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渠犁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62
颗粒名称: 1.渠犁屯田
分类号: D691.21
页数: 3
页码: 045-0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的渠犁屯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政府开始在渠犁屯田,渠犁屯田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轮台均位处绿洲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又位居西域中心地区,直接威胁着匈奴在焉耆地区的军政机构——僮仆都尉,同时渠犁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条件较好。
关键词: 龟兹 西汉 渠犁屯田

内容

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政府开始在渠犁屯田。渠犁位于孔雀河以西,塔里木河以北,今库尔勒市及其以西与轮台县野云沟一带接界,它和轮台屯田区好似两个卫士,分别守卫在西域都护府的东西两侧。《汉书·郑吉传》称:“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犁。”《汉书·西域传》也说:“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在《汉书·西域传》总序中则说:“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足见在渠犁屯田的同时,也在轮台进行了屯田,并同置使者校尉。
  渠犁屯田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轮台均位处绿洲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又位居西域中心地区,直接威胁着匈奴在焉耆地区的军政机构——僮仆都尉,同时渠犁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条件较好。据现代科学考察证实,在这一地区海拔都在890~910米左右,主要是利用孔雀河水灌溉的区域,也有少部分利用塔里木河水,年降水量大致在40~55毫米,都是灌溉农业,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5℃,1月平均气温﹣10.2℃,蒸发量2273.7毫米,无霜期200天左右,≥10℃积温4250℃。主要农业土壤为潮土型、黄潮土、灰潮土、盐化潮土、灌溉潮土、灌溉草甸土。这些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小团块结构多,适种性强,保水保肥,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8%~2.4%,土壤含量轻,易于洗盐。适种小米、玉米、水稻、棉花、油菜。正是桑弘羊所说的“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达到了屯田积谷的预期效果。
  当西汉在渠犁、轮台设立使者校尉时,位于东部天山南北的车师地区仍在匈奴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汉书·西域传》称: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匈奴降者介和王为开陵侯,将楼兰国兵始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将数万骑救之,汉兵不利,引去”。汉朝在车师地区失败于匈奴后,经过十年的准备,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8年)才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凡六国兵别击车师,车师王降服,臣属汉”①。但匈奴决不会甘心于失败,再加上汉武帝没有采纳桑弘羊加强渠犁、轮台屯田的建议,因而到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②。直到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后,才于公元前72年遣“五将兵击匈奴,车师田者惊去,车师复通于汉”③。这次车师被匈奴侵占,又是十多年时间。到了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朝趁匈奴单于死,新单于刚立,爆发了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加之境内又发生了十分严重的饥荒,匈奴政权暂停止了对汉朝的侵扰,于是汉朝又遣侍郎郑吉和校尉司马熹带着一些犯过法的人到渠犁屯田积谷,史书明确说“欲以攻车师”。
  郑吉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将领,他在渠犁屯田一年,秋收之后,眼看军粮充足,雄心勃勃地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及屯田士一千五百人,并征调西域各国军一万多人,攻占姑师国都交河城。姑师王北逃,向匈奴求救,匈奴不敢发援军,第二年姑师王乌贵投降。
  郑吉在车师驱赶匈奴势力后,即留一侯与卒二十人留守在车师,自己仍还屯渠犁;并被任命为护鄯善以西的使者,护南道。这是上述校尉的进一步发展,同后来的西域都护实际已只有所管地域的不同了。不久,郑吉又遵汉廷命,使吏卒三百人屯田车师,匈奴闻讯,其单于大臣都说:“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④匈奴即遣骑兵来袭击屯田士卒,为此,郑吉更将屯田渠犁的一千五百人屯卒支援车师屯田,匈奴就派出更多武装部队进行围攻,并扬言说:“单于必争此地,不可田也。”郑吉即向朝廷告急,“车师去渠犁千余里,间以河山,北近匈奴,汉兵在渠犁者势不能救,愿益田卒”⑤。汉宣帝决定罢姑师屯田,并赶忙派常惠出兵救车师。由于匈奴下决心夺回车师,围城的兵力很多,常惠最终也只能把郑吉救出来,仍回到渠犁屯田处。公元前64年,匈奴又占领了姑师。公元前62年,西汉政府再次派军屯田姑师,并在姑师设置戊己校尉,巩固了在车师的根据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