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汉以前的远古文化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26
颗粒名称: 四、西汉以前的远古文化遗迹
分类号: K294.5
页数: 2
页码: 326-3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探讨古代新疆的历史文明这个问题时,较古墓沟墓地时代稍后、在西汉以前,距今3000年前后的哈密五堡原始社会墓地,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阿拉沟、鱼儿沟等处自西周晚期到战国阶段的古代墓葬资料、相当于战国时期的尼勒克县奴拉赛铜矿采掘及冶炼遗址等。
关键词: 西汉 远古文化 遗迹

内容

在探讨古代新疆的历史文明这个问题时,较古墓沟墓地时代稍后、在西汉以前,距今3000年前后的哈密五堡原始社会墓地,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阿拉沟、鱼儿沟等处自西周晚期到战国阶段的古代墓葬资料、相当于战国时期的尼勒克县奴拉赛铜矿采掘及冶炼遗址等,都是近年新疆考古工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重要成果。
  将哈密五堡与古墓沟墓地发掘资料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以五堡为代表的这一物质文化一些十分明显的发展:五堡墓葬的主人,已经普遍使用铜质小刀,它与木器、石器、彩陶器并存,显示了新的特点。由于气候干燥,这里埋葬的古人遗骸,同样形成干尸,穿戴的毡帽、毛布长袍、束腰彩带、彩带绑腿及皮靴,都仍然完好。这些色彩鲜丽的毛织物,已经不是古墓沟那些本色、比较粗糙的平织物所可以比拟的了:它们毛线细匀、织造致密、以斜纹组织为主、色彩仍然新鲜。不论是捻线、织造、染色、图案设计等各个生产环节,均可见出显著的发展与进步。那些致密、厚实的斜纹织物,每平方厘米经纬线达到18根上下。红、褐、蓝、黄等不同色彩,经历数千年的考验,色泽不退。方格、彩条等几何形图案,设计美观大方,见者无不称绝。毛纺织,是新疆地区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优秀创造,曾以它的经磨耐用、厚实保暖而为人们所称道。从古墓沟到哈密五堡的出土毛织物标本可以看到,毛纺织工艺在新疆地区具有十分悠久的传统,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继承发扬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
  前几年,新疆地区地质科学工作者及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尼勒克县奴拉赛战国时期铜矿采掘及冶炼遗址,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发现。古代矿井、坑道、坑木支架都清楚可见。用来采掘的大型石器、炼铜的矿砟、碗形的白冰铜坯,发现不少。初步分析表明,它与我国湖北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水平相去不远,采矿工具形制近同,对于分析当时新疆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内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新疆什么时间开始用铁,这也是一个人们十分关心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阿拉沟、鱼儿沟地区,配合南疆铁路工程,笔者曾先后工作三个年头,发掘清理了古代墓葬100多座。在一批相当于战国时期的墓葬中,较普遍地发现了小铁刀。足见战国时期,这里已经使用着铁器,至于是否是最早的铁器标本,它们是本地冶造还是交换自邻近地区,只从阿拉沟墓葬一处资料,还无法作出肯定的结论。
  阿拉沟、鱼儿沟墓地,延续时间相当长。据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经历过一个发展阶段。碳14测定数据,也表明时代早到西周后期,晚到战国末。墓地散布于山谷台地,墓内出土多量羊、骡、马骨及木质牧业生产工具如腿绊、鼻栓等,它们与多量彩陶器共存。说明这里即使是以牧业为主体的经济生活,相对的定居也是明显存在的,在彩陶器的花纹图案中,可以看到甘、青地区古代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这里出土的多量毛织物,水平也远较古墓沟地区为高,发展进步的脉络同样是清楚的。
  在阿拉沟发掘的几座规模较大的竖穴木椁墓,墓内大量积石。多量虎纹金饰牌、金箔饰片、双狮铜方座与土质细腻、火候很高的陶器共存。小铁刀穿插羊骨置于木盆内。它们与漆器、绫纹丝罗等明显来自中原的珍品并存于一室,颇为形象地显示了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内民族文化生活的面貌。据金器、铜器造型及兽纹图案特征分析,应为古代塞人的遗物。塞人,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有关发掘资料,对了解我国古代塞人的活动地域及其经济文化面貌,研究古代新疆民族历史,均有重要价值。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