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匈奴征服西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49
颗粒名称: 一、匈奴征服西域
分类号: K294.5-53
页数: 3
页码: 016-0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匈奴征服西域情况,秦汉之际,以阴山为根据地的匈奴人,在北方草原日渐雄强,到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立为单于后,国力愈强,于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力向四周扩张。在我国北方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从而匈奴疆域就从原来的河套、阴山扩大到北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西至天山南北,东至辽东平原,南至河北北部及山西、陕西北部的黄河以东以南地区,并把辖区的各族人民“皆以为匈奴”、“并为一家”。
关键词: 匈奴 西域 龟兹

内容

秦汉之际,以阴山为根据地的匈奴人,在北方草原日渐雄强,到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立为单于后,国力愈强,已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①。于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力向四周扩张。即行“东袭击东胡..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②。这里所说的冒顿西走月氏,时当“汉兵与项羽相距”,即汉高祖刘邦元年至五年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间)。既称出走,月氏至少要离开故地,开始向西北迁移。《后汉书·西羌传》说:“月氏王为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正是指的这次袭击。至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顿遗汉书称:“今以小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③这一次进击月氏是“西求”,《汉书·匈奴传》作“至西方求”。可见月氏被冒顿攻破后,早已离开河西走廊,才必须说至西方搜求。足见月氏已西迁至西域焉耆、龟兹、伊犁河流域。在匈奴平定西域,又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后,即在我国北方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从而匈奴疆域就从原来的河套、阴山扩大到北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西至天山南北,东至辽东平原,南至河北北部及山西、陕西北部的黄河以东以南地区,并把辖区的各族人民“皆以为匈奴”、“并为一家”。
  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间冒顿第一次击走河西走廊月氏的史实。这一次月氏的西迁究竟到了何地?是直接到了伊犁河流域,还是停留在其他地方。应该说匈奴第一次击走河西的月氏,迫使月氏西迁的中心地是在焉耆、龟兹一带。因为这时西域还没有匈奴,而乌孙则已占有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一带,是以月氏西迁必然是沿着疏勒河西进,经罗布泊,沿孔雀河先到焉耆、危须、尉犁及裕勒都斯大草原一带,因为月氏为游牧民族,必须沿着有水草之地迁徙。而焉耆、龟兹及其北的天山一带,正是水草极为丰美的地区,于是月氏又在此建国。敦煌《西天路竟》中焉耆被称为“月氏国”。慧琳《一切经音义》不仅焉耆可称为月氏,屈支也可称为月支或月氏。《五代史会要》称焉耆龙家为“小月氏之遗种”。这些都可见冒顿击走河西走廊月氏,西迁伊犁河流域之前,曾在焉耆、龟兹一带天山中居牧。到公元前176年左右冒顿再次罚右贤王向西搜求,再度击败月氏,并征服楼兰、乌孙等二十六国时,大月氏才再度向西迁徙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了那里的塞王,重建国家。
  匈奴势力进入西域两年后,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其子稽粥继位,号老上单于。尽管这时匈奴已基本上征服了西域,唯匈奴和乌孙仍最切齿仇恨大月氏,因为他们都长期受过月氏的欺凌,都想继续报仇雪耻。此时乌孙已受匈奴控制,要想西击月氏,必须征得匈奴单于同意。所以《汉书·张骞传》说:“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这里指出已徙伊犁的大月氏是被乌孙族赶走,迫使大月氏再徙阿姆河大夏之地。而在《史记》、《汉书》中却说月氏南迁是由匈奴袭击的结果。这两种说法粗看起来有些矛盾,实际并不相悖,正好说明这次袭击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是乌孙和匈奴联军共同击灭。大月氏才又被迫于公元前162年至公元前161年左右再度徙居到阿姆河左岸。
  匈奴、乌孙联军征服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后,不仅提高了乌孙在西域的政治地位,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匈奴在西域各国中的地位和威信,于是开始积极经营西域。自公元前174年左右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遣赵破奴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①。这一段大约70年时间中,汉文史籍对匈奴在西域的活动记载很少,但并不意味着匈奴在西域的活动很少。相反,匈奴加紧了对西域的统治,因为汉朝和匈奴在中原及漠南北的争夺日益激烈,匈奴贵族更需要利用西域的人力、物力来支援对汉的战争,特别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登位以后,由于汉初国力的增强,即连续发大兵出击匈奴。开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遣三十余万精兵埋伏在马邑(今山西朔县)旁山谷中,诱匈奴军前来,因谋泄而未成。以后汉、匈之间又经过多次战争,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派大将军卫青出云中,夺取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郡,并募民十万前往屯牧。接着又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两次出陇西及河西走廊一带,袭击匈奴右地,大败匈奴军,并降浑邪王部众,于是汉设河西走廊四郡,募民实之。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再出大军,袭击漠北匈奴王廷,取得大胜。汉朝对匈战争取得这三次大胜后,自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以“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①。可知匈奴右部王的活动中心已移至天山东部一带。
  匈奴在中原及漠南北的失败,必然要进一步加紧对西域的控制,把主要根据地放在西域,因而加重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用以支持对汉战争。自匈奴占领西域后,经过几十年发展自己的势力,至汉武帝向西域用兵时,匈奴在这里的势力已足够强大,建立了较为稳固的统治,所以当时汉朝文武官吏已认识到西域已成为匈奴的“右臂”,“西方之援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西域已成为匈奴政权强有力的后方基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