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墓沟文化说明什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25
颗粒名称: 三、古墓沟文化说明什么
分类号: K294.5
页数: 3
页码: 324-3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罗布淖尔地区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出土的青铜时代古尸及其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 古墓沟 文化 罗布淖尔地区

内容

近年内,在罗布淖尔地区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出土的青铜时代古尸及其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我们认识塔里木盆地东部早期考古文化的具体特点,是一批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古墓沟墓地,东距已经干涸了的罗布淖尔不过70公里,位于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地,地貌是一片无人的沙丘。在约1600平方米的范围内,我们共发掘得古代墓葬42座。大部分墓葬为竖穴沙室,使用简单的木质葬具。少部分墓葬见七圈环形列木,并有呈辐射状展开的木桩,它们在罗布淖尔盛行的东北季风吹蚀下,地表只留得一个斜向西南的十分光洁的小尖。但在清除积沙后,却如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蔚为壮观。两种类型墓葬同属一个文化类型,只是时代早晚有别。
  由于特别干燥的自然环境,在这片沙丘上浅埋的竖穴沙室墓葬,都保存得异常完好:木质葬具,盖棺的毛皮、毛布、包裹尸体的毛毯以至人体本身,都还不朽如新。尸体只是因为失水而干缩,形象稍有变化。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入葬时的穿戴佩饰,以及为死者去到幽冥世界使用而入殉的种种文物,都还基本上保持着入葬时的原状。这就为我们分析罗布荒原上当时土著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一批实物资料。
  古墓沟墓地的主人,适应孔雀河谷地带的自然地理特点,经营着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生产。牲畜以羊(包括绵羊、山羊)、牛为主,死者的帽、衣、鞋均以皮、毛为原料,墓内也有表示财富的牛、羊角,可以看到畜牧业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主要依凭。墓内出土不止一根马鹿骨料制成的锥,骨质致密。禽颊肢骨切割成的小骨珠,串连成人们用为颈部、腕部装饰的骨质项链。加上另一件残破过甚的网,颇为有力地表明了当时狩猎、渔猎的存在,它们是生活资料的一个重要补给源。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里还出土了少量的小麦粒。麦粒均呈深褐色,籽粒形态完整,胚保持完好,麦粒顶端的毛簇尚清楚可见。这些小麦粒,曾经四川农学院颜济教授鉴定,其形态与现代普通小麦无异,是典型的普通小麦。还有一些麦粒,形态虽与此相似,但在其背部紧接胚处,有驼峰状隆起,当为圆锥小麦,它们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小麦实物标本。这一考古资料的发现有力表明近4000年前,我国新疆东部地区已有纯一的普通小麦与普通、圆锥小麦群的存在,这为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圆颖多花类型的普通小麦品种的出现,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古墓沟墓地内没有发现一件陶器,说明他们并没有掌握陶器制作、烧造技术。这样,木器、骨角器、草编器就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具。不难得到的一段木料,虽木质不一,粗细难均,但只要中部掏挖成空,外表稍经刮削、修整,造型虽然不能划一,盛容液体之目的可达。角杯,只是把角端切断,堵以木塞,其中空的髓腔,就是颇为不错的杯体。此外很好地表现了古墓沟居民们惊人的灵敏和机巧的,是无墓不见的草编器,它们确实可以称得是“化腐朽为神奇”,在罗布荒原上随处可见的野麻、芨芨……这些平淡无奇的禾草类植物,在古墓沟人灵巧的双手下,编制出来各种小巧玲珑的草篓。他们还聪明地利用纬向材料光洁程度的变化,使这些草篓上显示出波状、折曲、菱形等几何形图案,素雅不俗,颇富装饰艺术效果。
  古墓沟人的毛纺织工艺,也有值得一说的方面。死者入葬,人人均裸体包覆于毛布或毛毯之中,这些都是以羊绒或羊毛为原料的平纹织物。毛毯,幅宽最大见到有达1.8米的,残长也有1米上下。毛线不算精细,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一般在6根上下,边缘或饰流苏。这样幅宽的毛织物,明显是用比较原始的竖机所织造。我们在塔里本盆地内及塔什库尔干一些偏僻的农村工作时,曾亲见这类竖机,农民仍以之织毯或毛袋布。古墓沟所见这类毛织物,无疑是我国最古老的毛织物标本,表现了古老传统工艺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技术水平。关于古墓沟人的毛纺织,还有值得介绍的两点:一是经过检测分析,他们培育的羊绒质量相当好,用现代的概念可纺70支的细毛纱,堪称优良;二是分析表明,这个阶段的古墓沟人,已经大概知道了分等分档使用毛料。粗毛用为搓绳、捻粗线、擀毛毡,细绒捻线,用于织布。这种知识是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毛纺织实践才能总结出来的。
  制毡,是古代中亚地区游牧人的又一重大发明,古墓沟所见尖顶毡帽标本,既可有助于认识墓主人的民情风俗,也是难得的毡制品标本:毡色单纯,毡质平匀、厚实,毡帽尖挺,说明制毡水平是相当高的。
  在古墓沟人包尸毛织物上,当于死者胸前部位,都见到一小包麻黄碎枝,不论男女老少,无一例外。这分明是一种信仰崇拜的标志。我们的分析是:麻黄,是罗布荒原随处可见一种药用植物,其化学成分中含生物碱,在一些偶然的机缘中为一些人解除过病痛,经过不知多少次的重复,古墓沟人模模糊糊感到这些罗布荒原上漫生遍布的普通野草竟能对某些病痛有缓解的作用。平淡无奇的麻黄枝于是逐渐具有了一种神圣的地位。这或应是这一原始信仰产生的一种合理物质基础。古墓沟人还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老祖母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墓地内出土的五件木雕女性像,说明了这一信息。木雕像比例正确,双乳丰隆、臀部肥硕,显明具有女性特征。这是国内目前所见最早的木质圆雕像,是新疆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留下的艺术杰作。
  关于古墓沟墓地的年代,需要在这里稍稍说明。在整个墓地内不见任何汉式文物,而同一地区内的汉代墓葬汉式文物屡见;同时,将这里出土的木器与同一地区内汉墓内出土的木器进行比较,后者型式规整、加工细巧,彼此明显有精粗之别,汉墓中还见到了陶器,可见出早晚之分。因此,可以明确肯定:古墓沟墓地的年代,必然在汉代以前。至于究竟可以早到什么时间,在本地区系统的考古工作很少,还不能从考古学角度做出年代结论的情况下,碳14测定能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分析的依据。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碳14实验室曾大力协助将古墓沟墓地内第38号墓葬出土的木棺、毛皮、毛布分别进行测定,年代结论均在距今3800年上下。我们综合分析了其他有关的测定资料,认为这应当是比较可靠的一组数据。如是,古墓沟墓地发掘资料就为我们提供了距今约4000年前后,塔里木盆地内一处古代民族原始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这对我们分析本地区古老的土著文化,研究它们的具体特点,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罗布淖尔地区
相关地名