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汉统一西域的重要部署——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61
颗粒名称: 二、西汉统一西域的重要部署——屯田
分类号: D691.21
页数: 6
页码: 040-0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汉统一西域的重要部署——屯田,包括渠犁屯田、轮台屯田等情况。
关键词: 龟兹 西域 屯田

内容

由于匈奴贵族早已统治了西域,天山南北都为其所控制,对塔里木盆地的城郭诸国也都派去了奴隶总管,在各方面都有匈奴人的耳目。汉武帝吸取了李广利军西进中难得给养,而遭致失败的教训,认识到要和匈奴贵族在西域进行长期的斗争,首须解决军队的吃粮问题,为此从楼兰城再西进,必须先实行武装屯田,但屯田也必须由近及远,步步为营。
  从楼兰向西先到现在库尔勒、轮台地区。据《汉书·西域传》称:早在武帝征和(公元前92年至前89年)间“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故轮台以东,捷枝、渠黎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益种五谷..田一岁有积谷,募兵壮健有累重(眷属)敢徙者诣田所,就蓄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可见汉朝对西域的土地水利情况早有调查,而“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得职”①。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只有在西域实行屯田积谷,才能“以给使外国者”②。所以在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③。以统领和保护这些地区的屯田事宜,又派“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④。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有利于汉代反对匈奴奴隶主贵族战争的胜利进行。实际就是西域都护最早的雏形,在西域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时所以只能在渠犁、轮台一带屯田,因为在其东北正和匈奴争夺从中原通向西域的战略要地车师地区,在其西边的龟兹要地也为匈奴势力所控制,因而只有在轮台、渠犁的屯田取得效果,积蓄力量,以此为基地,把车师和龟兹地区的匈奴势力驱逐以后才能前进。
  1.渠犁屯田
  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政府开始在渠犁屯田。渠犁位于孔雀河以西,塔里木河以北,今库尔勒市及其以西与轮台县野云沟一带接界,它和轮台屯田区好似两个卫士,分别守卫在西域都护府的东西两侧。《汉书·郑吉传》称:“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犁。”《汉书·西域传》也说:“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在《汉书·西域传》总序中则说:“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足见在渠犁屯田的同时,也在轮台进行了屯田,并同置使者校尉。
  渠犁屯田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轮台均位处绿洲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又位居西域中心地区,直接威胁着匈奴在焉耆地区的军政机构——僮仆都尉,同时渠犁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条件较好。据现代科学考察证实,在这一地区海拔都在890~910米左右,主要是利用孔雀河水灌溉的区域,也有少部分利用塔里木河水,年降水量大致在40~55毫米,都是灌溉农业,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棉花、油菜。正是桑弘羊所说的“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达到了屯田积谷的预期效果。
  当西汉在渠犁、轮台设立使者校尉时,位于东部天山南北的车师地区仍在匈奴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汉书·西域传》称: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匈奴降者介和王为开陵侯,将楼兰国兵始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将数万骑救之,汉兵不利,引去”。汉朝在车师地区失败于匈奴后,经过十年的准备,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8年)才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凡六国兵别击车师,车师王降服,臣属汉”①。但匈奴决不会甘心于失败,再加上汉武帝没有采纳桑弘羊加强渠犁、轮台屯田的建议,因而到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②。直到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后,才于公元前72年遣“五将兵击匈奴,车师田者惊去,车师复通于汉”③。这次车师被匈奴侵占,又是十多年时间。到了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朝趁匈奴单于死,新单于刚立,爆发了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加之境内又发生了十分严重的饥荒,匈奴政权暂停止了对汉朝的侵扰,于是汉朝又遣侍郎郑吉和校尉司马熹带着一些犯过法的人到渠犁屯田积谷,史书明确说“欲以攻车师”。
  郑吉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将领,他在渠犁屯田一年,秋收之后,眼看军粮充足,雄心勃勃地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及屯田士一千五百人,并征调西域各国军一万多人,攻占姑师国都交河城。姑师王北逃,向匈奴求救,匈奴不敢发援军,第二年姑师王乌贵投降。
  郑吉在车师驱赶匈奴势力后,即留一侯与卒二十人留守在车师,自己仍还屯渠犁;并被任命为护鄯善以西的使者,护南道。这是上述校尉的进一步发展,同后来的西域都护实际已只有所管地域的不同了。不久,郑吉又遵汉廷命,使吏卒三百人屯田车师,匈奴闻讯,其单于大臣都说:“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④匈奴即遣骑兵来袭击屯田士卒,为此,郑吉更将屯田渠犁的一千五百人屯卒支援车师屯田,匈奴就派出更多武装部队进行围攻,并扬言说:“单于必争此地,不可田也。”郑吉即向朝廷告急,“车师去渠犁千余里,间以河山,北近匈奴,汉兵在渠犁者势不能救,愿益田卒”⑤。汉宣帝决定罢姑师屯田,并赶忙派常惠出兵救车师。由于匈奴下决心夺回车师,围城的兵力很多,常惠最终也只能把郑吉救出来,仍回到渠犁屯田处。公元前64年,匈奴又占领了姑师。公元前62年,西汉政府再次派军屯田姑师,并在姑师设置戊己校尉,巩固了在车师的根据地。
  2.轮台屯田
  轮台位居西域中心地区,是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可和渠犁直接威胁当时匈奴在西域的统治中心焉耆和龟兹,成为当时西域政治、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公元前102年汉朝李广利军第二次伐大宛,途经轮台国。轮台拒供军食,被攻城灭国,于是轮台变成了汉政府在西域最早的军事和屯田基地。汉军攻降大宛后,回军途中,部分即留住轮台屯垦。《史记·大宛列传》称:“仑头(即轮台)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公元前89年,桑弘羊曾给汉武帝上书,主张扩大汉军在轮台的屯田,加速完成汉朝统一西域的事业。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不但否定了桑弘羊西域大规模屯田的战略计划,而且停办了在轮台的屯田,《汉书·西域传》称,汉武帝“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汉昭帝时,又恢复了在轮台的屯田。并于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采纳了桑弘羊扩大轮台屯田的宏伟计划,任命扜弥太子赖丹为校尉,负责轮台、渠犁等地的屯田事务。《汉书·西域传》称:“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议,以扜弥太子为校尉,将军田轮台,轮台与渠犁地皆相连也。”但龟兹当时仍是匈奴在西域的重要根据地,所以匈奴嗾使龟兹贵族反对赖丹在轮台屯田。指说“迫吾国而田,必为害”①,目的是不让汉朝势力在西域建立根据地。所以不久,由匈奴控制的龟兹王即派军杀死了赖丹,暂时阻挡了轮台屯田区向西发展。汉宣帝时,随着西域都护府的建立,统一事业的完成,轮台屯田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西面扩大到龟兹东南,东面和渠犁、焉耆屯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汉朝在西域最大的屯垦基地,为保卫和巩固西域都护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轮台屯田最盛时“曾置校尉三人分护”,屯田士卒达三千多人。按当时每兵垦田二十亩计,屯田面积达六万多亩,成为汉朝在西域的著名粮仓。
  近代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仑头、校尉两座故城址①。位于今轮台县城东南21公里克孜勒河支流喀拉塔勒下游荒漠平原的红柳丛中,躺着一座正方形的故城遗址,残存城墙只有一米多高,每边长230米。城中有一个大土坯修建的建筑物,占地约4亩,虽已坍毁,仍还有5米多高,只见一层厚薄不均的红色灰烬覆盖在散乱的土坯堆上,当地人称之为“奎玉克协海尔”,意即灰烬城。因为太初三年(公元102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第二次讨伐大宛国,经过轮台城时,轮台闭城自守,不供粮草,被李广利攻破城池,纵火焚烧,才留下一片废墟。
  至于由校尉赖丹在轮台城东建筑的校尉城,近代考古学家也已在轮台故城东八九公里处位于克孜勒河两岸的红柳丛中,有一座比轮台故城稍大的卓尔库特故城,边长各300米,正方形。在城中和城的东南角有一个高土墩,在古城的东西两边不远,还有两座小黄土堆,占地各为40平方米,可能是古城的附属建筑物。在古城以北以西的戈壁红柳中,还可找到古时垦殖田埂、旧渠的残迹。1928年黄文弼教授在城中找到五铢钱、陶片,在土台旁的粮仓中找到结成块状的面粉,还有粗糙一些的黄粉状的杂粮,以及加工面粉的石碾、石磨。
  校尉赖丹被龟兹贵族杀死后的四年,即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派校尉常惠乘机调乌孙兵两万七千人,包围了龟兹国,报了杀死赖丹校尉的仇,杀死了杀害赖丹的龟兹贵族姑翼。
  在今轮台城西20公里,乌鲁木齐通往喀什公路南3公里的拉依苏河下游东侧,阿克亚村西2.5公里处有烽火台遗址两个,圆形,直径8~10米,高约12米。据查一个为汉代烽火台,一个为唐代烽火台。在两个烽火台之间有一边长约60米的正方形城堡遗址,残存东南西北和西南三个城角,以东南角最大,高4米,直径7米左右,在城中曾出土“五铢钱”、“开元通宝”钱币及陶片、玉器碎片等物,可知这里既是汉代的屯城,又是唐代的屯城。这里十分重要,跨过拉依苏河,就进入龟兹绿洲境。可证汉代于乌垒,即今轮台县境内进行过广泛的屯田,用以捍卫都护府。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