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龟兹王都延城及伊逻卢城的位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龟兹王都延城及伊逻卢城的位置
分类号: K294.5-53
页数: 4
页码: 013-016
摘要: 本文记述龟兹王都延城及伊逻卢城的位置,从汉代延城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改称伊逻卢城,其位置都在同一地点,并未迁都,伊逻卢城是在延城基础上扩建而成。这个龟兹国的都城遗址就是现在库车县新城和老城之间的皮朗城,该处正位于大龙池以上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至一百八十里左右,现残存城垣位于乌鲁木齐通向喀什公路的两侧,海拔1073米,1962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龟兹王都延城 伊逻卢城 位置

内容

现在库车地区遗存下来的古城很多,龟兹王都究在何地,有些学者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看法。如黄文弼教授说:“沙雅北莫尔默里北二十里羊达克沁大城,城亦为三重..《隋书》说都城方六里,现此城周约三公里余,范围亦大体相当。因此《晋书》、《魏书》、《周书》、《隋书》所记龟兹国都可能即指此城。”①新出版的《沙雅县地名图志》中指出:“龟兹都城在两汉、唐时期位于皮朗,魏晋时期龟兹都城在‘伊逻卢’即今日沙雅县夹塔克协海尔古城。”②类似这些说法,与历史记载不符。
  《汉书·西域传》称:“龟兹国,王治延城。”没有指出其位置所在。《魏书·西域传》则说龟兹国“延城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这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位置,就是说延城是在北面天山雪峰以南一百七十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进一步指出:“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其水南流经赤沙山,又出山东南流,枝水左脉焉。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借东南流注北河。”此即当今渭干河的流向,所称“北河”即塔里木河。接着又说,“东川水出龟兹东北,历赤沙积黎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此处“东川”即指今日库车河(又称铜厂河),因其在渭干河之东,故俗称东川水。这就可知延城不在渭干河流域,而在库车河流域。《北史·西域传》中除肯定龟兹国都延城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外,还指出所居城方五六里。《隋书·西域传》所记延城位置未变,都城周则肯定为“六里”。《新唐书·西域传》则说:“龟兹一曰丘兹,一曰屈兹,(王)姓白氏,居伊逻卢城。北倚阿羯田山,亦曰白山。”《通典·边防》也记称:“王理延城,今名伊逻卢城,白山之南二百里。”可知到了唐代,原有延城已改称为伊逻卢城。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屈支国》所记,这个都城的面积已扩大为“城周十七八里”。原来自汉至隋近600年时间中的延城城周仅五六里,至唐时已比原有城周扩大两倍,足见龟兹在唐代的经济和实力都有所发展,都城面积才能大为扩展。
  从汉代延城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改称伊逻卢城,其位置都在同一地点,并未迁都,伊逻卢城是在延城基础上扩建而成。这个龟兹国的都城遗址就是现在库车县新城和老城之间的皮朗城,该处正位于大龙池以上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至一百八十里左右,现残存城垣位于乌鲁木齐通向喀什公路的两侧,海拔1073米,1962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对残存城墙测查,城周约7公里,与玄奘所记基本相合,因唐里较现在里数稍小。现在西北墙垣总长350米,墙高1~6米不等,宽1~5米不等,夯筑和土坯铺砌,土坯可能是唐时重筑的遗留,现在城垣为树木掩映,夏日浓荫遮日,秋时硕果覆蔽。
  龟兹古城内现保存土墩三,称为皮朗墩、哈拉墩、哈喀依墩,其中皮朗墩位于库车新、老城连接大道的南侧。皮朗系维吾尔语“大象”意,为一高约10米的方形土堆,四周为民房所绕,传说原为龟兹国王的御苑高台,曾在这里豢养大象。而位于公路南侧的哈拉墩曾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骨器、彩陶片、粗砂红陶和少许铜件,并在陶缸下面的灰土层中,发现一枚汉五铢钱。可知早期文化层的下限直到公元前后的汉代,而压在早期文化层上面的更出土有成组的大陶缸,以及莲花铺地花砖、蓝红砖、筒瓦等物。砖的纹饰与唐代长安出土的铺地砖大致相同,同时还出土了建中钱、中字钱、大历元宝和开元通宝等,可以证明为唐代遗址①。而考古发掘也证明这个遗址从远古直至汉唐时期一直是一个重要都城,并未废弃过。因而龟兹国王都城也一直在这里。可是有些人却说曾一度迁往今沙雅县西北的央塔克协海尔古城,其唯一根据是说《魏书》、《北史》、《隋书》等都说延城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黄文弼教授据此而指说:“今皮朗旧城遗址在库车城东郊,北距雀维尔塔格山不过四十余里,与《魏书》所记不合,我疑《魏书》所记延城是另一地。”②他并进一步说:“据《魏书》延城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现此城(指沙雅西北央塔克协海尔古城——引者)在沙雅县北六十里,而沙雅距库车白山二百二十里,减去至沙雅里数,则此城距白山为一百六十里,与《魏书》所记延城里数大致相合。”③现在有的人也据此而说:“皮朗古城距白山(今却勒塔格山)不足四十里..则新延城一伊逻卢城应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处。”并据此而肯定说魏晋时期龟兹的都城“应为沙雅县英买力乡央塔克协海尔古城”④。
  由此可见,对于龟兹王都延城及伊逻卢城究在何处,众说纷纭的根本原因是对白山的理解有分歧。只有正确确定了白山的位置,才能解决延城及伊逻卢城的具体位置。
  魏良弢先生认为“白山”仅系天山山脉东部一山,“并不靠近塔里木盆地”①。他的史料依据是说:“据日本学者佐口透考证,是天山山脉东部之一山”②。这些考证不符于历史,因为自汉至唐宋时代的我国史学家对白山的概念是明确的,所以《魏书》、《北史》、《隋书》、《通典》等记载,一致都说延城和伊逻卢城是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个别说二百里,请看记载:
  《北史·西域传》: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焉”。
  龟兹国“在伊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
  疏勒国“在姑墨西,白山南百余里,汉时旧国也”。
  《魏书·西域传》、《隋书·西域传》所记与此相同。可见白山绝不是单指天山东部的一山,而是指终年积雪的天山雪线以上都称白山,即从帕米尔高原迤逦而东,直至伊吾以北积雪的天山区域都称白山。这在魏王泰的《括地志》佚文中早已指明:“天山一名白山,今名初罗漫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③这条史料从表面看所指白山是在伊吾以北的天山,但在开首就已指明“天山一名白山”,显然在当时人们看来,白山是对整个天山而言。《后汉书·明帝纪》中唐章怀太子李贤引《西河旧事》注称:“白山冬夏有雪,故曰白山,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焉,去蒲类海百里之内。”在《太平御览》卷50《地部》的天山条也说:“天山高,冬夏长雪,故曰白山,山中有好木、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蒲东一百里。”为什么当时指称天山为白山时,以记载东部天山的事情为多呢?就因汉代与乌孙结盟反对匈奴贵族的骚扰时,匈奴为了切断汉与乌孙的联系,前后三百多年间,汉与匈奴主要是争夺车师族地区,是以《后汉书》卷2《明帝纪》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十一月条载:“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这里的“白山虏”就是指游牧于天山中的匈奴族;在记述与窦固同时出征的《后汉书·耿秉传》也载“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这里的白山显然是指天山。
  根据上述各种史书对“白山”的记载,已经清楚地肯定“白山”是指终年积雪不化的天山,凡在雪线以下的山区,到春、夏、秋季节不见有雪,或者很难存留雪的浅山区就不能称为“白山”,我国古代史学家对此很明确。可知黄文弼教授及《沙雅地名图志》等书把却勒塔格山指称“白山”是错误的。因为却勒塔格山是天山南部中段的前沿山,山体以岩石为主,表层仅有少量碎石,黄沙覆盖,不生长草和树木,故称为却勒塔格山,维吾尔语为“荒山”之意,又习称之为“前沿山”。
  却勒塔格山位于库车、新和县北部,离库车县城的直线距离为26公里,山体南北平均宽度约11公里,东西长约58公里,一般海拔只有1900~2200米,最高处为库车河北山龙口西面7公里处海拔2408米,由东到西起伏不平,东接库车县牙哈乡北部克孜勒塔格山峰,南连砾石戈壁,北邻盐水沟,西面延伸为新和与拜城两县间的界山。而库车北部天山于3700米以上的山坡上才终年积雪,因而离县城一百八十里的大龙池海拔2410米尚非终年积雪带,至铁力买提达坂隧道处,海拔3608米,才接近于终年积雪带,这里离库车县城,也即原龟兹王都已达二百里,可知《通典》所说龟兹王都离白山二百里是对的。在古代可能由于天山中森林茂密,降雨雪较多,因而雪线比现在为低;即使这样,也至少要在海拔3000米或5000米以上才是终年积雪带,这样把龟兹王都说成离白山一百七十里当然也是正确的。
  弄清了白山的位置,就可知道从延城至伊逻卢城都是在今皮朗古城地区,并没有迁到沙雅县西北英买力乡的央塔克协海尔古城。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