已久。而匈奴使者那时经常去龟兹及乌孙等地,以胁迫他们为匈奴效力。史书继续指出:“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子共诛斩匈奴使者。”②
  残留在西域以郅支单于为首的匈奴势力决不会甘心于失败,继续在西域进行分裂活动,并杀汉使者谷吉等,于是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即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发汉兵及西域各国兵共四万余人迅速歼灭了匈奴分裂势力及叛酋郅支单于。这是任何分裂主义者必然的下场。
  由上史实可知,从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起,至公元8年西汉末近70年时间内,匈奴不仅在车师和龟兹还有一定的势力,同时在阿尔泰山及康居一带还有其分裂叛乱的根据地,是以西域都护府面对匈奴分裂势力的斗争任务仍很繁重。到西汉末年,郅支单于的巢穴虽已荡平,可是车师及龟兹地区的匈奴残余势力还未肃清,必须时刻防止这两块重要战略要地上匈奴势力的袭扰。所以在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位置只能设在乌垒城。
  西汉所设西域都护,从第一任都护开始,到王莽末年李崇任都护止,连续八十多年。计历任都护十八人,著名的有郑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都护驻地,基本都在乌垒城。尽管在段会宗出任西域都护时,由于在乌孙中发生了一些重要事件,经常要前往乌孙去处理。当时从塔里木盆地去乌孙以经过龟兹西北入乌孙最为便利,因而段会宗从乌垒城去乌孙,每次都得经过龟兹再去乌孙。如《汉书·段会宗传》所说:“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德之,遂往谒,诸翕侯止不听,遂至龟兹谒。”这里就是指上述一些事件段会宗暂住在龟兹,并不是都护府迁到了龟兹。
  工莽纂汉后,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戊己校尉刁护召车师后王须置离验问谋国率众逃亡匈奴事,须置离“辞服,乃械致都护但钦在所埒娄城”。这个埒娄城仍在今轮台地区,不是龟兹。因为王莽易单于玺后,单于恨怒,即于公元13年,距匈奴最近的焉耆国,先叛,即“杀都护但钦,莽不能讨”①。可知焉耆国离西域都护府不远,叛乱初始,就很快杀死了都护但钦。如果都护已迁至龟兹,就不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杀死都护,因为焉耆离龟兹还有600多里,以古代的交通,即使是骑兵,也得走一星期,不可能迅速杀死都护,可知但钦所在的埒娄仍在今轮台地区,并不在龟兹。
  更从西汉最后一任都护李崇逃往龟兹,也可证明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一直在今轮台县的乌垒城,有时在轮台县境的其他地点。王莽天风三年(公元16年)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出西域,诸国皆郊迎,送兵谷,唯独“焉耆诈降而聚兵自备”②。最后还纠集了姑墨、尉犁、危须等国兵击杀了王骏,而戊己校尉郭钦却另带兵击杀了焉耆地区老弱,然后引兵还。李崇则收余士,还保龟兹。于是乌垒城失守,西域交通阻绝不通。数年后,王莽死,李崇也死于龟兹。1949年后已由考古工作者于沙雅地区出土了李崇之印,可知在西汉时期只有最后一任都护李崇在兵荒马乱时才从乌垒城逃往龟兹,而其就任都护仍在乌垒地区。自从李崇殁,西域地区群雄相争,六十多年刀光剑影,各族人民重新陷入苦难之中。
  西汉政府统一西域后,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对维护统一,发展生产,保护各族人民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巩固西域统治,西汉政府继续保留轮台、渠犁屯田外,还把屯田扩大到龟兹南部及姑墨、焉耆。由于匈奴在西域的根据地主要在焉耆和龟兹,因此日逐王投降汉朝后,即把屯田地点首先扩大到焉耆和龟兹。
  (1)焉耆屯田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开始在焉耆屯田。焉耆盆地有开都河水流贯其境,还有富于蒲苇渔业的博斯腾湖,土地肥沃,可以大量屯垦。《汉书·辛庆忌传》称:辛庆忌随常惠在赤谷屯田时,曾与“翕侯(乌孙部落首领——引者注)战,陷阵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将吏士屯焉耆国”。辛庆忌从赤谷率汉军千人到焉耆屯田,以削弱匈奴势力在焉耆地区的活动,这是渠犁屯田向天山中部战略要地的发展,并有力地推动焉耆盆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龟兹屯田
  龟兹东接轮台,西邻姑墨,南靠精绝,北连乌孙,位居塔里木盆地北道中枢,是古代天山以南人口最多,绿洲面积大,经济实力最强之国,向为匈奴贵族所控制,所以校尉赖丹屯田轮台时,匈奴必嗾使龟兹贵族杀害赖丹,并尽力阻止屯田军向龟兹发展。西汉统一西域后,才得于公元前51年于龟兹东南境屯田,这是轮台屯田向西的扩大和发展。黄文弼教授在《塔里木盆地考古》一书中曾说,1930年时在沙雅县英业古城东北发现有“长达二百华里之古渠..在渠旁及遗址中,曾觅出汉代五铢钱及陶片”。维吾尔语称之为黑太也拉克,即“汉人渠”之意。1949年后,考古人员仍见沙雅汉人渠长二百多米,宽达八米,深达三米。可见这里曾经是西汉大规模屯田地区,唯现已变成盐碱荒滩。
  (3)姑墨屯田
  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乌孙发生内乱,小昆弥拊离被弟日贰杀害。汉政府派段会宗出使乌孙,立拊离子安日为小昆弥,日贰逃往康居。《汉书·西域传》“乌孙国”称:“日贰亡,阻康居,汉徙己校屯姑墨,欲侯便讨焉。”可知为了防御日贰发动叛乱,西汉政府决定己校率军一千人屯田姑墨,准备讨伐乌孙反汉的分裂势力,公元29年“安日使贵人姑莫匿等三人诈亡从日贰,刺杀之。都护廉褒赐姑莫匿等金人二十斤,赠三百匹”。西汉在姑墨的屯田显示了屯田军在巩固祖国统一,保卫西域领土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于西域都护的选派,西汉政府十分重视,一般都择派有勇有谋、富于牺牲精神的军政人才,在历任都护中如郑吉、甘延寿、段会宗等既是将帅之才,又有政治远见。最突出的段会宗,先后八次到西域,三任都护,五次持节册立乌孙大小昆弥,招远亡畔;诛首恶而定乌孙国难,息干戈而务安辑。《汉书·段会宗传》称:成帝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汉遣会宗发戊己校尉诸国兵,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会宗还奏事,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以轻兵深入乌孙,即诛番丘,宣明国威,宜加重赏。天子赐会宗爵关内侯,黄金百斤”。段会宗的行动在西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远在乌孙以西的康居重又派遣质子侍汉。
  哀帝建平中(公元前6~前4年),又因“小昆弥季父卑爰疐拥众欲害昆弥,汉复遣会宗使安辑,与都护孙建并力。明年,会宗病死乌孙中,年七十五矣,城郭诸国为发丧立祠焉”。这已是段会宗第八次赴西域,那时他已年高75岁,仍然肩负起维护统一的重责,每遇危难,就不顾死生安危,赴汤蹈火,服从命令,为国效力,赢得西域各族人民的尊敬,所以死后诸国都为之发丧立祠。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