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29
颗粒名称: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分类号: G122;F592.6
页数: 6
页码: 340-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委员会,在云南丽江召开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第五届年会。探讨新疆地区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寻求相关管理部门间最好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保护 旅游发展

内容

2001年10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委员会,在云南丽江召开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第五届年会。探讨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寻求相关管理部门间最好的合作模式。参加这届年会的代表,除联合国官员外,有22个国家的230多位相关官员、专家、学者。在关心新疆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香港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女士的支持下,我们参加了会议,获益匪浅。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事业与旅游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全世界面对并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对新疆地区具有现实的意义。新疆大地历史文物遗址丰富、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点地区,如何处理好遗址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
  人类文化资源,是世界上唯一分配均匀的资源。只要我们站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高点上,任何地区都可以寻求到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资源。这就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宣传、推介这一文化的多样性,会使人类增进彼此了解,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多彩的新世界。在这一具有崇高意义的事业中,旅游业发挥着特殊的、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使凝集在文化遗产地上丰厚的历史文化,更广泛、更直接地为社会各界所感受、所认识,从而提高人类的文化素养。旅游业的发展,还会给旅游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提高旅游业的利润,根据“使用者付费”的原则,也有可能为文化遗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事业提供支持。
  目前,旅游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旅游业者,往往忽视“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而对“免费使用”自然遗产、人类文化遗产习以为常。在这样的思想、行动驱使下,不可避免地对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过度使用,而产生消极的影响。无数的教训说明,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点、自然遗产地,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保留至今非常不易,其生命也是十分脆弱的。自1972年联合国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公约至今,全世界164个国家,才有692处自然、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它们生存的艰难。当前的社会发展表明,无规划的开发、不适宜的旅游安排,往往会对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也可能使脆弱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逐渐退化、消失。而它们一旦被破坏,是难以重新恢复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它创造的价值几乎占全球国民经济总值的20%。而旅游业为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价值,已由1980年的19%上升到目前的30%以上。因此,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而如果处置失当,则它的发展对人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也会带来压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
  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要从目前的矛盾境地中走出来,变为互相依托、互相支持、并驾齐驱、共同繁荣的事业。这就要求在促进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面,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最核心的关键在于:必须认清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联;要激发旅游业者参与遗产保护与恢复的计划;重视将遗产地发展成为旅游业胜地的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加强教育,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
  在协调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方面,下列四个模式,有关键性的意义。
  首要的一个模式是:对遗产保护、维护及发展进行政府财政管理。鉴于自然遗产、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而生存状态又十分脆弱,因此,必须找到在遗产地的保护、维护及良性发展方面切实可行、有力的措施。其中,核心的环节之一是保护资金的落实与管理。最重要的是应该由遗产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实施相关费用筹措、管理。
  第二个模式:文化遗产持续性发展,旅游业有责任对其进行投资。旅游业的发展前提,就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存在及良性使用,因此,旅游业在保护遗产这一环节上,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重点探讨利用旅游业收入回报遗产保护的策略;创立遗产保护、恢复计划基金;要利用历史古建筑在旅游中产生的收入。
  第三个模式: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及技能培训,从而引导人员对遗产进行保护。对遗产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即使是遗产地所在居民,也不一定完全了解、认识。保护工作中,人是决定的关键,要抓紧教育,提高人对保护遗产的认识。必须通过所在地学校、相关团体,进行文化遗址、资源教育,尤其是对居民中的妇女、青年群体,要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提高本地人民的自豪感和历史文化意识。对当地导游人员要加强培训,要开发合适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发展本地的旅游文艺表演。而在这一过程中,各级领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提高领导人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历史遗产的价值,明确自身的职责。
  第四个模式:解决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行资源开发与保护遗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的合理模式是,组织一个高层的遗产地“管理委员会”,包括所在地政府的主管领导、遗产保护部门、旅游业者、教育培训部门等等相关负责人。通过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相关规划,协调各方关系,解决遗产地不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总的目标是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增进其效益。这样遗产资源可以为当地人民带来实质性的利益,从而可使遗产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
  丽江的保护及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会议期间大家关注的重点。
  丽江文化遗产保护,得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业迅猛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等,对同样是民族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新疆地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云南丽江,是西南地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沟通四川、西藏、云南到南亚缅甸等地的交通要隘。始建于元代,发展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目前仍有居民活动。它在199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即大大提高了古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成了海内外人们向往的所在。这四年中,旅游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仅2000年,古城就接待海内外游客2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4亿多元。这不仅给丽江古城的居民及附近社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而且为古城保护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前提。
  丽江古城背依玉龙雪山。总面积不过3.8平方公里,全城居民有6200多户,约2.5万人,主体居民是纳西族。古城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明清时期传统风格的建筑,纳西族特有的象形文字,历史源远流长的古乐、民族打跳等,使它成为融自然、历史、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文化遗产地,受到人们的青睐。
  丽江古城保存如是之好,得之于其早期领导人的卓识远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丽江的领导者们,就作出了一个十分聪明的抉择:保留古城特有的风貌;随政治、经济形势必然出现的新的建筑,只在古城外铺展。这一抉择,使丽江古城保留下了它特有的明清时期的风貌。第二次大的考验,出现在1996年。这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里氏7级大地震,古城内的建筑严重被毁。这时,在废墟上建新城,可以说是方便之极。这一关头,丽江县的领导和人民还是不变初衷,决心要“原貌恢复,修旧如旧”、“切实保护古城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为此,先后投入4亿多元,把倒塌的房屋,用原来的房基、梁柱、青砖黑瓦,重新恢复起来。城中的四方街、穿城过巷的潺潺流水一如既往。大地震后的重建,没有改变丽江古城的历史个性,古老的工艺、纳西族的文明,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古城的历史面貌得以重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委员会的领导人,目睹了这一过程,对丽江人民的努力,给予了十分的尊重。在这样的基础上,1997年,丽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还值得说明一点,凝集着纳西族人民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的丽江古城,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古城,只是一个中心,在这一中心四周,环布一系列代表了纳西族人民传统建筑、社区结构、文化宗教实体。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纳西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清楚呈现在今天人们的面前,给人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因为是遗产,它们是完全真实的存在,绝对不是人工制造的景点。所以,件件都显示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过程。丽江的旅游业发展,奠基在这样极富历史文化个性的遗产基础上,因而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旅游者在这里吸收到全新的、它处不见的文化营养,得到了精神满足。往往有一次不能尽兴、争取机会再来的愿望;而旅游业,给古城、村社各方面又带来了直接、间接的经济利益,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大家都从中感受到保护传统、推进旅游业的好处。这就步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秩序之中。
  在新疆,类似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并不少。新疆居于亚欧大陆腹地,高山、沙漠、内陆河流景色独具;自古就是黄种人、白种人接触、碰撞的前沿地带,至今仍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众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沟通亚欧交通的古代丝绸之路,新疆是关键地段,保留至今的相关史迹,随处可觅。这一切,都留下了真实的、其他地区绝对难以见到的自然、人文景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古代人类在严酷大自然中艰难前进的步伐,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矛盾,互相磨合、互相吸收,新文明的孕育及产生……有那么多已经凝固的遗迹、化石,以及仍然活生生展开在今天人们面前的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民俗画面。这些,都可以赋予人们以深刻的历史文化教育,使人们获得其他任何地点都难以得到的精神文化享受。凭借如是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新疆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最具有活力、实力的旅游省区,成为历史的、民族的、人与自然辩证发展的大课堂、大展室。高昌、龟兹、喀什、和田等许许多多地点,都是各具特点的、有深厚底蕴的历史名城,将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前景辉煌。目前新疆的旅游热点,主要多是20世纪中,外国、中国考古学者重点做过的一些古代文化遗产地点,但值得发掘、扩展的遗产点是要远远过于这些的。诸如吐鲁番盆地内别具特色的地理景观、绿洲上古朴园林式的生土建筑民居、特有的供水系统;罗布淖尔荒原上的风蚀雅丹群,天山、阿尔泰山中广阔无垠的高山草场,草场上的毡幕点点、牛羊成群,它们就是现代工业文明以前的生活真实;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一处处被流沙覆盖了的古城,古城不远处,往往都还存在与现代城市生活隔绝的原始小村,在这些小村中,也可以具体触摸到遥远古代生活的节奏、生活的情趣;也可以感受欧亚大陆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居民互相依存、共同发展、进步的事实。19世纪以来,新疆大地同样是一个外国殖民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不少地点还留存一些殖民活动中带来的宗教、文化、经济生活的遗迹,它们自然也是值得今人关注、后人记忆的事实,如此等等。可惜的是,它们中不少已在社会急速发展的过程中遭到了损坏……这些随手拈来的例子,说明的问题只是一点:这些真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遗产,从人类社会进步的全过程看,都是十分珍贵的。我们首先必须对它们有足够的认识,并尽最大努力关注它们的现状,设法留住它们,保护好它们。丽江文化遗产地的经验,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四
  会议期间,介绍、分析了亚太地区一些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正在争取进入名录的文化遗产地点,提供了一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新疆不少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或许会有裨益。
  在所有的遗产保护地,普遍存在的一个显目现象,就是旅游商业的畸形发展。旅游商品摊铺店面一间连着一间,内容雷同,真货、假货混杂,不仅使旅游参观点充满商业味,还会直接影响、损坏遗产地的形象。面对这一情况,丽江管理者们,大力进行了整顿,把与本地文化根本无关的硬玉市场,强令关闭;控制鳞次栉比的类同的商铺总量,调整布局,对外地从业者实施“准入”手续;要让古城商肆,尽显古城情趣。在遗产地内,传统文化与地域、民族特色是文化遗产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地人进入经商,势必改变遗产地内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蜕变。因而,会大大削弱对游客的文化吸引力。必须采取措施,抑制这一趋势。对遗产地的修缮、维护,必须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任何规划设计,都不能背离遗产地的文化特性,不能与当地原有的建设文化风格相异趣。与遗产地本身传统格格不入,再好的设计也是失败的设计。遗产地内的建筑修缮,工艺、材料要符合传统特点,不能仿造、新建“历史传统建筑”。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只能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在保护与旅游这组矛盾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在任何情况下,遗产的保护都是第一位的。在对遗产地实施保护过程中,除必须遵循前述主要原则外,还要注意保护遗产地的整体风貌及相关的环境构件、它所依存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一些短视的旅游业者,片面追求旅游利益,有时会不顾遗产地承受能力,这要求在遗产地有一个组织,能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经验是成立“遗产地管理委员会”,协调相关的规划、保护、旅游、教育、管理等等。各行业收益中,有相当一部分利润必须转化成遗产地保护基金,使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得到物质保证。它如为增强当地居民对遗产地文化的认识,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低质量导游服务,对遗产地商业活动加强管理等,使保护、旅游均得良性发展。这些成功的做法,对新疆地区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
  自然、人文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全世界性的、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事业。会议期间,挪威国家的代表、挪威世界遗产办公室高级顾问有一个发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动情地说:挪威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力量有限。但在1972年政府即设立了“环境部”,注意环境、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环境问题绝不能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因此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必须有一个全局的观点,总体的认识。目前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矛盾,是全世界都面对着的一个共同问题,具有紧迫性。人类文化遗产千差万别,均衡分布在世界各地,只是由于认识、管理能力、保护费用及技术的差异,才导致这些同样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面临着不同的命运。因此,在这方面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探讨,寻求更好的模式,是十分有意义的。她的发言,博得全场掌声。
  朱镕基同志在2001年的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特别注意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环顾新疆保留至今的美好的自然遗产与人类文化遗产,我们在做好保护、坚持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的原则下,抓住目前的大好时机,推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确实有望既为新疆的经济进步,也为新疆的环境保护、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